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淑芹

作品数:13 被引量:60H指数:4
供职机构:天津市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国家留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9篇地震
  • 3篇地震前
  • 3篇地震前兆
  • 3篇地震预报
  • 3篇震前
  • 3篇前兆
  • 2篇地震危险
  • 2篇地震危险性
  • 2篇台阵
  • 2篇沉积层
  • 1篇地磁
  • 1篇地方震
  • 1篇地壳
  • 1篇地震动
  • 1篇地震活动
  • 1篇地震记录
  • 1篇地震烈度
  • 1篇地震危险性分...
  • 1篇地震灾害
  • 1篇地震震源

机构

  • 13篇天津市地震局
  • 1篇北京市地震局
  • 1篇上海市地震局

作者

  • 13篇马淑芹
  • 6篇赵根模
  • 5篇栗连弟
  • 3篇卞真付
  • 2篇杨港生
  • 2篇田山
  • 2篇龚绍京
  • 2篇邱虎
  • 1篇赵惠君
  • 1篇牟光迅
  • 1篇戚成柱
  • 1篇何淑敏
  • 1篇李文栋
  • 1篇王湘南
  • 1篇任峰
  • 1篇刘喜兰
  • 1篇刘文兵
  • 1篇杨桂君
  • 1篇杨绪连
  • 1篇熊里军

传媒

  • 3篇中国地震
  • 2篇地震学报
  • 2篇华南地震
  • 2篇地震地磁观测...
  • 1篇地震地质
  • 1篇地震
  • 1篇西北地震学报
  • 1篇华北地震科学

年份

  • 1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1
  • 4篇2000
  • 2篇1997
  • 1篇199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用Nakamura方法评估北京地区场地效应被引量:3
2008年
传统的评估场地效应的经验转换函数方法需要有一个小孔径台阵,布设若干地震计,其中须有离软土台不远的基岩台,但因北京市位于很大部分无基岩出露的大面积平原地区,所以无法实现。我们用Nakamura方法对北京地区进行场地效应评估。北京市"十五"期间建立了数字地震观测台网,位于不同场地上的强震观测点清晰完整地记录了若干有感地震。本文利用近场地面自由场强震三分向地震记录,通过Nakamura方法研究了北京地区的场地效应。并与1679年三河-平谷MS8.1地震时北京地区实际遭受的宏观地震烈度相对比,结合北京地区的地下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用Nakamura方法所获得的反映震害的指标(Nakamura谱比率)有3个高值异常区,分别在北京东北部的怀柔县(值11.1)、北京昌平区西部(值10.1)和市中心区(值8.1),这与三河-平谷MS8.1地震时实际震害和观测点的地下局部构造基本一致。说明Nakamura方法在与北京地区地质构造类似的城市(平原、第四纪沉积层覆盖)如上海、成都、天津具有推广应用价值。我国正在建设大量自由场、数字化、宽频带、大动态强震观测点,该方法对于工程安全性评价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马淑芹王湘南卞真付栗连弟任峰
关键词:台阵沉积层
天津及邻区1999~2000年地震震源机制研究被引量:4
2001年
文中使用的是天津市、河北省地震台的 P,Pn波初动方向资料 ,研究了 1 999~ 2 0 0 0年发生在天津及邻区的 4个地震的震源机制。其中 1 999年 8月 1 1日河北省大城县 ML 3.1地震发生在大城断裂上 ,震源机制解的节面 (走向 2 0 8°,倾角 54°,滑动角 1 2°)与大城断裂的走向一致。2 0 0 0年 1月 2 6日蓟县 ML 3.3地震发生在蓟县 -邦均断裂上 ,震源机制解的节面 (走向 2 85°,倾角 77°,滑动角 1 38°)与蓟县 -邦均断裂的走向一致。表明这两个断层在活动 ,这两个地震发生在多年来 (有感 )地震不多的地区 ,并且是发生在首都圈中部 。
马淑芹栗连弟岳秀霞
关键词:震源机制解震源物理有感地震
平原新生代沉积层对天津地方震定位影响及改善途径的研究被引量:3
2001年
李文栋赵根模郭瑞芝田山栗连弟马淑芹
关键词:台网新生代陆架沉积层覆盖层厚度
用上海强震土层垂直观测系统研究软土层对地震动的放大作用被引量:4
2007年
利用上海曹杨公园土层垂直数字强震观测系统提供的井下基岩和地面自由场三分向数字地震波资料,使用经验转换函数方法,研究了该处软土层对地震动的放大作用。该场地软土层厚达310m。利用2002-2005年记录到的5次地震的数字波形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经验转换函数方法描述场地效应是可靠的。东西、南北、上下三个分量的共振频率分别为5.4Hz、7.5Hz和10.9Hz,对应不同的共振振型;相应的放大倍数依次为20.2±7.1,27.8±2.9和20.7±9.6。并从理论上初步探讨了软土层对地震动放大作用的机理。软土层对地震动的放大作用取决于软土层的厚度,软土层及其下卧基岩的密度、波速,以及地震波的入射角。理论研究表明上海曹杨公园软土层的基础自振频率为0.28Hz。由于整个上海市坐落在软土层上,几百公里外发生强震,都可能在上海市造成灾害,必须引起重视。上海市的防震减灾规划除了需要考虑未来本区内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危险之外,还必须考虑到行政边界以外几百公里以内发生强烈地震带来的灾害。高层楼房和大跨度桥梁的设计必须考虑远距离地震传来的长周期地震动的影响。
马淑芹熊里军王军裴晓卞真付刘文兵
关键词:软土层防震减灾规划
地震前海平面异常变化和机理研究被引量:2
2000年
根据国内外沿海大地震前后海平面变化的实例,分析海平面变化的前兆意义。资料证实,大部分近海大地震前存在局部海域可以识别的海平面异常变化。19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验潮站记录了大量与地震有关的海平面变化实例,为定量分析提供了可能。最有代表的标准震例是1941年11月25日葡萄牙亚速尔群岛8.3级大地震,我国渤海1969年7月18日7.4级地震前后烟台站的验潮记录也显示出显著异常。海域构造环境和地震发生机制不同,海平面异常变化特点也有所区别。本文划分了板块碰撞边界、离散边界、转换断层和陆缘海4种类型。板块碰撞边界地震以1941年亚速尔群岛地震及1960年智利地震为代表;陆缘海包括弧后盆地与陆缘裂谷盆地,以1964年日本新泻地震和1969年中国渤海地震为代表;转换断层海岸震前升降运动不明显,以1906年美国旧金山地震和1933年美国长滩地震为代表;至于板块离散边界地区,尚未见到有关报导。
赵根模杨港生马淑芹邱虎
关键词:地震前兆地震预报
使用地面单台三分向地震记录资料评估场地效应方法的研究被引量:9
2001年
利用唐山强震观测台阵提供的井下和地面数字测震资料 ,研究了用单台地震记录评估场地效应的方法 .利用井下基岩地震记录作参考台 ,用地面和井下的记录求取经验传递函数 .同时应用Nakamura单台评估方法求解Nakamura谱比率 .通过对比 ,证实了对场地效应的评估可以使用地面单台测震资料进行 ,不必参考基岩台的资料 .因此 ,该方法是评估重要工程场地效应的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 .使用该方法可以降低地震小区划的成本 .
马淑芹龚绍京栗连弟戚成柱
关键词:地震灾害地震烈度
根据验潮记录研究中国海岸地壳构造变形被引量:2
2000年
依据 4 8个验潮站记录 ,计算出相对海平面年均值长期变化速率 ,经全球气候型海平面变化因子校正 ,获得了中国海岸现代地壳构造变形速率。分析结果表明 ,中国海岸构造变形的平面和纵断面图象与海岸构造格局一致 :北方海岸大面积升降区比较完整 ,分界明显 ,表现出大范围块体运动特征 ;南方海岸比较复杂 ,升降差异变化快 ,呈现以上升为主、局部下沉的特征。在升降差异分界地区均有活动断裂通过 ,这些地区也是近海地震活动强烈地区。
赵根模刘喜兰马淑芹田山何淑敏
关键词:中国海岸海平面地壳地质
渤海中部和胶辽海峡地震复发模式和地震危险性被引量:4
2000年
根据历史地震资料分析渤海中部与胶辽海峡地震周期模式。时间可预测模式比滑动可预测模式更接近胶辽海峡历史地震的时间序列特征。按时间可预测模型外推 ,胶辽海峡下次强震可能发生在 2 1世纪初期。渤中地区历史地震序列特征复杂 ,一些关键地震的震级修订造成预测模型改变。使渤中地震发生时间的不确定性增大 ,不利于渤海地震长期预测。影响长期预测准确性的主要因素是历史地震震级的可靠性、准确性 ,直接影响复发模型的建立。
杨港生赵根模马淑芹
关键词:地震危险性地震预报
唐山地震前地震活动模糊熵值的异常特征
1997年
定义了地震活动模糊熵概念,计算了唐山地震前地震活动模糊熵随时间、空间的变化,发现唐山Ms7.8地震发生前,地震活动模糊墙值下降,唐山Ms7.8地震发生在地震活动模糊摘值较低的地方。这符合大地震前震源区地震活动性从无序趋向有序的规律。地震活动模糊熵把模糊因子与震群活动熵统一起来,比震群活动熵能更突出地反映地震活动异常。
马淑芹牟光迅赵惠君
关键词:地震模糊识别信息熵地震前兆
断层位错引起的应力场变动与地震危险性预测被引量:12
1994年
断层运动引起的应力场影响相邻断层的稳定性,研究断层相互作用与地震危险性预测有密切关系.按弹性位错理论计算半无限弹性介质中矩形断层错动产生的应力场,结果表明,在中国西南与华北地区,多数后继大地震发生在剪应力S(xy)增大和正应力S(yy)减小区.地震发生概率的增益与作用于断层上的应力增量呈函数关系,剪应力增加和正应力减少可引起地震触发.定义地震触发活化系数At表示地震活动度变化,At值空间扫描有助于确定具体的危险地点.最后讨论了大范围相互作用问题.
赵根模姚兰予马淑芹
关键词:断层相互作用应力场变化地震危险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