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燕萍

作品数:7 被引量:28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细胞
  • 4篇淋巴
  • 4篇淋巴瘤
  • 3篇恶性
  • 2篇蛋白
  • 2篇胸腺
  • 2篇移行细胞
  • 2篇移行细胞癌
  • 2篇细胞癌
  • 2篇细胞淋巴瘤
  • 2篇恶性淋巴瘤
  • 2篇膀胱
  • 2篇膀胱移行细胞
  • 2篇膀胱移行细胞...
  • 2篇T细胞
  • 2篇T细胞淋巴瘤
  • 2篇EB
  • 2篇病毒
  • 2篇病毒诱导
  • 1篇形态学

机构

  • 6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作者

  • 7篇黄燕萍
  • 6篇何祖根
  • 4篇曾毅
  • 4篇郭秀婵
  • 3篇王顺宝
  • 2篇林冬梅
  • 2篇郑闪
  • 1篇吕宁
  • 1篇温芃
  • 1篇刘秀云
  • 1篇赵健
  • 1篇张永利

传媒

  • 2篇中华实验和临...
  • 2篇病毒学报
  • 1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国外医学(生...

年份

  • 1篇2003
  • 1篇2002
  • 3篇2001
  • 2篇200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EB病毒与恶性淋巴瘤被引量:4
2000年
EB病毒是一种人类疱疹病毒 ,其表达的潜伏膜蛋白LMP1是病毒癌蛋白 ,与B淋巴细胞的转化有关。EB病毒与何杰金淋巴瘤和T细胞淋巴瘤有关 ,而与非免疫缺陷性B细胞淋巴瘤的关系不明显。EB病毒能通过CD2 1感染B淋巴细胞 ,但EB病毒是如何进入T淋巴细胞 ,及其在恶性淋巴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仍不清楚。进一步揭示EB病毒在恶性淋巴瘤及其他相关肿瘤中的发生机制 ,有利于开发EB病毒的预防疫苗及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黄燕萍何祖根王顺宝
关键词:EB病毒潜伏膜蛋白恶性淋巴瘤
膀胱移行细胞癌的HPV-16/18感染与形态学特征
2001年
郑闪何祖根吕宁林冬梅黄燕萍王顺宝
关键词:膀胱移行细胞癌形态学
人膀胱移行细胞癌HPV16/18型感染与c-erbB_2、H-ras、c-myc表达的关系
2000年
目的 研究人膀胱移行细胞癌 (TCC)中HPV 16 / 18型感染与c erbB2 、H ras、c myc蛋白产物表达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经聚合酶链反应证实的 34例HPV 16 / 18感染阳性、2 0例HPV 16 / 18感染阴性的TCC组织和 7例正常膀胱组织中c erbB2 、H ras、c myc蛋白产物的表达 ,并经统计学处理。 结果 HPV 16 / 18感染阳性组c erbB2 、H ras、c myc蛋白产物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5 5 .9% (19/ 34)、5 8.8% (2 0 / 34)、6 1.8% (2 1/ 34) ;HPV 16 / 18感染阴性组分别为 5 5 .0 % (11/ 2 0 )、6 5 .0 % (13/2 0 )、6 5 .0 % (13/ 2 0 ) ;正常膀胱粘膜上述 3种蛋白产物表达阳性例数依次为 0、1、0例。HPV 16 / 18感染与c erbB2 、H ras、c myc蛋白产物表达无关 (P >0 .0 5 )。c erbB2 、H ras、c myc蛋白产物阳性表达率在癌组织和正常膀胱粘膜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且其阳性表达率与TCC的病理分级相关 (P <0 .0 5 )。癌组织内c erbB2 与c myc蛋白产物表达呈正相关 (P <0 .0 1)。 结论 在TC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HPV 16 / 18可能不是主要通过c erbB2 、H ras、c myc蛋白产物的改变来发挥作用。c erbB2 、H ras、c myc蛋白产物的改变有可能为TCC发生的晚期事件 。
黄燕萍何祖根刘海涛王顺宝郑闪温芃刘秀云
关键词:癌蛋白
T细胞淋巴瘤中爱泼斯坦-巴尔病毒感染情况的研究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 通过检测不同类型T细胞淋巴瘤中爱泼斯坦 巴尔病毒 (EBV)基因编码产物EBERs的表达 ,探讨EBV与T细胞淋巴瘤的关系。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的方法 ,对 6 0例经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确定的T细胞淋巴瘤中EBV编码的小RNAEBERs进行检测 ,并采用 1994年淋巴瘤REAL分类方案对 6 0例T细胞淋巴瘤进行分类 ,以进一步分析与EBV相关的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发现 6 0例T细胞淋巴瘤中EBERs的检出率为 6 1.7% ,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检出率为6 9 8%。结外淋巴瘤的检出率高于结内淋巴瘤 (P <0 .0 1)。EBERs在T细胞淋巴瘤中的血管中心性T细胞淋巴瘤、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中的检出率分别为 17 18,2 2和 4 6 ,与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异型 (5 1.9% ,14 2 7)相比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EBERs与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性别、年龄和临床分期无关 (P <0 .0 5 )。结论 外周T细胞淋巴瘤与EBV感染有关 ,尤其是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的血管中心性T细胞淋巴瘤、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何祖根黄燕萍郭秀婵林冬梅曾毅
关键词:T细胞淋巴瘤爱泼斯坦-巴尔病毒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人类疱疹病毒PCR
Epstein-Barr病毒BARF1基因协同TPA诱发猴肾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的研究被引量:8
2001年
目的 探讨Epstein Barr病毒 (EBV)BARF1基因单独或协同佛波醇乙酯 (TPA)诱发猴肾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的作用。方法 用猴肾永生化上皮细胞PT1和PT7单独或进一步加促癌物TPA注射裸鼠或Scid小鼠背部皮下 ,观察成瘤情况。结果 EB病毒BARF1永生化细胞PT1和PT7在裸鼠不能形成肿瘤 ,但在免疫力严重缺陷的Scid小鼠能形成肿瘤 ,成瘤率为 6 6 7%~ 10 0 % ,成瘤时间较长为45~ 6 0d。加TPA后裸鼠及Scid小鼠均能形成肿瘤 ,裸鼠的成瘤时间为 2 0~ 2 2d ,Scid小鼠的成瘤时间为 5~ 7d。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可从肿瘤组织中扩增出BARF1基因。结论 EB病毒BARF1基因是致癌基因 ,甚至无需促癌物等辅助条件 。
郭秀婵盛望张永利黄燕萍T Ooka曾毅
关键词:恶性转化肾上皮细胞
EB病毒诱导胸腺恶性T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被引量:12
2001年
为研究EB病毒在恶性T细胞淋巴瘤发生中的作用 ,将EB病毒感染的人胚胸腺细胞移植于Scid鼠皮下 ,于移植后第 3日起在移植处对侧皮下注射TPA5 0ng/只 ,每周 1次。于移植后第 4周起 ,移植处皮下有结节状隆起形成 ,并逐渐增大。于 6~ 15周内行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证实为T细胞淋巴瘤 8例。其中实验组胸腺细胞 +EBV的成瘤率为 2 5 %(1/ 4) ,胸腺细胞 +EBV +TPA组的成瘤率为 5 3 8%(7/ 13) ,对照组胸腺细胞 +TPA的成瘤率为 0 (0 / 5 )。PCR和原位杂交在诱导肿瘤中可检测到EB病毒的基因EBERs、LMP1和BARF1,并有病毒基因LMP1蛋白编码产物的表达。EB病毒可感染人胚胸腺细胞 ,并使其发生恶性转化 ,EB病毒可能在恶性T细胞淋巴瘤的发生中起病因作用。
黄燕萍郭秀婵何祖根赵健曾毅
关键词:胸腺细胞T细胞淋巴瘤病因作用
EB病毒诱导的胸腺恶性T细胞淋巴瘤细胞体外长期培养研究被引量:2
2002年
建立含有EB病毒的T细胞淋巴瘤细胞系 ,为探讨EB病毒的致瘤机理 ,研究EB病毒在T细胞淋巴瘤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提供手段。在TPA协同EB病毒诱导胸腺恶性T细胞淋巴瘤动物模型的基础上 ,联合应用IL - 2 ,将诱导的肿瘤组织进行体外细胞培养 ,成功地分离获得一株在体外长期存活的淋巴细胞TET。T细胞亚群分类实验证实TET细胞为CD4阳性的T淋巴细胞 ,PCR和原位杂交可检测到EB病毒的EBERs、LMP1和BARF1,并有LMP1蛋白的表达。TET细胞的获得 ,有望在体外建立转化细胞系 ,为体外研究EB病毒的致瘤机理及防治提供理想的实验材料。
黄燕萍郭秀婵何祖根曾毅
关键词:胸腺恶性淋巴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