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凌陆

作品数:7 被引量:11H指数:1
供职机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细胞
  • 6篇干细胞
  • 5篇外周
  • 5篇外周血
  • 5篇干细胞移植
  • 4篇造血
  • 4篇造血干
  • 4篇造血干细胞
  • 4篇基因
  • 3篇异基因
  • 3篇造血干细胞移...
  • 3篇外周血造血干...
  • 2篇外周血干细胞
  • 2篇外周血干细胞...
  • 2篇外周血造血干...
  • 2篇细胞集落
  • 2篇粒细胞
  • 2篇粒细胞集落刺...
  • 2篇集落
  • 2篇集落刺激因子

机构

  • 7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上海市杨浦区...
  • 1篇中国科学院新...

作者

  • 7篇丁凌陆
  • 4篇袁海龙
  • 4篇江明
  • 3篇徐建丽
  • 3篇李玲
  • 3篇曲建华
  • 3篇温丙昭
  • 2篇段显琳
  • 2篇钟笛
  • 2篇刘颖
  • 2篇郭新红
  • 2篇陈刚
  • 2篇韩春霞
  • 1篇王新有
  • 1篇王蕊
  • 1篇哈力达·亚森
  • 1篇付美兰
  • 1篇汪汉卿
  • 1篇王蕾
  • 1篇曹旭

传媒

  • 2篇白血病.淋巴...
  • 2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新疆医学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亲缘HLA单倍体相合与同胞HLA全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间质性肺炎的发生及疗效比较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比较恶性血液病患者行亲缘HLA单倍体相合非体外去T细胞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RHNT-PBSCT)与同胞HLA全相合非体外去T细胞(MSNT)-PBSCT术后间质性肺炎的发生率及其疗效。方法以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行RHN^PBSCT术的109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同期行MSN-PBSCT术的125例患者为对照,对两组患者间质性肺炎的发生情况和采用更昔洛韦为主联合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的疗效进行比较研究。结果RHN-PBSCT和MSN-PBSCT患者组间质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15.60%(17/109)、13.60%(17/125)(P=-0.150),治疗有效率均为76.47%(13/17)(P=-0.53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影响RHNT-PBSCT术后发生间质性肺炎的危险因素(P=0.001)。结论行RHN%PBSCT术后的恶性血液病患者,与行MSN-PBSCT术后的患者比较,间质性肺炎的发生率并不增高,采用更昔洛韦为主联合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后两组疗效相当。
王新有江明曲建华段显琳袁海龙王蕾徐建丽丁凌陆娜迪娅·阿不都克里木李玲哈力达·亚森郭新红温丙昭
关键词:HLA抗原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间质性
减低剂量预处理单倍型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50岁以上恶性血液肿瘤患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 分析减低剂量预处理单倍型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RIC-haplo-PBSCT)治疗50岁以上恶性血液肿瘤患者的疗效.方法 18例50岁以上恶性血液肿瘤患者纳入研究,男8例,女10例,中位年龄52(50~66)岁;急性髓系白血病(AML)8例,慢性髓性白血病(CML)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例,急性NK细胞白血病(ANKL)1例;采用FAB+ATG(氟达拉滨+阿糖胞苷+白消安+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减低剂量预处理方案,输注供者高剂量非去T细胞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应用强化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方案及感染防控措施.结果 16例患者在移植后15 d获得完全供者嵌合,其中1例在移植后1个月发生移植排斥,其余2例在移植后15 d为混合嵌合并于移植后1个月发生移植排斥.急性GVHD发生率为61.1%(95%CI 49.6%~72.6%),Ⅱ~Ⅳ度急性GVHD发生率为35.4%(95%CI 21.1%~49.7%),Ⅲ/Ⅳ度急性GVHD发生率为13.8%(95%CI 4.7%~22.9%).2年慢性GVHD累积发生率为38.2%(95%CI 25.5%~50.9%),未发生广泛型慢性GVHD.中位随访14.5(3~44)个月,2年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2.6%(95%CI 60.1%~85.1%)、63.7%(95%CI 49.2%~78.2%),2年累积复发率为31.2%(95%CI 16.5%~45.9%),2年非复发死亡率为12.5%(95%CI 4.2%~20.8%).结论 RIC-haplo-PBSCT治疗50岁以上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刘颖袁海龙袁海龙徐建丽段显琳陈刚徐建丽韩春霞曲建华江明
关键词:血液肿瘤
高剂量非体外去T细胞PBSC作为移植物行减低剂量预处理单倍体HSCT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效果观察
2023年
目的探讨高剂量非体外去T细胞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作为移植物行减低剂量预处理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RIC-haplo-HSCT)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2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8例行RIC-haplo-HSCT治疗的年龄≥50岁AML及MD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高剂量非体外去T细胞PBSC作为移植物,加用抗CD25单克隆抗体和糖皮质激素作为强化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方案。结果28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100 d内Ⅱ~Ⅳ度、Ⅲ~Ⅳ度急性GVHD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22.5%(95%CI 5.1%~39.9%)和8.2%(95%CI 0~19.2%)。3年慢性GVHD的累积发生率为26.8%(95%CI 7.8%~45.8%),广泛型慢性GVHD的累积发生率为5.9%(95%CI 0~17.1%)。中位随访35.5个月(2~83个月),3年累积复发率和非复发死亡率分别为16.7%(95%CI 2.0%~31.9%)、12.2%(95%CI 0~25.2%)。3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73.3%(95%CI 56.2%~90.4%)、79.1%(95%CI 62.2%~96.0%)。结论高剂量非体外去T细胞PBSC作为移植物行RIC-haplo-HSCT治疗老年AML及MDS患者的临床效果较好。
苗文艳徐建丽袁海龙王洪波刘颖韩春霞丁凌陆江明
关键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及BK、JC病毒感染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了解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HC)的发生情况及BK与JC病毒感染情况。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且发生出血性膀胱炎的患者54例,分析HC的发生情况。结果:迟发型出血性膀胱炎(LOHC)累计发生率为29.6%,单倍体42例LOHC累计发生率为34.6%。患者血及尿BK、JC病毒DNA检测,Ⅳ度为阴性1例,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未行病毒检测2例,其余14例患者均为阳性。结论:HC是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常见并发症,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BK及JC病毒感染与HC发生直接相关。
杨蕊雪陈刚玛丽娅·木哈什古力巴旦木·艾则孜丁凌陆张乐张友弟袁海龙
关键词:出血性膀胱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BK病毒JC病毒
人细菌透性增加蛋白c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2007年
从新疆维吾尔族健康人造血干细胞中提取总RNA,用反转录(reverse transcription,RT)和降落PCR (touchdown PCR,TD-PCR)相结合的方法扩增人细菌透性增加蛋白(human bactericidal/permeability-increasing protein,hBPI)的cDNA,将其克隆到pEGFP-N1载体上并进行DNA序列测定。结果表明,所克隆的hBPIcDNA全长为1,464个碱基,其序列与GenBank中另外4个序列进行了比对,有两个碱基与其它4个序列不同:其中第576位碱基其它序列为G,该位置碱基是C;第676位碱基其它序列为A,该位置碱基是G。其中第676位碱基的变化导致第185位氨基酸由Lys改变为Glu。
马海蓉雷卫祺孙怡赵民安丁凌陆陈双曹旭汪汉卿
关键词:CDNA基因克隆DNA序列分析
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后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供者外周血干细胞与不成熟粒细胞的相关性
2009年
目的探讨供者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后单采外周血干细胞(PBSC)移植物中的不成熟粒细胞与CD34^+细胞及单个核细胞(MNC)之间的相关性。方法122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供者用rhG—CSF7.25~10μg·kg^-1·d^-1进行动员,于动员前及动员后对外周血及PBSC收集物中的MNC和不成熟粒细胞及C融细胞进行检测,并计算出输给患者的MNC、不成熟粒细胞及CD34^+细胞数。结果动员后白细胞计数及不成熟粒细胞比值逐渐升高,至第5天达高峰;外周血MNC中不成熟粒细胞与CD34^+细胞同步增加有较好的相关性;采集后的PBSC移植物输给患者后,均全部植活并恢复造血功能,为染色体核型或血型及HLA转为供者型所证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Phi染色体转阴。结论rhG—CSF7.25~10μg·kg^-1·d^-1。分两次皮下注射能有效动员PBSC;allo—PBSCT供者经rhG—CSF动员后,外周血MNC中不成熟粒细胞与CD3+4细胞数同步增加有较好的相关性,不成熟粒细胞的数量可间接反映干/祖细胞的数量,故MNC与不成熟粒细胞数结合可作为allo—PBSCT的剂量阈标准。
王蕊李玲温丙昭丁凌陆钟笛
关键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单个核细胞
同胞供者经G-CSF动员后外周血干细胞与幼稚粒细胞关系的研究
2001年
目的:研究供者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后,采集的外周血干细胞(PBSC)移植物中的幼稚粒细胞与CD_(34)^+细胞及单个核细胞(MNC)之间的相关性。方法:10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供者用G-CSF(仅2例用G-CSF+GM-CSF)7.25~10μg·kg^(-1)·d^(-1)进行动员,于动员前及动员后,对外周血及收集的外周血干细胞(PBSC)收集物中幼稚粒细胞及CD_(34)^+细胞进行检测计数。结果:①动员后白细胞计数及幼稚粒细胞逐渐增加,至第5天达高峰;②外周血MNC中幼稚粒细胞增加与CD_(34)^+细胞增加有较好的相关性;③经2次单采后供者血小板约降低60%,但一周后基本恢复正常。结论:G-CSF 7.25~10μg·kg^(-1)·d^(-1)分两次皮下注射能有效动员PBSC;allo-PBSCT供者经G-CSF动员后,外周血MNC中幼稚粒细胞与CD_(34)^+细胞数有较好的相关性,幼稚粒细胞数的多少可简接反映千/祖细胞的量,故MNC与幼稚粒细胞数结合可做为allo-PB-SCT的剂量阈标准。
李玲温丙昭丁凌陆钟笛曲建华江明郭新红付美兰
关键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异基因幼稚粒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