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日跃

作品数:139 被引量:956H指数:16
供职机构:江西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文化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9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7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1篇医药卫生
  • 8篇自动化与计算...
  • 6篇文化科学
  • 3篇理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24篇药理
  • 23篇代谢
  • 20篇中药
  • 16篇药理学
  • 12篇能量代谢
  • 11篇代谢组学
  • 10篇麻杏石甘汤
  • 10篇教学
  • 9篇药性
  • 9篇偏最小二乘
  • 8篇理学
  • 8篇量效
  • 8篇量效关系
  • 8篇承气
  • 8篇承气汤
  • 8篇大承气汤
  • 7篇水提
  • 6篇液相色谱
  • 6篇色谱
  • 5篇毒性

机构

  • 134篇江西中医药大...
  • 10篇北京中医药大...
  • 10篇湖南中医药大...
  • 6篇南昌大学
  • 6篇西藏藏医学院
  • 5篇中国中医科学...
  • 5篇江西科技师范...
  • 4篇浙江大学
  • 3篇江西省人民医...
  • 3篇江西中医学院
  • 2篇九江学院
  • 2篇教育部
  • 2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国中医科学...
  • 2篇九江职业大学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江西广播电视...
  • 1篇南华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作者

  • 139篇余日跃
  • 52篇黄丽萍
  • 39篇刘红宁
  • 39篇徐国良
  • 22篇聂斌
  • 16篇陈银芳
  • 15篇张启云
  • 14篇杜建强
  • 14篇李冰涛
  • 14篇李文宏
  • 11篇黄敬耀
  • 9篇刘波
  • 9篇涂秀英
  • 8篇王跃生
  • 8篇彭红
  • 7篇彭淑红
  • 6篇孙建宁
  • 6篇楼兰英
  • 6篇朱家谷
  • 6篇屈飞

传媒

  • 23篇中国实验方剂...
  • 10篇江西中医学院...
  • 9篇中国中药杂志
  • 9篇时珍国医国药
  • 9篇中药药理与临...
  • 8篇辽宁中医杂志
  • 4篇计算机应用研...
  • 4篇中草药
  • 3篇江西中医药
  • 3篇中药新药与临...
  • 3篇中华中医药学...
  • 2篇中国民族医药...
  • 2篇中成药
  • 2篇中国临床药理...
  • 2篇中华中医药杂...
  • 2篇亚太传统医药
  • 2篇世界中医药
  • 2篇江西中医药大...
  • 1篇卫生职业教育
  • 1篇中医药信息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1
  • 3篇2020
  • 4篇2019
  • 5篇2018
  • 11篇2017
  • 5篇2016
  • 8篇2015
  • 14篇2014
  • 8篇2013
  • 8篇2012
  • 10篇2011
  • 15篇2010
  • 11篇2009
  • 5篇2008
  • 5篇2007
  • 1篇2005
  • 4篇2004
1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参灵草对细胞复制性衰老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参灵草复方对细胞寿命、生长活力、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活性及细胞周期的影响,确定参灵草对细胞复制性衰老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用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MRC-5)连续培养至42...
黄丽萍朱卫丰余日跃陈魏杨华永刘红宁
关键词:抗衰老机制蛋白表达
CTM逆向解析教学模式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评估
2017年
目的构建CTM逆向解析教学模式并评估其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选择临床专业方向两个平行班级,分别采用CTM逆向解析教学模式和顺向案例教学模式开展慢性心功能不全章节药理学知识的讲述。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考察两种案例教学法在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知识吸收理解两方面的教学效果。教学一周后,以知识小测评的形式验证两种教学方式所形成的学习效果。结果两种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而言,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知识吸收理解方面都表现出较好的效果。其中采用CTM逆向解析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则更显著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率达86.4%,对知识吸收理解提高率为80.2%。知识小测评中获85分以上优秀成绩的学生比例达81.5%,并比采用常规案例教学的比例提高了26.6%。结论 CTM逆向解析教学模式以深入浅出,层层设问,步步递推式的知识讲授法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值得在《药理学》及其类似性质课程中广泛应用。
陈银芳曾文雪魏学鑫余日跃黄丽萍涂秀英
关键词:CTM教学模式药理学
含药肝孵育液药理法及麻杏石甘汤含药肝孵育液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药肝孵育液药理法及麻杏石甘汤含药肝孵育液的制备方法,本发明将经口服给药的中药按临床方法加工,取水煎液采用外翻肠囊法获得含药肠吸收液,取该含药肠吸收液与肝细胞悬液短时间孵育后,制备成含药肝孵育液,用于离体...
李文宏余日跃刘荣华陈兰英肖雄高文军
醉翁乐的药理实验研究被引量:8
1997年
实验结果表明,醉翁乐对酒精中毒小鼠有明显的防治和治疗作用。能显著缩短醒酒时间、加快小鼠酒后运动失调的恢复、降低小鼠血清中乙醇的浓度,具有良好的解酒作用。
黄敬耀朱家谷余日跃汪周艳况荣华
关键词:药理实验解酒作用中药
一种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四气判别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四气判别方法,属于中医药理论现代化研究领域,按照如下步骤进行:S1数据采集,S2建立提取变量模板,S3数据预处理,S4构建药性判别模型,S5药性判别模型有效性分析,S6待测样品药性检测并...
刘红宁朱卫丰张启云李冰涛余日跃黄丽萍徐国良聂斌廖春华严小军
文献传递
寒咳宁颗粒的毒理实验研究
2001年
涂秀英黄敬耀余日跃楼兰英叶荷平张文华
关键词:毒理动物实验呼吸系统药物
小檗碱对白介素-6诱导胰岛素抵抗3T3-L1脂肪细胞脂联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观察小檗碱对白介素-6(IL-6)诱导胰岛素抵抗的3T3-L1脂肪细胞脂联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IL-6诱导3T3-L1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IR)模型。以20μg·L-1IL-6培养48 h,将3T3-L1脂肪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吡格列酮组(50μmol.L-1)和小檗碱高、中、低剂量组(10,20,50μmol.L-1),以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葡萄糖消耗量,观察小檗碱对脂肪细胞葡萄糖摄取的影响,鉴定IR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脂肪细胞脂联素基因mRNA水平。结果:模型组葡萄糖消耗量及脂联素基因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小檗碱高、中、低剂量组及吡格列酮组均能显著增加葡萄糖消耗量及脂联素基因表达水平(P<0.05)。结论:小檗碱可增加白介素-6诱导胰岛素抵抗的3T3-L1脂肪细胞脂联素基因mRNA的表达,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
章常华李冰涛屈飞魏学鑫余日跃徐国良
关键词:小檗碱胰岛素抵抗白介素-6脂联素3T3-L1细胞
呼吸波振幅变化率评价麻杏石甘汤平喘作用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建立生物信号采集系统分析、评价哮喘过程的新方法,以此观察麻杏石甘汤(MXSGT)的平喘作用。方法:采用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记录豚鼠磷酸组胺引喘前后呼吸波的变化,并常规肉眼观察、记录其哮喘潜伏期、哮喘持续时间,根据肉眼观察结果,找出引喘后首次和末次抽搐波与正常呼吸波振幅变化率的特征差异,初步确定哮喘潜伏期和持续时间的判别标准;动物灌服MXSGT 5 d后,同法记录引喘30 min呼吸波,依据上述判别标准,分析MXSGT对动物哮喘潜伏期和持续时间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呼吸波相比,首次和末次抽搐波平均振幅变化率分别为2465%和159%;MXSGT有较好的平喘作用,能延长哮喘潜伏期,缩短哮喘持续时间。结论:采用生物信号采集系统以呼吸波振幅变化率评价能较客观、规范地分析与评价哮喘指标,适用于观察药物的平喘作用。
李文宏徐国良余日跃王跃生刘波黄丽萍屈飞江硕丹
关键词:麻杏石甘汤平喘作用
均匀设计-偏最小二乘回归结合因子分析探索大黄-厚朴组分配伍的规律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采用均匀设计和偏最小二乘回归结合因子分析考察大黄-厚朴中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厚朴酚及和厚朴酚4种成分的组方配伍规律。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160只,随机分为8个组,依次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四因素六水平均匀设计的6个配方组。胰胆管内逆行注射3.5%牛磺胆酸钠法建立急性胰腺炎大鼠模型。术后6,24 h分别检测血清淀粉酶(AMS),胰脂肪酶(PL),白细胞介素-6(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变化。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探索各因素对各药效指标的影响规律,因子分析抽提多项指标中的公共因子。结果:各组分对急性胰腺炎病症的贡献度排序为厚朴酚>和厚朴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因子分析抽提出隐藏在多项指标后的公共因子为胰腺损伤因子(AMS,IL-6和TNF-α)和炎症因子(PL和IL-10)。结论:采用均匀试验设计、偏最小二乘回归结合因子分析可有效地分析组分配伍中多因素与多效应成分之间的关联规律,为临床病症的治疗提供方-症更为对应的组分配方。
陈银芳余日跃业康聂斌彭红徐国良
关键词:均匀设计大黄素厚朴酚和厚朴酚
基于生物效应的中药寒热药性判别模式研究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观察寒、热药性中药对生物效应指标的影响,分析变量对寒、热药性贡献度,初步建立寒、热药性生物效应判别模式。方法: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寒性中药(苦参、栀子、黄柏,黄芩、黄连、龙胆)各组、热性中药(附子、干姜、高良姜、花椒、肉桂、吴茱萸)各组,灌胃相应中药水煎液10 mL·kg^(-1),每日2次,共给药30 d;检测文献已报道的可能与寒、热药性相关联的生物效应指标共53项;运用Clementinel2.0数据挖掘软件,建立数据仓库;选取空白对照组数据、寒性中药组(栀子、黄柏、黄连、苦参、龙胆)数据、热性中药组(附子、干姜、肉桂、花椒、高良姜)数据,作为训练集,C5.0算法和C&R分类回归算法找出变量的重要性,构建决策树;并对黄芩、吴茱萸进行寒、热属性的测试。结果:C&R分类回归算法显示:肝SDH活性为寒热最为重要的属性,重要性接近30%,其次为甘油三酯、肝Na^+-K^+-ATP酶、肌糖元、血小板分布宽度等,模型的正确率达97.39%;C5.0算法显示:肝SDH活性为寒热最为重要的属性,重要性接近40%,其次为甘油三酯、谷草转氨酶、肌糖元、肝Na^+-K^+-ATP酶等,模型的正确率达98.26%;C&R分类回归算法、C5.0算法决策树判定吴茱萸属于热性药和黄芩属于寒性药的可能性均为100.00%,77.78%。结论:肝SDH活性为中药的寒热药性最为重要的生物效应指标;中药寒、热药性的判别通路或模式与能量代谢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黄丽萍朱明峰余日跃杜建强刘红宁
关键词:寒热药性生物效应能量代谢SDH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