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倪齐珍

作品数:4 被引量:22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更多>>
发文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原虫
  • 2篇瑞香
  • 2篇瑞香素
  • 2篇疟原虫
  • 1篇氧化碳
  • 1篇约氏疟原虫
  • 1篇生物活性
  • 1篇培养箱
  • 1篇配子
  • 1篇配子体
  • 1篇驱避
  • 1篇驱避剂
  • 1篇子孢子
  • 1篇抗疟
  • 1篇抗疟药
  • 1篇抗疟作用
  • 1篇化学合成
  • 1篇活性
  • 1篇红外期
  • 1篇恶性疟

机构

  • 3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作者

  • 4篇倪齐珍
  • 2篇倪奕昌
  • 2篇王琴美
  • 2篇刘云光
  • 1篇郭俭
  • 1篇杨柏林
  • 1篇王鸣杰
  • 1篇徐月琴
  • 1篇徐月琴
  • 1篇蔡玥
  • 1篇王聚君
  • 1篇施恒华
  • 1篇牟凌云
  • 1篇贾家祥
  • 1篇陶奕
  • 1篇金长发
  • 1篇吴嘉彤
  • 1篇许学年
  • 1篇冯正
  • 1篇胡薇

传媒

  • 2篇中国寄生虫学...
  • 1篇中华卫生杀虫...

年份

  • 1篇2004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199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瑞香素抗红外期疟原虫作用的研究被引量:12
2001年
目的 研究瑞香素 (DPNT)抗红外期疟原虫的作用。方法 于ICR小鼠腹腔注射约氏疟原虫子孢子后 0 5h灌胃给药 ,连续 4d。不同剂量的DPNT及DPNT伍用伯氨喹 (PQ)的抗疟作用 ,分别以d7ICR小鼠阴性率及d1 1 或d1 2 ICR小鼠每千个红细胞被原虫感染数作评价 ,并观察DPNT对ICR小鼠血红蛋白浓度的影响。结果 DPNT的剂量范围为每天 10~ 10 0mg/kg ,连服 4d ,d7原虫阴性小鼠数及d1 1 红细胞被感染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其差异均无显著性 ;DPNT每天 5 0mg/kg和每天PQ5mg/kg配伍组的d7小鼠阴性率与PQ每天 10mg/kg组相当。ICR小鼠DPNT每天 5 0mg/kg组与对照组血红蛋白浓度在d8天有差异。结论 DPNT单独用药 ,无明显抗红外期疟原虫作用 ,但DPNT每天 5 0mg/kg与PQ每天 5mg/kg伍用的抗疟效果与PQ每天 10mg/kg相当。DPNT在短期内可致小鼠贫血。
刘云光王琴美徐月琴倪齐珍倪奕昌
关键词:瑞香素约氏疟原虫子孢子红外期
天然植物成分瑞香素的抗疟作用
倪奕昌王琴美徐月琴牟凌云刘云光吴嘉彤郭俭王鸣杰倪齐珍蔡玥陶奕
该课题对瑞香素抗溶血作用进行了研究,发现终浓度在10~80umol/L的瑞香素对AQD溶血毒性的抑制率可分别达33.0%~69.2%,终浓度为10~80umol/L的瑞香素可抑制AQD引发的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产物(LP)...
关键词:
关键词:瑞香素抗疟药
应用二氧化碳培养箱连续培养大量恶性疟原虫配子体被引量:2
1998年
目的:为建立在二氧化碳(CO2)培养箱中连续培养大量恶性疟原虫(P.f)配子体(G)的方法。方法:使用加入不同量NaHCO3的培养基,观察比较G的消长。结果:在培养第5d(d5)出现G,至d11-d13达到高峰;实验组与对照组G的峰值分别为1.88%±0.61%和1.29%±0.41%(P<0.05),表明实验组培养后期使用含较高浓度NaHCO3的完全培养基,有助于G的分化。Ⅰ-Ⅴ期G的高峰分别出现于培养d5、d7、d11、d13和d15。d15V期G率为7.1%—52.6%,平均为24.3%。雌、雄G比例为12.8∶1。原虫从液氮中取出复苏后,加入新鲜红细胞连续分皿24代,仍保持较高的产生G的能力。经薄膜饲血器多次人工感染斯氏按蚊(Anophelesstephensi),解剖328只蚊胃,未见卵囊。结论:本虫株使用该方法可以持续稳定地取得大量P.fG。
许学年冯正杨柏林王聚君胡薇倪齐珍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配子体培养箱二氧化碳
R-301驱避剂化学合成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被引量:8
2002年
目的:阐述新型R-301驱避剂的合成及其驱避效果;方法:驱蚊活性按GB/T 17322.10-1998规定进行试验,驱蠊活性用选室法进行试验,驱螨活性采用计算驱避率法进行试验;结果:7%浓度R-301对白纹伊蚊有效保护时间平均为3.80±0.86 h,100%保护率的时间为3 h,0.1%和0.3%浓度对德国小蠊1~10 d具有杀灭作用,11-46 d有驱避作用,驱避率均为100%。对尘螨的驱避率,其浓度为0.1%、0.3%和0.5%均为100%,R-301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糠秕孢子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TC)分别为0.125、0.25和0.01;结论:R-301驱避剂合成线路简便合理,对蚊、蠊、螨和菌具有生物活性,为一新型广谱的驱避剂,有开发推广应用前景。
贾家祥金长发施恒华蔡国英倪齐珍王乃健
关键词:驱避剂化学合成生物活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