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兰杰

作品数:8 被引量:120H指数:4
供职机构:天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腰椎
  • 3篇手术
  • 2篇胸椎
  • 2篇胸椎肿瘤
  • 2篇手术要点
  • 2篇器械
  • 2篇肿瘤
  • 2篇后路
  • 2篇常规器械
  • 1篇单开门
  • 1篇单开门椎管成...
  • 1篇单开门椎管扩...
  • 1篇胸段
  • 1篇腰背
  • 1篇腰背部
  • 1篇腰背部疼痛
  • 1篇腰背痛
  • 1篇腰痹
  • 1篇腰痹通胶囊
  • 1篇腰椎间盘

机构

  • 8篇天津医院
  • 1篇武汉市第四医...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天津中医药大...

作者

  • 8篇兰杰
  • 7篇苗军
  • 4篇纪经涛
  • 4篇胡永成
  • 3篇刘艳成
  • 2篇白剑强
  • 2篇马信龙
  • 2篇韩岳
  • 1篇宁尚龙
  • 1篇夏群
  • 1篇徐宝山
  • 1篇孙权
  • 1篇黄洪超
  • 1篇杨强
  • 1篇吉宁

传媒

  • 2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天津医药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 1篇骨科临床与研...
  • 1篇第二十四届中...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常规器械进行胸椎肿瘤全脊椎整块切除手术要点
目的 脊柱肿瘤占全身肿瘤5%,由于解剖结构特殊性,长期以来,肿瘤刮除或囊内切除是临床常用手术方法,1994年,Tomita首先报道应用特制线锯进行全脊椎整块切除术(Total en bloc spondylectomy,...
苗军胡永成纪经涛兰杰白剑强
常规器械进行胸椎肿瘤全脊椎整块切除手术要点
<正>目的脊柱肿瘤占全身肿瘤5%,由于解剖结构特殊性,长期以来,肿瘤刮除或囊内切除是临床常用手术方法,1994年,Tomita首先报道应用特制线锯进行全脊椎整块切除术(Total en bloc spondylectom...
苗军胡永成纪经涛兰杰白剑强
文献传递
腰痹通胶囊缓解腰背部疼痛的Meta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系统评价腰痹通胶囊缓解腰背部疼痛的临床应用价值,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药复方对缓解腰背部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Web of Science、万方数据、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和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等数据库中有关腰痹通胶囊缓解腰背部疼痛、改善腰背部功能、术后促进康复等方面的随机临床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相关文献,语种限定为中文和英文,检索时限从数据库建库开始至2016年1月。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ev Man 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1篇符合标准的病例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腰痹通胶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其他治疗方式(Z=9.05,P<0.001,OR=3.72,95%CI=2.80-4.94),治疗强直性脊椎炎(Z=2.81,P=0.005,OR=4.13,95%CI=1.53-11.10)和椎间盘源性腰痛(Z=2.03,P=0.04,OR=3.39,95%CI=1.04-10.98)的有效率也显著高于其他治疗方式;口服腰痹通胶囊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疼痛状况[Z=40.65,P<0.001,WMD=-1.87,95%CI=-1.96-(-1.78)],JOA评分也显著高于接受其他治疗方式的患者(Z=16.42,P<0.001,WMD=4.05,95%CI=3.57-4.53);而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其他治疗方式显著偏低(Z=2.02,P=0.04,OR=0.45,95%CI=0.21-0.98)。结论腰痹通胶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椎炎和椎间盘源性腰痛,其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其他治疗方式。
孙权孙权兰杰
关键词:腰背痛腰痹通胶囊META分析
后路手术治疗颈胸段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早期疗效观察
2018年
目的观察颈胸段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后路手术治疗效果并总结其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天津医院行手术治疗的颈椎OPLL患者298例。其中14例为颈胸段OPLL,平均年龄62.6岁(47~68岁),男8例,女6例,其中12例为初次手术,2例为翻修手术。14例患者的OPLL分型包括8例连续型OPLL和6例混合型OPLL。所有患者均一期接受手术治疗。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3、6、12和24个月进行随访,采用改良JOA评分、JOA改善率和Nurick脊髓功能评分评估治疗效果,同时通过X线片测量患者术前和术后颈椎前凸角,通过侧位CT重建测量最大OPLL椎管占位率,并评估术后骨化的进展。结果随访6~24个月,平均12.4个月。所有患者末次随访JOA评分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3例改善率为优,3例改善率为良,8例改善率为有效,平均JOA改善率为46.1%。颈椎前凸角术前为(24.0±7.8)°,末次随访为(15.0±6.3)°,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最大OPLL椎管占位率术前为(67.3±12.0)%,末次随访为(70.2±11.1)%,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结论对伴有脊髓压迫症状的颈胸段OPLL行后路减压手术相对安全,临床疗效确切。对于如何选择OPLL减压后的固定融合节段尚有争议。
刘艳成苗军纪经涛兰杰宁尚龙
关键词:骨化后纵韧带
坐位下腰椎前屈后伸时轴向载荷对下腰椎在体运动的影响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研究坐位下轴向载荷对腰椎前屈后伸时下腰椎节段运动的影响。方法:招募10名志愿者进行研究,其中男性5例,女性5例,年龄31(26,34)岁,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2.5(22.0,23.4)kg/m2。用CT扫描获取受试者仰卧位时L3~S椎体的影像并进行三维重建。在双透视成像系统中采集受试者坐位L3~S1在中立、最大前屈及最大后伸姿势时的瞬时影像。在Rhinoceros软件环境中将不同坐位姿势的瞬时影像与三维模型配准。测量由仰卧位变化为中立坐位时椎体的相对位移距离和相对旋转角度;在生理条件下和额外轴向载荷(背负10kg特制背心)的坐位下,比较两种状态下最大前屈到最大后伸运动中椎体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由中立坐位到最大前屈、后伸坐位姿势时腰椎活动度的差异。结果 :生理坐位下,由仰卧位变成中立坐位,L5相对于S1向背侧位移1.4 (0.6,2.4)mm,前屈旋转11.4°(10.2°,17.9°),L3/4、L4/5在矢状面上旋转0.8°(-2.1°,3.8°)、4.4°(-1.0°,8.9°),旋转幅度较L5/S1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前屈后伸过程中,L3~S1各节段在左右方向位移分别为2.0(1.6,2.5)mm、1.8(1.0,2.4)mm、5.9(3.7,6.4)mm;近远端方向位移分别为1.0(0.7,1.2)mm、0.7(0.6,1.3)mm、3.3(1.7,4.0)mm,L5/S1在左右方向及近远端方向的位移较L3/4、L4/5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由中立坐位到最大后伸坐位运动过程中,L3~S1各节段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移分别为0.7(0.3,1.4)mm、0.5 (0.3,0.6)mm、2.6 (1.3,3.8)mm;在矢状面上的旋转角度分别为4.2°(1.1°,5.6°)、2.2°(1.4°,3.3°)、9.5°(4.6°,12.2°)。加载额外轴向载荷后,与生理坐位相比,由仰卧位变成中立坐位,L5/S1在矢状面上旋转减小1.2°、在头尾方向上压缩1.5mm;前屈后伸运动中,L5/S1在前后、左右及近远端方向的位移分别减少2.8、4.1、1.3mm;中立到最大后伸坐位运动过程中,L5/S1的旋转范围减小6.1°(P=0.038)。结论:由仰卧位转换为中立坐位,下
寇博文张泽佩刘健超徐瀚鹏吴金成兰杰苗军
关键词:腰椎坐位
双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病变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观察双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病变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6年8月~2018年10月手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的相邻节段病变(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患者36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双钉组):12例,男女比例(4∶8),年龄66.2±4.2岁(59~74岁),首次术后2~7年,均为头侧椎节病变。使用双椎弓根螺钉(dual screws,DS)固定技术,于原手术侧椎弓根再次各置入一枚翻修螺钉,ASD另一端置入皮质骨通道螺钉,减压后短节段融合固定。B组(对照组):24例,男女比例(9∶15),年龄64.0±7.7岁(46~72岁),平均首次术后2~10年,19例为头侧椎节退变,5例为尾侧椎节病变。手术取下双侧固定棒,采用Magerl方法置入ASD远端椎弓根螺钉、减压责任节段后延长棒固定。记录每例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腰椎ODI评分、腰痛VAS、腿痛VAS。通过腰椎X线片、CT评价术后患者的内固定位置和椎间融合状态。比较两组间和组内的临床评分差异性。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6.1±5.8个月(6~26个月)。ODI评分A组术前(82.5±16.7)%,末次随访(16.0±8.9)%;B组术前(78.0±14.6)%,末次随访(18.0±9.4)%;腰痛VAS,A组术前8.3±3.5分,末次随访1.7±0.9分;B组术前6.7±4.5分,末次随访2.1±1.3分;腿痛VAS,A组术前6.3±4.5分,末次随访1.0±1.0分;B组术前7.8±3.4分,末次随访2.3±2.4分。两组末次随访的ODI和VAS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的术前ODI、腰痛VAS、腿痛VAS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间的术前、末次随访ODI、VAS、手术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B组的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明显大于A组(P<0.05)。A组无手术切口感染、无神经症状加重病例,1例术中硬脊膜撕裂,予以修复。B组术中硬脊膜撕裂5例,术中修复或者皮下脂肪覆盖,伤口表浅感染1例,经过换药治愈。A组共置入24枚双钉技术的翻修螺钉(L1椎体2枚,L2椎体12枚,L3椎
刘艳成苗军马信龙胡永成韩岳兰杰张泽佩
关键词:腰椎融合椎弓根螺钉
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分析被引量:90
2014年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1例,包括L342例,L4521例,L5S18例采用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局部浸润麻醉、透视下靶向穿刺至病变节段的椎间孔外侧,环锯逐级扩大椎间孔,经椎间孔安置工作通道至椎管内,镜下摘除突出到椎管内的髓核和椎间隙内松动的髓核,直至神经根和硬膜囊完全松解,切口缝合1针。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均未发生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27例顺利摘除突出髓核,神经根显露清晰。首例极外侧突出和第2例中央型突出摘除髓核后未显露神经根,术后症状均缓解。第3、11例分别因巨大突出取出困难、不能耐受疼痛中转全麻椎间盘镜手术。术后当天至2d下地活动,患者均感症状明显缓解。术后2周复发突出1例,保守治疗好转。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腿痛由8.1&#177;1.9降至1.1&#177;0.9,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自31.1&#177;8.3降至3.4&#177;3.3。根据MacNab评分,优25例,良6例。结论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恢复快,效果优良,但存在学习曲线。
徐宝山马信龙夏群吉宁杨强黄洪超兰杰
关键词:腰椎椎间盘突出症
改良微型钛板重建伸肌附着点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5
2019年
目的观察改良微型钛板重建伸肌附着点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在天津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改良微型钛板固定+颈后伸肌群附着点重建治疗。患者男14例,女12例,年龄(59±18)岁。术后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脊髓损害评分表评估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以颈椎度曲指数(CCI)来评估颈椎曲度变化情况,并观察颈后肌群萎缩及轴性症状发生情况。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或配对t检验。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接受手术,未出现脊髓损伤或神经症状加重病例。手术时间(116±32)min,术中出血量(196±41)ml;JOA评分由术前的(7.8±2.1)分恢复为术后3个月和未次随访的(13.5±3.4)分和(13.9±3.7)分(F=30.619,P<0.05)。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改善率达到66%±13%。CCI由术前的14.3%±3.9%减小到术后3个月的13.7%±3.7%及末次随访时的13.0%±3.3%,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29,P>0.05)。术前颈后肌群横截面积为(36±8)cm^2,末次随访时为(34±7)c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08,P>0.05)。脊髓漂移距离为(2.6±0.5)mm;术后有3例(11.5%)患者出现轴性症状。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改良微型钛板不仅能维持颈椎稳定性,还可重建伸肌附着点从而减轻颈后肌群的萎缩,避免颈椎后凸畸形发生,亦可降低轴性症状的发生。
苗军刘艳成兰杰纪经涛韩岳胡永成张泽佩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单开门椎管成形术钛板轴性症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