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关海涛

作品数:17 被引量:60H指数:5
供职机构: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血管
  • 5篇脑血
  • 5篇脑血管
  • 4篇缺血
  • 3篇血小板
  • 3篇血性
  • 3篇卒中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梗死
  • 2篇血管病
  • 2篇血管造影
  • 2篇血管造影术
  • 2篇血小板聚集
  • 2篇抑郁
  • 2篇抑郁患者
  • 2篇造影
  • 2篇造影术
  • 2篇缺血性卒中
  • 2篇综合征

机构

  • 14篇广州医学院第...
  • 5篇广州医学院

作者

  • 17篇关海涛
  • 11篇许治强
  • 9篇刘子凡
  • 8篇周伯荣
  • 5篇王融
  • 5篇邓燕华
  • 4篇匡永锋
  • 3篇石红婷
  • 2篇丁瑞娟
  • 2篇孙筱放
  • 2篇沈兰
  • 1篇匡永峰
  • 1篇梁燕玲
  • 1篇刘婉婷
  • 1篇罗冰
  • 1篇林永强
  • 1篇陈敦金

传媒

  • 2篇中国临床神经...
  • 2篇广州医药
  • 1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青海医药杂志
  • 1篇卒中与神经疾...
  • 1篇国际脑血管病...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神经损伤与功...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中华脑血管病...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 1篇第十二届全国...

年份

  • 1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2
  • 1篇2000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缺血性卒中合并颈动脉狭窄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总结分析缺血性卒中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上对此类病的认识。方法收集80例缺血性卒中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狭窄组)和58例单纯脑梗死患者(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血压、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影像学特点、临床神经功能评分及认知功能评分等方面作比较分析。结果狭窄组中,血压变化多样,血糖异常者多,卒中前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事件偏多,合并颅内主干血管狭窄居多,影像学上显示分水岭梗死和多发性梗死发生率偏高,易发生进展型脑梗死,临床神经功能评分及简易智能评分较差。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须排除合并颈动脉狭窄,对于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应强调个体化治疗,积极调控血压、血糖水平,控制斑块,以利尽早恢复。
关海涛周伯荣许治强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颈动脉狭窄
三七三醇皂苷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观察三七三醇皂苷(PTS)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14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其中120例按随机单盲开放对照原则分为PTS组、阿司匹林组、PTS联合阿司匹林组各40例,20例不能或不愿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为对照组,均治疗6个月,期间记录血小板聚集率、卒中再发生率、消化道不良反应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3个治疗组血小板聚集率的下降幅度均较对照组明显(P<0.01);治疗3个月时PTS组患者5 min血小板聚集率的下降幅度小于阿司匹林组(P<0.05),治疗6个月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S组、阿司匹林组、PTS联合阿司匹林组脑卒中再发率分别为18.9%、13.2%、10.8%,较对照组(44.4%)明显下降(P<0.05).3个治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TS组和PTS联合阿司匹林组NIHSS评分较阿司匹林组明显下降(P<0.01)。PTS组消化道不良反应较其他3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长期应用三七三醇皂苷具有预防脑卒中再发、减少消化道不良反应和改善卒中后神经功能的作用。PTS联合阿司匹林应用在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中可能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周伯荣许治强刘子凡关海涛王融
关键词:三七三醇皂苷阿司匹林脑梗死
子癇患者的脑部磁共振改变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子癇患者的脑部MRI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子患者的脑部MRI资料,总结其特点。结果:16例患者均表现为大脑半球皮质、皮质下白质多发病灶,T1WI低信号、T2WI、Flair高信号,DWI等或高信号、表观弥散系数(ADC)图高信号,大部分呈对称分布。其中2例ADC图显示在高信号范围内夹杂局限性低信号改变;2例患者在病灶中央区合并局灶性T1WI稍低信号,T2WI、Flair低信号改变。受累部位以双侧枕、顶叶最常见,其次为基底节、额叶、颞叶,少数累及小脑半球、脑干。部分患者短期内复查MRI完全恢复正常。结论:血管源性脑水肿是子癇患者主要的影像学改变;少数患者可合并细胞毒性脑水肿或脑出血;病变最常见累及后循环,多呈可逆性。
刘子凡许治强陈敦金匡永锋关海涛
关键词:脑水肿磁共振
产后脑血管病一例报道和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产后脑血管病的病因、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对一例产后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治疗和预后进行报道,结合38例文献报道的病例进行复习。结果均急性发病,雷击样头痛是共同的临床症状,可伴有短阵性血压升高。MRI检查大多数患者表现双侧大脑半球皮质、皮质下白质多发斑片状T2WI、Flair高信号,DWI高信号、ADC图呈高信号或低信号。脑血管造影或TCD检查存在颅内大动脉及其分支多发节段性、可逆性痉挛。病理检查无血管炎性改变。绝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复查MRI异常信号影消失。结论 (1)产后脑血管病病因未明,可能与免疫机制异常有关,雷击样头痛是主要的临床表现。(2)MRI检查多表现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症改变,可伴有皮质、皮质下或分水岭区腔隙性脑梗塞、少量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3)颅内大动脉及其分支可逆性痉挛是产后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改变。(4)解除脑血管痉挛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刘子凡许治强陈敦金匡永峰关海涛林永强
关键词:脑血管痉挛磁共振成像
有糖尿病史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研究有糖尿病史的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ICVD)人群中,糖尿病发生与ICVD发生的时程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5~2012年间收治的32...
关海涛周伯荣刘婉婷
关键词:糖尿病缺血性脑血管病病程
脑血管造影术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作用分析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初步探讨脑血管造影术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进一步明确病因及具体定位的必要性。方法与结果对确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36例患者中,32例作全脑血管造影术,DSA阳性率达88%。结论对原因不明的后循环缺血病人,有条件者应作全脑血管造影术。
关海涛许治强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循环缺血
比浊法血小板聚集试验的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观察影响比浊法血小板聚集试验的因素。方法选择30例健康对照组和204例病例组,观察不同的血小板计数及诱导剂浓度对糖尿病患者餐前与餐后、采血后的检测时间、诱导剂的种类互补等不同试验条件下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随着血小板计数的减少或增加,血小板聚集率相应的减少或增加;二磷酸腺苷(ADP)、胶原(COL)、花生四烯酸(AA)浓度增加,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增大,相应的阿司匹林抵抗(AR)或氯吡格雷抵抗(CR)的检出率增高;服用不同的抗血小板药物,糖尿病患者对以ADP、COL、AA为诱导剂测定的血小板聚集率,其影响不同;未空腹及检测时间超过3h重复性较差;服药2周后,COL、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下降不明的患者,随着时间的延长,6个月后易重新出现CR。结论血小板计数、诱导剂浓度、糖尿病疾病、空腹状态、检测时间与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相关,以ADP、COL、AA作诱导剂检测血小板聚集率较单一的ADP更全面、准确。
石红婷周伯荣王融邓燕华关海涛刘子凡
关键词: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聚集抑制剂血小板计数比浊法
阿司匹林间歇疗法在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12
2006年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间歇疗法与常规疗法在脑卒中二级预防中临床价值的差异。方法收集25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按随机单盲开放对照原则分为间歇疗法组(间歇组)(每8周内停药1周)和常规疗法组(单规组)各125例,均给予阿司匹林100mg Qd治疗2年。结果(1)2组脑卒中再发率无明显差异;(2)2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和凝血功能无明显差异;(3)间歇组上消化道出血、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常规组明显下降(P<0.01)。结论阿司匹林间歇疗法较常规疗法能有效减低了长期治疗导致的消化道不良反应,同时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再发率,在脑卒中二级预防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周伯荣罗冰王融刘子凡关海涛许治强
关键词:间歇疗法阿司匹林脑卒中
氯吡格雷抵抗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动态观察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抵抗(clopidogrel resistance,CR)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动态变化;观察脑梗死组与高危组(脑梗死高危因素)CR发生率及血小板聚集率变化情况。方法收集健康对照组68例、高危组59例、脑梗死组121例,采用光比浊法分别测定入组(氯吡格雷75 mg/d)2周后的血小板聚集率;服药2周后,出现CR者换用或联合其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并检测其2周后的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非CR的脑梗死患者维持常规治疗,观察3个月、6个月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结果服药前,脑梗死组[(65.75±13.11)%]分别与健康对照组[(50.49±12.42)%]、高危组[(56.71±11.33)%]比较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有显著性(t=4.534,P=0.000;t=7.829,P=0.000);服药2周后,高危组CR发生率为13.6%(8例),脑梗死组的发生率为29.75%(36例),且两组患者发生CR的患者中患糖尿病比例均较高(分别为50%和41.67%);换用或联合其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后,70%CR者的血小板聚集率下降>10%;服药3个月后脑梗死组未见新发CR;服药6个月后脑梗死组新发CR者15例(17.65%)。结论脑梗死组CR发生率较高,CR在脑梗死患者中可能存在时相动态变化。
石红婷周伯荣王融邓燕华关海涛刘子凡
关键词:脑梗死血小板氯吡格雷抵抗
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2002年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 (LMWH)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APTT)纤维蛋白原 (FIB)水平的影响。方法  6 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30例 ,治疗组采用低分子肝素 ,对照组用能量合剂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 93.3% ,显效率 6 3.3% ,明显优于对照组 (73.3% ,4 6 .6 %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对PT、APTT、FIB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速避凝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理想 ,应用方便 ,副作用少 。
沈兰丁瑞娟关海涛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脑梗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