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波 作品数:68 被引量:1,035 H指数:19 供职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建筑科学 生物学 更多>>
扬子板块北缘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重晶石结核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分析 被引量:16 2017年 在扬子板块北缘城口明中剖面及巫溪徐家坝剖面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底部的硅质岩、泥岩中发现椭球状重晶石结核。其矿物组成主要为重晶石颗粒与作为"基质"的黄铁矿、粘土矿物和石英。通过重晶石岩石学、矿物学及锶同位素分析表明,重晶石结核形成于早期成岩阶段松软沉积物的孔隙水中。上升洋流带来丰富的营养及富钡物质,表层海水的高初始生产力促使生物繁盛,海水中的钡通过生物作用富集形成生物钡,生物钡(bio-barite)在埋藏过程中的硫酸盐耗竭区(sulfate depleted zones)通过硫酸盐细菌作用(BSR)溶解被激活提供了钡的来源。围岩岩性(黑色泥岩和硅质泥岩)表明重晶石结核形成于缺氧的环境中。上述研究对深入理解早志留世时期扬子板块北缘古海洋环境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昝博文 刘树根 冉波 叶豪 杨迪 黄瑞 夏国栋 焦堃关键词:扬子板块 下志留统 龙马溪组 贵州习水骑龙村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剖面 被引量:1 2022年 对贵州习水骑龙村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剖面实测,通过古生物对比、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和氮气吸附等方法对五峰组—龙马溪组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其主要认识有:①骑龙村五峰组—龙马溪组剖面出露完整,与上覆志留系石牛栏组和下伏奥陶系涧草沟组均为整合接触,发育12个笔石带,无地层缺失;②骑龙村五峰组—龙马溪组剖面黑色页岩主要发育6种页岩岩相;③骑龙村五峰组—龙马溪组剖面页岩中的石英含量从底到顶逐渐减少,而黏土矿物却逐渐增加,因此脆性矿物的含量从底到顶逐渐减少,页岩易压裂性降低;④骑龙村剖面五峰组—龙马溪组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和Ⅱ1型,高总有机碳含量(TOC)优质页岩主要分布在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下段;⑤骑龙村剖面五峰组—龙马溪组古生产力相对较低,优质黑色页岩沉积环境为缺氧—贫氧条件,其有机质含量高得益于高有机质埋藏效率;⑥骑龙村剖面五峰组—龙马溪组有机质孔主要分布在龙马溪组下段和五峰组,龙马溪组上段与观音桥段有机质孔不发育,纵向上表现为小孔径孔隙占比随地层向上递减,大孔径孔隙占比随地层向上递增;⑦骑龙村剖面五峰组—龙马溪组天然气吸附量最小为1.62 m^(3)/t,最大为2.8 m^(3)/t,平均值为2.13 m^(3)/t,表现为TOC值越大,相应的吸附能力也越强,反映出有机质含量对富有机质页岩的含气能力起决定性的作用。 刘树根 冉波 冉波 叶玥豪 杨迪 杨迪 罗超 宋金民 宋金民关键词:有机质丰度 含气量 青藏高原东缘中生代若尔盖古高原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0 2019年 40 Ma B.P."原青藏高原"的提出使得青藏高原的早期隆升历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其向东的延伸情况不明。青藏高原东缘若尔盖高原、龙门山冲断带和四川盆地有机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原-山-盆体系,成为揭示青藏高原隆升和生长的理想场所,而位于高原内部若尔盖地块的红参1井更为此提供了宝贵素材。基于红参1井的构造恢复和低温热年代学研究结果,结合区域上已有的低温热年代学和古高程数据,提出青藏高原东缘在早新生代印-亚大陆碰撞之前就已形成了高原,称之为若尔盖古高原,并从基底构造属性、构造变形、地壳缩短与增厚、沉积记录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论证。红参1井钻井剖面构造恢复结果揭示所钻遇7 000余米的三叠系复理石层系实际上有46%的厚度是由构造重复所致,连同广泛发育的晚三叠世埃达克质花岗岩以及利用中性岩浆岩Sr/Y比值估算的地壳厚度,共同表明青藏高原东部松潘-甘孜地区在晚三叠世就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地壳加厚。红参1井多重低温热年代学[锆石(U-Th)/He,磷灰石裂变径迹和(U-Th)/He]测试结果揭示若尔盖地块分别在白垩纪中期(约120 Ma B.P.和约80 Ma B.P.)经历了2次快速的冷却事件,累计剥蚀厚度达5 km,之后转入极其缓慢的冷却过程,暗示其已进入高原化阶段;而在整个新生代期间处于近乎"零"剥蚀的状态而被动地抬升到现今高度(不同于常见的山脉隆升,地块隆升代表了一定范围的区域整体抬升)。因此,青藏高原东部若尔盖地块最晚在白垩纪末期就已形成高原,即若尔盖古高原,其范围可能包括三叠系复理石层系覆盖的大部分松潘-甘孜地区,并可能向西与羌塘古高原相连,构成羌塘-若尔盖古高原。若尔盖古高原的形成不仅造成四川盆地西缘在白垩纪中期出现了重要的物源转变,更重要的是加剧了青藏高原东缘白垩纪气候干旱化,出现了大� 刘树根 李智武 Peter J.J.Kamp 冉波 李金玺 邓宾 王国芝 Ganqing XU Martin Daniík 杨迪 王自剑 李祥辉 刘顺 李巨初关键词:隆升剥蚀 中生代 青藏高原 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中成岩矿物的种类及其对储层的影响 2024年 页岩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演化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页岩气勘探研究的重点,但对多矿物的类型、协同演化方式、以及对储层演化的影响的研究至今薄弱,无法更大限度地评价页岩的优质储层。运用大视域拼接扫描电镜和矿物定量分析2种方法,对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中的成岩矿物进行有效地识别,分析成岩作用对页岩储层发育的影响。基于矿物孔隙的发育程度将黏土矿物、草莓状黄铁矿定义为具多孔特性矿物,石英、长石、自形晶黄铁矿、碳酸盐矿物定义为不具多孔特性矿物,同时建立五峰组-龙马溪组矿物成岩演化序列,并以此探讨成岩作用中优质储层的形成机理:早—中期成岩作用阶段,不具多孔特性矿物形成脆性格架,抑制压实并保持内部孔隙;中—晚期成岩作用阶段,具多孔特性矿物和有机质形成有机复合体,催化有机孔形成。这2类矿物阶段性的贡献共同构建了页岩的优质储层,为研究页岩矿物成岩演化对储层的影响提供了进一步的认识。 李怡 石学文 罗超 吴伟 杨雪 朱逸青 田冲 钟可塑 李彦佑 许幻 冉波关键词:多孔介质 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及周缘下古生界页岩气深埋藏-强改造独特地质作用 被引量:122 2016年 四川盆地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和滨太平洋构造域的交接转换部位,盆地及其周缘海相、海陆过渡相富有机质页岩经历了多旋回构造体系下的深埋藏(高演化)、强隆升、强剥蚀和强变形,强改造作用过程。这是我国南方中上扬子地区页岩与北美页岩气产层在地质特征和演化上的最大不同。晚白垩世以来四川盆地多阶段性隆升过程致使地表普遍具有1 000~4 000m剥蚀厚度。地表差异性剥蚀幅度与陆相地层沉积厚度共同控制着其下伏地层的古埋深。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底界和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底界古埋深分别大于6 500m和9 000m,等深线总体呈NE-SW展布,且二者底界埋深均具有由北东向南西逐渐减小的趋势。龙马溪组底界古埋深最浅处位于盆地南缘宜宾南绥江地区(约6 000m),最大埋深处为川北地区(约9 000m),古埋深分别向盆地东南缘和北缘明显加深,且盆地中央具有明显的NE-SW向展布低值或浅埋深带,即绥江—宜宾—泸州地区和达州—巴中地区。牛蹄塘组底界古埋深特征与现今埋深特征总体相似,最大埋深处位于川西-川北前陆盆地(古埋深大于11 000m);最小古埋深处位于川中—川西南宜宾—自贡—遂宁一带(古埋深小于8 000m)。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下古生界页岩深埋藏与其高演化具有密切相关性。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和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热成熟度Ro值普遍大于2.4%和2.8%,与其古埋深相似均具有由盆地北东向南西逐渐减小的趋势。强隆升、强剥蚀和强变形作用致使下古生界页岩经历强改造作用,具有动态的应力-应变、温度和压力变化特征,及其保存条件有效性的动态调整。四川盆地及其周缘现今钻探成果揭示差异性埋藏-隆升剥蚀-构造变形作用对下古生界页岩气富集与分布具有较大的控制作用。因此,我国南方中上扬子地区下古生界页岩气地质 刘树根 邓宾 钟勇 冉波 雍自权 孙玮 杨迪 姜磊 叶玥豪关键词:强变形 下古生界 四川盆地 四川叠合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分布特征及其构造主控因素 被引量:48 2016年 为了研究四川叠合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和主控因素,预测勘探接替区,从盆地区域构造角度,分析油气沿(或在)拉张槽、古隆起和盆山结构区的分布特征,探讨拉张槽、古隆起和盆山结构对海相油气成藏和分布的控制作用,并据此探讨四川叠合盆地深层—超深层海相油气的勘探前景和有利地区。研究发现,拉张槽控制油气成藏的基础条件,即烃源岩、储集岩和优质源-储组合的发育,为油气成藏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古隆起是油气运聚的指向地区,控制古油藏和古气藏的形成与演化,奠定了油气成藏的主要聚集区,属于油气藏的建造过程;盆山结构则进一步改变盆地内的构造格局,再分配和调整古油气藏,形成现今油气藏,属于改造过程。拉张槽是油气早期富集最根本的控制因素,古隆起是油气运聚的指向地区,盆山结构是油气晚期散失最主要的控制因素,从基础到建造再到改造的一系列过程相辅相成,共同控制了四川叠合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的分布。在此基础上,推测川西中北段深层—超深层是未来四川叠合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最主要的有利地区,具备形成大型气田的基本条件,可能是原生气藏和次生气藏共存的天然气富集区,理由为:1具有以下寒武统优质烃源岩为主的多源供烃系统;2具有多时代优质储集层的叠合层系;3具有以断裂(及不整合面)和优质储层构成的立体输导网络;4具有致密碳酸盐岩、泥质岩和膏盐等构成的多级封盖系统。 刘树根 孙玮 李智武 邓宾 钟勇 宋金民 冉波 罗志立 韩克猷 姜磊 梁霄关键词:海相碳酸盐岩 油气特征 主控因素 岩石学实验教学中教与学相关性的浅析 2014年 课堂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只有让教师与学生都动起来,激活课堂教学才能使得教学得以顺利开展。对于地学专业中的岩石学而言,因其研究对象——岩石自身的三维空间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对岩石学的实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实验课的实践,进一步发现实验教学中教与学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特别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实验积极性的新措施:(1)多手段演示教学;(2)独立个人、团队共同分析相结合;(3)成果互动分享。 冉波关键词:岩石学 实验教学 演示教学 磁化率各向异性与剪切带 被引量:1 2021年 岩石组构记录了地壳形成与演化的关键信息,提取这些信息对分析和恢复地球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磁化率各向异性(AMS)是一种重要的岩石组构方法,可以有效地揭示岩石的应变特征,分析其地球动力学过程,是研究构造变形性质以及应力作用方式的有效手段。本文在梳理AMS的研究历史、主要成果和最新进展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AMS的基本原理以及在剪切带的应用:①岩石组构具有复杂性,AMS作为一种间接组构手段受控于矿物的物理特性、含量以及变形变质等多方面因素;②AMS可以提供剪切带的运动学以及不同部位应变状态的信息;③对于剪切带,AMS主要受控于磁性矿物(矿物成分和粒度的变化导致全岩磁化率各向异性的变化)、构造变形强度(决定磁线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及流体的作用(流体导致磁性矿物的类型与定向性的变化)。 华天 李金玺 李智武 冉波 童馗 王自剑 袁梦雨 蔡鸿燕 陈涛 李轲 刘升武关键词:磁化率各向异性 AMS 剪切带 岩石组构 活动古地理重建的实践与思考——以青藏特提斯为例 被引量:23 2010年 由于石油工业的推动,特提斯构造域一直作为活动古地理重建的重点研究地区,并取得大量研究成果,直接推动了全球古地理研究工作的深入。近年来对位于该构造域东部的青藏高原地区进行了活动古地理重建的研究工作实践,其主要思路是:在古地理重建数据库和古地理重建模拟系统开发的基础上,依据古地磁学运动轨迹研究古大陆位置,结合古构造和古生物对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印度北缘)、拉萨、东和西羌塘地体的古大陆位置进行复位;利用深部地球物理、地表地质断裂证据,借助生物古地理资料,对古大陆和盆地的边界、规模予以限制;利用变形缩短率、构造平衡剖面恢复技术等对原型盆地进行复原;在沉积和生物环境识别划分基础上,编绘基于古大陆重建的岩相和生物古地理图;进一步通过沉积学、沉积地球化学、古生物有关方法和技术,对古海洋海水参数特征、海洋气候参数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古地理和古构造格局控制下的古海洋、古气候条件与盆地、储集岩和烃源岩的形成环境。通过活动古地理重建的研究趋势分析和青藏特提斯的实践认为,古地理重建是现代地质科学的集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研究不仅具有从过去走向未来,从固定走向活动,从古大陆再造到古地理重建,从示意性的小比例尺到大比例尺,以及模拟技术、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GPS)等特点;而且具有从单一沉积学要素到古环境、古气候、古海洋等多种要素,可以表现地质历史中各种地质作用及其结果(如古构造和地貌、岩浆和变质作用与各种岩体的剥露)的优势。我们相信,活动古地理重建研究将会成为未来我国沉积地质学重点研究领域之一。 王成善 郑和荣 冉波 刘本培 李祥辉 李亚林 孙红军 陈建平 胡修棉关键词:活动论 古大陆再造 古地理重建 地体构造 涪江支流潼江流域地貌参数对广元—江油断裂活动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1 2023年 潼江流域位于龙门山北段,是研究构造运动、气候、地表物质相互作用的理想地带。前人研究认为晚第四纪以来龙门山北段构造活动性较弱,但汶川地震后沿北川—映秀断裂发生一系列Ms≥5.6级的强余震。由于地貌参数对构造活动相当敏感,为定量分析潼江流域构造活动性,本次研究基于Alos-12.5 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了59个亚流域盆地,通过分析获得了面积高程指数(HI)、标准化河流阶梯指数(SLK)、流域形状指数(Bs)、谷底宽与谷肩高度比(VF)、流域盆地不对称度(AF)等地貌参数,综合得出相对活动构造指数(Iat)。研究表明,广元—江油断裂于125.0±11.6 ka至96.0±7.9 ka之间发生的构造活动加速了青林口河流袭夺,晚更新世以来潼江流域地貌参数变化特征主要受降水和岩性影响。潼江流域构造活动性主要呈现中等偏弱特征,构造活动性较强主要分布于广元—江油断裂西北侧,其余呈不规律分布。潼江流域地貌参数构造活动性呈现较弱的特征,表明受后期外营力的影响,构造活动性减弱、降雨侵蚀力较高、岩性抗侵蚀能力较弱是影响地貌参数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 陈旭 赵德军 冉波 向文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