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征宇

作品数:24 被引量:231H指数:8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气候
  • 6篇拉格朗日
  • 5篇拉格朗日方法
  • 4篇水汽
  • 4篇水汽输送
  • 4篇夏季
  • 4篇环流
  • 3篇气温
  • 3篇全新世
  • 3篇中全新世
  • 3篇降水
  • 3篇海温
  • 2篇东亚气候
  • 2篇冬季气温
  • 2篇冬季气温异常
  • 2篇雨季
  • 2篇增暖
  • 2篇植被
  • 2篇年代际
  • 2篇气候学

机构

  • 18篇南京信息工程...
  • 9篇北京大学
  • 4篇教育部
  • 4篇上海市气候中...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南京大学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浙江省气象服...
  • 1篇俄亥俄州立大...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威斯康星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宿迁市气象局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威斯康星大学...

作者

  • 24篇刘征宇
  • 13篇江志红
  • 4篇梁卓然
  • 4篇程军
  • 3篇杨浩
  • 2篇容新尧
  • 2篇郭品文
  • 2篇张福颖
  • 2篇郭维栋
  • 2篇顾婷婷
  • 2篇吴燕珠
  • 2篇吴鹏飞
  • 2篇温娜
  • 1篇吴立新
  • 1篇余锦华
  • 1篇温娜
  • 1篇张铭
  • 1篇朱连华
  • 1篇陈威霖
  • 1篇乐旭

传媒

  • 3篇大气科学
  • 2篇中国基础科学
  • 2篇热带气象学报
  • 2篇气象学报
  • 2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气象科技进展
  • 1篇2012年全...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第34届中国...

年份

  • 1篇2020
  • 3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4
  • 7篇2013
  • 3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09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气候态下沙尘减少对气候的影响——海洋的作用
对过去1万多年的地表气温重建表明全新世暖期(Holocene Thermal Maximum;约1万到5千年前)比工业革命前的全球平均温度高约0.5°C[1]。由于该时期的温室气体含量比工业革命前少,而冰盖的范围大,气候...
刘永岗张铭刘征宇
关键词:中全新世沙尘西风急流南极绕极流
文献传递
轨迹模式在判定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中的应用
利用NCEP 再分析资料,驱动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气流轨迹模式(HYSPLITv4. 9),模拟追踪南海区域850 hPa 4—6 月逐日的气流后向轨迹,根据模拟出的南海监测区低层气流来源,定义1948—2009 年南海夏...
梁卓然江志红刘征宇顾婷婷
关键词:气候学拉格朗日方法
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气流轨迹模式在判定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中的应用分析被引量:11
2011年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驱动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气流轨迹模式(HYSPLITv4.9),模拟追踪南海区域850 hPa 4—6月逐日的气流后向轨迹,根据模拟出的南海监测区低层气流来源,定义1948—2009年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日期,通过分析62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的时间序列,得出南海季风爆发早年占13%,正常年占73%,爆发晚年占14%。将拉格朗日方法与两种利用风场并结合温湿指标的方法定义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对比发现,一些年份在南海季风爆发之前,南海监测区低空形成的西南气流来源于副热带,从而可以排除副热带气流对定义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的影响。由轨迹模式模拟的结果还发现在个别年份南海季风爆发时,南海区域低空盛行东南风而非通常认为的西南气流。
梁卓然江志红刘征宇顾婷婷
关键词:气候学拉格朗日方法
春季陆面植被对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可预报性的影响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利用美国全球监测与模型研究中心(GIMMS)1982—2006年逐月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1854—2008年海温资料以及中国国家气候中心(NCC)1951—2006年160站月降水资料,通过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REOF)和相关分析获得了长江流域夏季降水预报序列和植被、海温预报因子集。基于最优子集回归方法(OSR),并借助交叉验证(CV)以及空间重建等手段,构建了单独以前期春季海温为预报因子和同时引入前期春季海温与归一化植被指数为因子的两类预报模型,对比分析引入陆面植被因子前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预报效果改善状况,评估春季陆面植被对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可预报性的影响及预报效果的稳健性。结果表明:(1)相对于海温因子,春季陆面植被因子对长江流域夏季降水预报具有同样重要性,引入春季归一化植被指数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预报得到明显改善,相关系数平均由0.49提升到0.66,提高0.17左右,模型解释方差提升平均60%左右,其中单纯海温因子预报效果较差的汉江—淮河地区和淮河流域地区,相关系数更是提高了0.20—0.30,模型解释方差提升1倍左右;(2)交叉验证预报表明,相对于仅考虑海温因子模拟情形,交叉预报相关系数下降较多,模型稳健性较低,引入归一化植被指数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预报稳健性得到明显提升,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洞庭湖—鄱阳湖地区改善尤为明显;(3)长江流域降水可预报性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嘉陵江流域地区、汉江—洞庭湖地区预报效果最好,汉江—淮河地区、淮河流域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预报效果最差,但引入归一化植被指数后预报效果提高最明显,而洞庭湖—鄱阳湖地区虽然模拟效果较好,但预报稳健性较低,交叉验证相关系数降幅达到0.27,这也从侧面说明了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分区预报的重要性。
朱连华江志红刘征宇
关键词:归一化植被指数夏季降水最优子集回归
两种可能演变情形下20世纪热盐环流演变特征的重建被引量:1
2012年
作为气候系统中的重要成员,热盐环流在20世纪的演变特征对于其自身演变规律及其相应气候影响的研究十分关键.研究该问题两种途径(直接观测与间接重建)的结论存在显著差异(减弱与非减弱),且可信度皆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基于热盐环流强度改变所引起的最显著气候影响—南北半球间海气界面温度(表面海温及气温)的"翘翘板"现象,在两种可能的演变情形下,由相应的模式试验建立海气界面温度"跷跷板"现象强度与热盐环流强度异常间的统计模型,继而由多个实测海气界面温度资料集对该时期热盐环流的强度异常进行重建.模式试验结果表明,减弱情形下热盐环流的强度异常与"跷跷板"现象的强度之间在10a以上尺度范围内显著相关,非减弱情形下两者在40a以上尺度范围内显著相关.本文两种情形下的重建结果相一致,同时指出工业革命以来热盐环流的演变经历了"减弱-增强-减弱-增强"4个阶段,且年代以上尺度范围内的变化幅度约1Sv.4个演变阶段的转换时间分别为20世纪10年代中期、20世纪40年代及20世纪70年代中期.本文结论进一步验证了前人的重建结果,指出该时期热盐环流可能未发生趋势性的减弱,还是以年代际波动为主.
程军郭品文张福颖刘征宇刘林蔚丘文先
关键词:热盐环流表层海温
2007年淮河流域强降水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分析被引量:116
2011年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引入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气流轨迹模式(HYSPLITv4.9),将2007年6月19日~7月26日期间淮河流域强降雨分为三个阶段,分析不同阶段水汽输送轨迹、主要通道及其不同源地的水汽贡献。结果表明,影响此次强降水过程的水汽通道主要有三支:一支是西太平洋上副高边缘东南气流输送,另一支是南海南部越赤道气流的北向输送,第三支是沿索马里急流经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北部的水汽输送。降水第一阶段来自西太平洋洋面的水汽输送最强,占总水汽输送的69%,降水后两个阶段南海南部越赤道气流的水汽输送占优势,分别占总水汽输送的52%和57%。另外,通过轨迹分析可知本次降水过程中索马里至孟加拉湾通道的水汽输送到淮河流域上空750 hPa以上大气,南海及西太平洋的水汽主要输送到淮河流域850 hPa以下的低层大气。
江志红梁卓然刘征宇朱云来
关键词:淮河流域水汽输送水汽收支
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淮北雨季水汽输送特征及其年代际转变
拉格朗日轨迹模式(HYSPLIT_4.9)并结合气块追踪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淮北雨季气候态及异常年的水汽输送特征进行了定量讨论,并进一步探讨了淮北雨季水汽输送的年代际转变.结果表明,气候态上,淮北雨季期间的水汽输送主要来自...
杨浩江志红刘征宇
关键词:水汽输送
中国各季节气候对热盐环流减弱的不同响应被引量:2
2011年
使用CCSM3(community climate system model version 3)模式的"淡水扰动试验"结果,对热盐环流强度减弱后中国区域冬、夏气候的不同响应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CSM3可较为准确地再现中国附近区域表面气温及降水量的量值和分布形态。当热盐环流年平均强度减弱约80%之后,中国区域冬、夏季的表面气温与降水量显著降低,但冬、夏季的降低幅度与空间分布形态存在显著的差异。冬季的降温幅度较大且分布较为一致,平均降温幅度可达2.2℃,最大的降温幅度可达4℃;夏季的降温幅度相对较小且南北差异较大,平均降温幅度为1.3℃,最大的降温幅度为3℃。冬、夏季降水量的降低幅度都在6%左右,但其成因及其分布形态都存在显著差异。
程军刘征宇张福颖郭品文杨洋
关键词:中国气候热盐环流
中全新世以来东亚夏季降水时空演变不一致性的模拟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基于一个快速海气耦合模式(FOAM)在轨道强迫下对过去6000年全球气候的瞬变模拟结果,探讨了中全新世以来东亚夏季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中全新世以来东亚夏季降水对日射响应具有显著的时空不一致性。相对于现代,中全新世时东亚地区夏季约以30°N为界,以北地区降水偏少,以南地区降水偏多。自中全新世至今,北方地区夏季降水线性增多,而南方地区夏季降水线性减少,呈南北反相变化。相对于区域平均,局地夏季降水变化趋势则呈多样性,各地极值降水出现在中全新世以来的不同时间。自中国南部地区向北,以及蒙古国南部地区向西南方向,分别推进至华北和东北地区,最高值降水时问由6kaB.P.渐变到0kaB.P.,该特征与一些地质资料反映的全新世适宜期"不等时性"具有相似性。中全新世以来东亚夏季降水的时空不一致性可能源自轨道强迫下的一个南亚夏季风-东北亚夏季风(ISM-NEASM)遥相关,它导致了中国东部地区30°N南北两侧气压异常的反相变化,从而引起东亚夏季降水量值与演变的差异。
吴鹏飞刘征宇程军孙照渤
关键词:夏季降水
海洋在亚洲夏季风对全球变暖响应中的作用(英文)被引量:1
2009年
前人的模式研究表明全球变暖之后亚洲夏季风降水和环流的改变存在着一种自相矛盾的现象。本文利用最新的IPCC-AR4模式模拟资料和FOAM模式来研究亚洲夏季风对全球增暖的响应机制。大多数IPCC-AR4模式以及FOAM模式重现了亚洲夏季风降雨与环流变化的自相矛盾性。利用FOAM模式,本文通过系统改变海洋增暖信号来理解海洋变暖在季风响应中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亚洲夏季风降雨和环流对全球变暖的不同响应主要是由于印度洋的变暖加强了中上层大气的变暖(从而降低了经向的热梯度)和水汽输送。全球增暖导致海陆温差的增大使得大气对流中心北移从而减弱了北印度洋的底层大气季风风速。这些敏感性实验还表明了太平洋的变暖增强了亚洲夏季风环流但减少了降雨量,从而削弱了印度洋增暖对亚洲夏季风的颖响。模式研究还表明了海洋的增暖能够增强亚洲夏季风自身的内在变率。
吴立新孟素婧刘征宇
关键词:全球变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