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霞
- 作品数:5 被引量:49H指数:3
- 供职机构: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干预效果研究被引量:35
- 2013年
- 目的比较国家“限抗令”政策下,我院骨科在采取抗菌药物干预措施后,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状况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骨科2010年7—2012月7月收治的的2288例I类切口手术患者病历,并按照医院进行抗菌药专项整治活动时点将病例分为两组:2010.7—2011.7为治理前组(A组),2011.8—2012.7为治理后组(B组)。比较两组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品种、用药时机、用药疗程及联合用药情况。结果共收集合格病例2188份,其中A组1135份,B组1053份。在A和B组中有人工植入物的手术比例分别为46.3%和61.4%。A组和B组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89.8%和65.0%,其中无植入物手术的使用率分别为81.O%和15.5%。有植入物手术中,A组与B组用药品种合理率分别为48.4%和79.5%,无植入物手术中,A组与B组品种合理率分别为28.7%和46.2%。术前0.5—2h内预防用药比例在A和B组分别75%和80%,A和B组平均用药时间分别为6.8±2.6d和2.6±1.3d;A和B组联合用药率分别为11.2%和1_3%。统计学分析,A和B组相比,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用药品种合理率、用药时机、用药疗程、联合用药比例5方面都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我院在抗菌药物整治后,骨科I类切口手术的预防性用药有一定改善,但因近1年来有人工植入物的手术比例大,抗菌药的使用率和疗程与国家标准存在差距,有待进一步改进。
- 卓霞阚燕闽鹏
- 关键词:骨科I类切口预防性用药抗菌药物
- 骨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调查分析
- 2012年
- 目的比较国家"限抗令"政策下,本院骨科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状况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骨科2010-07~2012-07收治的的2 288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病历,并按照医院进行抗菌药专项整治活动时点将病例分为2组:2010.7~2011.7为治理前组(A组),2011-08~2012-07为治理后组(B组)。比较2组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品种、用药时机、用药疗程及联合用药情况。结果共收集合格病例2 188份,其中A组1 135份,B组1 053份。在A和B组中有人工植入物的手术比例分别为46.3%和61.4%。A组和B组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89.8%和65.0%,其中无植入物手术的使用率分别为81.0%和15.5%。用药品种以头孢硫眯、头孢替安、头孢呋辛、头孢曲松为主,该4种药物占所有抗菌药物种类比例在A和B组分别为61.9%和92.0%;术前0.5~2 h内预防用药比例在A和B组分别75%和80%,A和B组平均用药时间分别为(6.8±2.6)d和(2.6±1.3)d;A和B组联合用药率分别为11.2%和1.3%。统计学分析,A和B组相比,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用药品种、用药时机、用药疗程、联合用药比例5方面都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院在抗菌药物整治后,骨科Ⅰ类切口手术的预防性用药有一定改善,但因近1年来有人工植入物的手术比例大,抗菌药的使用率和疗程与国家标准存在差距,有待进一步改进。
- 卓霞阚燕闽鹏
- 关键词:骨科预防性用药抗菌药物
- 手术室护士锐器伤的调查与分析被引量:7
- 2006年
- 目的:了解手术室护士锐器伤的现状,分析原因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方法:采用问卷式调查法对成都市七所医院共计113名手术室护士锐器伤的情况进行相关资料的调查。结果:84.1%的手术室护士在过去18个月里发生过锐器伤,累计发生4次以上的占31.1%;61.1%的护士近期皮肤粘膜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锐器伤的发生时间主要是清洗器械和为病人输液或配药时,分别占46%、42.5%;发生锐器伤的手术类型中无HBV等相关实验室检查报告的占23.6%;锐器伤与护士的护龄及学历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职称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40.7%的护士认为上级领导对手术室锐器伤不关心;而仅有9.2%的护士在发生锐器伤后上报院感科。结论: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职业危害较大,应加强重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锐器伤对护士的伤害。
- 廖新卓霞廖晓骏
-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锐器伤
- 电话回访对前臂骨折出院患者功能康复健康教育的影响
- 2017年
- 目的:探讨电话回访模式对前臂骨折出院患者开展健康教育,对患者病情痊愈周期和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利用本院回访中心平台,通过专业性方案进行阶段性电话随访,对前臂骨折病例出院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促进骨折患者正确功能锻炼和早期愈合。结果:2015年1月~2017年6月回访前臂骨折病例102例,所有患者均完全康复,恢复周期为7~11周,较常规恢复周期缩短2~5周,并增强患者自我保健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增加满意率。结论:开展骨科健康教育符合现代护理观的发展,对指导骨科出院患者的相关疾病功能锻炼方法、治疗和检查相关知识、用药知识、护理等很有帮助,能促进疾病功能康复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提高了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和信任度,同时也缩短医院住院周期,降低患者医疗费用。
- 卓霞李颖闵鹏阚燕
- 关键词:骨科健康教育功能康复
-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临床及预后分析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分析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病原学、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方法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查阅自2003年1月至2012年1月成渝某两家三甲医院收治行人工关节(髋、膝和肘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假体周围感染的病例,了解患者感染的微生物特征,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和预后,并利用医院电话随访平台了解出院患者的感染再发生情况。用多因素回归方法了解对患者预后有影响的的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二期翻修对再发感染的影响。结果 10年中共获得资料完整病例72例,髋、膝、肘关节手术分别为26例、44例和2例。其中Ⅰ期置换56例,Ⅱ期置换16例。52.8%(38/72)患者出现了晚期感染。膝关节是感染最常见的部位。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是最常见的感染病原菌(30.6%),其次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9.4%)和鲍曼不动杆菌(8.7%)。对置换术后感染的治疗总痊愈率为41.7%,其中二期翻修的患者治愈率为(83.3%),其它治疗方式的治愈率(36.7%)。两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二期翻修是对患者预后有统计学意义的有益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也显示二期翻修发生感染复发几率显著低于非二期翻修组。结论金葡菌是引起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最常见病原菌,二期翻修是治疗置换术后感染的适宜选择。
- 卓霞胡逊倪卫东郭家勋张怀先
- 关键词:人工关节置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