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夏爱国

作品数:39 被引量:172H指数:8
供职机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新疆地震科学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矿业工程水利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5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矿业工程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8篇地震
  • 10篇震源
  • 8篇地震序列
  • 8篇应力降
  • 7篇地震波
  • 7篇震波
  • 6篇M
  • 5篇震源参数
  • 4篇震源机制
  • 4篇非弹性衰减
  • 3篇震源谱
  • 3篇品质因子
  • 3篇谱分析
  • 3篇乌鲁木齐
  • 3篇介质品质因子
  • 3篇波谱
  • 3篇波谱分析
  • 3篇12
  • 2篇地震波参数
  • 2篇地震波谱

机构

  • 35篇新疆维吾尔自...
  • 7篇中国科学技术...
  • 2篇中国地震局
  • 1篇青海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作者

  • 39篇夏爱国
  • 8篇聂晓红
  • 7篇赵翠萍
  • 3篇张琳琳
  • 3篇高朝军
  • 2篇黄瑜
  • 2篇刘贤伦
  • 2篇孙甲宁
  • 2篇李志海
  • 2篇高国英
  • 2篇刘永廷
  • 2篇苏乃秦
  • 2篇金帆
  • 2篇李莹甄
  • 1篇王培玲
  • 1篇张智强
  • 1篇高小其
  • 1篇兰陵
  • 1篇赵庆
  • 1篇刘萍

传媒

  • 21篇内陆地震
  • 6篇中国地震
  • 1篇地震
  • 1篇地震研究
  • 1篇华南地震
  • 1篇地震地磁观测...
  • 1篇高原地震
  • 1篇防灾减灾工程...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7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 4篇2004
  • 3篇2003
  • 3篇2002
  • 1篇1999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3年伽师6.8级地震序列特征和震源机制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8
2004年
在位于 1997~ 1998年新疆伽师 9次 6级地震分布区域的东南端 ,2 0 0 3年 2月 2 4日又发生 6 8级地震。结合伽师 6 8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结果 ,对该地震序列的基本特征和震源区应力降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6 8级地震断层是在北西向的区域应力场挤压作用下产生的倾滑逆断层 ,震源以单侧破裂为主 ,破裂方向与极震区走向 ,以及北西向的主压应力方向一致。震前震源区应力显著增强 ,震后应力释放较为彻底。中强余震震源机制解与主震有明显差异 ,表现出震源区应力场处于不稳定的调整阶段 ,余震震源机制的差异为震后地震趋势的判定提供了依据。
高国英聂晓红夏爱国
关键词:震源机制震源破裂
2016年11月25日新疆阿克陶M_S6.7地震序列应力降变化特征
2017年
利用阿克陶M_S6.7地震震中170 km范围内的4个台站(乌恰台、喀什台、阿图什台、喀什中继台)所记录的震源区附近53次M_S3.0以上事件的数字波形资料,采用Brune圆盘模型计算了此次地震序列的应力降,得到该序列的应力降时序变化曲线。经初步分析后认为,阿克陶M_S6.7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中矩震级,震源半径和地震矩随着震级的增大而增大,呈正相关关系。拐角频率随着震级的增大而减小,呈负相关关系。应力降值和震级呈多重标度关系,和深度的相关性并不明显。目前余震序列应力降值处于高值状态,后续有发生强余震的可能。
高荣夏爱国
关键词:地震序列应力降
新疆北天山西段P波、S波衰减特征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针对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发生在新疆北天山西段的地震事件,分析新源、温泉和巴仑台3个台站记录到的波形资料,采取尾波归一化方法,计算出P、S波在多个频率点f的衰减系数Q-1P、Q-1S,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Q-1=Q0fη,得到该区域P波衰减系数和S波衰减系数。结果表明,新源研究区关于P波、S波的衰减指数为-0.982 1、-0.978 1;温泉研究区关于P波、S波的衰减指数为-1.049 7、-0.773 8;巴仑台研究区关于P波、S波的衰减指数为-0.870 0、-0.956 8。与中国云南地区关于P波、S波衰减结果相比,新源研究区域与云南的禄劝研究区地下介质衰减特性比较一致。
高朝军夏爱国张志鹏赵石柱周康云候赛因.赛买提
关键词:北天山西段
新疆伽师地区非弹性衰减、场地响应与震源参数研究被引量:16
2010年
本文用伽师地区11个数字地震台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用Atkinson方法反演该地区地震波的非弹性衰减;用Moya方法反演11个台的场地响应。扣除地震记录中的传播路径、场地响应与仪器响应后,用遗传算法测定参与计算的76次地震震源参数。分析结果表明:伽师地区Q0值小于天山中东段地区Q0值,这表明该地区构造运动要比天山中东段剧烈,地震活动反映的情况也是如此;11个台的台基都有不同程度的放大效应。在单对数坐标下,76次地震震级与地震矩、震源尺度成正相关关系,与拐角频率成反相关关系。地震震级与应力降之间没有明显依赖关系,表明该地区地震应力降值可作为一个参数为地震预测服务。
李志海朱成英夏爱国冯磊唐兰兰
关键词:介质品质因子震源参数
新疆南天山西段地区介质衰减特征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利用新疆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15个台站的720条地震波形资料,用Atkinson方法联合反演得到南天山西段Q值随频率f的关系式为Q(f)=313.4f0.548;在400 km的震源距范围内,研究区地震波的几何衰减满足三段衰减模型;研究区的Q值小于天山中东段、北天山和柯坪地区的Q值,说明该区域构造活动强烈。其次根据S波衰减记录得到观测振幅谱,采用Moya遗传算法得到了新疆南天山西段15个台站的场地响应。结果显示,大多数台站的场地响应在1附近,西克尔台(XKR)、塔什库尔干台(TAG)、乌什台(WUS)和神木园台(SMY)的场地响应在1~4 Hz之间均大于2,表现出一定的放大效应,岳普湖台(YPH)呈现余弦波动,可能与台基岩性和仪器的工作状态有关。区域的选择对台站场地相应计算结果影响不大。
尼鲁帕尔.买买吐孙阿衣仙姑.买买提夏爱国海仁沙.司拉木
关键词:非弹性衰减介质品质因子
2016年5月乌恰震群活动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2016年5月16日~6月19日,在新疆乌恰持续发生了高密集、高集中、高频率的震群活动,共记录地震233次。其中ML0.0~0.9,137次;ML1.0~1.9,77次;ML2.0~2.9,14次;ML3.0~3.9,2次;ML4.0~4.9,3次,最大为5月16日1时乌恰ML4.7地震。对此次震群的空间分布范围、震群序列参数、4级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解和应力降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此次震群震中集中、序列参数ρ值和P值异常,几次较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具有一致性,应力降值也高于背景水平,乌恰震群属于高应力背景下的地震活动。
张琳琳聂晓红夏爱国刘萍
关键词:震群震源机制解应力降
2014年新疆于田M_S7.3地震序列特征及早期趋势判断被引量:4
2014年
介绍了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S7.3地震的基本参数、发震构造和地震序列特征,并与2008年于田MS7.3地震序列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2014年于田MS7.3地震有MS5.4直接前震,序列强余震频次低、余震衰减较快,目前最大余震震级为MS5.7;通过分析历史地震序列类型、计算于田单台序列的h值、b值、主震释放的能量与序列能量的比值等参数,初步判断于田MS7.3地震序列为"前震—主震—余震型"。
宋春燕张琳琳聂晓红夏爱国魏芸芸
关键词:地震序列强余震
利用乌鲁木齐遥测地震台记录识别人工爆破与地震被引量:8
2002年
选取乌鲁木齐遥测地震台记录的乌鲁木齐市附近人工爆破与天然地震资料 ,运用波谱分析、波形空间线性度等方法作对比研究 ,发现人工爆破与天然地震的波谱特征量和波形空间线性度多数情况下差异较大。在震级与震中距相近的条件下 ,主要差异表现在天然地震的纵、横波拐角频率 fc P和 fc S明显大于人工爆破 ,两者比值约为 2∶ 1 ;天然地震的最大谱值比 Ωm P/ Ωm S也明显大于人工爆破 ,两者比值约为 3∶ 1 ;地震 P波功率谱的频谱特征量 fm W、Δf W也比人工爆破大很多。这些差异可以作为识别人工爆破与天然地震的测震学指标。
夏爱国刘贤伦
关键词:遥测地震台人工爆破天然地震波谱分析
乌鲁木齐区域数字遥测台网各子台背景噪声分析被引量:9
2002年
选取乌鲁木齐区域数字遥测台网中 1 1个子台的背景噪声数字记录 ,计算并分析其背景噪声地动速度均方根值 RMS、有效测量动态范围以及噪声功率谱 。
刘永廷夏爱国赵庆
关键词:背景噪声数字遥测台网地震信号气温
2013年1月29日中哈交界M_S6.1地震震源机制解与发震断层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针对2013年1月29日发生在中哈交界M S6.1地震,基于新疆数字台网中心宽频带波形记录,采用CAP方法反演了其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该次地震震源深度为27 km,其中一个节面走向161°,倾角76°,滑动角-164°,与哈佛大学计算结果一致;结合余震空间分布和GPS观测结果,判定该节面为破裂面,同时推断该处有一发震断层,其走向NWW、倾角较大、断错性质为右旋走滑型。
高朝军夏爱国张琳琳
关键词:震源机制解发震断层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