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慧茹

作品数:10 被引量:87H指数:5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夏季
  • 4篇降水
  • 3篇气候
  • 3篇青藏
  • 3篇青藏高原
  • 3篇夏季降水
  • 3篇空间结构
  • 3篇季风
  • 2篇地表
  • 2篇地表感热
  • 2篇地表感热通量
  • 2篇冬季风
  • 2篇中高纬
  • 2篇日数
  • 2篇欧亚
  • 2篇欧亚大陆
  • 2篇热通量
  • 2篇环流
  • 2篇急流
  • 2篇风速

机构

  • 10篇南京信息工程...

作者

  • 10篇姚慧茹
  • 8篇李栋梁
  • 1篇王慧
  • 1篇李潇
  • 1篇张茜

传媒

  • 3篇气象学报
  • 2篇高原气象
  • 1篇大气科学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3
  • 1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欧亚中高纬冬季地表感热异常与中国西北东部夏季降水的可能联系
利用1979-2012年NCEP/DOE月平均地表感热通量再分析资料、西北东部156站夏季降水日资料,分析了欧亚大陆中高纬(61°N~67°N,53°E~68°E)冬季地表感热通量对我国西北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
庞雪琪李栋梁姚慧茹
关键词:地表感热通量夏季降水
1981—2012年西北东部夏季降水不同强度雨日变化及其环流特征的对比分析被引量:17
2017年
利用1981—2012年中国西北东部198个台站的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近32年中国西北东部夏季不同强度降水的雨日和雨量的变化特征,并对比了产生不同强度降水的大气环流系统的异同。结果表明,西北东部夏季降水以小雨和中雨为主,二者占夏季雨日的90%以上、占夏季雨量的70%左右。小雨日数占总雨日的比率在空间上自东南向西北递增;中雨、大雨、暴雨和(特)大暴雨日数的比率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夏季小雨、中雨日数和降水量均呈减少的趋势,21世纪初的减少速率慢于20世纪80—90年代;暴雨则呈略微增多的趋势。通过对1981和2003年的个例分析发现,乌拉尔山阻塞高压、蒙古气旋和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西伸时,有利于北方干冷气流和南方暖湿气流在西北东部交汇,降水较多;反之则降水较少。在冷、暖空气均增强的背景下,若冷、暖气团的交界线偏南,西北东部主要受北方冷气团控制,南边界的水汽输送较微弱,易发生小雨;若冷、暖气团的交界线偏北,西北东部主要受到南方暖湿气团的影响,南边界的水汽输送和辐合较强,多出现强降水,降水强度取决于水汽的强度和上升运动的高度。
姚慧茹李栋梁王慧
关键词:降水日数降水强度环流特征
北印度夏季风与中国河套及邻近地区盛夏降水的联系被引量:8
2016年
利用印度热带气象研究所和中国气象局分别提供的1951-2006年印度各分区和中国160个站点的逐月降水资料,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以及NOAA提供的逐月海表温度资料,对印度各分区降水与中国区域降水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盛夏7-8月印度西北部和北部山区降水与中国河套及邻近地区降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由此将7-8月印度西北部与北部山区降水定义为北印度夏季风指数。进一步通过遥相关和水汽输送揭示了北印度夏季风强弱与中国河套盛夏降水的联系途径。当北印度夏季风偏强时,中国河套受异常低压系统前部气流控制,系统从低层到高层向西倾斜,低压前部、高压后部的偏南气流带来南方暖湿气流,有助于河套降水的产生。北印度夏季风强盛年亦有助于输送到中国河套地区的三条水汽通道的加强。北印度夏季风偏弱时,情况相反。北印度夏季风异常偏强/弱,若从前期冬季开始伴随有一次La Nia/El Nio过程,赤道东太平洋SST异常通过与北印度夏季风相联系引起的水汽异常输送对中国河套降水产生更显著影响,而北印度夏季风即使不受到赤道东太平洋SST异常影响,对河套降水的影响仍然是显著的。
李栋梁张茜姚慧茹李潇
关键词:大气环流水汽输送海温异常
欧亚中高纬冬季地表感热异常与中国西北东部夏季降水的可能联系被引量:4
2017年
利用1979—2012年NCEP/DOE月平均地表感热通量再分析资料、西北东部156站夏季降水日资料,分析了欧亚大陆中高纬(61°N—67°N,53°E—68°E)冬季地表感热通量对我国西北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欧亚大陆中高纬冬季大气向地表输送感热值偏大时,春、夏季地表向大气输送感热值也偏大,引起了夏季500 hPa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加强,蒙古低压加深,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位置偏西,西风急流位置偏北,南亚高压呈东部型;对流层中低层表现为异常上升气流,同时有水汽的辐合,西北东部位于副高外围和蒙古低压底部,大气环流场的变化导致中国西北东部夏季降水偏多。当欧亚大陆中高纬冬季大气向地表输送感热值偏小时,春、夏季地表向大气输送感热值偏小,引起相反的夏季大气环流异常,使得中国西北东部夏季降水偏少。
庞雪琪李栋梁姚慧茹
关键词:地表感热通量夏季降水
1971—2012年青藏高原春季风速的年际变化及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被引量:28
2016年
利用青藏高原73个气象台站的观测资料和日本气象厅JRA-55再分析资料,通过引入年际增量和动能收支方程,分析了1971—2012年高原春季风速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高原风速呈减弱的趋势,随着变暖趋缓风速的变化也趋于平稳。春季高原风速与气温的线性趋势是相反的,但在年际尺度上二者表现出同位相的变化,当青藏高原、中南半岛和印度半岛的地面气温偏高,北亚和东亚地区的地面气温偏低时,有利于高原地面风速增大,反之风速减小。20世纪末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升温速率表现为北快南缓,高原南、北侧气温差异减小,而东、西向的气温差异增大,风速趋于减弱;21世纪初高原中部及其南侧地区以升温为主,高原东北侧和东亚地区以降温为主,南、北向气温差异较小,高原风速的变化也趋于平缓,东、西向气温差异有减小的趋势,对应高原东部风速有所增大。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热力差异及其变化速率的不均衡改变了对流层大气的斜压性,进而通过两种途径影响青藏高原的风速,一方面是近地面层气压梯度力的直接作用,另一方面是高层动能向低层的输送。此外,还指出JRA-55再分析风速资料比ERA-Interim和NCEP/NCAR资料在青藏高原的适用性更强。
姚慧茹李栋梁
关键词:动能收支
亚洲急流的空间结构及其与中国冬季气候的关系
本文利用1950~2012年NCEP/NCAR逐月再分析风场、高度场资料、Hadley中心逐月海温资料、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和中国542个台站逐日观测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奇异值分解(SVD)、相关分析...
姚慧茹
关键词:空间结构冬季风
文献传递
高空急流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化
高空急流是位于对流层中上层的风速达30m/s的行星尺度风系,作为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空急流的强度、位置和形态的变化对其下垫面的天气及气候具有一定影响。在北半球存在三个急流中心,分别位于中东、东亚和北美的上空,其中以...
姚慧茹李栋梁
关键词:高空急流空间结构气候变化
东亚副热带急流的空间结构及其与中国冬季气温的关系被引量:15
2013年
本文利用1950~2012年NCEP/NCAR逐月再分析风场资料和中国542个台站逐日观测资料研究东亚副热带急流(EAJ)的空间结构及其与中国冬季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东亚副热带急流在空间呈不规则管状结构,冬季急流体积最大,垂直厚度范围自500hPa至100hPa;夏季急流体积最小,仅存在于200hPa附近。急流管在秋、冬、春季略呈西南—东北走向,在夏季呈西—东走向。不同高度上的最大风速轴线在南北方向的移动不尽一致,春、秋季低层风速轴比高层偏北。东亚急流管不同区域下方的垂直运动及其年变化存在差异。冬季东亚副热带急流强度与同期中国气温关系密切,特别是高原上空的急流越强时,中国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偏低。
姚慧茹李栋梁
关键词:空间结构中国冬季气温
青藏高原春季风速和大气动能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植被覆盖的关系
本文利用1971~2012年青藏高原73个气象台站的观测资料、JRA-55再分析资料和1982~2012年NOAA/AVHRR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奇异值分解(SVD)、相关分析...
姚慧茹
关键词:大风日数植被覆盖
文献传递
亚洲急流与冬季风的关系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被引量:19
2013年
利用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和中国542个台站逐日观测数据,采用奇异值分解、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冬季亚洲高空急流的配置与冬季风的关系及其对地面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至亚洲东部沿海的副热带急流强(弱),高纬度的温带急流弱(强)时,中国中、东部大范围地区气温偏低(高);中东急流强(弱),东亚副热带急流偏南(北),温带急流东南部较弱(强)时,西南气温偏低(高),东北气温偏高(低),中、东部地区冬季降水偏多(少)。结合水平风场的变化,副热带地区出现西风异常弱,温带出现东风异常强时,有利于东亚大槽加深并向南扩张,低层偏北风加强,东亚冬季风增强,而青藏高原反气旋环流被削弱,冷高压减弱,相应的高原季风减弱。高、低纬度急流区纬向风的差异较大时,加强了急流对低层冷、暖空气交绥的引导和汇聚作用。东亚季风指数(EAMI)与高原季风指数(PMI)在冬季多呈负相关。冬季风异常期间,若副热带急流偏强,温带急流偏弱,高纬度的干冷空气受南侧急流的汇聚作用而南侵,有利于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温,降水减少;反之,低纬度的暖湿气流受到北侧急流引导而向北输送,导致中国大部分地区升温,降水偏多。
姚慧茹李栋梁
关键词:副热带急流东亚季风高原季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