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冠臣

作品数:18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哲学宗教
  • 2篇经济管理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4篇哲学
  • 2篇哲学史
  • 2篇深层生态学
  • 2篇审美
  • 2篇审美判断
  • 2篇文化交流
  • 2篇西方哲学
  • 2篇先验
  • 2篇先验演绎
  • 2篇跨文化
  • 2篇跨文化交流
  • 2篇表象
  • 1篇笛卡尔
  • 1篇地形
  • 1篇地形学
  • 1篇洞穴
  • 1篇对置
  • 1篇对峙
  • 1篇新康德主义
  • 1篇形而上学

机构

  • 18篇兰州大学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作者

  • 18篇孙冠臣
  • 1篇于艳玲

传媒

  • 4篇科学.经济....
  • 3篇南京社会科学
  • 2篇现代哲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天津社会科学
  • 1篇武汉科技大学...
  • 1篇广西大学学报...
  • 1篇世界哲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宗教与哲学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再论海德格尔与新康德主义被引量:3
2017年
"理解康德就意味着超越康德",这句话对于德国观念论、新康德主义以及海德格尔来说都是适用的,但德国观念论是在康德的思想道路上超越康德,新康德主义与海德格尔则可能是在重建康德。海德格尔对新康德主义的批评以及与卡西尔在达沃斯的交锋都是源于他们各自对康德哲学核心问题的不同理解,本质上还是由彼此不同的哲学立场所决定的。具体而言,是新康德主义的知识论立场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立场,以及由此而来的对康德哲学知性与逻辑的强调,或者是对康德哲学感性、有限性以及先验想象力的重视。不过,在卡西尔与海德格尔之间,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他们思想对话的交汇点,而这恰恰是他们在达沃斯之后可以继续对话的基础。
孙冠臣
关键词:新康德主义卡西尔
“君从叙拉古来?”——评深陷“洞穴”中的哲人被引量:1
2016年
通过分析海德格尔对柏拉图"洞穴隐喻"的解读,可以帮助人们理解海德格尔三十年代所谓的政治错误,这里涉及到哲人与政治家的区分,同时意味着走出洞穴与再次回到洞穴中的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过程。柏拉图与海德格尔在讨论"洞穴隐喻"的时候都没有区分上升过程(哲学家)与下降过程(政治家),在笔者看来,这正是哲人遭城邦厌弃、容易陷入政治困境中的现实原因。海德格尔作为一个返回到希腊性层次上的哲人,他的返回步伐在笔者看来一直属于驻留于走出洞穴的上升阶段,如果他是在上升阶段上运思的,那么,当人们热衷于谈论深陷洞穴中的哲人时,恰恰表明我们将哲人泛政治化、泛道德化了,由此而来,我们才是深陷洞穴中的人。
孙冠臣
关键词:柏拉图哲人
现代性视域中的“李约瑟问题”与中国
2020年
“李约瑟问题”本身是在跨文化比较的研究思路中提出的,意在考察、分析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文明体系的特质。但部分中国学者形成了思维定式,一味分析中国传统制度和文化的缺陷与不足,以此视作中国没有率先产生现代科学的原因,这其实与欧洲中心主义同出一辙。在现代性语境中,“李约瑟问题”是一个隶属于逻格斯中心主义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李约瑟问题”是一个假问题,相反,“李约瑟问题”在现代性语境中所彰显出来的特殊性、差异性再次将跨文化比较研究的社会学原则、大历史原则提到了问题的中心。随着海德格尔等对现代科学尤其是技术本质的深入反思,各种异质文明在技术全球化浪潮中的历史意义也再次得到确认,李约瑟问题不是对中国的贬低,而是在现代技术统治全球的危险之下保留了可贵的可能性。
孙冠臣
关键词:李约瑟问题
论海德格尔“Auseinandersetzung”的多重含义被引量:3
2014年
Auseinandersetzung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有四重含义:(1)阐释赫拉克利特残篇53中的polemos,我们将其翻译为"对峙";(2)海德格尔与西方欧洲形而上学的"对置";(3)海德格尔与海德格尔的"对质";(4)跨文化对话、交流意义上的Auseinandersetzung。以论述海德格尔思想中Auseinandersetzung的多重含义为主线,我们引出古老中国文化是否构成希腊-欧洲思想的"他者"以及将来可能发生海德格尔意义上的Auseinandersetzung的"同一个世界"问题。
孙冠臣
关键词:对峙对置他者
从表象主义到现象主义——认知语境中的“存在问题”
2012年
胡塞尔的现象学经海德格尔彻底化后,有效地破解了传统表象主义有关存在问题的认识论难题,提出现象学是通达存在问题的途径,存在学只有作为现象学才是可能的。这样一来,存在问题的探讨就从表象主义的路径转向到现象主义的道路上来了。站在现象主义的立场上,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区分虽然成就了表象主义的认识论问题,但同时也使其无法应对怀疑论强有力的挑战。而胡塞尔的现象主义只是把认知还原为感觉经验、意识,并不彻底,还带有表象主义、心理主义的残留,只有彻底贯彻现象学的还原精神,把认知还原为存在、生存,才能避免因主体与客体二元区分所造成的理论困境,进而有效应对怀疑论的挑战。
孙冠臣
关键词:现象学
海德格尔、佛教与深层生态学被引量:2
2014年
许多评论家曾评论海德格尔思想与东亚传统诸如吠檀多、大乘佛教以及道家思想的亲和关系。1在本文中,我将批判性地考察海德格尔思想与大乘佛教之间那些具有明显神似关系之处2。最近对海德格尔思想以及佛教感兴趣的一个原因是二者都对人类中心主义和二元论持批判态度,并主张提供另外一种选择,一些批评家认为人类中心主义和二元论是今天环境危机的罪魁祸首。3根据这样的批评,西方人尤其是以人类为中心的。考虑到人文主义是一切意义、目的和价值的源泉,人类对自然界做任何事情。
麦考·E.齐默尔曼孙冠臣于艳玲
关键词:佛教徒本真性存在者生态学
通向“Being”的知觉是如何发生的?——海德格尔《泰阿泰德》(184B-186E)一节的解读
2014年
柏拉图《泰阿泰德》的主旨是要探讨"知识是什么?"。在对话中,泰阿泰德给出的第一个定义是"知识是知觉"。通过细致入微地解读苏格拉底与泰阿泰德的对话,海德格尔分析了知觉的通道并不是感觉器官,而是灵魂,揭示出知觉中"多出来的存在"。他认为知识作为对真理的占有,追问"知识是什么"实质上就是追问知识的可能性问题,这一问题只能到存在本身发生的领域中寻找,灵魂的本质规定是力求存在,既是"存在"、"非存在"、"同一"、"差异"、"和"等的聚集地,也是存在本身发生的场地。海德格尔由此主张,知识与真理的关系、灵魂与存在的关系、存在与真理的关系问题是同一个问题,进而将知识、存在真理与逻各斯(语言)统一起来。但由于这种解释走的是存在学的解释学之路,与现代知识论的逻辑主义之路完全不同,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双方之间相互不理解,对话与交流异常困难。
孙冠臣
关键词:知觉知识灵魂
康德审美判断的先验演绎与跨文化交流
化交流,不同文明尤其是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对话,已成为当前学术界、文化界的热点.由此而来的问题是,这种交流和对话是如何可能的?在面对本体论语境中的主体间性问题、不可通约问题、彻底翻译或彻底解释不可能性问题时,跨文化交流、不同...
孙冠臣
关键词:批判主义审美思想跨文化交流
传统的“断裂”与现代版的《论语》
2017年
对传统的传承问题以及历史上是否发生断裂的问题,不能像讨论流行文化、时尚潮流一样,必须要以千年的视野与尺度来把握。在千年视野与尺度下,当下中国思想界、学术界酝酿与鼓噪的"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就是儒家的复兴"就是不合时宜且误入歧途的,复兴传统文化,绝不仅仅意味着复兴儒家一家之言,更不是要独尊儒教。新时期复兴中华文明的问题因此向学者提出了新的历史使命。
孙冠臣
关键词:孔子《论语》
“分裂之家”——分析与大陆哲学
2013年
亚伯拉罕·林肯1858年的演讲引用了《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句话"分裂之家不能持久",以表达他维护与建立统一联邦国家的决心,我们手头上的这本书也借用这一题目,编者从中选译一组文章来描述并反思"二战"以来西方哲学的图景。欧洲大陆哲学与英美分析哲学老死不相往来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我们的目的则不仅是考察处身于"分析"与"大陆"传统中的哲学家之间的差异,更看重他们的相似,重新思考对主要哲学家不是属于这一传统就是属于那一传统的肤浅刻画,而且英美分析与欧洲大陆两大传统作为不相称的概念也是成问题的。
孙冠臣
关键词:大陆哲学大传统马太福音亚伯拉罕西方哲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