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宗寿余

作品数:64 被引量:487H指数:16
供职机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江苏省高技术研究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8篇期刊文章
  • 10篇专利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3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38篇水稻
  • 29篇杂交
  • 19篇杂交稻
  • 19篇基因
  • 13篇两优培九
  • 11篇亚种间
  • 11篇种间
  • 9篇性状
  • 9篇亚种
  • 9篇系法
  • 9篇两系法
  • 9篇两系杂交
  • 9篇不育
  • 8篇亚种间杂交
  • 8篇种间杂交
  • 8篇转基因
  • 7篇亚种间杂交稻
  • 6篇育种
  • 6篇两系杂交稻
  • 5篇玉米

机构

  • 64篇江苏省农业科...
  • 7篇南京农业大学
  • 5篇南京信息工程...
  • 4篇扬州大学
  • 2篇南京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上...
  • 2篇日本大学
  • 1篇南京气象学院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64篇宗寿余
  • 54篇吕川根
  • 35篇邹江石
  • 24篇王才林
  • 23篇赵凌
  • 20篇夏士健
  • 18篇张启军
  • 12篇孙永华
  • 12篇姚克敏
  • 8篇漆庆明
  • 6篇廖慧敏
  • 6篇颜文飞
  • 5篇秦海龙
  • 5篇虞德容
  • 5篇朱镇
  • 5篇张斌
  • 4篇刘少奎
  • 4篇张亚东
  • 4篇胡凝
  • 4篇郑克武

传媒

  • 16篇江苏农业学报
  • 7篇作物学报
  • 4篇江西农业学报
  • 3篇南京农专学报
  • 2篇江苏农业科学
  • 2篇中国水稻科学
  • 2篇分子植物育种
  • 2篇金陵科技学院...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Journa...
  • 1篇上海农业学报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杂交水稻
  • 1篇中国稻米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生物工程...
  • 1篇中国农学会水...
  • 1篇江苏省遗传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6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5篇2008
  • 1篇2007
  • 10篇2006
  • 4篇2005
  • 5篇2004
  • 6篇2003
  • 5篇2002
  • 6篇2001
  • 2篇2000
  • 2篇1999
6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水稻叶片形态因子及其在F_1代的遗传被引量:22
2005年
以3个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和14个常规水稻品种及用NCⅡ设计杂交获得的42个F1为材料,于分蘖盛期、穗分化期和齐穗期测定了上位展开叶的10项形态因子,分析了不同生育阶段的叶片形态因子及各因子间的相关性并进行回归验证,认为叶长、叶宽、叶角、叶卷度和叶厚度(比叶重)是水稻叶片形态的5项基本因子。通过亲本与其F1叶片形态因子的比较,分析了亲本的基本叶态因子在F1代的遗传倾向,发现叶长在不同生育阶段表现不同,中、后期偏高亲值或超高亲值;叶宽和叶卷度表现为偏高亲值;叶角表现为偏中亲值或偏低亲值;比叶重则表现为偏低亲值或超低亲值。根据超级杂交稻的叶片形态要求,选用双亲时高值亲本的剑叶适宜长度为35~40cm,宽度为2cm左右,叶面最卷处曲率为1~1.5cm^-1。生育前期双亲的平均叶角应较大,中、后期低值亲本的叶片与茎秆夹角宜较小。比叶重生育前期低值亲本宜为2.5~3mg·cm^2,而后期应高于4~5mg·cm^-2。
吕川根宗寿余邹江石姚克敏
关键词:水稻株型
优质高产抗病两系杂交稻两优108的选育与应用被引量:2
2006年
两优108是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用低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与籼稻恢复系宁恢108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籼稻新组合。本文介绍了该组合的特征特性及作一季中稻栽培的技术要点。
王才林吕川根邹江石仲维功赵凌宗寿余
关键词:两系杂交稻两优108选育
一种运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水稻转化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运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水稻转基因方法。不进行愈伤组织培养,将沾有外源基因的根癌农杆菌菌液的接种针直接侵染受体水稻种子的胚芽生长点,完成转基因操作。分别选用含转化质粒pBI121-GUS的农杆菌和pCDMAR...
张启军颜文飞吕川根刘少奎赖东张斌秦海龙廖慧敏宗寿余夏士键虞德容
文献传递
两优培九稻米垩白率变异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被引量:2
2008年
用2006年和2007年两优培九在南方稻区8个生态点33个种植试验的田间试验资料,分析了不同生态条件下两优培九垩白率的变异及其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优培九垩白率在扬州、武汉和江油等长江中下游稻区变异较大,在广州、南宁、海口等华南双季稻区变异次之,在云南涛源表现低而稳定。垩白率随播种期的推迟而变小。日平均温度对垩白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日平均最低温度和日平均最高温度,降水量、日照和日较差的影响较小;齐穗后6-30 d日平均温度有显著影响,有利于两优培九垩白率达优质米标准的灌浆结实期温度为22-25℃。
宗寿余吕川根姚克敏
关键词:两优培九垩白率气象因子生态
一种利用两系法培育亚种间杂交稻组合的方法
一种利用两系法培育亚种间杂交稻的方法,包括安全隔离、适期播种、合理密植、适宜行比、调节花期、合理使用“920”、人工辅助授粉、防治粒黑粉病、去杂去劣配套措施,其特征在于利用灿粳中间型且具广亲和性的低温敏不育系培矮64S作...
邹江石吕川根陈忠明谷福林王才林宗寿余黄志林孙永华
文献传递
氮肥和密度对两系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被引量:42
2001年
以两优培九为试验材料 ,分析了不同氮肥用量 (纯N 0kg/hm2 、112 5kg/hm2 、2 2 5 0kg/hm2 、337 5kg/hm2 )和栽插密度 (每公顷 2 2 5× 10 4 穴、2 7 0× 10 4 穴、31 5× 10 4 穴 )对其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栽插密度对两优培九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 ,对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影响较大 ,且在每公顷 2 2 5× 10 4 ~ 31 5× 10 4 穴的密度范围内 ,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 ;氮肥用量对每穗粒数影响较小 ,对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大 ,纯N水平为337 5kg/hm2 时 ,增穗作用不仅不显著 ,反而极显著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试验结果表明 :在中等肥力土壤中 ,施纯N 2 2 5 0kg/hm2 ,栽插密度每公顷在 2 7 0× 10 4 穴以内 ,高等肥力田每公顷掌握在 2 2 5× 10 4 穴左右 ,有利于协调该组合的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关系 ,获得高产。
郑克武邹江石吕川根王才林宗寿余赵凌
关键词:氮肥两系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
一个籼稻叶夹角新基因的激素敏感性分析和基因定位被引量:5
2014年
本研究对一个叶夹角变小、叶片短而直立的突变体ser(Short and erect)进行了植物激素敏感性试验和基因定位。激素试验结果表明,ser对赤霉素(Gibberellic acid,GA)敏感而对油菜素内酯(Brassinolide,BR)敏感性降低。遗传分析结果表明,ser的直立叶性状受1对隐性单基因ser控制。在ser×08CR578 F2群体中,利用分子标记将ser基因定位在水稻第5染色体长臂上的标记RM3437与RM5454之间,ser基因距离2个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5.3c M和1.5 c M;在ser×L604 F2群体中,ser基因定位于第5染色体上标记RM18504与RM1237之间,距离2个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5 c M和2.1 c M。在2个群体中,ser基因均与标记RM18532共分离。本研究为进一步精细定位与克隆ser基因奠定了基础,也为解析水稻叶夹角变化机制及选育高产理想株型水稻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基因资源。
廖慧敏张启军秦海龙夏士健宗寿余高艳红吕川根
关键词:激素反应基因定位
两优培九稻曲病的发生及其与抽穗后温湿度的关系被引量:3
2003年
分析了两优培九稻曲病的发病程度及其与抽穗后 0~ 15d的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 ,两优培九易感稻曲病 ,其发病率与抽穗后 0~ 15d的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 ,温度是影响其稻曲病发生的主要气象因素 ,相对湿度起协同作用。提出了发病率为 2 %和 5 %时的温湿度指标。根据我国南方一季稻区 18个城市 42a( 195 1— 1992 ) 8— 10月的气象资料 ,分析了稻曲病的易发区域和适宜抽穗期 。
吕川根宗寿余姚克敏
关键词:两系杂交水稻两优培九稻曲病安全抽穗期
两系杂交粳稻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分析被引量:16
2006年
以4个粳型光敏核不育系和8个恢复系为亲本,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对8个主要性状的配合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测定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所测性状主要受亲本一般配合力的制约,每穗实粒数和单株粒重受组合特殊配合力的影响相对较大;父本一般配合力的作用明显大于母本一般配合力的作用,不育系“S23”和恢复系“选二”、“C418”等亲本多数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特殊配合力方差较高。
朱镇赵凌宗寿余张亚东王才林
关键词:粳型杂交水稻主要性状配合力
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稻米品质性状的变异分析被引量:7
2008年
2年7个生态点组成的30个种植试验结果表明,两优培九稻米各项品质指标均可在国标三级标准以上(2006年垩白粒率除外)。其中,碱消值、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4个性状2y均达到一级;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和透明度均在二级以上。2年变异系数均小于0.05的性状有糙米率、精米率、粒长、长宽比和直链淀粉含量,变异系数均大于0.10的性状有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透明度。2年间,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而垩白粒率、垩白度及胶稠度达极显著水平。糙米率、精米率、粒长、长宽比、透明度、碱消值、蛋白质含量年间无显著差异。两优培九作晚稻总体米质好于作早稻,整精米率显著高8.19%,在米质标准上高1个等级;碱消值也显著高1个等级;垩白粒率、垩白度极显著低于早稻;透明度极显著好于早稻。
吕川根邹江石宗寿余张启军姚克敏
关键词:水稻两优培九稻米品质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