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可莹
- 作品数:22 被引量:33H指数:4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细胞因子体外诱导脐血CD34^+细胞增殖并向巨核细胞/血小板分化的研究被引量:2
- 2011年
- 本研究旨在观察几种不同细胞因子组合通过体外培养以诱导造血干/祖细胞增殖和向巨核细胞/血小板分化。应用无血清培养基(S tem Span(SFEM)体外扩增脐血CD34+细胞并向巨核细胞/血小板定向分化,将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分为3个阶段培养,并比较其培养效果。结果表明,在第一阶段的第14天时,SCF+TPO+FL+IL-3组细胞扩增倍数最高为11 000±1 000,显著高于SCF+TPO+FL组,但与SCF+TPO+IL-3组及SCF+TPO+FL+IL-3+羟皮质激素组相比较无显著差异;在第二培养阶段的第7天时,SCF+TPO+FL+IL-11组巨核细胞系扩增倍数为204666.7±11718.9,显著高于SCF+TPO+FL+IL-3组,与SCF+TPO+FL+IL1-1+BM P4+VEGF组比较并无显著差异。在第三阶段中,SCF+TPO+FL+IL-11和SCF+TPO+FL+IL-11+BM P4+VEGF2组的CD41+血小板样细胞所占比例显著高于SCF+TPO+FL+IL-3组。结论:SCF+TPO+FL+IL-3因子组合可显著提高造血干/祖细胞的扩增倍数,SCF+TPO+FL+IL-11组合有利于巨核细胞的扩增成熟及分化,为下一步的体外培养巨核细胞/血小板体系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 张可莹刘江贾延军李伟段澜高颂明崔爽龚治尹倪雷张志欣
- 关键词:细胞因子体外培养血小板
- 培养条件对CD34^+细胞体外诱导分化和扩增红细胞的影响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观察培养基以及细胞接种密度对体外诱导CD34+细胞向红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将脐血来源的CD34+细胞用无血清培养基或含10%胎牛血清(FCS)的IMDM培养基培养(6孔培养板,3ml/孔),添加的细胞因子为100ng/ml干细胞因子(SCF)、5ng/ml白细胞介素3(IL-3)、3IU/ml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细胞初始接种密度为104/ml或105/ml,并通过间充质干细胞(MSC)的支持培养来诱导其向红系细胞扩增和分化。结果培养23d后,无血清培养基组细胞扩增倍数达到2.54×105倍,其中红系细胞>95%,而IMDM/5%FCS组的最大扩增倍数只有1.84×104倍,其中的红系细胞约占40%。培养8d后初始接种密度为104/ml的CD34+细胞增殖(420±40)倍,而105/ml的CD34+细胞增殖(162±45)倍。结论CD34+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中的扩增倍数以及最终诱导出的红细胞,都明显高于在IMDM/10%FCS培养基中所占比例,104/ml的CD34+细胞接种密度比105/ml更有利于细胞的扩增。
- 贾延军刘江张可莹单小燕李伟何晓梅王立君刘娜王琳崔爽倪雷赵博涛龚志尹王东玫高颂明张志欣
- 关键词:红细胞体外培养CD34^+细胞接种密度分化
- 哺乳动物核移植中线粒体命运被引量:5
- 2003年
- 线粒体是哺乳动物细胞中一种重要的产能、供能细胞器 ,与生长、发育、衰老和凋亡等多种细胞事件以及多种疾病有关 .哺乳动物核移植中 ,供体细胞和受体卵胞质两种来源的线粒体在重构胚胎发育进程中的变化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 .对哺乳动物同种胚胎细胞核移植、同种体细胞核移植。
- 杨彩侠文端成张可莹陈大元
- 关键词:哺乳动物核移植线粒体供体细胞
- 宫内输血治疗9例非免疫性因素导致胎儿贫血的临床观察和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非免疫性因素导致胎儿贫血的产前诊断、早期识别及宫内输血(intrauterine transfusions,IUT)治疗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2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非免疫性因素导致胎儿贫血行IUT治疗的患者9例。分析孕妇、胎儿及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及输血相关检测指标。结果9例患者年龄29~38岁,均无输血史,分娩孕周≥30+周,末次IUT与分娩间隔0~69 d,外院转入6例。其中4例为胎母输血综合征,2例不良孕史,其余病例胎儿贫血原因不明确。病例3、5和7胎儿水肿,病例1、6、9胎儿体腔一处异常积液。IUT治疗后,胎儿Hb、红细胞比容或大脑中动脉收缩期血流峰值(middle cerebral artery peak systolic velocity,MCA-PSV)有好转,病例3第2次IUT后MCA-PSV稍高,仅病例5和7新生儿进行输血治疗,其余新生儿未输血仅光疗。病例1新生儿5年后体检体健。结论IUT治疗可改善非免疫性因素胎儿贫血情况,应加强对非免疫性因素胎儿贫血的产前诊断,早期识别胎儿贫血,为抢救新生儿和提高新生儿预后争取时间和机会。
- 张可莹吴涛耿凌云李介岩
- 关键词:胎儿贫血宫内输血
- 猕猴-兔异种克隆胚胎的体外发育及其线粒体命运的研究
- 种间克隆可能成为保护高度濒危动物,建立治疗性克隆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和核质互作关系研究动物模型的一种有效方法。用这种方法建立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可以避免人类治疗性克隆研究中的伦理,法律和临床上的实验限制。本研究利用核移植技...
- 杨彩侠韩之明文端成孙青原张可莹张利生吴昱琪寇朝辉陈大元
- 关键词:猕猴异种核移植体外培养
- 解偶联蛋白2在小鼠睾丸中的定位及其功能研究
- 张可莹
- 关键词:睾丸生精细胞UCP2ROS
- 利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生产成熟红细胞被引量:2
- 2014年
- 体外制备红细胞的方法大多使用脐血、骨髓或外周动员的CD34+细胞或胚胎干细胞作为起始材料。本研究利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为原料在体外生产成熟红细胞。以血液滤涂白细胞后剩余的白膜层为原料,从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然后通过4步培养法制备成熟的红细胞。结果表明:经过不同细胞因子组合的诱导以及小鼠基质细胞系MS-5的支持培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扩增倍数达到约1 000倍,其中约90%的细胞是与正常红细胞形态相似的无核成熟红细胞。集落形成能力分析显示,本研究培养体系可使单个核细胞中的祖细胞增殖并且只向红系方向分化。结构和功能分析结果表明,体外培养出的红细胞的平均细胞体积(MCV)为118±4 fl,比正常红细胞(80-100 fl)稍大。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为36±1.2 pg,比正常的红细胞水平(27-31 pg)稍高。红细胞的最大变形指数(DImax)为0.46,接近正常红细胞水平。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及丙酮酸激酶的含量与年轻红细胞的特性一致。结论:利用外周血白膜层中含有的造血干祖细胞,通过体外培养能够生产出成熟红细胞,它是一种取材方便、成本低廉的红细胞生产原料,本研究培养体系适于利用单个核细胞生产成熟红细胞。
- 贾延军刘江张可莹单小燕李伟王丽君刘娜王琳崔爽倪雷赵波涛王东梅高颂明张志欣
- 关键词: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造血干细胞
- 体外培养血小板研究进展
- 2010年
- 张可莹刘江贾延军单小燕张志欣
- 关键词:体外培养临床输注冰冻血小板稀有血型体外诱导分化血小板膜
- 脐血CD34^+细胞体外诱导扩增红系细胞的探索被引量:2
- 2009年
- 本研究利用脐血CD34+细胞在体外大量扩增红系细胞为解决血源短缺、杜绝输血传染、克服稀有血型患者疑难配血等问题提供一种有益的途径。利用添加SCF、IL-3、EPO等细胞因子的无血清培养液扩增脐血来源的CD34+细胞,并通过间充质干细胞的支持培养来诱导其向红系细胞扩增和分化。结果表明,经过23天培养以后,本方法可以使细胞的扩增倍数达到2.52×105,其中95%以上都是红系细胞,粒单系细胞和巨核细胞所占比例都在1%以内。无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体系在细胞扩增数量及红系细胞所占比例方面都明显逊于有间充质干细胞支持的培养体系。结论:利用细胞因子和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体外大量扩增红系细胞,其中间充质干细胞对红系细胞增殖和分化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 贾延军刘江张可莹单小燕李伟何晓梅王立君刘娜王琳崔爽倪雷赵博涛龚志尹王东玫高颂明张志欣
-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CD34+细胞体外扩增
- 猕猴-兔异种克隆胚胎的体外发育及其线粒体命运研究
- 异种克隆是指把一种动物的胚胎细胞或体细胞移入另一种动物的去核卵母细胞中,即供核体和供质体来源于不同种的动物,形成的核质杂交胚胎再移植入与卵母细胞相同品种的动物或完全不同于供核体和供质体的第三品种动物中着床,经全程发育后,...
- 杨彩侠韩之明文端成孙青原张可莹张利生吴昱琪寇朝辉陈大元
- 关键词:异种核移植体外培养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