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善义

作品数:11 被引量:19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细胞
  • 5篇胶质
  • 5篇胶质瘤
  • 3篇蛋白
  • 3篇脑转移
  • 3篇光动力
  • 2篇血卟啉
  • 2篇血卟啉单甲醚
  • 2篇人胶质瘤
  • 2篇人类白细胞
  • 2篇人类白细胞抗...
  • 2篇乳腺
  • 2篇乳腺癌
  • 2篇乳腺癌脑转移
  • 2篇手术
  • 2篇细胞抗原
  • 2篇腺癌
  • 2篇相关蛋白
  • 2篇抗原
  • 2篇胶质瘤细胞

机构

  • 9篇中山大学孙逸...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11篇张善义
  • 6篇许新科
  • 6篇李方成
  • 5篇李军亮
  • 4篇欧阳乐平
  • 3篇郑眉光
  • 3篇翁胤仑
  • 3篇温铖彩
  • 2篇余舰
  • 2篇王圣文
  • 1篇杨朝晖
  • 1篇李军亮
  • 1篇张大明
  • 1篇陈伟良
  • 1篇周斌
  • 1篇陈伟
  • 1篇陈程
  • 1篇张彬
  • 1篇王建广

传媒

  • 6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显微外科...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口腔疾病防治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8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连接黏附分子C在乳腺癌脑转移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侵袭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连接黏附分子C(JAM-C)在乳腺癌脑转移瘤组织及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肿瘤细胞迁徙、侵袭的影响。方法所需的人乳腺癌细胞株MDA-231、BT-549、SKBR3、T47D、MCF-7购自美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ATCC)。人乳腺癌脑转移细胞株MDA-231-BM由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Patricia S.Steeg教授赠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JAMs、整联蛋白β3(ITGβ3)蛋白表达水平。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不同侵袭性人乳腺癌细胞中JAM-C基因mRAN及蛋白表达水平。小干扰RNA(siRNA)-JAM-C转染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JAM-C表达变化,Transwell小室法检测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两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s-t检验。结果免疫组化检测发现,JAM-C在脑转移乳腺癌组织中表达降低(脑转移乳腺癌比原位乳腺癌组织为2.36±0.82比3.12±0.93,t=3.967,P<0.05);ITGβ3在乳腺癌脑转移瘤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原位乳腺癌(脑转移比原位乳腺癌组织为4.53±0.77比1.12±0.93,t=2.908,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发现,JAM-C基因mRNA水平在MDA231-BM(脑转移型)中低于低侵袭性乳腺癌细胞株MCF-7(脑转移株比乳腺癌株为1.53±0.35比3.18±0.76,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JAM-C蛋白水平亦显著低于后者(脑转移株比乳腺癌株为1.23±0.44比3.59±0.92,P<0.05)。划痕实验结果显示,敲除JAM-C实验组在划痕24 h后相对于对照组迁移距离更长[划痕愈合比(53.61±4.98)%比(32.55±2.63)%,P<0.05]。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结果表明,沉默JAM-C可使实验组肿瘤细胞迁移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589±9)个比(269±14)个,t=41,P<0.01],侵袭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468.00±21.33)个比(212.00±35.04)个,t=32.45,P<0.05]。结论连接黏附分子C乳腺癌肿瘤细胞侵袭能力相关,具有抑制乳腺癌细胞迁移、侵袭的作用。
李世伟张善义
关键词:乳腺癌脑转移
血卟啉单甲醚光动力治疗处理人胶质瘤细胞长链非编码RNA差异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 探讨血卟啉单甲醚光动力治疗(HMME-PDT)处理后人胶质瘤U251细胞长链非编码RNA(lncRNA)表达谱的变化.方法 使用HMME-PDT处理人胶质瘤U251细胞,提取RNA,体外反转录制备并标记为双链cDNA,在标准条件下与含有33 045条lncRNA及30215条mRNA的芯片杂交,计算机扫描荧光信号图像,分析lncRNA和mRNA表达谱的变化.结果 在HMME-PDT处理的人U251细胞中,lncRNA表达上调l 121条,表达下调1 025条;mRNA表达上调1 111条,表达下调935条(变化>2倍且P< 0.05).结论 HMME-PDT处理后人胶质瘤细胞lncRNA/mRNA发生明显变化,lncRNA与光动力处理后抗原呈递元件(APM)表达变化密切相关.
张善义王圣文李军亮欧阳乐平许新科陈伟陈程李方成
关键词:胶质瘤长链非编码RNA
头颈部严重木竹异物外伤的诊治经验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通过对10例严重的头颈部木竹异物外伤病例救治的回顾性分析,总结外科诊治经验。方法选自2008年8月—2014年5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10例头颈部木竹异物外伤患者,对其年龄、致伤原因、部位、术前检查、术前评估、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异物长度、麻醉方式、术后处理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患者年龄2~76岁,平均40.9岁。跌落伤8例,工业伤2例。6例采用气管切开全麻,3例经鼻插管全麻,1例经口插管全麻。10例异物均被完全取出,长约4.0~17.5 cm(平均9.96 cm)。手术时间30~180 min。术中出血量3~200 mL(平均69 mL),无严重出血病例。随访11~38月,均未出现严重术后并发症,仅1例出现开口型偏斜、2例颈部术后瘢痕不适。结论术前详细检查、评估以及充分的术前准备十分必要;多学科多手段为安全取出严重的头颈外伤性木竹异物提供保障。
张大明周斌张善义杨朝晖王建广张彬陈伟良
关键词:头颈部颌面外伤手术治疗
过表达TAP1上调人胶质瘤细胞株U251 HLA-Ⅰ的表达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抗原提呈相关转运蛋白1(TAP1)过表达对人胶质瘤细胞株U251人类白细胞抗原Ⅰ(HLA-Ⅰ)表达的影响。方法:培养U251细胞,构建慢病毒载体并转染U251细胞,获得稳定高表达TAP1的细胞株并设立转染空载体对照组,分别收集U251细胞组、空载体对照组和TAP1基因转染细胞组细胞的蛋白和RNA,行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过表达的TAP1对U251细胞HLA-Ⅰ表达的影响,并用流式细胞术分析U251细胞HLA-Ⅰ表面呈现的变化。结果:成功建立TAP1高表达U251细胞株,TAP1 mRNA和蛋白分别升高(8.73±1.07)倍和(11.71±0.83)倍。高表达的TAP1促进U251细胞HLA-A、HLA-B、HLA-C(重链)和β2微球蛋白(轻链)mRNA表达上调,分别升高(3.51±0.36)倍、(4.78±0.85)倍、(2.94±0.28)倍和(3.23±0.24)倍,HLA-Ⅰ蛋白表达升高(3.14±0.53)倍,同时U251细胞HLA-Ⅰ的表面呈现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表达TAP1能促进U251细胞HLA-Ⅰ表达及其在细胞表面呈现的提高。
欧阳乐平张善义李军亮许新科翁胤仑郑眉光王圣文李方成
关键词:U251细胞
盐酸氨基酮戊酸介导的光动力疗法增高U251细胞蛋白酶体的表达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盐酸氨基酮戊酸(5-ALA)做为光敏剂的光动力疗法(PDT)对人胶质瘤细胞株U251细胞的杀伤效应及其对U251细胞蛋白酶体亚基低分子量多肽(LMP)2、7表达的影响。方法培养U251细胞,利用细胞计数药盒确定的5-ALA-PDT对U251细胞半抑制剂量为试验条件。分别收集5-ALA-PDT处理后3、6、9、12、15、18、21和24 h及对照组U251细胞LMP2和LMP7,RNA与蛋白质,分别行实时PCR、Western Blot分析。结果强度为20 mw/cm2激光照1、2、3和4 min后U251细胞抑制率分别为11.18%、19.6%、48.62%、66.21%。以强度为20 mw/cm2照射3 min为条件,照射后3、6、9、12、15、18、21和24 h,U251细胞蛋白酶体亚基LMP2、LMP7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以5-ALA为光敏剂的PDT能有效抑制体外培养U251细胞生长,并促进蛋白酶体的表达。
温铖彩李军亮张善义许新科欧阳乐平余舰李方成
关键词:胶质瘤U251细胞盐酸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蛋白酶体
血卟啉单甲醚光动力治疗对人胶质瘤细胞U87-MG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1的影响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 观察光动力学疗法(PDT)对人胶质瘤细胞株U87-MG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1(TAP1)表达的影响.方法 CCK-8法确立光敏剂最适浓度.实验随机分为5组:A、B、C、D组细胞与光敏剂避光孵育2h后,接受激光照射,能量密度分别0、1.2,2.4A.2J/cm2;E组未予处理(无光敏剂、无激光).PDT后2、12 h分别收集细胞,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PCR)检测;12、24 h提取蛋白,进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 处理后TAP1基因转录水平明显升高:2h时,1.2、2.4A.2 J/cm2组分别上调11.070、5.925、4.175倍;12h时,分别上调10.400、4.560、4.023倍.TAP1蛋白在PDT后12 h,0、1.2、2.4、4.2 J/cm2组分别上调1.17、2.65、1.92、1.37倍;24 h,分别上调1.13、2.43、2.38、2.09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DT上调TAP1基因的转录和表达,并呈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从而增强肿瘤细胞抗原处理及提呈能力.
张善义李军亮许新科郑眉光温铖彩李方成
关键词:胶质瘤光动力治疗血卟啉单甲醚
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策略。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3年7月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鞍结节脑膜瘤3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分析其手术入路、手术切除程度、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等,总结鞍结节脑膜瘤显微外科治疗经验。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显微外科治疗,单侧额下入路20例,纵裂入路4例,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10例,翼点及额下联合入路1例。肿瘤切除程度按Simpson分级评估,Ⅱ级26例,Ⅲ级4例,Ⅳ级5例,肿瘤全切除率达85.7%。术前合并不同程度视力视野障碍的28例,术后视力较术前好转20例,无明显变化5例,恶化3例。视力改善率71.4%。无死亡病例。结论鞍结节脑膜瘤周围毗邻结构重要,显微外科手术是其治疗的主要方法。应根据肿瘤大小、生长方式、视力受损程度及术者习惯等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熟悉的显微解剖知识,娴熟的显微外科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许新科李军亮张善义翁胤仑欧阳乐平李方成
关键词:脑膜瘤鞍结节显微外科手术
基于多数据库分析转移性黑色素瘤和乳腺癌脑转移的关键调控基因及其生物学特征
2023年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数据库的挖掘,探究转移性黑色素瘤和乳腺癌脑转移的关键调控基因、生物学特征和通路。方法使用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中转移性黑色素瘤和乳腺癌脑转移的样本数据集GSE8401、GSE46517和GSE12237进行差异基因筛选,设定P<0.05及logFC>2具有统计学意义,找出差异基因(DEGs)。进一步对DEGs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分析和DAVID数据库通路分析,使用String数据库制作DEGs的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利用Cytoscape可视化,使用分子复合物检测(MCODE)插件用于筛选Cytoscape中PPI网络的显著交互模块,使用cytoHubba插件对网络进一步分析,采用六种算法来选择枢纽基因,最后使用GeneMARIA数据库构建了枢纽基因和具有共同生物学功能的基因的共表达网络。结果最终得到158个DEGs(P<0.05,logFC>2),其中45个基因显著下调,113个显著上调。筛选所得的DEGs主要GO富集为:(1)生物过程(BP):DEGs主要富集在RNA剪接的调控,通过剪接体调控mRNA的剪接,DNA重组的正调控,双链断裂修复的正调控。(2)细胞成分(CC):DEGs主要集中在核小体,焦点黏附,细胞-基质结合点,核染色体,原始溶酶体,嗜酸性颗粒体。(3)分子功能(MF):DEGs主要集中在DNA转录因子结合和RNA聚合酶Ⅱ特异性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上。通过string数据库,获得初步的DEGs的PPI网络(度截止=2,节点分数截止=0.2,k核心=2,最大深度=100),得到158个蛋白质节点和196条连线。通过Cytoscape筛选获得显著的交互模块,模块1的MCODE得分为4.8,而其seed基因为UBE2V1。筛选出核心DEGs 5个,分别为UBE2N、UBE2V2、RBX1、UBE2B和RXRA。结论泛素化途径和核调控的细胞死亡和代谢在转移性黑色素瘤和乳腺癌脑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李世伟朱凯涛张善义
关键词:转移性黑色素瘤乳腺癌脑转移泛素化
雌激素对大鼠颅内动脉瘤形成影响的研究
背景与目的: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 ICA)或脑动脉瘤(cerebral aneurysm,CA)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而产生的脑血管瘤样改变,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
张善义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雌激素蛛网膜下腔出血
文献传递
肿瘤外泌体在脑转移瘤微环境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2024年
造成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肿瘤脑转移,以肺癌、乳腺癌和黑色素瘤的脑转移最为常见。脑转移瘤的发生常意味着患者生存期的缩短以及不良预后,其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免疫治疗以及靶向治疗,但脑转移瘤患者的生存期只有约12个月甚至更少,因此进一步研究肿瘤脑转移发生的机制以及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显得尤为紧迫。研究表明,原发部位肿瘤可以通过分泌外泌体的方式运输核酸、脂质以及蛋白质等生物信息分子作用于脑转移瘤微环境,影响脑转移瘤微环境中的细胞及细胞外成分,从而促进肿瘤脑转移的发生。本综述主要介绍外泌体与脑转移瘤发生的关系以及在开发脑转移瘤治疗新策略中的应用前景。
朱凯涛李世伟张善义
关键词:脑转移瘤外泌体肿瘤微环境血脑屏障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