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h(D)阴性患者自体输血1例
- 2002年
- 张明勋
- 关键词:RH(D)阴性自体输血血源性疾病
- 白细胞滤器在预防NHFTR中的应用
- 2006年
- 目的探讨白细胞滤器在预防NHFTR中的有效性。方法将受血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0例使用白细胞滤器进行除去白细胞输血,对照组87例采用非滤器输血。由输血科和各科护士记录输血中或输血后的反应情况。结果发生NHFTR观察组13例次,对照组248例次P<0.01。结论白细胞滤器能显著降低NHFTR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张明勋
- 关键词:白细胞滤器输血输血反应
- 微孔凝集技术交叉配血不合50例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微孔凝集技术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方法微孔凝集技术交叉配血不合的5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50例微孔凝集技术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主要有疾病因素16例,占32%,供血者抗体因素15例,占30%;实验过程因素12例,占24%;血型错误4例,占8%;不明因素3例,占6%。结论熟练掌握血型血清学专业技术,正确分析配血不合的种类,对输血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张明勋
- 关键词:交叉配血不合
- 红细胞单采术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4例被引量:5
- 2005年
- 张明勋杜建平
- 地西他滨联合半量CAG和单用CAG方案治疗老年人急性髓系白血病效果比较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 探讨地西他滨联合半量CAG方案和单用CAG方案治疗老年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东省菏泽市立医院2013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42例老年AML患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除外)临床资料,患者年龄65~75岁.根据化疗方案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0例采用地西他滨联合半量CAG方案(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阿糖胞苷+阿柔比星),对照组22例单用CAG方案.结果 1个疗程后治疗组患者完全缓解(CR) 13例,部分缓解(PR)3例,未缓解(NR)4例,总有效(CR+PR)率为80.0%(16/20);对照组CR 8例,PR 2例,NR 12例,总有效率为45.5%(10/2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07,P=0.035).两组骨髓恢复时间、输注红细胞及血小板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地西他滨联合半量CAG方案治疗老年AML患者的效果优于单用CAG方案,不良反应均可耐受,可作为老年人AML的首选治疗方案.
- 孙福金付彬张明勋
- 关键词:髓样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 恶性肿瘤患者自体输血3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6
- 2006年
- 目的探索肿瘤患者自体输血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对于择期手术肿瘤患者采用贮存式自体输血和异体输血,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肿瘤患者自体输血较异体输血的输血反应率、感染率显著降低,3年生存率显著提高(P<0.01)。结论对肿瘤患者实施自体输血是可行的,能够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存质量。
- 张明勋
- 关键词:恶性肿瘤患者
- 联合治疗在慢性难愈性创面修复中的价值
- 2023年
- 目的探讨负压创面治疗技术(NPWT)与富血小板血浆(PRP)联合应用在慢性难愈性创面修复中的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0例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负压创面治疗技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负压创面治疗技术联合富血小板血浆。记录对比两组创面治疗情况及创面修复因子表达量。结果观察组创面感染控制、住院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创面修复因子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应用NPWT联合PRP干预方案为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进行修复治疗,疗效确切可靠,患者创面感染控制、住院及创面愈合时间均明显缩短,且创面修复因子表达量得到明显提升。
- 张明勋梁云扬
- 关键词: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富血小板血浆慢性难愈性创面
- 经乌司他丁预处理的预存式自体血回输对围术期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观察经乌司他丁预处理的预存式自体血回输对结直肠癌患者T细胞和NK细胞的影响。方法选择直肠癌、结肠癌ASAⅠ~Ⅱ级患者45例,随机分为预存式自体输血组(P组)、乌司他丁组(UC组)和联合治疗组(UN组),每组各15例。P组:患者于手术前3d采血400ml,在手术中出血时或在手术后回输。UN组:患者于术前7d时开始输注20万U乌司他丁1次/d,共4d,同时术前第3天采取静脉自体血400ml。UC组:患者乌司他丁的用药方式同联合治疗组,但于术前配悬浮红细胞2U(400ml),手术中止血完毕后或手术后输入;用流式细胞仪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NK细胞胞(CD56+)的数量,并计算CD4^+/ CD+8比值。结果麻醉前P组患者CD3^+、CD4^+、NK细胞数量及CD4^+/CD8^+的比值均低于UC组和UN组,而CD8^+则高于UT组和UN组;术后1d UN组和UC仍高于P组,其中UN组低于UC组;术后3d各组数值开始恢复,UN组的CD3^+、CD4^+、CD4^+/CD8^+的比值以及NK细胞的数量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两组则仍低于术前水平;术后5d三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恢复至术前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乌司他丁预处理的预存式自体输血可通过改善肿瘤患者术前的细胞免疫抑制,改善术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张明勋
- 关键词:乌司他丁结直肠癌细胞免疫
- 关于微柱凝胶法和聚凝胺法用于交叉配血中的临床分析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分析交叉配血中微柱凝胶法和聚凝胺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1月至2017年8月,于我院进行交叉配血的患者中选取200例,对其输血标本进行收集,均采用聚凝胺法和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微柱凝胶假阳性率为75.00%,相较于聚凝胺法的62.5%略微高,但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为了将交叉配血效率与准确度提高,可以联合应用微柱凝胶法与聚凝胺法,以此来为临床快速提供安全血液。
- 张明勋
- 关键词:交叉配血微柱凝胶法聚凝胺法阳性率
- 骨盆骨折手术患者自体血液回输血流变学、凝血功能、乳酸、炎性因子变化的影响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 探讨骨盆骨折手术患者自体血液回输血流变学、凝血功能、乳酸、炎性因子的变化。方法 骨盆骨折手术患者103例,常规诱导麻醉加硬膜外麻醉,手术前开始链接自血回收装置,抗凝液为肝素盐水。置抗凝液25 ml于储血罐,控制滴速为抗凝液与术中血液收集比1∶(5~7),负压吸引调整为150~200 mm Hg。自动回收,回收血液4 h内回输。检测不同时间阶段血红蛋白、红红细胞压积、血小板、白细胞、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血流变学、乳酸、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等。应用SPSS20.0软件,所获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 血红蛋白:T1与T2~5比及术后各段比较,P均〈0.0005。HCT:T1与T2~5比和T2与T3~5比,P〈均0.0005。白细胞:T1与T2~3比较、T2与T3~5、T3与T4~5比较,P均〈0.0005;T1与T5比较,P〈0.05;T4与T5比较,,P〈0.005。血小板:T1与T2~5比较、T2与T3比较、T3与T4~5比较,P均〈0.0005。心率:T1与T2比较,P〈0.05;T1与T3~5和T2与T3比较,P均〈0.0005;T2与T4比较,P〈0.005;T2与T5、T3与T4~5比较,P均〈0.01。中心静脉压:T1与T2~5比较,P均〈0.0005;T2与T3~5比较,P均〈0.005。平均动脉压:T1与T2、T1与T3、T4与T5比较,P〉0.05;T1与T4~5、T2与T3~5、T3与T4~5比较,P均〈0.0005。凝血酶原时间:T1与T2~5、T2与T4、T3与T4比较,P均〈0.0005;T4与T5比较,P〈0.005。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T1与T2~4、T2与T4~5、T3与T4~5比较,P均〈0.0005;T4与T5比较,P均〈0.05。纤维蛋白原:T1与T2~3、T2与T4~5、T3与T4~5比较,P均〈0.0005;T2与T3比较,P〈0.05。手术前后全血黏度(低切)比较,P〈0.0005。乳酸:T1与T2、T2与T3比较,P均〈0.01;T1与T3~5、T2与T5比较,P均〈0.0005;T2与T3、T3与T5比较,P〈0.05;白介素-6:T1与T2~5、T2与T4~5、T3与T4~5、T4与T5比较,P均〈0.0005;T2与T3比较,P〈0.05。肿瘤坏死因子:T1与T2-5、T2与T3~5、T3与T4~5,T4与T5比较,P均〈0.0005。结论 骨�
- 张明勋
- 关键词:自体血回输血流变学凝血功能乳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