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艳

作品数:37 被引量:320H指数:12
供职机构:陕西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气象局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6篇天文地球
  • 1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4篇气溶胶
  • 7篇气象
  • 7篇污染
  • 5篇沙尘
  • 5篇能见度
  • 4篇气象要素
  • 4篇环流
  • 3篇沙尘暴
  • 3篇沙尘天气
  • 3篇沙地
  • 3篇盆地
  • 3篇近地
  • 3篇近地面
  • 3篇近地面层
  • 3篇颗粒物
  • 3篇浑善达克
  • 3篇浑善达克沙地
  • 3篇急流
  • 3篇降水
  • 3篇关中盆地

机构

  • 29篇陕西省气象局
  • 11篇陕西省农业遥...
  • 9篇北京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成都信息工程...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国家海洋环境...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山东省气象局
  • 1篇西安外国语大...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陕西省气象科...
  • 1篇国立首尔大学
  • 1篇汉城国立大学

作者

  • 37篇彭艳
  • 15篇李星敏
  • 12篇董妍
  • 11篇王钊
  • 10篇董自鹏
  • 9篇陈闯
  • 8篇杜川利
  • 6篇张宏升
  • 5篇王繁强
  • 3篇康凌
  • 3篇陈家宜
  • 3篇朱好
  • 2篇梁生俊
  • 2篇赵奎锋
  • 2篇白爱娟
  • 2篇戴进
  • 2篇姚静
  • 2篇王川
  • 2篇余兴
  • 1篇徐小红

传媒

  • 6篇高原气象
  • 3篇气象
  • 3篇北京大学学报...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中国沙漠
  • 2篇陕西气象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大气科学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气象水文海洋...
  • 1篇气象学报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第26届中国...
  • 1篇第26届中国...
  • 1篇2015年中...
  • 1篇2015年中...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10
  • 5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1988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风杯风速计测风误差的分析研究与订正方法被引量:30
2003年
本文利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开展的大气边界层实验资料。对比分析了美国Teledyne公司专为微气象学精细结构研究生产的M50.1B型轻型低闭值风杯风速计和长春气象仪器研究所生产的EC9—1型风杯风速计的误差和订正方法。结果表明:两种风杯风速仪各自水平比较实验结果都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美国风杯风速计偏离其平均值的百分比与风速有较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通过对MS0.1B型风杯风速计与超声风速仪的对比观测,本文还计算并讨论了M50.1B型轻型低阈值风杯风速计的误差大小和可能的误差来源,发现DP误差所占的比例较低。而U误差和其它因素对该风杯风速计测风有较强的影响。
彭艳张宏升许飞王凯康凌张霭琛
关键词:误差分析
MPEG-2到MPEG-4转码关键技术的研究
本文主要以MPEG-2视频素材为研究对象,研究将其转码成MPEG-4视频数据的转码系统。本转码系统以从MPEG-2视频码流中获取的运动向量为基准运动向量,缩小搜索窗的范围,减少MPEG-4编码时运动估计时搜索当前块的匹配...
彭艳
关键词:运动向量画面质量
巴山西段米仓山北坡近地面气温垂直变化特征
2023年
巴山是中国中亚热带气候和北亚热带气候的分界线,深入了解区域内复杂地形下近地面气温的垂直变化特征,可为气候变化研究、生态监测、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依据及基础数据。利用2013-2019年巴山西段米仓山北坡高差超过1400 m的4个区域自动气象站和周围3个气象站的近地面实测温度,结合2017-2019年汉中探空资料,分析了米仓山北坡近地面气温的垂直变化特征,比较了近地面气温和环境大气气温递减率(γ)的差异,探讨了其垂直气候带。结果表明:(1)近地面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下降,在7月和1月分别达到最高和最低。年均γ为0.624±0.136℃·(100m)^(-1),与自由大气γ比较接近。月均γ在12月最小,随月份逐步增加,8月达最大后再减小。γ季节变化明显,暖季γ值较高,冷季较低,春夏秋冬季均γ分别为0.647±0.099℃·(100m)^(-1)、0.732±0.103℃·(100m)^(-1)、0.605±0.113℃·(100m)^(-1)和0.508±0.120℃·(100m)^(-1)。日最高/最低气温与日均气温的月季变化类似,年均γ分别为0.646±0.185℃·(100m)^(-1)和0.606℃±0.166℃·(100m)^(-1);各高度上年均日较差在7~10℃之间波动,与高度不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年较差随高度增加呈线性下降。(2)近年来,区域内γ下降趋势可能已经发生了改变,很大程度上归因于高海拔地区与低海拔地区辐射差异快速缩小,以及气溶胶与前期相反的垂直变化趋势。(3)随高度增加,积温线性下降,递减率约213℃·(100m)^(-1);日平均气温≥0、5和10℃温度阈值的初日推后,终日提早,间隔日数缩短,每升高100 m,其积温持续天数分别减少3.4天、6.1天和7.0天。(4)在0.5~1.0 km、1.0~2.5 km、2.5~4.5 km和4.5 km以上,环境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层次性明晰,反映了青藏高原大地形、秦岭地形、米仓山地形和下垫面对气温垂直变化的综合影响。4个高度区间内γ的差异较大,逆温尤其是冬季边界层上部和对流层中层逆温对
戴进赵奎锋赵奎锋彭艳董自鹏陈闯
关键词:秦巴山地
气溶胶吸湿性及其对霾形成的影响研究进展
2024年
气溶胶吸湿性与其微物理过程和化学性质密切相关,研究气溶胶吸湿性对于揭示雾霾的形成机制,提高云凝结核(CCN)模拟精度等具有重要意义。在调研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大气气溶胶吸湿性测量与模拟计算方法,梳理了气溶胶吸湿性与气溶胶粒子组分、粒径谱、粒子老化过程及混合态的关系。由于排放源和环境条件的不同,不同区域气溶胶吸湿性具有不同的变化特征,气溶胶吸湿性对霾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气溶胶吸湿性引起的辐射强迫越来越得到关注。通过以上分析总结,以期为未来与气溶胶吸湿性研究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贺晨昕李星敏李星敏彭艳董自鹏
关键词:气溶胶气候效应
浑善达克沙地近地层微气象学特征和沙尘暴形成及其相互关系的实验研究
本文利用2003年8月-2004年6月浑善达克沙地地区沙尘暴探测与监测长期实验站的沙尘暴和微气象学实验资料,分析了浑善达克沙地地区近地面层空气动力学粗糙长度以及近地层的风速、温度、湿度变化规律和廓线特征;讨论了浑善达克沙...
彭艳
关键词:浑善达克沙地近地面层湍流通量
科尔沁退化沙地和农耕区水热交换的模拟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在验证单层和双层阻力模式适用性基础上,模拟计算了内蒙古科尔沁地区退化沙地和农耕区两种下垫面的水热交换特征,并与Bowen比能量平衡方法实测结果对比。结果显示: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退化沙地和农耕区下垫面反射率以及下垫面水热特征的差异,造成沙地下垫面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净辐射均小于农耕区;沙地的潜热通量出现极值的时间较感热通量提前。
陈金敏彭艳朱好张宏升
关键词:能量平衡科尔沁沙地
关中颗粒物粒径谱特征及其气象影响因子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利用西安泾河和长安的气象观测资料、陕西秦岭大气科学试验基地气溶胶粒子谱观测资料及西安市环境保护局颗粒物质量浓度观测资料,分析了气象条件对关中颗粒物粒径谱的影响,结果表明:关中特殊的地形影响和严重的颗粒物污染是霾易发的主要原因;混合层高度与PM_(2.5)质量浓度具有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秋、冬季混合层高度高有利于颗粒物污染的扩散。不同方向上风速变化对颗粒物浓度的影响体现了西北气流对关中颗粒物污染的扩散作用和偏东气流对颗粒物污染的输送。高相对湿度有利于稳定层结的维持和污染物集聚,当相对湿度≤80%时,粒径在150nm~1.0μm的粒子的数浓度,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大明显增加,对降低能见度、形成雾-霾有重要作用。不同粒径段粒子的数浓度随相对湿度的变化不同,对能见度的影响也不同;相对湿度越大,湿度对降低能见度的贡献越大。
李星敏陈闯董自鹏董妍杜川利彭艳
关键词:颗粒物污染气象因子
2008年1月中国南部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特征及其与东亚大气环流异常探讨被引量:23
2010年
根据NCEP/NCAR提供的1968—1996年全球逐月、2008年1月全球逐日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气象局提供的降水资料,分析了2008年1月中国南部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期间东亚地区中低空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和地面蒙古冷高压是这次灾害性天气重要的冷空气源地;700 hPa异常偏强的低空西南风急流以及低空急流大风速中心随时间沿急流轴的传播为此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提供了充足的动量、热量和水汽;850 hPa流场西太平洋上空异常东南风、印度洋上空异常西南风以及850 hPa垂直速度场中国南部大陆异常上升气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2008年1月中国南部的天气;赤道辐合带、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及南支槽的异常,致使东亚上空不仅存在异常的南支槽前西风带水汽输送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南侧东风带水汽输送,还存在异常的由印度洋经孟加拉湾向中国南方大陆的水汽输送。
彭艳王钊刘安麟张弘王敏
不同霾识别方法对陕西霾判识的影响被引量:1
2022年
利用2016年3月至2020年2月逐时气象和PM_(2.5)质量浓度观测资料,依据《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QX/T 113—2010)》(以下简称2010行标)和《霾的观测识别》(GB/T 36542—2018)(以下简称2018国标)两种标准规定的判识方法,分析了在不同标准下陕西省霾出现频率的差异。结果表明:采用2018国标判识的霾出现频率明显多于采用2010行标的霾出现频率,若均以霾现象持续6 h及以上作为判定标准,则两者得到的霾日数相当。在80%≤相对湿度<95%时,用2018国标判识的霾出现频率比采用2010行标多,湿度越大,增加越明显;气溶胶吸湿性参数对吸湿增长后气溶胶消光系数的计算影响较大,使用2018国标时应注意该参数在各地的差异。在PM_(2.5)≤75μg·m^(-3)时,采用2018国标仍能识别出霾,显现出湿度对能见度的影响;在PM_(2.5)>75μg·m^(-3)时,当空气污染达到中度及以上时,两者差异缩小。陕西省各地市霾发生频率的月变化均呈现出“冬高夏低”的“U型”分布,且以1月发生频率最高。除陕北的榆林、延安,陕南的商洛霾发生频率的日变化表现为单峰(09—11时)外,其余地市霾发生频率的日变化均表现为双峰分布(09—11时和20—23时)。
李星敏董自鹏赵奎锋陈闯彭艳
关键词:能见度颗粒物浓度相对湿度
近54年陕西两次强连阴雪过程对比分析
利用陕西54年96站降雪资料及常规高空地面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陕西1955-2008年连阴雪气候特征和时空分布,对两次全省强连阴雪过程环流形势及动力热力学特征对比分析,并与秋季连阴雨比较,结果表明:陕西54年连阴雪...
王川梁生俊姚静彭艳
关键词:连阴雪环流特征西风急流水汽输送强降雪
文献传递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