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戴冠青

作品数:70 被引量:76H指数:5
供职机构: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泉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福建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9篇文学
  • 7篇文化科学
  • 3篇哲学宗教
  • 1篇语言文字
  • 1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1篇文学
  • 19篇文化
  • 7篇生命
  • 7篇小说
  • 7篇华文文学
  • 6篇叙事
  • 6篇艺术
  • 5篇心理
  • 5篇审美
  • 5篇女性
  • 5篇作家
  • 5篇海外华文
  • 5篇海外华文文学
  • 4篇意象
  • 4篇审视
  • 4篇生命追求
  • 4篇文论
  • 4篇美学
  • 3篇人文
  • 3篇突围

机构

  • 55篇泉州师范学院
  • 3篇泉州理工学院
  • 2篇华文文学
  • 2篇闽南师范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 1篇海南师范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作家协会
  • 1篇泉州理工职业...
  • 1篇泉州医学高等...

作者

  • 61篇戴冠青
  • 2篇陈志超
  • 2篇陈晓茹
  • 2篇李小斌
  • 1篇王列耀
  • 1篇李莉
  • 1篇许雪仪
  • 1篇陈瑞煊
  • 1篇刘登翰
  • 1篇林国宏
  • 1篇喻大翔
  • 1篇朱双一
  • 1篇谢秋萍
  • 1篇章美珍

传媒

  • 12篇泉州师范学院...
  • 5篇世界华文文学...
  • 4篇福建论坛(人...
  • 3篇东南学术
  • 3篇文艺争鸣
  • 2篇学术月刊
  • 2篇集美大学学报...
  • 2篇泉州文学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教育评论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暨南学报(哲...
  • 1篇锦州师范学院...
  • 1篇海南师范学院...
  • 1篇东方丛刊
  • 1篇华侨大学学报...
  • 1篇盐城师范学院...
  • 1篇南阳师范学院...
  • 1篇厦门教育学院...
  • 1篇闽江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5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6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6篇2006
  • 4篇2005
  • 3篇2004
  • 3篇2003
  • 4篇2002
  • 4篇2001
7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怪诞形象与惧鬼原因——闽南民间故事另类形象产生的根源被引量:1
2009年
闽南民间故事中的怪诞形象与闽南独特的"惧鬼"心理密切相关,是闽南文化心理中的惧鬼因素和魔鬼意象。这种创造不仅可以看出闽南民众对给他们的生存和生活造成不安全不稳定因素的畏惧、警惕和否定,同时也透露出闽南民众对生活危机的发泄和补偿心理以及对美好稳定的生活理想和社会秩序的渴望和追求,形象地传达出了闽南文化的特殊内涵和价值取向。
戴冠青叶安业
关键词:文化心理
论中国古代戏曲的召唤结构
2001年
中国古代戏曲体现出一种召唤结构性特征 ,呈现出一种空灵美的风格。这种空灵美正是中国古代戏曲的召唤结构能对观众产生审美召唤的关键所在。面对现今的召唤危机 。
戴冠青
关键词:审美观念结构形式审美接受召唤结构空灵美中国古代戏曲
西方叙事学理论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影响被引量:6
2009年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西方叙事学从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就吸引了各界学者的研究与运用,在国内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并给中国文学批评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对复调现象的把握、对叙事时间的考察、对叙事策略的重视上引起了中国学者对文本艺术建构的重视,同时也开启了中国文学批评家的视野,改变了他们考察作品的传统视角、扩展了文学批评的关注对象,并促使中国文艺理论家们注重对文学叙事的跨学科研究,深化了文学的人本研究,由此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叙事学理论,为中国文艺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
戴冠青
关键词:西方叙事学中国文学批评跨学科研究
在心灵对话中寻求突破与超越——论北村小说的对话艺术被引量:1
2005年
本文运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来研究和探讨北村小说的叙事艺术,分析和阐发北村小说中“作者与自我”、“虚幻与现实”、“人性与神性”三种主要对话模式的具体表现,力图探讨促使北村寻求对话试图突破自我、现实和形式束缚的三种状态,并揭示对话性在北村及先锋文学创作中的超越性意义。
戴冠青林国宏
关键词:北村小说
从渔女到女神——妈祖的民间想象及其文化意义
2017年
妈祖女神形象是闽南民间故事中最鲜活生动的一个艺术形象。在民间想象中,她从一个善良侠义、救苦救难的女子到能力超凡,庇护百姓的女神,一直都是闽南民众喜爱和景仰的美好形象,并已成为闽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影响深远的民间信仰和独具魅力的文化符号。妈祖女神形象的创造,为闽南文化的天空增添了靓丽的色彩,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她舍身忘我、大义凛然、降妖除魔、庇护百姓的精神品质和非凡能力,生动地演绎了广大闽南民众的生命追求,形象地传达出了闽南文化豪爽侠义乐善好施的精神力量,也透露出闽南民众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朴素的生活理想,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深远的文化意义。
戴冠青
关键词:文化符号生命追求海洋文化
“主体间性”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近年来“主体间性”理论讨论述评被引量:4
2010年
以"主体间性"美学为代表的后实践美学在20世纪90年代被提出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争议。通过对"主体间性"美学理论发展过程的梳理和阐发,同时对比主体性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美学特征,可以发现,"主体间性"美学理论的提出在中国美学理论发展史上具有特别的意义。它在感知世界时从主客二分到主客一体,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角度,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主体性美学的理论缺陷,解决了前实践美学没法解决的一些问题;它的提出也开辟了审美实践的新视野,为审美实践提供了一种新的审视方法,促进了美学理论建构的创新和完善,是当代美学理论发展中具有独特意义的重要成果。但是,作为一种新的美学理论形态,它面临着学者们的质疑也是必然的,因为它还有很多有价值的理论探讨空间,也有不少问题有待商榷,还需要不断地发展与完善。
戴冠青陈志超
关键词:主体性主体间性后实践美学
反叛与发现:形式主义批评对中国文论建设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崛起于20世纪初的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因其独特的理论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中国之后,很快被运用于中国文学的研究和批评之中,并对中国当代批评理论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促使文论界对传统批评理论进行反思,一些文学批评也由以往注重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转向关注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和形式建构即其"文学性"之所在,体现出一种反叛性的研究思路。这种形式本体论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论开启了当代文学批评的新视野,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中国文学批评的视角,促进了批评方法的变革,成为了中国文学批评理论建设的独特资源。虽然它在重视文学作品的形式或语言研究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忽视了文艺的外部因素和社会意义研究,导致了理论的片面和极端。但是那种充满反叛精神的富有独创意义的理论发现已经有力地提示了中国当代批评理论建设最关键也是至关重要的努力方向。从这一点来说,形式主义批评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理论建设的启发是发人深省的。
戴冠青
关键词:形式主义反叛性文论建设
石狮姑嫂塔在海丝文化中的意义
2019年
位于福建东南沿海的泉州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石狮姑嫂塔见证了当年海丝之路的筚路蓝缕和艰辛悲壮。作为世界航海史上的独特航标,姑嫂塔默默地为无数进出泉州湾的中外船舶引航指路,阅尽海上丝绸之路的沧桑变幻,见证了泉州长达千年的海外交通发展历史。姑嫂塔的传说中,不仅饱含姑嫂盼不回出洋谋生的哥哥的凄苦,更蕴含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特定背景下石狮人拼搏进取的文化精神。
戴冠青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华侨华人
在欲望中挣扎的追求者——论《天外》中的郝忻形象
2016年
荷兰华文女作家林湄的长篇新作《天外》以华人移民欧洲的生存处境为背景,塑造了主人公郝忻这一在世俗欲望中挣扎的追求者形象。此形象集情欲中沉浮的追求者、红尘中逃离的觉醒者、人性矛盾中挣扎的思想者三个特征于一体。郝忻形象体现了林湄对人性困惑的审视和思考,传达了作家积极救世的人文关怀精神。郝忻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缩影,在华文世界中是一个新的艺术形象,其典型性、真实性和动人性具有相当的社会和现实意义,引起读者对现实生活和人生追求的警醒与反思,也为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独特的形象审美价值。
戴冠青叶婉婷
关键词:浮士德精神
石狮姑嫂塔在海丝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姑嫂塔位于福建省石狮市宝盖山,又称“万寿塔”.因其背靠泉州湾,面对台湾海峡,有关锁水口、镇守东南的独特作用,所以又叫“关锁塔”.姑嫂塔建于南宋绍兴年间,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南宋时期,泉州湾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口之一...
戴冠青
关键词:对外文化交流海上丝绸之路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