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燕燕

作品数:17 被引量:41H指数:4
供职机构:深圳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文化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3篇社会学
  • 3篇政治法律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8篇道德
  • 4篇思想道德
  • 3篇道德修养
  • 3篇德育
  • 3篇修养
  • 3篇政治
  • 3篇思想道德修养
  • 3篇思想道德修养...
  • 3篇思想道德修养...
  • 3篇思想政治
  • 3篇文化
  • 3篇教育
  • 3篇基础课
  • 3篇教学
  • 3篇法律基础课
  • 3篇高校
  • 3篇城市
  • 3篇城市新移民
  • 2篇政治教育
  • 2篇治教

机构

  • 13篇深圳大学
  • 5篇东莞理工学院

作者

  • 16篇李燕燕
  • 10篇刘志山
  • 1篇张萌

传媒

  • 4篇深圳信息职业...
  • 3篇思想教育研究
  • 2篇湖湘论坛
  • 1篇改革与开放
  • 1篇深圳大学学报...
  • 1篇文教资料
  • 1篇高等学校文科...
  • 1篇教师
  • 1篇徐州工程学院...
  • 1篇教育文化论坛

年份

  • 2篇2024
  • 3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2
  • 3篇2011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探索被引量:6
2016年
知与行的统一,一直以来都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追求的核心目标。鉴于知行统一的过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从观念认知、情感体验、行为养成等三方面开展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并将三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形成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实现"真知""真行""真信"的统一,展现人类真善美的价值追求。
刘志山李燕燕
关键词: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亲和力的提升
2020年
“基础”课亲和力作为一种正向合力的存在,并不是自发的、随机的,而是有其内在的逻辑格局,即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与合感受性的有机统一。提升“基础”课亲和力需要遵循其内在逻辑性,警惕现实异化的问题,从增强“基础”课教学内容的说服力、教学方法的感染力、教师的感召力等方面着手改进,协同发力。
李燕燕
约翰·格雷的多元价值观念及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被引量:2
2012年
约翰·格雷为"旨在忠于伦理生活的价值多元主义"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多元价值观念,其宗旨是忠于伦理生活,特性是不可通约性,指向是权宜之计。他试图通过"权宜之计"协调不可通约的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以实现其共存。这种多元价值观念,不仅为政治体制的建设提供了建设性的探询,而且对我国道德教育摆脱其在多元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刘志山李燕燕
关键词:多元价值观念权宜之计和谐道德贴近生活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新探被引量:6
2011年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作为教育过程中共在的主体,以语言、教材、技能、活动等为中介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与互动,促使主体间相互理解、共生共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教育主体的主体性的交往实践活动。开展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认识论维度使思想政治教育坚持贴近现实生活,从价值观维度使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方法论维度使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交流沟通的艺术性。
刘志山李燕燕
关键词:主体性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慕课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其对策被引量:17
2014年
慕课风暴席卷全球,引发了一场教学模式的革命性变革。它在教学理念的变革、教学方式的更新、教学过程的调整和教学资源的优化方面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和启示,同时使课程面临提高线上教学吸引力、引导和监督学生自主学习、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配合的挑战和冲击。在此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必须抓住教学过程的重心、建立有效的教学保障、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提升教师的学识素养,实现教学模式的革命性变革。
刘志山李燕燕
关键词:大学生
城市新移民身份认同的三重逻辑被引量:6
2022年
身份认同是新移民融入城市必须重视的前提,也是新移民在城市发展中发挥作用必须具备的条件,其建构离不开对结构、价值和实践三重逻辑的遵循。结构逻辑是确定城市新移民身份认同的主体秘钥,它从自我认同、“我们”认可与“他们”认异的有机统一中确定了城市新移民身份认同的建构机制;价值逻辑是确定城市新移民身份认同的关键秘钥,它从个人权益、社会和谐与共同体发展中展示城市新移民身份认同的功能性力量;实践逻辑是确定城市新移民身份认同的现实秘钥,它从发挥集体记忆作用、采用有效沟通策略、提升环境包容功能与强化法律制度保障等方面确定城市新移民身份认同的建构图式。把握好这三重逻辑,对于城市新移民建构身份认同而言,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
李燕燕刘志山
关键词:城市新移民身份认同价值逻辑实践逻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师生主体性关系探微
2018年
主体性是指人作为主体的本质规定性,将其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则可以具体分为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二者密切相关.教师主体性是学生主体性的前提条件,而学生主体性是教师主体性的目标指向,二者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交互中共进.
李燕燕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性
城市新移民文化认同的制度影响及建构策略被引量:2
2024年
城市制度是新移民融入城市必须面对的客观环境,也是城市新移民文化认同建构不可回避的因素。经过调查发现,制度体系、制度体验、制度成效及制度对新移民权益保障程度等因素对城市新移民文化认同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城市制度的作用机制表明,加强城市制度体系的系统性、科学性建设以完善制度体系,强化制度执行意识、保障制度执行资源、遵循制度执行机制以提升制度效力,完善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文化参与引导机制、文化创造促进机制以保障新移民文化权益等,是推进城市新移民文化认同建构的有效路径。
李燕燕刘志山
关键词:城市新移民文化认同
中新高校德育目标比较分析
2018年
新加坡作为一个以华人为主的亚洲国家,在血缘及文化传统上与我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然而两国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制度、普遍价值观导致其高校德育目标异质性的存在,即反映的价值取向相左,政治性的表现方式不同,公德意识的关注程度相异,体现东西方文化影响的差异。鉴于此,探究二者的特点,对发展我国德育目标有着借鉴意义。
李燕燕
关键词:高校德育目标
韶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和实现路径
2024年
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源、流、交、融”的内涵,包括红色文化、韶乐文化、家风文化、名人文化、工矿文化等文化内容,其精神特质为包容和谐、耕读传家、尽善尽美。韶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韶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的发展均有现实意义,可以通过建设韶文化校园网站、挖掘韶文化教学资源、拓宽韶文化教学阵地,同时利用现代科技丰富教学,高校、政府、媒体合力育人的具体路径来实现韶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张萌李燕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尽善尽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