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静超

作品数:23 被引量:104H指数:6
供职机构:河南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交通运输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气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15篇心肌
  • 15篇心肌梗死
  • 15篇梗死
  • 7篇冠脉
  • 6篇急性心肌梗死
  • 5篇型心
  • 5篇右束支
  • 5篇束支
  • 5篇介入
  • 4篇心肌梗死合并
  • 4篇血管
  • 4篇右束支阻滞
  • 4篇束支阻滞
  • 4篇急诊
  • 3篇动脉
  • 3篇心电
  • 3篇血栓
  • 3篇造影
  • 3篇介入治疗
  • 3篇急性ST段抬...

机构

  • 18篇河南省人民医...
  • 6篇郑州大学
  • 1篇河南大学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作者

  • 23篇李静超
  • 18篇楚英杰
  • 15篇董淑娟
  • 9篇宋慧慧
  • 3篇刘晓宇
  • 2篇贺文奇
  • 1篇陈岩
  • 1篇秦历杰
  • 1篇王宇航
  • 1篇李攀
  • 1篇娄江华
  • 1篇卢银萍
  • 1篇孔春玲
  • 1篇李海婷
  • 1篇宋慧慧
  • 1篇杨蕾
  • 1篇张中
  • 1篇李晓栋
  • 1篇张雷明
  • 1篇陈顺强

传媒

  • 6篇中华急诊医学...
  • 4篇医药论坛杂志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实用心电学杂...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 1篇临床研究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 4篇2013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上腔静脉隔离在导管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中的效果及预后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评价上腔静脉隔离(SVCI)在导管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本研究纳入112例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均行环肺静脉隔离(CPVI)。PVI组(59例)仅在SVC起源房颤时行SVCI;PVI+SVCI组(53例)行经验性SVCI。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X线曝光量、并发症及房颤复发情况,并分析影响房颤复发的预测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X线曝光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未发生窦房结损伤和隔神经损伤。两组患者首次导管消融后房颤复发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房内径(HR=1.264,95%CI:1.069~1.494,P=0.006)、早期复发(HR=3.837,95%CI:1.029~14.302,P=0.045)是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SVCI在技术上是安全可行的。除CPVI外,行经验性SVCI不能显著提高阵发性心房颤动首次导管消融的成功率。左房内径、早期复发是影响房颤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
董淑娟崔路乾李静超韩永梅楚英杰
关键词:电生理学心房颤动导管消融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新概念
楚英杰董淑娟李静超余海佳宋慧慧杨亚
该项目属于应用技术类,任务来源于自选,是河南省人民医院楚英杰团队历时10年的一项原创性研究。学科分类属于内科学。 课题组通过分析研究2010年至2018年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1000余例患者,通过分析其心电图、冠脉造...
关键词: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介入治疗
基于FPGA的改进型脉冲序列控制技术研究
近些年来以风光发电为主的新能源等发电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直流变换环节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而太阳能风能等由于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其输出电压特性较为复杂,因此研究一种具有宽输入电压范围的变换器尤为关键和重要。本文从研究...
李静超
关键词:开关变换器仿真模型
新发右束支阻滞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发生率及其临床意义
2017年
目的探讨新发右束支阻滞(RBBB)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MI)中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院内预后价值。方法收集863例前壁及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分别将其分为RBBB组及无RBBB组;比较两组间的基线资料,临床特征及院内预后。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下壁AMI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RBBB在下壁AMI中发生率为11.7%,与其在前壁AMI中的发生率(13.3%)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下壁AMI中RBBB组与非RBBB组相比,RBBB组患者年龄较大、CK-MB峰值较高、肺淤血发生率、院内死亡率及MACE发生率较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新发持续RBBB为下壁AMI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RR=5.79(95%CI:1.15-29.13),P<0.05]。结论新发RBBB在下壁AMI患者中发生率与前壁AMI并无明显差异,新发持续的RBBB的意义与前壁AMI患者一样,预示院内预后较差。
李晓栋张中李静超余海佳陈顺强
关键词: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门-字”时间延误程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评估“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这一中国的客观现实对STEMI患者急诊冠脉血运重建时间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旨在为进一步有效缩短急诊冠脉血运重建时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连续收集2016年6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首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并接受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22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完整病历资料。观察指标包括:(1)患者基线资料;(2)急诊冠脉血运重建各时间节段:总缺血时间、“门-囊”时间、“门-字”时间、“字-囊”时间;(3)患者家属的资料。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门-字”时间延误的影响因素,以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226例首诊于本院的STEMI患者的年龄为(55.23±10.80)岁,男性181例(80.1%)。226例STEMI患者,总缺血时间、“门-囊”时间、“门-字”时间、“字-囊”时间中位数分别为312 min、166 min、82 min、80 min。“门-字”时间在“门-囊”时间及总缺血时间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0%、28.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门-字”时间延误的因素,结果表明,直系家属个数(P < 0.01)、家属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P = 0.010)、高中/中专(P = 0. 029)、家属顾虑医疗费用太高(P = 0.020)、等待更多亲属共同商议(P = 0.001)、咨询其他医务人员(P = 0.022)是“门-字”时间延误的危险因素,家属居住地为城市(P = 0.048)是“门-字”时间延误的保护因素。结论“门-字”时间过长是中国急诊冠脉血运重建实践的现实,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患者家属的文化程度、居住地、直系家属个数、家属的心理因素及处理方式等均对“门-字”时间延误产生影响。中国的急诊冠脉血运重建时间,在强调“门-囊”时间的同时,也应重视“字-囊”时间。
陈盼盼董淑娟李静超余海佳宋慧慧杨亚攀乔堃龙东阳谭远远孔春灵楚英杰
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影响因素
AMI合并新发一过性RBBB相关因素分析
2016年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AMI)合并新发一过性右束支阻滞(RBBB)相关因素。方法收集AMI合并新发RBBB阻滞患者107例,根据RBBB是否院内消失将其分为新发持续RBBB组和新发一过性RBBB组。比较两组间的基线资料、院内预后;应用关联性分析研究AMI合并新发RBBB患者RBBB消失与接受接诊治疗时间相关性;应用Logistic回归筛选新发RBBB院内消失独立预测因素。结果与新发持续RBBB相比,新发一过性RBBB患者年龄、心功能受损程度及梗死面积相对较小,院内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较低,且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比率较高;新发RBBB院内消失比率与急诊介入治疗时间呈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r=-0.943;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新发RBBB院内消失与年龄、心肌酶峰值、Killip分级≥2呈负相关,与接受急诊介入治疗呈正相关。结论 AMI合并一过性RBBB较持续RBBB预后较好,新发RBBB院内消失比率与急诊介入治疗存在明显相关性。
李静超董淑娟杨亚攀楚英杰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新发右束支阻滞的临床特征及其在急诊再灌注决策中的价值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摇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新发右束支阻滞(RBBB)临床特征及其在急诊再灌注治疗决策中的价值。方法摇回顾性收集538例接受急诊介入诊疗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新发RBBB组、无束支阻滞(BBB)组和新发左束支阻滞(LBBB)组;比较3组临床基线资料、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及院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筛选AMI患者出现新发RBBB及住院期间发生MACE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摇 AMI患者合并新发RBBB的发生率为6. 32%,多见于左前降支(LAD)(52. 94%)近段(42. 98%)完全闭塞,其次为右冠状动脉(RCA)(38. 24%)近段(28. 96%)。与无BBB组相比,新发RBBB组患者心功能分级域级以上比率(Killip)、CKMB峰值更高;梗死相关血管(IRA)前向TIMI血流0/1级比率、IRA近段闭塞比率、急诊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比率(91. 18% vs 69. 04%)[OR=4. 634(95% CI 1. 395-15. 399),P= 0. 012]以及住院期间MACE事件发生率(61.76% vs 17. 36%,P〈0. 001)更高;与新发LBBB组相比,新发RBBB组CKMB峰值较低,IRA前向TIMI血流0/1级比率和接受急诊PCI比率(91. 18% vs 57. 69%)[OR=7. 578(95% CI 1. 836 -31. 277),P=0. 005]更高,超急期二者的检出率、IRA近段闭塞比率及院内MACE事件发生率(61. 76% vs 46. 15%,P=0. 660)无明显差异。 Logistic回归逐步法分析显示患者的IRA前向TIMI血流0/1级及IRA近段闭塞与是否出现新发RBBB呈正相关。 COX回归比例风险模型逐步分析显示新发RBBB(RR=3. 33,P〈0. 001)、新发LBBB(RR=2. 97,P〈0. 001)均为院内MACE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摇新发RBBB多为LAD或RCA近段完全闭塞所致,临床症状重、住院期间MACE事件发生率高,且可出现在AMI超急期,同新发LBBB一样同为住院期间发生MACE事件的独立因素,故其应作为急诊再灌注治疗的指证。
李静超杨朝宽楚英杰陈岩刘晓宇董淑娟贺文奇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右束支阻滞血运重建
“急诊PCI”模式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合并早期左心室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1
2020年
目的探讨“急诊PCI”模式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合并早期左心室血栓(left ventricular thrombus,LVT)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4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诊断为STEMI并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治疗的7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指标包括基线资料、冠状动脉造影资料、病程资料、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排除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既往左心室室壁瘤(left ventricular aneurysm,LVA)及LVT病史等患者。从中筛选出LVT患者(38例)为试验组,根据年龄(与实验组年龄差绝对值最小)、性别按l∶3个体匹配的原则选择匹配出同期住院的非LVT患者为对照组(114例)。采用Graphpad Prism5、SPSS 22.0、Medcalc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早期LVT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线性趋势χ2检验提示,总缺血时间(total ischemic time,TIT)与LVT的发生呈线性关系(χ^2=304,P<0.01),且Spearman相关分析提示,TIT与LVT呈正相关性(ρ=0.626,P<0.01);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IT延长、ST段抬高总幅度增加、pPCI术后TIMI血流≤2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下降、合并LVA为L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比值比(OR值)依次为1.996、13.689、16.996、0.868、9.195。构建模型1为LVA、ST段抬高总幅度,绘制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并计算ROC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89;向模型1中加入TIT、LVEF、术后TIMI血流≤2级得到模型2,其AUC为0.990,Delong法比较两者AU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94,P=0.001)。结论“急诊PCI”模式下STEMI合并早期LVT的危险预测因素或已发生改变,临床医生需对具有合并LVT高危因素的人群进行早期筛查,以降低其发生率,改善预后。积极开展术前急诊�
董淑娟龙东阳楚英杰李静超余海佳宋慧慧杨亚攀
关键词: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早期VA-ECMO支持在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mplicated by cardiogenic shock,AMICS)患者应用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enous-arterial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VA-ECMO)的不同时机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7年5月至2022年10月就诊于于河南省人民医院接受VA-ECMO支持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的AMICS患者79例,根据VA-ECMO应用时机,分为早期VA-ECMO组和晚期VA-ECMO组;另纳入同期符合VA-ECMO适应症但未接受VA-ECMO支持的AMICS患者64例为对照组,收集3组患者的人口学基线特征、冠状动脉介入手术资料、围手术期并发症等指标。主要终点事件为1年内生存,次要终点事件为院内及围手术期死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及Cox回归模型评估AMICS患者院内及1年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3组患者1年内的生存结局。结果共纳入143例AMICS患者,最终136例患者资料纳入分析,其中早期VA-ECMO组42例,晚期VA-ECMO组34例,无VA-ECMO组60例。与晚期VA-ECMO组相比,早期VA-ECMO组患者VA-ECMO后PPCI的比例更高,入院门至导丝通过(door to balloon time,D-to-B)的时间更长、VA-ECMO的支持时间更短、撤机成功率更高,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均P<0.05)。与早期VA-ECMO组相比,无VA-ECMO支持组围术期、院内及1年病死率均明显升高(均P<0.05)。早期VA-ECMO组与晚期VA-ECMO组围手术期及院内病死率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晚期VA-ECMO组1年病死率明显较高(P<0.05);晚期VA-ECMO组和无VA-ECMO组相比,围手术期、院内及1年病死率虽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及Cox回归模型分析提示,校正干扰因素后,早期VA-ECMO仍是院内(OR=0.244,P=0.015)及1年(HR=0.308,P=0.001)死亡的保护因素;Kaplan-Merier生存曲线显示较晚期VA-ECMO及无VA-ECMO组,早期VA-ECMO组1年内生存率最高。结论与晚�
余海佳李静超宋慧慧崔路乾董淑娟楚英杰秦历杰
关键词:心源性休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特征及其在急诊再灌注决策中的价值
研究背景:   上世纪70年代,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预后就倍受人们的关注。研究表明,AMI合并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临床症状重,死亡率高;不管是在溶栓前时代,还是溶栓时代,甚或是当前的冠脉...
李静超
关键词:右束支传导阻滞血运重建冠脉病变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