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雯栋

作品数:11 被引量:83H指数:5
供职机构: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骨折
  • 4篇腰椎
  • 3篇胸腰椎
  • 3篇手术
  • 3篇疏松性
  • 3篇椎体
  • 3篇椎体后凸
  • 3篇椎体后凸成形
  • 3篇椎体后凸成形...
  • 3篇疗效
  • 3篇经皮椎体后凸...
  • 3篇后路
  • 3篇后凸
  • 3篇后凸成形
  • 3篇后凸成形术
  • 3篇骨质
  • 3篇骨质疏松
  • 3篇骨质疏松性
  • 3篇成形术
  • 2篇胸腰椎骨折

机构

  • 10篇绵阳市第三人...
  • 2篇泸州医学院附...
  • 1篇西南医科大学

作者

  • 11篇杨雯栋
  • 8篇杨启远
  • 6篇冯敬
  • 5篇李英博
  • 4篇罗小丽
  • 3篇冯志
  • 2篇兰永树
  • 2篇赖显金
  • 2篇王清
  • 1篇范斌
  • 1篇修鹏
  • 1篇钟德君
  • 1篇羊礼军
  • 1篇李丽芳
  • 1篇银春燕

传媒

  • 3篇中国脊柱脊髓...
  • 2篇实用骨科杂志
  • 2篇临床骨科杂志
  • 2篇四川医学
  • 1篇中国骨伤
  • 1篇四川精神卫生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前路减压椎间支撑体周围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6
2013年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中椎间支撑体周围植骨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2005年5月-2010年5月采用胸腰椎前路减压椎间支撑体周围颗粒状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167例,术前、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年行X线片及三维CT薄层扫描,观察支撑体周围颗粒状植骨融合状况,测量伤椎高度、Cobb角、椎管狭窄率。采用改良Brantigan椎问融合标准判定椎间、支撑体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16例患者随访1-4.5年,平均2.2年,术后1周X线片未见支撑体明显移位,56例CT平扫支撑体周围无明显血肿形成。术后3个月48例CT薄层扫描支撑体(钛网/人工骨)与周围植骨有1-2mm左右透亮线,椎管内无碎骨块占位。术后6个月X线片未见椎旁异位骨化,41例CT薄层扫描支撑体周围植骨与支撑体及椎间有连续性骨小梁形成,未见植骨块进入椎体旁和椎管内。术后1年植骨融合48例4分,39例3分,29例2分。12例纳米人工骨支撑体与周围植骨之间仅少量连续性骨小梁形成,存在1-2mm间隙,但周围植骨已骨性愈合,对人工骨形成包裹。3例钛网和4例人工骨支撑体倾斜(在矢状面或冠状面倾斜均小于10°),Cobb角13°-16°,高于平均值9.5°。术后1周和1年椎间高度、Cobb角、椎管狭窄率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与1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前路减压椎间支撑体周围植骨可增加脊柱力学载荷强度,有利于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和椎间植骨融合,从而降低内固定物松动和断裂的可能性。
杨雯栋王清兰永树修鹏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
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被引量:15
2018年
目的分析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单侧PKP治疗12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48椎)。测量椎体前缘、中部高度以及后凸Cobb角,采用疼痛VAS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评估临床疗效;摄X线片观察骨水泥渗漏和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26(14.4±2.8)个月。术后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HAMA评分、HAMD评分、椎体前缘和中部高度以及后凸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骨水泥渗漏率为7.14%(9/126),邻近椎体再骨折发生率为3.97%(5/126)。结论单侧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能够有效止痛,恢复椎体高度,改善后凸畸形,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状态。
李英博杨启远冯敬杨雯栋
关键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
后路一期病灶清除结合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柱结核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探讨后路一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病灶清除钛网植骨治疗多节段脊柱结核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6例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其中男7例,女9例;年龄19-56岁,平均36.5岁。结核病灶累及2个椎体6例,3个椎体7例,4个椎体2例,5个椎体1例。其中胸椎9例,胸腰椎5例,腰椎2例。病变节段后凸Cobb角28°-53°,平均37.6°。术前Frankel神经功能评估,A级0例,B级1例,C级2例,D级6例,E级7例。术前四联抗结核药物治疗2-4周后,所有病例均行后路一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病灶清除钛网植骨。术后继续抗结核药物治疗12-18个月。结果手术时间160-290 min,平均215 min,术中失血量400-1 800 mL,平均780mL。全部患者随访6个月-2年,平均随访1年7个月。术后并发脑脊液漏1例,无切口感染及窦道形成。所有病例植骨均融合良好,内固定无松动、移位、断裂。术后后凸Cobb角8°-27°,平均28.2°,平均矫正率75%。术后神经功能恢复:B级1例恢复至C级;C级2例,1例恢复至D级,1例恢复至E级;D级6例,4例恢复至E级,2例未恢复。结论后路一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病灶清除钛网植骨治疗多节段脊柱结核是一种固定牢固、植骨融合良好、安全可靠的方法,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杨启远冯敬杨雯栋罗小丽李英博雷超冯志赖显金
关键词:脊柱结核多节段后路内固定病灶清除植骨
不同透视方法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比较
2024年
目的比较不同透视方法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将56例行PKP治疗的OVCF患者根据术中透视方法不同分为A组(术中采用DynaCT透视,29例)和B组(术中采用C臂机透视,27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单侧穿刺率、骨水泥渗漏率、疼痛VAS评分、伤椎高度百分比、Cobb角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1.5年。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单侧穿刺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渗漏率A组低于B组(P<0.05)。疼痛VAS评分、伤椎高度百分比及Cobb角:术后3 d及末次随访两组均较术前改善(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3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无脊髓神经损伤、肺栓塞、伤椎再发骨折及骨水泥移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与C臂机比较,术中在DynaCT引导下行PKP治疗OVCF具有精准、安全、高效的优点。
杨雯栋黄瑛杨启远雷超
关键词:胸椎压缩性骨折DYNACT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围手术期心理状况评估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患者围手术期心理状况,为其心理疾病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以2014年1月-2015年6月在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125例老年DLSS患者为研究对象。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半年和术后1年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版(HAMD-24)进行测评。结果术后86例患者随访1~2年,平均随访1.4年。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ODI、HAMA、HAMD-24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术前和术后1年ODI评分[(46.00±1.81)分vs.(11.00±1.64)分]、HAMA评分[(24.18±2.20)分vs.(5.15±1.15)分]、HAMD-24评分[(29.46±2.30)分vs.(7.52±2.00)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减分率分别为87%、79%和76%。结论老年DLSS患者围手术期可能存在焦虑或抑郁症状。
杨雯栋冯敬杨启远银春燕羊礼军
关键词:焦虑腰椎管狭窄老年
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外科治疗选择
2016年
Hangman骨折是指发生在枢椎椎弓骨折的骨折,伴或不伴椎体前滑或椎间成角。该骨折最早发现于被施绞刑者, Schneider 等[1]于1965年首次提出并定义“Hangman’s fracture”术语。现在最常见的原因是交通事故中,头部相对颈部过伸,枕骨受力撞击寰椎后弓,而后者又撞击C 2的椎弓根所致。 Hangman 骨折约占颈椎骨折的4%~7%,枢椎骨折的23%~27%[2]。
杨启远罗小丽冯敬杨雯栋
关键词:HANGMAN骨折外科治疗
胸腰椎爆裂骨折前路术后疗效的远期观察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观察胸腰椎爆裂骨折前路术后远期疗效。方法选取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2005年5月至2010年5月采用胸腰椎前路技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167例,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3、5年随访时行X线片、三维CT观察椎间支撑体有无下沉、移位,测量伤椎及临椎椎间高度,coob角;MRIT2像采用Pfirrmann分级系统评估融合节段相邻椎间盘退变情况;VAS评分评价术后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86例患者平均随访5年以上,术后5年随访复查胸腰椎CT、X片与术后1年椎间高度,Coob角比较无明显变化。3例支撑体轻度倾斜或下沉。Pfirrmann分级系统评估临近节段椎间盘MRIT2像术后5年2例Ⅰ级椎间盘退变为Ⅱ级;5例Ⅱ级椎间盘退变为Ⅲ级;2例Ⅲ级椎间盘退变为Ⅳ级;1例Ⅳ级椎间盘退变为Ⅴ级。VAS评分较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爆裂骨折前路术后远期内固定物无松动和断裂。椎间支撑体无明显下沉,倾斜。相邻节段退变率低,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
杨雯栋王清
关键词:胸腰椎爆裂骨折前路手术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胸腰椎骨折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4
2011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技术在胸腰椎骨折患者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1月2008年12月,7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在我院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其中38例使用传统置钉法(Weinstein法或AO法)进行椎弓根螺钉置入(A组),40例采用MSCT三维重建设计钉道的置钉方法进行螺钉置入(B组),术后两组均复查胸腰椎正、侧位X线片和CT了解置入螺钉位置情况,应用Lonstein等的方法评判置钉准确率。结果:78例患者共置入椎弓根螺钉436枚,A组38例共置入212枚,12例32枚螺钉穿破椎弓根皮质,其中穿破椎弓根内外皮质21枚,穿破椎弓根上下皮质11枚,置钉准确率84.91%;B组40例共置入224枚,5例6枚螺钉穿破椎弓根皮质,其中穿破椎弓根内外皮质4枚,穿破椎弓根上下皮质2枚,置钉准确率97.33%。两组置钉准确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患者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时应用MSCT三维重建设计钉道的置钉方法较传统置钉方法成功率高。
杨雯栋王清兰永树钟德君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螺旋CT
术中类三维CT辅助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中上胸椎压缩性骨折疗效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评估术中DSA类三维CT辅助下经肋横突区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中上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回顾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间术中DSA类三维CT辅助下经单侧肋横突区入路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中上段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32例(35椎)。其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60~84岁,平均(72.3±2.6)岁。病变椎体分布:T31个,T44个,T52个T68个,T710个,T810个。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随访时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百分比等指标的变化。结果32例35椎均顺利完成手术,切口甲级愈合。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未出现骨水泥渗漏至椎管、血气胸、肺栓塞等并发症。患者术后1周VAS评分(2.88±0.94)分,术后6个月(2.36±0.83)分,与术前(6.91±1.2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ODI评分(25.84±5.63)%,术后6个月(23.81±5.23)%,与术前的(67.84±9.2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百分比(77.29±8.42)%,术后6个月(76.63±8.65)%,与术前的(64.06±10.5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与术后6个月随访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中DSA类三维CT辅助下经单侧肋横突区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中上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有效性好,安全性高,并发症少,能有效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促进椎体前缘高度恢复。
雷超孙函林杨启远李英博杨雯栋
关键词:椎体后凸成形术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
后路悬臂梁支撑线缆提拉复位固定治疗可复性及难复性寰枢椎脱位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 :探讨后路悬臂梁支撑线缆提拉复位固定治疗可复性及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25例寰枢椎脱位患者资料,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21~72岁,平均49.6±8.8岁。所有病例术前都有不同程度四肢麻木及乏力症状,术前经颈椎动力位片及持续颅骨牵引判定12例为可复性寰枢椎脱位,13例为难复性寰枢椎脱位。25例患者均行后路悬臂梁支撑线缆提拉复位固定融合术。通过术前、术后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thopaedic Associasion,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术前、术后影像学测量寰齿间距(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和延髓脊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评估寰枢椎脱位复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8年,平均随访1年6个月。JOA评分术后1周、6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13.7±1.4、14.8±1.6、15.2±1.3分,较术前9.1±1.5分明显改善(P<0.05)。术后影像学随访提示寰枢椎脱位复位满意,ADI术后1周、6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2.3±0.3mm、2.3±0.5mm、2.4±0.6mm,均较术前(6.5±0.9mm)明显改善(P<0.05)。CMA术后1周、6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153.9°±7.3°、153.4°±7.6°、152.7°±7.8°,均较术前(121.8°±5.1°)明显改善(P<0.05)。1例患者随访发现线缆对寰椎后弓有部分切割,但未断裂。所有病例未见内固定螺钉松动,断裂,骨性融合均良好。结论:后路悬臂梁支撑线缆提拉复位固定治疗可复性及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是一种固定牢固,安全可靠的方法,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杨启远李英博罗小丽冯敬李丽芳雷超杨雯栋冯志
关键词:后路寰枢椎脱位悬臂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