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秀梅

作品数:8 被引量:266H指数:7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污染
  • 4篇沉积物
  • 3篇表层沉积物
  • 2篇有机污染
  • 2篇有机污染物
  • 2篇重金
  • 2篇重金属
  • 2篇污染物
  • 1篇等温线
  • 1篇地积累指数
  • 1篇多环芳烃
  • 1篇厌氧
  • 1篇厌氧条件
  • 1篇荧蒽
  • 1篇有机碳
  • 1篇有机质
  • 1篇源解析
  • 1篇生态风险
  • 1篇生态风险评价
  • 1篇水溶性有机碳

机构

  • 8篇北京大学
  • 5篇国家海洋局

作者

  • 8篇林秀梅
  • 7篇陶澍
  • 7篇刘文新
  • 5篇陈江麟
  • 3篇许姗姗
  • 2篇袁慧诗
  • 2篇潘波
  • 1篇张先明
  • 1篇刘书臻
  • 1篇张彦旭
  • 1篇肖扬
  • 1篇胡璟
  • 1篇段永红
  • 1篇戴瀚程
  • 1篇范永胜

传媒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环境科学
  • 2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海洋科学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水溶性有机碳对菲吸附系数测定的影响被引量:13
2005年
以菲为代表性化合物,利用摇瓶吸附实验研究土壤水分配体系中溶解态有机碳(DOC)对有机碳归一化吸附系数测定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吸附系数测定过程中土壤溶出的DOC会导致水相中菲的浓度显著增加,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菲在土水两相中的分配平衡,从而导致吸附系数的测定误差.根据文献报道的菲与DOC相互作用常数(Kdoc)以及实测体系中DOC浓度可以对实验数据进行校正,以获得更为可靠的结果,本文对线性吸附系数和Freundlich吸附系数分别进行了校正,得到有机碳归一化的吸附系数lgKoc为4 . 35 ,lgKFoc为7. 0 1 .校正前后的lgKoc与文献数据的对比从侧面反映出在水土体系的吸附研究中可能普遍包含因不同浓度DOC影响所造成的偏差,考虑这种影响对于准确比较不同研究得到的吸附参数具有重要意义.
潘波刘文新林秀梅袁慧诗陶澍
关键词:水溶性有机碳土壤吸附等温线
渤海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被引量:83
2004年
依据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数据,采用地积累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因子两种方法对渤海表层沉积物中As,Cd,Hg,Pb进行污染分区评价。结果表明,渤海全区内Cd,Hg和Pb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各海区重金属污染特征明显不同(1)北部辽东湾Hg和Cd污染最为严重;(2)秦皇岛近岸Hg污染较为突出;(3)南部莱州湾仅有轻微Hg污染,而西部渤海湾没有出现上述金属污染;(4)辽东半岛近岸和外海海区呈现偏中度Hg污染。
陈江麟刘文新刘书臻林秀梅陶澍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地积累指数
天然土壤有机质中菲的分配行为被引量:12
2006年
天然土壤吸附不同初始浓度的菲后,提取胡敏酸组分(包括胡敏酸和富里酸),通过计算得到胡敏素组份所吸附的菲,用以研究菲在2种组份中的动态吸附/分配行为,以及初始浓度的影响,并利用Freundlich式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天然土壤中菲的吸附/分配过程表现出分阶段特征:从最初的快吸附至48 h左右达到转折点,然后进入慢吸附过程.在快吸附至转折点阶段,胡敏酸组分中菲的吸附比例(吸附量与初始量之比)出现先升后降的波动,可归因于初始时段矿物表面吸附、胡敏素竞争吸附的影响.在慢吸附阶段,胡敏酸中菲的吸附比例变化很小,菲初始浓度的影响也不大;而对于胡敏素组份,低初始浓度条件下菲的吸附比例明显大于高初始浓度条件,并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表明胡敏素组份是慢吸附的主要发生域.模型参数拟合结果显示:胡敏酸、全土、胡敏素吸附的非线性程度依次增加,并随时间逐渐加强.在吸附/分配的动力学过程中,胡敏酸和胡敏素分阶段不同的变化特征反映出土壤有机质组分异质性对非线性吸附行为的影响.
林秀梅潘波刘文新袁慧诗张先明张彦旭肖扬戴瀚程陶澍
多元统计在渤海表层沉积物中PAHs源解析上的应用被引量:18
2007年
应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等多元统计方法对渤海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来源相近的PAHs具有特征相似的成分谱。低环成分可指示石油源,而高环成分则代表燃煤、燃油等燃烧源。渤海表层沉积物中的PAHs呈现石油源和不完全燃烧源的混合特征,后者的贡献更为显著。就各海区表层沉积物而言,辽东锦州湾近岸的大部分站点以低环PAHs占优势,体现石油污染源的影响;其他海区的多数站点以高环PAHs为主,显示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是其主要来源,其中,辽河(双台子河、辽东湾和秦皇岛近岸的PAHs主要来自汽车尾气或燃油,辽东半岛、渤海湾、莱州湾和外海的PAHs主要源于燃煤。
林秀梅陈江麟刘文新段永红陶澍
关键词:源解析
渤海沿岸底栖贝类体内微污染物残留被引量:10
2008年
依据第二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数据以确定渤海沿岸站位底栖贝类体内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含量范围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沿岸贝类体内Cd的含量普遍较高,而As、Hg和Pb的浓度水平大多较低。辽东湾沿岸贝类体内检测到较高的DDT显示附近区域有新的DDT输入。PCBs的生物残留量以莱州湾近岸为最高,其次是渤海湾近岸;酞酸酯的生物残留主要出现在莱州湾和辽东湾沿岸站位。渤海沿岸大部分站位贝类体内DDTs组份含量已超出相应的USEPA人体健康和野生动物的质量基准,应予以关注。
范永胜陈江麟刘文新林秀梅许姗姗胡璟陶澍
关键词:重金属有机污染物
渤海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与生态风险评价被引量:116
2005年
利用第2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数据,研究渤海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输入来源.结果表明,按渤海海区划分,PAHs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秦皇岛沿岸、辽东湾、莱州湾、辽东半岛近岸、外海海区和渤海湾近岸.对照有关的沉积物质量标志水平,秦皇岛沿岸和辽东湾(尤其是锦州湾)表层沉积物中PAHs具有较高生态风险.就PAHs组成而言,锦州湾近岸沉积物中低环比例较高,其它海区4~5环占优.荧蒽 芘和芘 苯并(a)芘两个比值参数显示锦州湾近岸沉积物的PAHs主要源于石油工业,秦皇岛近岸和莱州湾部分站点主要来自燃油产物,而其它海区的大部分站点则属于燃煤型来源.燃烧生成的PAHs易吸附于细微颗粒物上,其迁移和沉降可能是外海海区PAHs含量高于渤海湾近岸的一个原因.
林秀梅刘文新陈江麟许姗姗陶澍
关键词:生态风险评价表层沉积物海洋污染荧蒽
渤海海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布规律和来源解析
本文利用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数据,研究渤海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有机氯化合物(DDTs和PCBs)、酞酸酯(PAEs),以及底栖生物体内DDTs、PCBs残毒的空间分布特征、输入来源和可能存在的...
林秀梅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有机污染物
渤海表层沉积物中DDTs、PCBs及酞酸酯的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33
2005年
利用第2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数据,研究渤海表层沉积物中DDTs、PCBs和酞酸酯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DDTs和PCBs的高值样点主要分布于秦皇岛近岸、辽东湾近岸和渤海湾近岸海区;酞酸酯的最高值和次高值样点分别出现在莱州湾近岸和辽东湾近岸,而秦皇岛近岸海区的平均水平高于其它海区.目前,渤海表层沉积物中PCBs和酞酸酯的含量相对较低,对周边底栖生物尚未构成威胁.另一方面,DDTs组成的比值关系显示秦皇岛近岸、渤海湾近岸和辽东湾近岸海区近期出现DDTs的输入,并且DDTs含量已超出相应的生态效应低值区间的标志水平,具有一定的生态风险.在渤海海区大多数样点,DDTs的主要代谢产物为厌氧条件下的DDD.
刘文新陈江麟林秀梅许姗姗陶澍
关键词:DDT酞酸酯厌氧条件基线调查DDD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