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健
- 作品数:90 被引量:426H指数:11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安徽省卫生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 髓内固定治疗转子间骨折的柔和复位技巧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髓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柔和复位技巧,以实现满意复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自2015年7月~2017年7月对15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髓内钉治疗,以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柔和复位技巧,其中87例采用牵引床闭合复位,对于单纯闭合复位未能完成良好复位的,采用克氏针/"金手指"/骨钩/点状复位钳/主钉/"分段预置钉道"等方法辅助复位。结果 67例获得解剖复位,85例获得可接受复位,术后随访6~12 y,骨折均愈合。结论根据骨折的类型和术中状况,运用各种柔和的复位技巧尽可能实现满意复位可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从而获得更好的疗效。
- 储彬汤健李光宇周剑卢晓林
-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
-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中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比较解剖型锁定钢板(LCP)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中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将86例中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LCP组(47例)和PFNA组(39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4例随访中死亡;82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6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PFNA组明显短(少)于LCP组(P<0.05);骨折愈合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CP组2例切口脂肪液化延期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骨折移位、内固定松动或断裂、螺旋刀片退出、髋内外翻畸形、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优良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LCP或PFNA内固定治疗均可获得满意效果,但PFNA内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的优势。
- 黄彬汤健孟庆丰黄侠善屠培培
-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锁定钢板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中老年
- 下位节段椎间融合器融合、上位节段自体骨植骨融合治疗双节段退变性腰椎不稳临床观察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下位节段椎间融合器融合、上位节段自体骨植骨融合治疗双节段退变性腰椎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双节段退变性腰椎不稳患者75例,其中35例采用下位节段椎间融合器融合、上位节段自体骨植骨融合联合后路内固定系统治疗(改良组),40例采用双节段椎间融合器融合联合后路内固定系统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16个月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功能评分(简称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及术后16个月上、下邻近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及椎间盘Pfirrmann评分。结果两组术后1、16个月JOA评分均高于术前,VAS均低于术前(P均<0.05);两组术后1、16个月JOA评分及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上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均降低,但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两组术后下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及上、下邻近节段椎间盘Pfirrmann评分均较术前无明显改变,两组术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下位节段椎间融合器融合、上位节段自体骨植骨融合治疗双节段退变性腰椎不稳的效果较好,并可减少上邻近节段退变。
- 张明凯汤健尤涛
- 关键词:退变性腰椎不稳椎间融合椎间植骨椎间融合器
-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MRI测量指标及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与日本骨科协会颈髓功能评分的相关性被引量:18
- 2005年
- 目的:分析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M RI测量指标、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与日本骨科协会颈髓功能评分标准的相关性,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自身免疫反应在脊髓型颈椎病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收集2004-06/2005-03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门诊和住院的3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依据日本骨科协会颈髓功能评分划分为脊髓型颈椎病中重度组(0~12分)18例,脊髓型颈椎病轻度组(13~17分)12例。以20例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3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血清中IgG、IgA、IgM和补体C3的含量,并对椎间盘高度、椎体水平硬膜囊中矢径、椎体水平脊髓中矢径、椎体水平硬膜囊前间隙等各项指标进行测量。同时检测正常对照组20例血清中IgG、IgA、IgM和补体C3的含量。采用配对t检验、秩和检验对各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纳入3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不同程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各部位椎间盘高度、椎体水平硬膜囊中矢径、椎体水平脊髓中矢径、椎体水平硬膜囊前间隙的比较:与脊髓型颈椎病中重度组比较,轻度组以上各指标均基本相近(t=0.45~0.90,P>0.05;t=0.09~0.89,P>0.05;t=0.23~0.66,P>0.05;t=0.31~0.94,P>0.05)。②不同程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的比较:与脊髓型颈椎病中重度组比较,脊髓型颈椎病轻度组IgG含量明显降低(t=0.02,P<0.05),而IgA、IgM和补体C3的含量基本相近(t=0.11~0.42,P>0.05)。③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与正常人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的比较: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脊髓型颈椎病中重度组+轻度组IgG含量明显升高(t=0.00,P<0.01),而IgA、IgM和补体C3的含量基本相近(t=0.15~0.78,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M RI测量指标反映出的脊髓受压迫程度与临床症状不一致,其自身免疫水平可�
- 付昌马陈惠德汤健吴毅文
- 关键词:免疫球蛋白类颈椎病
- 侧前方入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探讨侧前方入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2004年5月-2008年5月,采用侧前方入路行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Z形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T10~L3)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26~57岁,平均42.8岁。病程1周~11年,平均2.7年。5例有腰背部外伤史。下肢无力9例,感觉障碍8例,腰背痛6例,下肢疼痛5例,括约肌障碍4例,足下垂3例。X线片、CT和MRI检查示,单节段突出9例,双节段突出2例。合并黄韧带骨化2例,后纵韧带骨化2例,Scheuermann病1例。术前椎间隙高度为(7.2±1.3)mm,JOA评分为(6.4±2.8)分。结果手术时间2.5~5.5h,平均3.5h;术中出血500~1200mL,平均750mL。术中发生胸膜、腹膜及硬膜破裂各1例,予修补缝合,放置负压引流管3~5d,术后无液气胸及脑脊液漏发生。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1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年,平均2.4年。X线片示植骨均于术后6~9个月融合,无钛板、螺钉断裂或松动现象。3例有10~15°脊柱侧弯,但不影响脊柱平衡。术后2周椎间隙高度增加至(12.3±1.5)m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骨性融合时椎间隙高度降至(7.5±1.2)mm,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JOA评分升至(7.6±3.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症状及体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按Hirabayashi等提出的改善率评定标准,优4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90.9%。结论侧前方入路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廖旭昱杨庆国张建湘申才良汤健华兴一张银顺董福龙
- 关键词:胸腰段脊柱椎间盘突出症侧前方入路
-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再手术原因分析与对策被引量:8
- 2008年
-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再手术原因并探讨诊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3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表现、初次手术方案、再次手术探查结果及相应的再次手术方案。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再手术的主要原因有:①椎间盘突出。②腰椎不稳。③椎管狭窄。④椎管内瘢痕形成。⑤漏诊和(或)误诊。39例均获随访,时间3-36个月,腰椎术后临床疗效评定参考侯树勋等制定的评价标准:优23例,良8例,可5例,差1例。颈椎手术1例术后JOA评分17分,疗效为优;胸椎手术1例,参考脊柱手术后Beau jon-Lassale功能评分标准评分:20分,疗效为优。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初次术后,腰腿痛复发或症状无缓解甚至加重,原因大部分为医源性。应严格把握手术指征,针对不同病因对患者制定个性化再手术方案。
- 闫兵勇张建湘汤健华兴一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
- InterTan髓内钉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Meta分析被引量:27
- 2018年
-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股InterTan髓内钉与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差异,评估两种手术方法的优劣。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Cochrane Library等外文数据库和万方、知网、维普等中文数据库中2014年10月至2017年6月发表的比较InterTan与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的随机对照及回顾性队列研究的相关文献,比较InterTan组与PFNA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性愈合时间、Harris功能评分优良率、术后尖顶距(TAD)、术后总体并发症、内固定失败率、切口感染率、骨折不愈合率。由2位系统评价员做独立的文献筛查、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918例患者,其中InterTan组472例,PFNA组446例。PFN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低于InterTan组(P均<0.05),两组骨性愈合时间、术后随访Harris评分、术后TAD、切口感染率、骨折不愈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nterTan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内固定失败率少于PFN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和InterTan系统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均可取得良好效果,建议身体条件差和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的患者可选择PFNA治疗,否则,InterTan系统治疗是更好的选择。
- 王志汤健华兴一
- 关键词:老年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 戊二醛交联甲壳胺膜的制备及其渗透性的研究被引量:4
- 1996年
- 本文制备戊二醛交联甲壳腹膜。研究了戊二醛交联对膜的亲水性,结晶性的影响;探讨了交联对肌肝、尿素、尿酸的渗透;测定膜在干态和湿态下的力学机械性能。
- 方月娥王焕庭史天义魏俊赵建华张建湘汤健徐斌蔡克勤
- 关键词:交联戊二醛渗透性生物材料医用
- 自组装仿生构建人体硬组织修复材料医学应用基础研究
- 李全利汤健周健陈佳龙黄楠
- 本项目属于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涉及新型人体硬组织修复材料的本体材料构建,以及表面改性两个方面的医学应用基础研究。本项目针对目前人工合成材料生物活性不理想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总体思路依据生物大分子有机基质模板调控无机矿物晶体成...
- 关键词:
- 关键词:表面改性自组装技术
- 屈趾肌腱吻合术后早期主动活动的形态学和生物力学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 研究屈趾肌腱吻合术后早期主动活动对其愈合及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 54只成年健康红宝鸡,其中3只6趾不做手术,用于正常鸡足屈趾深肌腱不抗阻力主动屈曲所需力的测定; 51只双侧足的第三趾屈趾深肌腱切断后行改良Kessler法吻合,术后实验足不用任何固定,对照足予管型石膏固定。24只用于术后3、7、14、21d的形态学观察, 30只用于术后即刻和3、7、14、21d的生物力学性能测定,并进行比较。结果 在各个时间段,实验足肌腱愈合的形态学观察均优于对照足,实验足的抗断裂力均不差于对照足,实验足从术后即刻开始其抗断裂力均大于正常鸡足肌腱不抗阻力主动屈曲所需力。结论屈趾肌腱吻合术后进行早期主动活动是可行的,而且可以提高肌腱的愈合质量。
- 尹宗生王姚斐华兴一汤健
- 关键词:生物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