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亚平

作品数:136 被引量:1,242H指数:23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9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7篇天文地球
  • 27篇水利工程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生物学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电气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4篇悬沙
  • 28篇长江口
  • 27篇悬沙浓度
  • 21篇输运
  • 16篇沉积物
  • 14篇海域
  • 13篇沉积速率
  • 12篇海岸
  • 10篇再悬浮
  • 9篇地貌
  • 9篇水沙
  • 9篇沉积物输运
  • 8篇粒径趋势分析
  • 8篇ADCP
  • 8篇潮汐
  • 8篇沉积动力
  • 7篇粒度
  • 7篇粒度参数
  • 7篇近岸
  • 7篇径流

机构

  • 123篇南京大学
  • 20篇华东师范大学
  • 17篇中国科学院
  • 14篇国家海洋局第...
  • 9篇国家海洋局第...
  • 8篇厦门大学
  • 6篇青岛海洋地质...
  • 5篇国土资源部
  • 5篇海洋沉积与环...
  • 4篇江苏省地质调...
  • 4篇南京师范大学
  • 3篇河海大学
  • 3篇长江科学院
  • 3篇淮海工学院
  • 3篇辽东学院
  • 3篇武汉大学
  • 2篇盐城工学院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地质调查...
  • 2篇中国船舶重工...

作者

  • 136篇汪亚平
  • 57篇高建华
  • 40篇高抒
  • 23篇杨旸
  • 21篇王爱军
  • 19篇贾建军
  • 18篇潘少明
  • 15篇李占海
  • 11篇张瑞
  • 10篇闵凤阳
  • 6篇刘运令
  • 6篇白凤龙
  • 5篇左平
  • 5篇李炎
  • 5篇李军
  • 4篇柯贤坤
  • 4篇程珺
  • 4篇夏小明
  • 4篇邹欣庆
  • 4篇石勇

传媒

  • 17篇海洋通报
  • 15篇海洋学报
  • 12篇海洋地质与第...
  • 11篇海洋科学
  • 7篇南京大学学报...
  • 5篇地理学报
  • 5篇第四纪研究
  • 4篇科学通报
  • 4篇海洋与湖沼
  • 4篇沉积学报
  • 4篇海洋学研究
  • 3篇地理研究
  • 3篇地球化学
  • 2篇水利水运工程...
  • 2篇泥沙研究
  • 2篇海洋科学进展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利学报
  • 1篇古生物学报
  • 1篇水文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6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0篇2016
  • 2篇2015
  • 14篇2014
  • 6篇2013
  • 5篇2012
  • 6篇2011
  • 8篇2010
  • 9篇2009
  • 14篇2008
  • 7篇2007
  • 8篇2006
  • 7篇2005
  • 5篇2004
  • 6篇2003
1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美国岸线现状调查30年进展综述--以美国弗吉尼亚州为例被引量:1
2008年
以美国弗吉尼亚州20世纪70年代和21世纪初两个年代进行的岸线现状调查工作为例,介绍了30年来美国岸线现状调查的目标、指导原则、调查内容、数据来源、报告编写等内容,并与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工作以及当前正在开展的"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的海岸带调查进行了对比,讨论了两国在海岸带调查方面的异同,以及可供借鉴之处。
贾建军夏小明汪亚平
关键词:岸线海岸带
胶州湾表层沉积颗石藻Gephyrocapsa oceanica的分布模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英文)被引量:6
2001年
对胶州湾和邻近海域表层沉积中颗石藻Gephyrocapsaoceanica的分布进行初步研究 ,并提出胶州湾内这个种的分布模式。研究结果表明 ,该种在胶州湾和邻近海域表层沉积颗石藻组合中占绝对优势 ,几个从属种类Braarodosphaerabigelowii,Syracosphaerahistrica ,S .lamina和Acantholithussp .等 ,在一些样品中稀少。在胶州湾 ,依据Gephyrocapsaoceanica丰度的变化 ,自岸向海可以划分三个分布带 :向岸常见带、浅水丰富带和深水富集带。这一分布模式与海湾水下地貌有密切的关系。在湾外的近岸海域 。
钟石兰汪亚平高抒曹奇源祝幼华
关键词:颗石藻沉积动力学海湾
辽东半岛东岸泥区有机碳来源及其对流域和海岸环境变化的响应被引量:1
2021年
通过对北黄海中北部31个表层样和LD柱样中的沉积物总有机碳、总氮、碳稳定同位素、氮稳定同位素和木质素的测定,分析了该区域有机物的来源、分布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和流域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辽东半岛东岸泥质区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物整体上以海源为主,陆源有机物则主要来自近岸中小河流的输入。C/N比值、沉积物干样中的木质素含量Σ8值和有机碳中的木质素含量Λ8值均呈现出随离岸距离增加而逐渐减小的趋势,表明陆源有机物含量由陆向海逐渐减少;受C_(4)植物的影响,δ^(13)C值在辽东半岛东岸泥质区的近岸地区更加正偏。木质素参数S/V比值、C/V比值和木质素酚类单体植被指数(I_(LPV))进一步表明,陆源有机物主要来自被子植物的草本组织和木本组织。LD柱样的参数变化显示,1780年以前,辽东半岛东岸泥质区沉积环境稳定,人类活动干扰较少,且沉积物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海源有机物的贡献;1780–1865年,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径流输入的陆源碎屑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导致有机物含量呈现出相同的变化;1865年以后,由于养殖和港口建设等经济活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来自海源有机物的贡献增加,进而造成有机物含量上升。此外,木质素降解参数(Ad/Al)_(S)和P/(V+S)显示研究区木质素经历了较高程度的氧化降解和去甲基或去甲氧基降解。
莫力佳石勇高建华盛辉刘胜璟汪亚平杨旸陈一宁
关键词:柱状样木质素
长江河口水下三角洲137Cs地球化学分布特征被引量:14
2008年
文章通过对长江口水下三角洲采集的10个柱状样放射性核素137Cs的分析可以得知,长江口水下三角洲137Cs剖面中均存在清晰的最大蓄积峰,其峰值比活度介于5.68±1.03~21.74±1.39Bq/kg之间,平均值为14.11±1.10Bq/kg,最大蓄积峰所处的深度为55~117cm。剖面中137Cs最大蓄积峰应该与1963年的137Cs散落沉降相对应。长江口水下三角洲的表层沉积物中的137Cs比活度范围介于0~9.19±1.12Bq/kg之间,并且与长江流域其他地区的表层137Cs比活度相一致。长江口水下三角洲可探测到的137Cs比活度的最大深度范围在88~160cm的范围内变化,137Cs蓄积总量为2361.30±174.38~17714.94±262.14Bq/m2,平均值为9664.97±100.05Bq/m2,137Cs比活度的最大深度及137Cs蓄积总量均表现出从岸向海逐渐增加的趋势。实测的137Cs总量均大于长江流域的137Cs背景值,说明了长江口水下三角洲的137Cs蓄积既有大气散落直接沉降的来源,又有流域侵蚀带来的137Cs输入,并且主要以后者为主。通过放射性核素示踪模型分析长江口水下三角洲137Cs散落蓄积特征可以得知,长江口水下三角洲137Cs的蓄积以长江流域来源为主,说明了放射性核素137Cs在长江口水下三角洲沉积物中的蓄积主要受流域侵蚀因素的影响。
张瑞潘少明汪亚平高建华
关键词:水下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蓝图重绘的基础科学问题:进展与未来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加剧的背景下,作为河口海岸重要子系统的三角洲正在发生快速变化。长江三角洲地处长江入东海交汇处,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核心区之一,对邻近区域乃至整个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全球变暖、海面上升和强烈人类活动引发了三角洲系统状态转换,因此以往基于恒定系统状态而获得的有关长江三角洲的认识已不能满足未来需求,迫切需要对未来海面变化、极端事件、流域与河口工程影响下的三角洲物质循环条件、物理过程、地貌冲淤演化、源-汇格局调整等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三角洲系统行为、未来演化趋势的预测能力建设中,应重视从海面到海底的综合立体观测系统的发展,以获取关键数据;基于三角洲系统的时、空演化特征,建立三角洲本征态和衍生态的谱系理论。未来需针对系统状态转换而调整原先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以便保护自然资源、重建生态系统,更好地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重绘长江三角洲发展蓝图。
汪亚平汪亚平杨阳杨阳周亮高建华高建华李占海李占海史本伟
关键词:海岸带沉积物输运长江
基于数值模拟与统计学方法的南黄海近岸沙脊与水道稳定性评价被引量:2
2016年
以南黄海江苏岸外辐射沙脊群为对象,基于已验证的该区域沉积动力学数值模型模拟近30 a(1979-2011年)的水下地形演化,计算辐射沙脊区域海底地形年际变化标准偏差,对沙脊和水道的地貌稳定性进行定量评估。研究发现,地形变化标准偏差愈小,地貌愈稳定;标准偏差愈高,地貌愈不稳定。定量地确定了南黄海辐射沙脊区域内沙脊与水道稳定性系数的时空分布,发现主要淤积区域位于沙脊周围,近岸沙洲有淤高的趋势;主要侵蚀区位于水道,沙脊间水道逐渐冲刷加深,如西洋水道和黄沙洋水道。本研究提出的基于海底地形年际变化标准偏差确定地貌稳定性评估方法,可为海岸陆架地貌稳定性研究、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提供参考。
朱庆光倪文斐高建华贾建军杨磊龚绪龙汪亚平
关键词:沙脊数值模拟南黄海
长江河口区上段水、悬沙通量及其对北支演化的意义
2012年
2007年9月在长江河口3条控制断面的全潮观测结果表明,长江口南支均以落潮流和落潮输沙占优,而北支大、小潮期间的水沙输运特征迥异;其特征与长江径流、河口地形地貌特征密切相关。小潮期间,长江口北支以落潮流占优;大潮期间,则以涨潮流占优,且悬沙输运率比小潮期间增大一个数量级。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从1958年至今,长江口北支的分流比呈下降的趋势,已由11.8%降至目前的1.9%;长江口北支也由早期的悬沙输入(与径流方向相反)通道变为输出通道,目前其分沙比仍达6.4%~7.9%左右。总体上,分流分沙比呈显著减小趋势,这是长江口北支萎缩的重要特征之一。此外,北支分沙比显著大于分流比,将可能造成北支的进一步淤积。
闵凤阳汪亚平杨旸高建华张志林徐海东
关键词:水沙通量长江口
淤长型潮滩剖面形态演变模拟:以江苏中部海岸为例被引量:19
2010年
在泥质、砂质物质共存的淤长型潮滩,其剖面的塑造受到潮流作用下堆积过程的控制.为探讨这种潮滩剖面的演变过程,以江苏中部海岸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大小潮周期性作用下的潮滩剖面演变模型,模拟了潮滩均衡态剖面形态与初始坡度、潮差、沉积物供应量之间的关系及潮滩的持续淤长剖面.模拟结果表明:(1)淤长型潮滩剖面达到均衡态时的形态是上凸的,且与初始形态无关;(2)在外源一定的条件下,潮滩的宽度与潮差呈正相关;(3)外源物质供应越丰富,潮滩宽度越大;(4)潮滩的冲淤状态由沉积物的供应量决定;(5)对大潮高潮位附近的无沉积带进行充填可实现对其长期持续淤长剖面的模拟;(6)有丰富沉积物来源的潮滩,在调整至均衡态后仍持续向海淤长,并在淤长过程中保持均衡态;(7)当在模型中输入有关江苏海岸的参数时,模拟的潮滩宽度和坡度与江苏海岸的潮滩一致.
刘秀娟高抒汪亚平
关键词:沉积物搬运剖面形态均衡态
人工示踪沙实验的原理与进展被引量:6
2000年
人工示踪沙实验是进行沉积物搬运研究的一种独立方法,已有近50年的发展历史。人工示踪沙实验有三种主要方法(即空间积分法、时间积分法和连续投放法),可用以获得活动层厚度、垂向和水平扩散系数、输运率等定量参数,并进行不同输沙公式进行对比验证,在海底稳定性分析、港湾冲淤、工程措施影响评价等方面都有应用价值。通过加强实验的物理边界、沉积物活动层厚度、实验的时空尺度、充分混合状态、示踪沙回收率、沉积物搬运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可望使人工示踪沙实验的理论更加完备,更具应用价值。
贾建军高抒汪亚平
关键词:沉积物活动层厚度
海底边界层水流结构及底移质搬运研究进展被引量:40
2000年
海底边界层包括从床底至受其显著影响的水体之间的水层厚度 ,对海底动力过程 ,尤其是沉积物搬运及近海底化学物质输运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水动力 (潮流、波浪及浪流共同作用 )形成完全不同的边界层。边界层厚度与水流周期有关 ,但目前对其理解及计算公式并不统一 ,边界层内的流速分布与摩阻流速和床底糙率有关 ,目前已经发展了多种估算这两个参数的方法。对于边界层内的沉积物搬运率的计算 ,关键在于弄清沉积物在边界层内的沉降、起动的机制 ,确定其控制参数。
汪亚平高抒贾建军
关键词:水流结构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