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亚平
- 作品数:141 被引量:1,294H指数:24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 美国岸线现状调查30年进展综述--以美国弗吉尼亚州为例
- 2008年
- 以美国弗吉尼亚州20世纪70年代和21世纪初两个年代进行的岸线现状调查工作为例,介绍了30年来美国岸线现状调查的目标、指导原则、调查内容、数据来源、报告编写等内容,并与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工作以及当前正在开展的"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的海岸带调查进行了对比,讨论了两国在海岸带调查方面的异同,以及可供借鉴之处。
- 贾建军夏小明汪亚平
- 关键词:岸线海岸带
- 胶州湾表层沉积颗石藻Gephyrocapsa oceanica的分布模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英文)被引量:6
- 2001年
- 对胶州湾和邻近海域表层沉积中颗石藻Gephyrocapsaoceanica的分布进行初步研究 ,并提出胶州湾内这个种的分布模式。研究结果表明 ,该种在胶州湾和邻近海域表层沉积颗石藻组合中占绝对优势 ,几个从属种类Braarodosphaerabigelowii,Syracosphaerahistrica ,S .lamina和Acantholithussp .等 ,在一些样品中稀少。在胶州湾 ,依据Gephyrocapsaoceanica丰度的变化 ,自岸向海可以划分三个分布带 :向岸常见带、浅水丰富带和深水富集带。这一分布模式与海湾水下地貌有密切的关系。在湾外的近岸海域 。
- 钟石兰汪亚平高抒曹奇源祝幼华
- 关键词:颗石藻沉积动力学海湾
- 辽东半岛东岸泥区有机碳来源及其对流域和海岸环境变化的响应被引量:2
- 2021年
- 通过对北黄海中北部31个表层样和LD柱样中的沉积物总有机碳、总氮、碳稳定同位素、氮稳定同位素和木质素的测定,分析了该区域有机物的来源、分布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和流域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辽东半岛东岸泥质区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物整体上以海源为主,陆源有机物则主要来自近岸中小河流的输入。C/N比值、沉积物干样中的木质素含量Σ8值和有机碳中的木质素含量Λ8值均呈现出随离岸距离增加而逐渐减小的趋势,表明陆源有机物含量由陆向海逐渐减少;受C_(4)植物的影响,δ^(13)C值在辽东半岛东岸泥质区的近岸地区更加正偏。木质素参数S/V比值、C/V比值和木质素酚类单体植被指数(I_(LPV))进一步表明,陆源有机物主要来自被子植物的草本组织和木本组织。LD柱样的参数变化显示,1780年以前,辽东半岛东岸泥质区沉积环境稳定,人类活动干扰较少,且沉积物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海源有机物的贡献;1780–1865年,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径流输入的陆源碎屑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导致有机物含量呈现出相同的变化;1865年以后,由于养殖和港口建设等经济活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来自海源有机物的贡献增加,进而造成有机物含量上升。此外,木质素降解参数(Ad/Al)_(S)和P/(V+S)显示研究区木质素经历了较高程度的氧化降解和去甲基或去甲氧基降解。
- 莫力佳石勇高建华盛辉刘胜璟汪亚平杨旸陈一宁
- 关键词:柱状样木质素
- 初级生产力主导了辽河水系颗粒态有机碳的来源
- 2024年
- 作为关键陆源物质,河流颗粒态有机碳(POC)的来源、输运及入海通量是当前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受水库等人类活动影响,河流颗粒碳的组分正在发生变化,这势必给陆地和海洋间碳的源汇过程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机制带来深刻影响。围绕上述问题,以辽河水系为研究区,于2023年7月沿河采集14个样品,将生物地球化学指标分析与最新的基因检测技术相结合,分析了POC含量和来源在流域内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初级生产力主导辽河水系POC来源的可能机制,对比和总结了中国典型河流POC来源改变的共同趋势。研究结果显示,初级生产力是当前辽河水系POC的最主要来源,其中共球藻纲和蓝藻门生物是最主要贡献者;动物可能也是POC的重要来源,未来在分析POC来源时需加以重视;水库拦蓄效应可改变河流浮游生物的组成,进而对河流POC的来源产生重要影响;长江、黄河、珠江以及台湾岛和海南岛的诸多河流POC的浮游生物来源比例也在显著增加。上述趋势性变化,可能导致POC在流域-河口-陆架间的源汇格局发生剧烈变化,需要持续关注。
- 陈崇昊吕纪轩王诗珉何炽鹏汪亚平高建华
- 关键词:水库初级生产力
- 长江河口水下三角洲137Cs地球化学分布特征被引量:15
- 2008年
- 文章通过对长江口水下三角洲采集的10个柱状样放射性核素137Cs的分析可以得知,长江口水下三角洲137Cs剖面中均存在清晰的最大蓄积峰,其峰值比活度介于5.68±1.03~21.74±1.39Bq/kg之间,平均值为14.11±1.10Bq/kg,最大蓄积峰所处的深度为55~117cm。剖面中137Cs最大蓄积峰应该与1963年的137Cs散落沉降相对应。长江口水下三角洲的表层沉积物中的137Cs比活度范围介于0~9.19±1.12Bq/kg之间,并且与长江流域其他地区的表层137Cs比活度相一致。长江口水下三角洲可探测到的137Cs比活度的最大深度范围在88~160cm的范围内变化,137Cs蓄积总量为2361.30±174.38~17714.94±262.14Bq/m2,平均值为9664.97±100.05Bq/m2,137Cs比活度的最大深度及137Cs蓄积总量均表现出从岸向海逐渐增加的趋势。实测的137Cs总量均大于长江流域的137Cs背景值,说明了长江口水下三角洲的137Cs蓄积既有大气散落直接沉降的来源,又有流域侵蚀带来的137Cs输入,并且主要以后者为主。通过放射性核素示踪模型分析长江口水下三角洲137Cs散落蓄积特征可以得知,长江口水下三角洲137Cs的蓄积以长江流域来源为主,说明了放射性核素137Cs在长江口水下三角洲沉积物中的蓄积主要受流域侵蚀因素的影响。
- 张瑞潘少明汪亚平高建华
- 关键词:水下三角洲
- 长江三角洲蓝图重绘的基础科学问题:进展与未来研究被引量:8
- 2019年
-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加剧的背景下,作为河口海岸重要子系统的三角洲正在发生快速变化。长江三角洲地处长江入东海交汇处,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核心区之一,对邻近区域乃至整个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全球变暖、海面上升和强烈人类活动引发了三角洲系统状态转换,因此以往基于恒定系统状态而获得的有关长江三角洲的认识已不能满足未来需求,迫切需要对未来海面变化、极端事件、流域与河口工程影响下的三角洲物质循环条件、物理过程、地貌冲淤演化、源-汇格局调整等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三角洲系统行为、未来演化趋势的预测能力建设中,应重视从海面到海底的综合立体观测系统的发展,以获取关键数据;基于三角洲系统的时、空演化特征,建立三角洲本征态和衍生态的谱系理论。未来需针对系统状态转换而调整原先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以便保护自然资源、重建生态系统,更好地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重绘长江三角洲发展蓝图。
- 汪亚平汪亚平杨阳杨阳周亮高建华高建华李占海李占海史本伟
- 关键词:海岸带沉积物输运长江
- 浪流联合作用下潮滩沉积动力过程的高分辨率数据采集与分析被引量:29
- 2006年
- 使用MIDAS-400用户化数据采集系统在江苏王港潮滩进行了现场观测,获取了多层位的流速和悬沙浓度的同步数据,并将高分辨率的压力波动记录转换为波浪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潮滩区域的表观粗糙长度远大于底床沉积物粒径量级,接近于沙纹高度;浪流联合作用产生的底部切应力大于单纯的潮致切应力,是导致紊动混合作用和再悬浮作用加剧的主要因素;潮周期内观测到多个悬沙峰值,主要与涨潮前锋的水体强烈紊动和再悬浮有关,平流作用、极端天气状况(如暴雨、强风)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涨潮或落潮时间异常延长、水流成为准单向流的较长时段内,可产生较大的悬沙净输运量.研究表明,MIDAS-400系统可以实现浪流联合作用下的潮滩水动力和沉积动力特征的高分辨率观测,所获数据适用于物质输运过程和机制的分析.
- 汪亚平高抒贾建军
- 关键词:悬沙浓度
- 潮滩水流加减速阶段边界层流速剖面的比较被引量:4
- 2006年
- 江苏大丰地区潮滩由于水深较浅,潮流、波浪等动力较强,整个水层可视为边界层,其主体部分是对数层,即水流流速在垂向上呈对数分布。在潮流的加减速阶段,流速剖面将可能偏离对数分布,从而使对数剖面法计算出来的边界层参数造成误差。使用MIDAS-400用户化数据采集系统,在大丰潮滩获得了多层流速、浊度等同步高频观测数据,基于修正后的von Karman-Prandtl模型对u-lnz进行回归分析、数据内部一致性分析来定义流速对数剖面并与未修正前经典理论得到的边界层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修正后的流速剖面更符合实际情况,边界层参数除了受水流加速度的影响外,还和沙纹等因素有关。另外,边界层参数的变化量与特征加速度负相关。
- 杜晓琴高抒汪亚平
- 关键词:潮间带
-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的科学问题
- 1999年
-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大规模的开发,已引起全球范围环境和资源的迅速变化。海平面上升、气候异常、风攀潮、频繁发生的干早和洪涝灾害。
- 高抒汪亚平贾建军
- 关键词:IGBP环境系统工程
- 江苏王港地区现代潮滩地貌发育特征被引量:15
- 2003年
- 淤泥质潮滩是人类活动的强烈地带。江苏王港地区淤泥质潮滩宽广,由于人工引种大米草、滩涂围垦、大丰港的修筑,影响了王港地区原有潮滩发育的动力机制。王港地区生物分布和地貌特征具有明显的分带性。由于植被的促淤作用,王港地区潮滩南部垂向淤积速率较北部大;研究区内潮水沟的发育有两种类型,即泥滩带上的块体崩塌溯源侵蚀和零星分布的米草滩上的洞穴塌陷溯源侵蚀形成潮水沟;潮间带下部实测平均涨潮流流速小于平均落潮流流速,而涨潮平均含沙量大于落潮平均含沙量;潮间带下部潮水往复流及旋转流的作用在滩面上形成了双向波痕;陆地向海推进速度随着泥沙供给的减少以及滩面高程的降低而减慢。
- 王爱军汪亚平
- 关键词: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