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彦俊

作品数:152 被引量:1,730H指数:2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水利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06篇期刊文章
  • 39篇专利
  • 6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7篇农业科学
  • 23篇天文地球
  • 20篇水利工程
  • 18篇自动化与计算...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8篇经济管理
  • 6篇生物学
  • 3篇文化科学
  • 3篇历史地理
  • 1篇机械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28篇水分
  • 23篇土壤
  • 21篇农田
  • 21篇华北平原
  • 18篇小麦
  • 17篇蒸散
  • 17篇气候
  • 17篇灌溉
  • 16篇冬小麦
  • 15篇土壤水
  • 13篇水分利用
  • 12篇土壤水分
  • 12篇作物
  • 11篇地下水
  • 11篇水分利用效率
  • 11篇水资源
  • 11篇利用效率
  • 9篇玉米
  • 9篇农业
  • 8篇生态

机构

  • 131篇中国科学院遗...
  • 30篇中国科学院
  • 29篇河北师范大学
  • 28篇中国科学院大...
  • 17篇青海师范大学
  • 11篇中国科学院研...
  • 8篇河北地质大学
  • 7篇河北建筑工程...
  • 7篇千叶大学
  • 6篇河北科技大学
  • 5篇甘肃农业大学
  • 4篇中国农业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新...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东京大学
  • 2篇河北省农林科...
  • 2篇德克萨斯大学
  • 2篇河北省科学院
  • 2篇清华大学
  • 2篇石家庄经济学...

作者

  • 152篇沈彦俊
  • 33篇齐永青
  • 28篇曹建生
  • 21篇张玉翠
  • 15篇闵雷雷
  • 12篇刘昌明
  • 12篇王贺辉
  • 11篇郭英
  • 10篇孙宏勇
  • 8篇张永强
  • 8篇刘峰贵
  • 8篇裴宏伟
  • 6篇刘敏
  • 6篇张喜英
  • 6篇裴宏伟
  • 6篇肖捷颖
  • 5篇郭英
  • 5篇罗建美
  • 5篇张玉翠
  • 5篇吴林

传媒

  • 25篇中国生态农业...
  • 16篇中国生态农业...
  • 5篇南水北调与水...
  • 4篇地理科学
  • 3篇资源科学
  • 3篇地理学报
  • 3篇干旱地区农业...
  • 3篇中国科学院院...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中国科学数据...
  • 2篇中国农村水利...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江苏农业科学
  • 2篇农业现代化研...
  • 2篇干旱区地理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节水灌溉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地理研究

年份

  • 21篇2023
  • 11篇2022
  • 11篇2021
  • 9篇2020
  • 8篇2019
  • 6篇2018
  • 8篇2017
  • 6篇2016
  • 11篇2015
  • 6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 15篇2011
  • 8篇2010
  • 8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3
1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华北平原冬小麦对过去30年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研究被引量:46
2014年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变化已经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作物物候及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是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重要内容。本文选择位于华北平原的4个典型农业气象试验站(唐山、惠民、商丘和驻马店),利用详细的物候和产量观测资料,在站点尺度上研究了冬小麦物候及产量对过去30年(1980—2009)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敏感性。结果表明:过去30年冬小麦出苗期推迟,而抽穗期和成熟期呈提前趋势。物候期的提前或推迟导致冬小麦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历时发生变化,出苗—抽穗阶段(营养生长阶段)呈缩短趋势,而抽穗—成熟生长阶段(生殖生长阶段)呈延长趋势。相关性研究表明:在4个研究站点,温度和辐射是制约冬小麦产量的主要气候因子;但不同生长阶段,冬小麦产量对气象因子的响应不同。利用多元回归统计方法研究冬小麦产量对不同生长阶段气候因子(温度、辐射和降雨)的敏感性发现:在出苗—抽穗生长阶段,除驻马店站点外,温度升高对冬小麦产量有正效应;而在抽穗—成熟阶段,温度升高会给产量带来负面影响。冬小麦产量与辐射呈正相关,辐射降低给冬小麦产量产生负效应。
肖登攀陶福禄沈彦俊刘剑锋王仁德
关键词:华北平原冬小麦气候变化物候期敏感性
黄河上游近60a径流量与降水量变化特征研究被引量:4
2022年
为探究黄河上游径流量与降水量变化特征,基于唐乃亥、下河沿、头道拐3个水文站近60 a的降水量、径流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趋势检验、Mann-Kendall检验法(M-K趋势检验)、Spearman秩次相关检验、M-K突变检验、Pettitt非参数检验、有序聚类分析、累积距平法、双累积曲线等分析方法对比研究了黄河上游及上游不同子区域降水量和径流量的变化特征,并讨论了径流量对降水量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黄河上游降水量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在2003年发生突变,突变前后变化率为4.67%;径流量呈显著减少趋势,突变年份为1986年,突变前后变化率为35.34%。3个子区域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分别呈显著增加、不显著增加和显著减少趋势,径流量均呈减少趋势。以唐乃亥以上的Ⅰ区为基准区时,唐乃亥—下河沿所在的Ⅱ区降水量因素对径流量的影响达到25.08%,非降水量因素为74.92%,而下河沿—头道拐的Ⅲ区,降水量对径流量的影响为32.14%,非降水量因素为67.86%。研究结果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与科学配置具有参考意义。
成艺武兰珍刘峰贵沈彦俊
关键词:径流量降水量
基于单作物系数法的华北平原典型农业生态系统蒸散规律研究被引量:7
2022年
作物系数法可以简单、准确地反映作物不同生育期内实际蒸散量变化规律及特点,但针对华北平原地区不同类型农业生态系统,尤其是梨园种植区生育期内作物系数的变化及蒸散规律研究并不充分。本研究针对华北平原典型的冬小麦-夏玉米农田生态系统、棉田生态系统和梨园生态系统,基于FAO56手册推荐的单作物系数法计算和验证了2016—2017年各农业生态系统初始生长期至生育末期的实际蒸散量,分析了不同生育阶段蒸散变化规律。不同作物初始生长期、快速发育期、生育中期和生育末期作物系数,冬小麦分别为0.60、0.88、1.07和0.72,夏玉米分别为0.46、0.76、1.01和0.80,棉花分别为0.34、0.71、1.07和0.78,梨树分别为0.81、0.91、1.02和0.96。冬小麦-夏玉米、棉田和梨园的单作物系数法计算的实际蒸散量分别为694.3 mm、472.2 mm和825.7 mm。3类作物生育期内实际蒸散量计算值比实测值分别低1.0%、低4.9%和高8.1%,变化趋势一致,相关系数为0.80~0.91(P<0.01)。粮、棉和果树生态系统是华北平原农业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本研究不仅明确了各类作物尤其是研究比较缺乏的梨树的不同生育期内的作物系数,同时利用涡度相关实测结果进行了同时空尺度的验证,明确了单作物系数法在华北平原不同农业生态系统的适用性,为制定合理灌溉计划、实现作物耗水精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杨天一王军张红梅李镕基张玉翠沈彦俊
关键词:作物系数参考作物蒸散量华北平原
夏玉米群体水分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0
1999年
在夏玉米全生育期利用 CO2 分析系统连续测定冠层上方 0 .5m和 2 .0 m高度的瞬时 CO2 浓度差 ,配合波文比装置同步测定总辐射、净辐射、温、湿度等农田小气候特征量 ,并计算了群体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 ,太阳总辐射、净辐射、CO2 浓度差、空气饱和差等环境因素以不同机制及过程影响群体水分利用效率 ;群体水分利用效率与 0~ 60 cm土层土壤平均相对含水量呈负相关 ,土壤相对含水量在 30 .3%~ 80 %范围内 ,水分利用效率随相对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在生产实际中 ,通过秸秆覆盖、喷灌等措施降低蒸腾驱动势 ,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利用人工栽培措施促进根系吸收深层土壤水分 ,可在不增加用水的同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杨晓光沈彦俊于沪宁
关键词:夏玉米影响因素土壤水分
一种退化石质山地生态系统的修复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退化山地生态系统的修复方法,尤其涉及利用根茎类中药材进行退化山地生态系统的修复方法。该方法包括:对乔灌木林间伐处理,对间伐区域内风化岩体破碎,精准播种以及种植养护。本发明的修复方法主要适用于土层浅薄、风化...
曹建生沈彦俊阳辉赵宇寒朱春雨王贺辉
冀中南地区农田生物生产力与碳截获能力时空变化分析被引量:8
2012年
以6期(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08年)土地利用数据和1984~2008年的粮食产量数据为基础,对冀中南地区农田生物生产力和碳截获能力进行了估算,并对其时空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20世纪80年以来,冀中南地区农田中生物生产力和碳截获能力表现为增强趋势,总生物量和碳截获总量分别达到0.065 Pg和0.025 Pg。农田的碳截获能力具有空间差异性。山前平原地区农田的生物生产力和碳截获能力均比较大,而在西部山区和东部低平原区表现较低。随着农田生物生产力和碳截获能力的增强,加速了碳循环和碳汇的过程。虽然农田碳截获总量很大,而且只是动态的碳库,但是如果能够合理利用必将增加农田的实际固碳能力。
胡乔利沈彦俊陈福军齐永青张玉翠
关键词:固碳生物量
基于农田分层管理的雨水集蓄补灌系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农田分层管理的雨水集蓄补灌系统,属于农业集水补灌技术领域,包括地上集流发电装置、地下储蓄隔离装置和调亏补灌装置,地上集流发电装置能够对天然降水进行主动集流,通过地下储蓄隔离装置对土壤水及深层渗漏进...
曹建生沈彦俊阳辉朱春雨赵宇寒孙天妙
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在生态系统水分耗散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18
2012年
氢氧稳定同位素作为水的"DNA",对于研究水分的传输和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水分耗散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介绍氢氧稳定同位素在水分耗散研究中应用的主要原理和比较新的一些技术方法,主要对其在森林、草原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中蒸散发分离,植物水分来源区分、叶片水同位素富集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做较为详细的归纳总结和探讨,最后指出国内此类研究仍然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发展方向,以期对未来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水分循环和水分耗散方面的应用研究有借鉴作用。
张玉翠孙宏勇沈彦俊齐永青
关键词:氢氧稳定同位素碳同位素水分利用效率
太行山前平原典型灌溉农田深层土壤水分动态被引量:10
2015年
该文针对70年代以来太行山前平原典型灌溉农田地下水位普遍下降的问题,通过分析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连续3 a的农田土壤水分观测资料,探讨了山前平原典型灌溉农田0~800 cm深土壤水势变化规律和0~1 540 cm深土壤水分含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动态自上向下具有明显的分带性,0~800 cm土壤层水分动态可分为3层:0~200 cm为入渗-蒸发交替变动带(水分增长和消退的较快,土壤含水率变化范围为0.14~0.47 cm3/cm3,基质势变化范围为-628.21~0 cm,>200~600 cm为非稳定入渗带(土壤含水率变化范围为0.04~0.41 cm3/cm3,基质势变化范围为-311.79~0 cm,土壤水势梯度有一定变化范围在0.1~5.61 cm/cm之间),>600~800 cm为相对稳定入渗带(土壤含水率在0.03~0.35 cm3/cm3之间变化,基质势变化范围为-138.18^-45.57 cm,土壤水势梯度在单位势梯度左右浮动)。在土壤质地和土壤含水率(维持在田间持水量水平)的影响下,深层土壤层的湿润锋运动速率较快(0.13 m/d),表明地下含水层会迅速地响应地表水分输入(降水和灌溉)。结果可为太行山前平原典型灌溉农田地下水分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景冰丹靳根会闵雷雷沈彦俊
关键词:土壤水分灌溉地下水太行山前平原
基于TM和ETM^+遥感分析的石家庄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被引量:47
2005年
文章利用Landsat的TM和ETM+数据,对石家庄市1987年和2001年的土地利用/覆被进行分类,并对这一期间发生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可以划分为城市用地、居住用地、农田、菜地、林地、果园、草地、水体、沙地/裸地等9类;研究区域发生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主要由近年来的快速城市化过程引起。变化较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为城市用地、农田、菜地和林地;变化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城市的边缘和市区的东部及西北部。
肖捷颖葛京凤沈彦俊梁彦庆
共1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