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闵雷雷

作品数:30 被引量:107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水利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9篇天文地球
  • 6篇水利工程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8篇地下水
  • 7篇土壤
  • 6篇农田
  • 5篇土壤水
  • 5篇华北平原
  • 5篇降雨
  • 4篇水分
  • 4篇灌溉
  • 4篇河北平原
  • 4篇感器
  • 4篇传感
  • 4篇传感器
  • 3篇地下水位
  • 3篇一体化
  • 3篇蒸发
  • 3篇蒸发皿
  • 3篇蒸散
  • 3篇入渗
  • 3篇水面蒸发
  • 3篇水位传感器

机构

  • 25篇中国科学院遗...
  • 9篇中国科学院
  • 9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河北师范大学
  • 2篇甘肃农业大学
  • 2篇青海师范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青海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河北省气候中...
  • 1篇石家庄幼儿师...
  • 1篇保定市水土保...
  • 1篇北京城建勘测...
  • 1篇河北地质大学

作者

  • 30篇闵雷雷
  • 18篇沈彦俊
  • 7篇于静洁
  • 7篇曹建生
  • 5篇齐永青
  • 5篇吴林
  • 4篇王平
  • 4篇刘美英
  • 3篇张一驰
  • 3篇刘毅
  • 3篇王贺辉
  • 3篇沈会涛
  • 3篇李红军
  • 2篇张广英
  • 2篇刘峰贵
  • 2篇张玉翠
  • 2篇朱秉启
  • 2篇张喜英
  • 2篇周晓旭
  • 2篇徐永亮

传媒

  • 7篇中国生态农业...
  • 3篇南水北调与水...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中国科学院院...
  • 2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中国农村水利...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年份

  • 3篇2024
  • 6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3篇2010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种方法测估的林地稳渗率对比初探被引量:13
2010年
稳定入渗率(稳渗率)是衡量土壤渗透性能的重要指标。采用双环入渗法(RI)、人工降雨法(RS)和Guelph渗透仪法(GP)测估了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油松林地的稳渗率。三种方法测估的稳渗率分别为0.5mm/min,0.35mm/min和0.04mm/min。在此基础上,对比了三种方法的优缺点,可为今后研究提供依据。本研究为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土壤渗透性能的初步研究,存在着测定的样本点不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闵雷雷于静洁张广英王胜宝
关键词:稳定入渗率
额济纳绿洲浅层地下水动态监测研究及其进展被引量:12
2014年
浅层地下水动态是影响与制约我国西北干旱区黑河流域下游额济纳绿洲生态系统维持与修复的根本要素之一.本文通过梳理近年来额济纳绿洲浅层地下水动态变化的研究成果,结合典型观测站点的地下水水位与盐分自动监测(2010~2013年),回顾了该地区地下水监测站网的发展阶段,归纳了地下水年际动态变化特征及其空间变化类型,综述了其驱动因素.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浅层地下水水位自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下降,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2000年生态输水之后,地下水位整体得到回升.根据地下水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可以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典型区域:以河道渗漏补给与植被蒸腾作用为主的河岸带;以区域地下水侧向补给与潜水蒸发作用为主的荒漠戈壁带;以地下水依赖型生态系统蒸散发与区域地下水侧向补给作用为主的天然绿洲区;以地下水开采与人工回灌作用为主的人工绿洲区.研究认为,间歇性河流的渗漏补给以及荒漠-绿洲生态系统的蒸散发是该地区浅层地下水系统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此外,人为配置地表水资源与局部开采地下水资源加剧了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转化,改变了浅层地下水系统的天然动态.为了定量识别生态输水配置下的地表水-地下水相互转化及其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下一阶段的研究应以地表水/地下水系统动态联合监测为基础,深入开展关键水文过程野外试验研究,同时强化人类调控下的水文过程多尺度综合模拟.
王平于静洁闵雷雷徐永亮朱秉启张一驰杜朝阳
关键词:极端干旱区额济纳绿洲地下水动态生态输水
荒漠地下水的大气降水补给及其环境意义——以阿拉善高原晚全新世记录为例被引量:2
2014年
在荒漠地区选择何种方法开展地下水的补给及其环境响应研究,是目前干旱区水文学的一个难点和热点问题.本文回顾了前人在相关研究中所选择的包气带示踪方法理论及问题,以我国北方阿拉善高原荒漠为例提取了区域地下水补给和演化的有效信息,并提供了与之相关的环境变化历史的理解.基于氯质量平衡理论所估算的荒漠非饱和带补给速率与年代学序列等研究表明:阿拉善高原中部巴丹吉林沙漠及周边戈壁等地区在晚全新世距今约700~2000年历史上,经历了数次百年尺度的地下水补给波动过程,并与区域干湿气候波动密切相关;多个剖面记录可以识别出近千年来4个相对湿润(1330~1430年、1500~1620年、1700~1780年和1950~1990年)以及3个相对干旱(1430~1500年、1620~1700年和1900~1950年)的时段.这些记录与青藏高原北缘地区的其他古气候记录具有一致性,并与我国东部气候记录有一定的对应,表明阿拉善高原地下水补给广泛反映了百年尺度上我国西北地区大尺度范围内的气候干湿变化程度,并且可能受到了东亚夏季风强度变化的影响.估算的阿拉善近千年以来的平均补给速率约为1.3 ~ 2.6mm/a,为理解区域地下水补给来源问题带来新的地质证据,但目前的研究结果与其他环境记录有较大出入.需要指出,包气带剖面的环境记录具有很多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于氯质量平衡估算中的大气Cl输入量假设和均质土壤包气带剖面(活塞流)的选择.我们认为未来应当通过对比确定性的数据(如区域基准站)和大尺度随机大气Cl输入背景来广泛检验这个不确定性及其误差;并对非饱和带地层的结构均质性、水分平流传输与扩散传输机制的相对重要性以及特征时段的“氯凸剖面”等,提供沉积学、水力学和地球化学等证据的约束.
朱秉启于静洁Patrick RioualYan Gao王平张一驰闵雷雷杜朝阳王训明熊黑钢
关键词:地下水补给非饱和带晚全新世阿拉善高原
华北山前平原农田关键带观测研究平台(栾城关键带观测平台)被引量:4
2021年
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以下简称"栾城站")位于华北太行山前冲洪积平原的中段,是地下水灌区高产农业生态类型的典型代表。由于近几十年来大规模、高强度的农业生产,区域地下水超采严重,地下水污染风险加剧。然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表生态系统与地下含水层被厚包气带隔开,地表农业生产活动对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影响机理尚不明确。目前,开展贯穿整个包气带的原位监测试验,是揭示这一过程机理的唯一途径。因此,建立大型农田关键带观测平台,是开展农业与地下水关系研究的重要需求。在中国科学院野外站网络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支持下,栾城站建设的"栾城关键带观测平台",通过对作物根系层—深层包气带—饱和带的土壤水、热、溶质等关键要素和变量的监测,可开展水分、溶质和污染物在厚包气带内的运移、转化规律研究,揭示饱和—非饱和过渡带水文过程及其与地下水补给关系,阐明农田生产活动的水肥迁移、转化及其对地下水量质变化的影响机制,为回答地表过程对地下水量质演化影响机理提供实验平台支持。
沈彦俊闵雷雷闵雷雷吴林吴林张广录
一种基于RZWQM2模型的精准灌溉决策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RZWQM2模型的精准灌溉决策方法,涉及农业灌溉技术领域,包括:通过构建数据库初始化RZWQM2模型、根据田间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灌溉方式、使用田间观测数据校准与验证RZWQM2模型、集成土壤水分预测模...
成功张玉翠沈彦俊闵雷雷刘帆刘秀位
土壤斥水性及其对坡面产流的影响研究进展被引量:15
2010年
作为土壤性质的一个方面,土壤斥水性可增加局部产流和加剧土壤侵蚀,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回顾土壤斥水性的产生原因及时空变化的基础上,总结了近10年土壤斥水性对产流影响的研究结果,主要包括:①通过减小土壤基质势梯度,降低坡面入渗率,增加坡面产流量,并改变产流方式;②土壤斥水性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是其影响坡面产流过程的关键因素,直接决定产流的时间和数量;③土壤斥水性对产流的影响具有尺度效应,在点、径流小区尺度上,斥水性可增加产流量,但在较大尺度上对产流量的影响不显著。当前,对土壤斥水性的形成及变化规律、斥水性土壤的空间分布和对产流影响的定量研究还不足,尚需要进一步深入,为更好地解释水文过程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闵雷雷于静洁
关键词:土壤斥水性入渗坡面产流
黑河中游绿洲区玉米冠层阻抗的环境响应及模拟被引量:2
2017年
蒸散发(ET)是区域能量平衡以及水量平衡的关键环节,精确估算蒸散发,对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以及优化区域用水结构具有重要意义,而冠层阻抗则是准确估算蒸散发的一个重要变量。为了确定冠层阻抗模型区域适用性、解决其参数化问题,本研究基于黑河重大研究计划已有的通量观测数据,以Irmak模型为基础,考虑微气象因子与冠层阻抗之间的关系,增加了大气CO_2浓度对冠层阻抗的影响,构建了未考虑CO_2和考虑CO_2影响的两种Irmak模型,并将其与Penman-Monteith(P-M)模型耦合,利用已有涡度相关数据,分析和检验了两种冠层阻抗模型对环境变量和大气CO_2浓度响应的模拟结果,并对模型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将考虑大气CO_2浓度影响的Irmak模型与Penman-Monteith模型耦合,能够更好地模拟玉米冠层阻抗和蒸散量对外部环境变量的响应过程。在参数率定期该模型所模拟的冠层阻抗和蒸散量与实测值之间的R2分别达0.76和0.95,RMSE分别达33.1 s·m-1和34.5 W·m-2;模型验证期冠层阻抗和蒸散量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的R2分别达0.68和0.90,RMSE分别达63.2 s·m-1和49.0 W·m-2。两个独立验证点结果表明考虑了大气CO_2浓度影响的Irmak模型具有较好的空间可移植性和适应性,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模拟玉米在整个生长季半小时时间尺度上的农田耗水过程。敏感性分析表明玉米冠层阻抗及其蒸散量对净辐射和相对湿度变化最为敏感,其次是气温、叶面积指数和大气CO_2浓度。本文所构建的考虑大气CO_2浓度对于玉米冠层阻抗影响的Irmak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估算作物蒸散量,并可为种植结构调整、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以及大气CO_2浓度变化环境下的农田耗水研究提供一定的研究依据。
吴林刘兴冉闵雷雷沈彦俊刘峰贵周晓旭
关键词:蒸散发大气CO2浓度
华北山前平原典型站点地下水位与硝酸盐变化特征
2024年
华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集约化农业生产区,该区域农业生产长期以来依赖于过度开采地下水以及过量施肥,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和地下水水质恶化,严重威胁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粮食安全和人民健康。本文利用长期观测资料分析了华北山前平原井灌区典型站点(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的浅层地下水水位埋深和水质长期变化特征。研究发现:1)在1974—2019年,地下水位呈下降趋势,46年内下降了32.6 m,年均下降速率0.7 m·a^(−1);随着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的持续开展,2020—2022年地下水位有回升的趋势,平均回升速率为0.2 m·a^(−1)。2)浅层地下水的电导率在年内存在较大波动(425~776μS·cm^(−1)),表明农业灌溉地下水开采导致了深层地下水(电导率较低、水质相对较好)与浅层地下水(电导率较高、水质相对较差)在年内发生了多次且剧烈的混合。3)近20年的定位观测数据表明,浅层地下水水质呈现变差的趋势,其中氯离子和硝酸根离子的浓度升高。本研究对于该地区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促进地下水水质保护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孙楷雯闵雷雷闵雷雷刘美英沈彦俊
关键词:华北平原硝酸盐地下水水质
一种降雨与水面蒸发一体化自动测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降雨与水面蒸发一体化自动测定装置,其结构中包括底座,通过水平连通管连通的蒸发皿和调节池,调节池上方设置主测桶,调节池与主测桶之间通过一组浮球阀动态连通,主测桶上方设置承雨器,主测桶内部还设置有一组与可...
曹建生沈会涛闵雷雷阳辉刘毅王贺辉
文献传递
一种基于立体拦污栅的河道净化取水系统及方法
本发明涉及雨洪径流取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立体拦污栅的河道净化取水系统及方法。包括:坝体,所述坝体布置于河流中,所述坝体一侧沿河流上游方设有竖直布置的导流部,下游方依次设有消能池、沉淀池和蓄水池;连接通道,所述连接...
曹建生沈彦俊闵雷雷阳辉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