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雷
- 作品数:30 被引量:79H指数:6
- 供职机构: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 差序格局、礼与社会人格--再议《乡土中国》之'差序格局'
- 类型的社会都有一整套塑造自身的社会团结与理想人格的体系,那么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是什么呢?差序格局可以说是民国一代的学者反思乡土社会的秩序的重要概念之一.费孝通先生试图以"差序格局&quo...
- 潘建雷
- 关键词:礼仪社会人格《乡土中国》社会秩序
- “援儒入佛”:释家智旭“颜子之传”重塑道统观的尝试
- 2014年
- 儒释之辨是中国传统思想源流的主脉之一,而"道统"问题是其核心辩题。明末高僧智旭对道统问题的处理,便是佛教重塑儒家道统观的重要尝试。智旭推崇"颜子之传",认为唯有明儒王阳明以"致良知"接续了颜子之后的道统,但他对"致良知"的理解,却是所谓以"称性圆照之功",显现"性德灵明之体",实质上是佛教《大乘起信论》中"一心开二门"的理路,最终凸显其"援儒入佛"的基本立场。智旭处理道统问题的思路,对当代中国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重塑中华新文化与新道统颇有启迪意义。
- 李勇刚潘建雷
- 关键词:道统观
- “强政府、大社会”:关于社会组织发展的理论思考被引量:3
- 2013年
- 发展社会组织是我国当前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中国从传统的“单位一公社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与分化,社会组织已经成为政府、市场、家庭之外的“第四社会要素”,是弥补政府与市场同时失灵的有效手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政治与社会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这一指导思想明确了社会组织作为社会建设的积极力量的地位,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指明了大方向。
- 潘建雷张子谏
- 关键词:社会组织政府大社会社会要素社会作用政社分开
- 作为现代世俗生活的仪式与规范的契约——涂尔干“契约学说”释义被引量:1
- 2017年
- 19世纪后期的西欧社会正处在"封建庄园—教会国家"向"自由市场—公民国家"的转型遽变期与道德间隙期。为了缓和彼时社会极度悲惨的状态,涂尔干尝试运用其"道德科学"提出一套重建社会的系统方案以引导转型的步伐,而契约则是其系统重建方案的骨架性要素。通过对契约的社会史演变历程的梳理,涂尔干力图证明契约的"道德"本质始终是社会规范经济行为的载体,其神圣性(正当性)、约束力与规范都源自所在社会的集体意识。而在以深度分工为主要组织形式的新社会中,契约必然成为基础性的社会团结机制,并以人的价值、尊严、权利为原则与底线规范经济领域的行为,从而为资本(财产的现代形式)的流动确立规则与限度,促成经济生活的组织化与规范化。。
- 潘建雷
- 关键词:契约世俗化涂尔干
- 差序格局、礼与社会人格——再议《乡土中国》之“差序格局”(上)
- 2014年
- 一、引言
费孝通先生这一辈的学者有一种深切的忧患意识,因为当时的中国已经步入了一场巨大的变化。这场变化不同于前人所谓的因循之变,按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说法,其本质是一场酝酿已久的大病变。中国社会的人心秩序与社会体统的“生原”面临着全面的挑战与危机①。我们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思考这场危机。按钱穆先生的说法,中国社会的组织形态,大致可分为四类:城市,乡镇(镇与乡村),山林,江湖。其中的乡村则是人心秩序与社会体统的发源地,用梁漱溟先生的话说,“中国文化有形的根是乡村,无形的根就是老道理”。
- 潘建雷
- 关键词:《乡土中国》社会人格中国社会忧患意识历史学家国学大师
- 权威的构成:乡村治理秩序的古与今被引量:11
- 2015年
- 在以族权、绅权、政权为核心的传统乡村治理秩序瓦解之后,如何围绕新的权威要素重建秩序,这是当代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难题。本文尝试梳理传统时期、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前期与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治理秩序的变迁路径,呈现政权、族权、绅权、财权、强权、民权等要素此消彼长的历史图景;据此认为,要重建一套稳定合理的乡村治理秩序,不用依据某种理论或设计来切割现实,而必须考察传统在转型过程中的"变"与"不变",正视各权威要素在社会结构与人心秩序中的现实权重,以"规则"与"德行"为基础整合之。
- 潘建雷李海荣王晓娜
- 关键词:社会转型乡村
- 差序格局、礼与社会人格--再议《乡土中国》之“差序格局”(下)
- 2014年
- 三、礼与社会人格的培养
从义理上说,礼之本在仁(人),礼首先是仁道即人道的外显,朱子注《论语·子罕》“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时说:“道之显者谓之文,盖礼乐制度也。”意思是说,有“仁心(人心)”方能有人道。“本立而道生”,具体地说,有亲亲、幼幼、长长、尊尊、贤贤之心,方能真正有与亲者、长者、尊者、贤者等社会关系的相处之道,行礼就是从容实践这些社会关系内含的人情与道理,如《苟子·大略》所言:“礼者,人之所履也”。倘若都如今天人这般,无仁为礼,礼之意义就尽失了,蜕变为利益交换的伪饰而已。孔子日:“人而不仁如礼何?”,“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论语·八佾》),对今天本末倒置的送礼之风来说,更是一针见血。
- 潘建雷
- 关键词:社会人格《乡土中国》社会关系礼乐制度人道
- 社会科学是否遗忘了“正当”问题——评列奥·斯特劳斯的《自然权利与历史》被引量:1
- 2011年
- 德国历史主义主导的社会科学,遗忘了对"正当"问题的思考,因而对当代社会的虚无主义与道德沦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是列奥.斯特劳斯批判社会科学的基本立场。这篇文章试图检讨这种批判的得失,并认为社会科学,就其本义而言,恰恰是通过"倒置"自然法学说的推理逻辑,为个人的自我治理与社会秩序的建设提供知性的支持。社会科学是作为科学,而不是作为意识形态的道德褒贬,来承当"应然"与"实然"之间的中间桥梁的任务。
- 潘建雷何雯雯
- 关键词:社会科学历史主义
- 绿色的“树葬”:敦厚民德与生态文明的双赢
- 2013年
- 近来,央视等多家媒体披露了墓地产业的黑幕,引起社会舆论的轩然大波。据报道,20年租赁产权的一小块墓地动辄数万元乃至数十万元,中间的利益链条十分惊人,以至于有人直呼“死无葬身之地”。对此,我们在痛斥那些赚死人钱的黑手与不健全的土地制度之余,或许也要思考一下,几十年轰轰烈烈的改革丧葬之礼的移风易俗运动,何以成效不尽如人意,反倒为天价墓地留了沃土?
- 潘建雷
- 关键词:生态文明民德树葬社会舆论移风易俗墓地
- 孔子的命运:传统文化的百年历程与现代价值被引量:1
- 2014年
- 一、问题:文化的本质与中国文化的转型最近10年,中国社会掀起了一股百年未有的“传统文化热”,汉服(唐装)热、私塾热、古典文本的大众传媒讲解热、《孔子》电影等事件或活动此起彼伏。2011年1月10日,天安门广场一尊巨型的孔子像赫然树立,成为这一系列社会事件的高潮。这一举动令海内外舆论哗然。一般认为,这是新文化运动百年以来,中国社会重新反思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的表现。
- 潘建雷
- 关键词:传统文化《孔子》中国社会社会事件新文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