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星华

作品数:45 被引量:233H指数:10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3篇医药卫生
  • 15篇生物学

主题

  • 38篇基因
  • 15篇细胞
  • 11篇肿瘤
  • 10篇鼻咽
  • 8篇咽肿瘤
  • 8篇鼻咽癌
  • 8篇鼻咽肿瘤
  • 7篇转基因
  • 7篇基因表达
  • 7篇癌细胞
  • 7篇BHRF1基...
  • 7篇EB病毒
  • 6篇转基因小鼠
  • 6篇小鼠
  • 6篇BHRF1
  • 5篇遗传学
  • 5篇进化
  • 5篇分子
  • 5篇鼻咽癌细胞
  • 4篇增殖

机构

  • 35篇第二军医大学
  • 18篇复旦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上海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发...

作者

  • 45篇潘星华
  • 13篇傅继梁
  • 10篇孔宪涛
  • 10篇黄海
  • 9篇周水淼
  • 9篇李兆基
  • 9篇余龙
  • 7篇庚镇城
  • 6篇傅强
  • 6篇朱定良
  • 6篇余龙
  • 5篇温武
  • 5篇陆建荣
  • 5篇余龙
  • 4篇张克雄
  • 4篇雷章恒
  • 4篇傅强
  • 4篇傅强
  • 4篇胡以平
  • 4篇杨立利

传媒

  • 5篇国外医学(遗...
  • 5篇第二军医大学...
  • 3篇中国免疫学杂...
  • 3篇自然杂志
  • 3篇癌变.畸变....
  • 2篇中华肿瘤杂志
  • 2篇生物化学与生...
  • 2篇Journa...
  • 2篇中国医学伦理...
  • 2篇医学与哲学
  • 1篇生物技术通讯
  • 1篇生物工程进展
  • 1篇中国耳鼻咽喉...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中华耳鼻咽喉...
  • 1篇临床耳鼻咽喉...
  • 1篇复旦学报(自...
  • 1篇肿瘤

年份

  • 1篇2000
  • 1篇1999
  • 11篇1998
  • 15篇1997
  • 7篇1996
  • 5篇1995
  • 2篇1994
  • 2篇1992
  • 1篇1991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乙型肝炎病毒B基因组在转基因小鼠内的表达和复制被引量:3
1997年
采用受精卵显微注射方法,产生了41只整合有完整的乙型肝炎病毒(HBV)B基因组的转基因小鼠建立者。建立者基因组中所整合的HBV基因组都能以孟德尔方式向后代传递。在这些建立者中,有33只为HBsAg阳性,同时也为HBeAg阳性的有18只。对血清HBsAg和HBeAg同时阳性的8只小鼠进行免疫组化分析,发现在它们的肝和肾组织中也有HBsAg和HBeAg的存在,但不存在于脾、脑、肺、睾丸、皮呋、卵巢及肌肉组织中。
胡以平雷章恒余宏宇郑文超李建秀王新民胡卫江孙伟郝光荣潘星华王肖鹏傅继梁
关键词:肝炎病毒转基因分子遗传学小鼠分子生物乙型
nm23H1对肝癌细胞增殖及体内肿瘤形成能力的影响被引量:12
2000年
目的 研究nm2 3H1对肝癌细胞增殖、体内肿瘤形成和转移的影响。方法 构建正反义nm2 3H1cDNA表达载体并转染肝癌细胞SMMC 772 1,得到nm2 3H1稳定最高和最低表达的两种细胞克隆 ,并进行细胞生长曲线测定、裸鼠皮下及脾包膜下移植试验。结果 转染反义表达载体后 ,肝癌细胞mRNA和蛋白表达下降 ,在体内、体外增殖加速 ;转染正义表达载体后 ,出现与之相反的结果。正义表达细胞接种组裸鼠肿瘤结节形成率、出现时间分别低于和高于反义表达细胞接种组。结论nm2 3H1基因可以抑制肝癌细胞SMMC 772 1的增殖、肿瘤形成和转移能力。
金嗣松潘星华王元和傅继梁胡以平
关键词:肝肿瘤肿瘤转移NM23H1基因
MHC基因分子进化研究进展被引量:22
1995年
本文阐述了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等位基因的年龄和进化速度,等位基因多态性的产生与保持机制,包括基因突变、基因转换、多态性超显性选择、依赖频率的选择、会聚进化与平衡选择、多样性选择、杂化交配等。
潘星华庚镇城谈家桢
关键词:组织相容性MHC基因多态性等位基因
BHRF1表达对鼻咽癌细胞抗凋亡能力的影响被引量:6
1998年
目的了解EB病毒(EpsteinBarvirus)基因BHRF1(BamHIHrightwardreadingframeI)表达对鼻咽癌细胞抗凋亡能力的影响。方法构建表达BHRF1重组载体并转入鼻咽癌细胞株CNE2细胞中,以检测癌细胞在60Co照射后生物学行为的改变。结果BHRF1表达可抑制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促使癌细胞的细胞周期重新分布,癌细胞对辐射的敏感性下降,生存能力增强。结论BHRF1的表达可增强CNE2细胞抵抗放射线诱发细胞凋亡的能力。
黄海潘星华余龙余龙赵寿元孔宪涛李兆基毛宁辉赵寿元
关键词:鼻咽肿瘤BHRF1基因基因表达E-B病毒
MHC DQA基因的分子进化研究——Ⅱ.基于核苷酸替换和SCU偏移的系统发育的分析被引量:12
1997年
根据23个等位基因不同外显子(EN)的核苷酸(NT)替换及同义密码子使用谱(SCU)偏移研究了哺乳类7种动物MHC DQA座位的系谱发育关系。发现:(1)在大时间尺度内,MHC DQA基因进化速率(1.0×10^(-9),其中EN2为1.3×10^(-9)9NT/位点/年)与一般核基因相似;鼠类DQA基因的NT替换速率大致是其他哺乳类的2倍;(2)证实DQA等位基因多态性是在哺乳动物分化以后才逐渐形成的;推测牛类也存在与绵羊DQA2即OLA-DQA(c17-2)对等的具有最近共同祖先的DQA2基因座位有待发现;HLA-DQA2系谱与HLA-DQA1祖先的分化年代在20~12Mya(百万年前),HLA-DQA1各等位基因分化时间在24Mya至1Mya以内,因此产生HLA-DQA2座位的基因重组发生在HLA-DQA1产生少数几个等位基因之后;(3)基于SCU分化度的进化树从一个新的角度体现了DQA基因的系统发育关系,并显示HLA-DQA2具有特殊的SCU,提示在DQA基因的进化中产生了SCU的分化,SCU系统树在进化上有重要价值和特殊意义。改进了基因的SCU分化度和SCU相似系数的估算方法。
潘星华傅继梁
关键词:MHCDQA基因分子遗传学分子进化
MHC基因的功能与进化研究
潘星华
关键词:分子遗传学
病理性近视与HLA-DPB1基因相关性的初步探讨被引量:11
1997年
目的研究病理性近视与HLA-DPB1基因的相关性,以便得到其易感或抵抗基因。方法用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扩增40例患者HLA-DPB1基因的第二个外显子后,用Bsp1286Ⅰ,FokⅠ,DdeⅠ,BsaJⅠ,BsHⅡ,RsaⅠ,AvaⅡ和EcoNⅠ共8种等位基因特异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依据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RFLP)格局对每例患者进行基因型确定,然后计算各等位基因频率并与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HLA-DPB1*0301等位基因的频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Yates校正χ2=4.32,Fisher确切P<0.05),FisherP值经所比较的等位基因数修正后,Pcor>0.05;HLA-DPB1*0501/0501纯合子的比率与正常人差异有显著性(u=2.27,P<0.05)。结论病理性近视在HLA-DPB1基因座位不存在易感或抵抗基因。HLA-DPB1*0501/0501纯合子的频率在患者中显著升高可能为一种连锁信号。
张克雄张咸宁褚仁远褚仁远陆建荣朱定良潘星华
关键词:近视基因病理性近视HLA-DPB1
MHCDQA基因的分子进化研究Ⅰ.等位基因多态性保持机制及GC含量对基因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6
1997年
对7种哺乳动物MHCDQA座位的23个等位基因不同外显子(EN)、抗原识别位点崳ǎ粒遥樱┖停牛危驳姆牵粒遥樱ǎ危粒牛危玻┑暮塑账嵬逄婊宦剩ǎ校螅┖鸵煲逄婊宦剩ǎ校危┙辛朔治觯⑾衷冢龋蹋粒模眩粒钡模犯龅任换蛑浜停桑幔粒幔父龅任换蛑洌赐晃镏郑模眩粒被蜃荒冢粒遥拥模校尉灾哂冢穑螅脖兑陨希硐殖孕匝≡瘢欢煌镏郑模眩粱颍ǎ模眩粒被颍模眩粒玻┗蛲晃镏值牟煌模眩粱颍ǎ模眩粒焙停模眩粒玻┑模粒遥又浜透鞅冉献榈模危粒牛危仓洌颍校笥耄校未笾孪嗟龋唇频胤现行越脑て冢唬牛危春停牛危巢唤鎏婊宦试侗龋粒遥拥停校螅校伪戎狄喾浅4螅冢桑幔粒岬任换蛑浯锏浇玻氨叮煌蜃恢湟泊锏剑幢蹲笥遥拭飨缘拇炕≡瘢牵煤糠治鱿允荆牵梅逯荡笾挛挥谀承┕δ芮嘤π蛄械闹醒氩糠郑唬牛危吹膷GC含量最高且稳定;密码子第三位GC含量(GCIII)的变化与ps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关系。上述结果表明,同-MHCDQA基因的相应于不同功能区(或ARS)的不同外显子(或密码子群)具有特定的相应于其功能的等位基因多态性保持机制,并提示GCIII是在选择压力下维持分子结构和功能的一种重要机制。?
潘星华傅继梁
关键词:MHCDQA基因等位基因多态性GC含量分子进化
基因狩猎:功能克隆、定位克隆和表型克隆被引量:5
1996年
致病基因的成功分离使人类能够深入洞察遗传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诊断和防治,同时也直接促进了生物高技术的进步,因此,它是现代遗传学最激动人心的领域.本文论述了基因克隆的发展历程和三种主要策略即功能克隆、定位克隆和表型克隆及其基本原理和重要成就,并展望了发展趋势.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展,定位克隆的一个新版本——定位候选基因技术正成为基因克隆的一种快捷高效的策略;表型克隆具有高度覆盖面和解析力,对复杂遗传病相关基因的围猎有独特的价值.
潘星华傅继梁
关键词:功能克隆定位克隆基因细胞遗传学
中国汉族两群体HLA-DQA1基因的遗传构成及有关15群体DQA1基因频率的比较分析被引量:9
1995年
以HLA基因的PCR-RFLP分型方法研究了哈尔滨地区(Hans-H,71例)和上海地区(Hans-S,98例)两个汉族群体HLA-DQA1座位的遗传多态性。共检出8种等位基因。两群体均以DQA1*0301频率最高,而*0401最低(哈尔滨群体未检出),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综合分析华人12群体及日本人、高加索人和尼格鲁人等3群体的HLA-DQA1的基因频率显示:卡方总体检验Hans-H及Hans-S与北方华人其它4群体(除维族)间相互无显著差异(P>0.05)),但逐项检验群体间多存在一个至几个基因频率的显著差异(P<0.05~0.001)。总体检验北方华人6群体(包括Hans-S)与南方5群体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0.001),但满族与南方汉人3群体总体检验无显著差异(P>0.05),而维族与北方华人6群体则有显著差异(P<0.05~0.001)。另外,华人与异族间总体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但相对而言,华人(尤其是北方人)与日本人最为接近,华人与高加索人相似性较大,与尼格鲁人差异最大,而高加索人与尼格鲁人差异也较小。并对上述结果进行了讨论。
潘星华陆建荣刘杰张克雄朱定良谈家桢庚镇城
关键词:HLA-DQA1汉族群体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