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东江

作品数:10 被引量:360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基因
  • 3篇愈伤
  • 3篇愈伤组织
  • 3篇染色体
  • 3篇转基因
  • 3篇小麦
  • 2篇荧光
  • 2篇荧光素
  • 2篇荧光素酶
  • 2篇植物
  • 2篇植株
  • 2篇染色体数
  • 2篇转基因植株
  • 2篇抗除草剂
  • 2篇花粉
  • 2篇基因植株
  • 2篇除草
  • 1篇单克隆
  • 1篇单克隆抗体
  • 1篇雄性不育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遗...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

  • 10篇王东江
  • 6篇张健
  • 6篇吴有强
  • 5篇曾君祉
  • 4篇朱小平
  • 2篇周文娟
  • 2篇王善敏
  • 2篇刘玉红
  • 2篇田文忠
  • 1篇付永彩
  • 1篇黄华梁
  • 1篇丁月云
  • 1篇周志勇
  • 1篇陈建南
  • 1篇熊曦明
  • 1篇路子显
  • 1篇傅鸿仪
  • 1篇曹守云
  • 1篇李良材
  • 1篇刘新仿

传媒

  • 4篇科学通报
  • 2篇草地学报
  • 2篇植物学报
  • 1篇Acta B...
  • 1篇中国科学(B...

年份

  • 3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5
  • 1篇1994
  • 2篇1993
  • 2篇199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横断山区6种饲用植物染色体数目观察(简报)被引量:1
1995年
王东江刘玉红王善敏
关键词:饲用植物染色体数目
花粉管通道(或运载)法转化的植株后代遗传表现及转化机理的探讨被引量:80
1998年
追溯了花粉管通道法的起因和形成以及现在的应用情况 ,说明利用此法可以将报告基因、目的基因等转入植物 ,经Southenblot,Northernblot等法鉴定和对表达产物的检测 ,证明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转化方法 .作者实验室对小麦转基因植株后代连续 4代遗传表现的观察证明 ,转入的处源基因可以连续遗传 ,遗传规律与其他转化方法如农干菌法、基因枪法等所得结果相似 .在此基础上 ,作者从植物受精生物学的光学和亚显微结构的观察结果出发 ,探讨了此法的转化机理 ,证明受精前后的卵细胞类似未完全酶解的原生质体 ,因此其转化机理应与原生质体的转化相似 .最后总结了此法的优点 。
曾君祉吴有强王东江张健马铮嵘周志勇
关键词:转基因植株花粉管通道法作物
用花粉管途径获得小麦转基因植株被引量:202
1993年
本文将带GUS标记基因的质粒pBI121用花粉管途径转化普通小麦(T. aestivum L)品种小山3号的小花。从结实的106粒种子中,经点杂交初步筛选,再经Southern分子杂交鉴定,选出5株转基因小麦,转化率为4.7%。同时用荧光法和X-Gluc染色法测试,检测到这些植株中有GUS基因的表达产物β-葡糖苷酸酶(GUS)存在,证明GUS基因已整合到小麦植株中,并能在植物体中表达。
曾君祉王东江吴有强张健周文娟朱小平徐乃正
关键词:小麦花粉管途径转基因植株
我国西藏四种植物染色体数目观察被引量:16
1994年
本文对西藏四种植物进行染色体观察。这四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均为国内外首次报道。
刘玉红王善敏王东江
关键词:染色体数植物
高粱细胞质雄性不育与HSC_(70)mRNA的关系被引量:36
1998年
使用注射方法把HSP_(70)反义cDNA导入到高粱不育系(3A)和可育系(3B)幼穗中,并分别进行热激或常温处理.发现常温时3A花药细胞中是缺乏HSC_(70)mRNA的,此时3A为不育;当热激处理时,3A中出现了HSC_(70)mRNA,此时3A由不育变为可育.在3B花药细胞中,不论是常温还是热激条件下都出现HSC_(70)mRNA.对花药细胞线粒体总蛋白量测定表明,3A幼穗经热激处理后,它的线粒体总蛋白量是热激前的2.7倍(紫外测定值为3.0倍),与3B常温时含量相当.这表明,常温条件时3A花药细胞中线粒体总蛋白量减少和HSC_(70)mRNA缺乏与高粱不育性表现是一致的.
陈建南傅鸿仪路子显王东江汪迎春
关键词:热激蛋白高粱细胞质雄性不育
小麦愈伤组织的悬浮培养
1992年
京冬1号、科冬58等十多个品种小麦的幼穗、幼胚的愈伤组织经一年多的继代培养,从中挑选出胚性强,分散性好的组织块进行扩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品种在同一培养基上培养形成胚性愈伤组织的效量和时间是不同的。AgNO3、弱散射光和脯氨酸对某些品种形成胚性愈伤组织有效。这说明改变培养条件能克服品种问的差异。用 MS、改良 AA、B5等培养基作为基本培养基,附加2,4-D。
吴有强曾君社王东江朱小平张健
关键词:愈伤组织基本培养基幼胚幼穗继代培养悬浮细胞
抗除草剂转基因小麦愈伤组织的获得
1992年
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但在植物基因工程的研究中其进展是较缓慢的。除 Lorz.H 在1985年报导获得转基因愈伤组织外,迄今未见有更多的报导.我们在1989—1991年先后将抗除草剂 Basta 的 Bar 基因和萤火虫荧光素酶(Luc)基因转入小麦悬浮细胞系徐州211和(中3×科冬58)F1的原生质体中,获得转基因的多细胞团和愈伤组织,并从(中3×科冬58)F1的转基因抗性愈伤组织中得到根的分化。
曾君祉杨书礼吴有强田文忠张健王东江朱小平周文娟
关键词:愈伤组织转基因小麦萤火虫荧光素酶基因转入染色体组
抗除草剂基因和荧光素酶基因在小麦愈伤组织中的稳定表达被引量:7
1993年
用PEG介导法将抗除草剂基因和萤火虫荧光素酶基因转入小麦原生质体,在含50mg/L Basta的培养基上筛选出有抗性的愈伤组织。DNA分子杂交结果表明bar基因和luc基因都已整合到小麦细胞基因组中,萤火虫荧光素酶活性测定也检测到luc基因的表达。
杨书礼曾君祉吴有强朱小平王东江张健
关键词:小麦荧光素酶除草剂基因
抑制衰老的嵌合基因在水稻中的转化被引量:54
1998年
利用基因枪法把带有特异衰老基因SAG12 启动子的IPT基因导入水稻 ,经PCR、点杂交以及Southern杂交分析 ,证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 .通过GUS活性、细胞分裂素含量的分析以及T1代转基因植株成熟期的形态观察 ,证明此抑制衰老的自我调节系统在部分转基因水稻中表达 。
付永彩丁月云刘新仿孙传清曹守云王东江何锶洁王象坤李良材田文忠
关键词:水稻基因枪转化叶片嵌合基因
抗乙型脑炎病毒单克隆抗体重链可变区基因在烟草中的表达被引量:9
1997年
自Hiatt等1989年首次报道了在植物中进行抗体基因的表达研究以来,至今短短数年,这类研究已日益广泛深入。目前,利用转基因植物和植物细胞表达工程抗体基因进行抗体的生产、作物抗病育种以及植物代谢调控和发育的研究已经成为生物技术中的一个新途径,新的生长点。这是免疫学和植物科学在分子水平上有机结合的产物。现有的证据表明,不仅高等植物,单细胞绿藻也可以表达抗体基因。高等植物不仅可以表达简单的单域抗体基因,也可以表达更加复杂的IgA-G杂合抗体基因,并在体内装配出双分子dIgA-G和带分泌组分(SC)的SIgA-G,利用转抗体基因植物进行抗病育种,植物代谢和发育的研究也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
吴有强熊曦明曾君祉张健王东江黄华梁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重链可变区基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