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炯元
- 作品数:9 被引量:28H指数:3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一种与脂肪肉瘤脂质代谢相关的潜在肿瘤抗原、免疫分型及其构建方法和应用
- 本发明属于肿瘤预测及疫苗开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与脂肪肉瘤脂质代谢相关的潜在肿瘤抗原、免疫分型及其构建方法和应用。通过脂质代谢分型进一步筛选在脂肪肉瘤中与脂质代谢相关的拷贝数扩增和突变的基因,并寻找其中与抗原提呈性免疫...
- 童汉兴张勇马丽杰王振宇陶萍王炯元范培党陆维祺薛如意张思侯英勇
- 腹膜后软组织肉瘤预后因素及预测工具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19年
- 腹膜后软组织肉瘤(retroperitoneal sarcoma,RPS)是一类少见的恶性肿瘤,但其病理类型复杂多样。随着对RPS认识的逐渐深入,临床发现组织学类型、TNM分期、手术范围、辅助治疗方式等均可不同程度地影响RPS患者预后。虽然目前有列线图能够预测部分RPS术后患者的总体生存(OS)及无病生存期(DFS),但价值有限且无法指导RPS患者术后治疗。因此,本文就RPS预后相关因素及预测工具作一述评。
- 刘文帅徐静王炯元杨华童汉兴张勇陆维祺周宇红
- 关键词:腹膜后肉瘤预后
- 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模式对行手术治疗腹膜后脂肪肉瘤病人预后的影响:一项倾向性评分匹配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诊疗模式对行手术治疗的腹膜后脂肪肉瘤(RLPS)病人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腹膜后及软组织肿瘤外科就诊的703例RLPS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585例纳入研究,其中210例病人参与MDT(MDT组),375例病人未参与MDT(non-MDT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对两组病人进行1∶1匹配,最终MDT组和non-MDT组分别纳入208例,对两组病人的相关临床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PSM匹配后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肿瘤长径、肿瘤数目、肿瘤原发或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M后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复发肿瘤、法国癌症中心联盟肉瘤学组(FNCLCC)分级Ⅲ级、手术R2切缘是病人总生存期(OS)的独立危险因素;复发肿瘤、多发病灶、FNCLCC分级Ⅲ级、手术R2切缘是无进展生存期(PFS)的独立危险因素。参与MDT是PFS(HR=0.663,95%CI0.515~0.855,P=0.002)和OS(HR=0.614,95%CI 0.414~0.911,P=0.015)的独立保护因素。MDT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3.6%、78.9%和71.6%,non-MDT组分别为91.7%、67.2%和60.7%;MDT组1、3、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8.2%、49.8%和35.5%,non-MDT组分别为68.4%、38.9%和29.8%;MDT组病人总生存率(P=0.017)及无进展生存率(P=0.003)均高于non-MD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DT模式可能有助于改善接受手术治疗的RLPS病人的预后,但具体获益情况需进行个体化评估。
- 朱涛姜铨王炯元丁玉芹王斌梁杨珏王毅超张立侯英勇童汉兴张勇周宇红陆维祺
- 关键词:腹膜后脂肪肉瘤
- 胃肠道肿瘤患者术中联合腹腔热灌注化学治疗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3
- 2019年
- 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患者术中联合腹腔热灌注化学治疗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7月—2017年6月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南院行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学治疗的胃肠道肿瘤患者62例。根据I-FEED评分系统对患者的胃肠功能评分,将其分为胃肠功能恢复顺利组(I-FEED评分<6分,38例)和延迟恢复组(I-FEED评分≥6分,24例)。选择包括性别、年龄、是否合并糖尿病、术前白蛋白等可能对2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有影响的特征性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胃肠功能恢复顺利组和延迟组患者在术前白蛋白水平(P=0.040)、术中出血量(P=0.044)、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P=0.026)、导尿管拔除时间(P=0.021)和住院时间(P=0.017)的相关指标上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术前白蛋白水平可能有利于术后胃肠功能顺利恢复(OR=0.84, 95%CI 0.17~4.27,P=0.041)。结论·对于行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学治疗的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前白蛋白可作为术后胃肠功能恢复障碍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
- 杨华陈青邓力曹烨李文翔徐静王炯元王炯元周宇红童汉兴陆维祺
- 关键词:胃肠道肿瘤细胞减灭术胃肠功能恢复
- 腹膜后脂肪肉瘤术后复发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探讨腹膜后脂肪肉瘤术后复发的预后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20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南院普外科收治的271例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结果本组271例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中127例(46.9%)术后复发,144例(53.1%)未发生复发。复发组患者术前评估为复发性病例的患者更多(χ^(2)=15.289,P<0.05)、肿瘤侵犯脏器的比例更高(χ^(2)=10.123,P<0.05)、FNCLCC分级更高(χ^(2)=7.650,P<0.05)。全体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5个月(1~58个月)。1、2、3年的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1.4%、40.3%、30.9%。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复发性疾病、脏器侵犯、分化差的病理类型及高FNCLCC分级均是术后复发的不良预后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发性疾病(OR=3.135,95%CI:2.058~4.762,P<0.05)、脏器侵犯(OR=2.577,95%CI:1.214~5.464,P<0.05)及高FNCLCC分级(P<0.05)是术后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疾病状态、脏器侵犯及FNCLCC分级是腹膜后脂肪肉瘤术后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
- 庄奥博吴茜王炯元徐静童汉兴张勇陆维祺
- 关键词:脂肪肉瘤腹膜后肿瘤复发预后
- 腹膜前生物补片修复髂腹股沟区肿瘤切除术后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应用生物补片于腹膜前修复髂腹股沟区肿瘤切除术后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普通外科收治的11例应用生物补片于腹膜前修复髂腹股沟区肿瘤切除术后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住院时间7~21d(中位13d)。术后随访1~35个月,无切口疝形成及腹壁膨出。10例术后切口慢性疼痛,2~4周缓解。1例肿瘤复发。结论:采用生物补片于腹膜前修复髂腹股沟区肿瘤切除术后组织缺损安全可行,近期临床效果较理想,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 练士贤邓力杨华王炯元江颖张勇朱隽陆维祺
- 关键词:生物补片腹膜前修补术髂窝组织缺损
- 胃肠道间质瘤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表达水平与伊马替尼耐药的相关性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receptor,IGF1R)的表达与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IM)耐药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134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IM耐药26例,非耐药108例。将所有患者术后病理标本制成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芯片中IGF1R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组间IGF1R表达差异。采用Kaplan-Meier绘制生存曲线,对IM耐药患者进行分析。结果:GIST组织IGF1R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间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原发部位、核分裂相、突变基因、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危险度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IM耐药患者GIST组织IGF1R的表达率(73.08%)高于非耐药患者(4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86,P=0.004)。IM耐药患者的生存分析显示,IGF1R高表达病例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显著低于IGF1R低表达患者(35.3 vs 71.3个月),差异有统计意义(P=0.04)。结论:IGF1R可能参与GIST患者IM耐药,IM耐药患者IGF1R高表达可作为不良预后指标。
- 王炯元童汉兴姜铨侯英勇陆维祺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甲磺酸伊马替尼耐药
- 腹部软组织平滑肌肉瘤外科治疗体会(附11例报告)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腹部软组织平滑肌肉瘤的临床表现、外科治疗及预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7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腹部软组织平滑肌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3例,女8例,中位年龄54(34~66)岁,腹部肿块及腹痛是主要的临床表现。肿瘤的根治切除率为72.7%,联合脏器等切除率为63.6%,10例中3例术后复发。结论:腹部软组织平滑肌肉瘤多见于女性,好发于腹膜后;根治性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手段;影像学评估及多学科协作在腹部软组织平滑肌肉瘤的外科治疗中起重要的作用。
- 王炯元朱隽练士贤童汉兴张勇柳菊陆维祺
- 关键词:平滑肌肉瘤腹膜后肿瘤外科治疗
- 管状吻合器在乙状结肠造口术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管状吻合器用于乙状结肠造口术的优点及应用技巧。方法:回顾分析应用管状吻合器行乙状结肠造口术的53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3例患者的手术均获成功,无手术死亡。术后人工肛门平坦,易护理。术后随访发现1例造口回缩,2例造口狭窄,1例造口旁疝。结论:应用管状吻合器行乙状结肠造口术,手术简单,并发症少,人工肛门护理方便的优点。
- 练士贤朱隽张勇赵纲何国杰罗文杰王炯元陆维祺
- 关键词:吻合器结肠造口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