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卫星
- 作品数:96 被引量:346H指数:11
-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培养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颈段椎管哑铃形肿瘤的手术治疗被引量:1
- 2003年
- 目的 探讨颈段椎管哑铃形肿瘤的手术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 16例颈段椎管哑铃形肿瘤 ,对肿瘤的生长特点、临床症状及手术切除方法等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16例均达到全切除肿瘤 ,且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无任何并发症。结论 多数颈段椎管哑铃形肿瘤可由颈后中线入路手术全切除 。
- 朱风仪陈志勇刘宁程刚胡卫星耿晓增傅震
- 关键词: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切除术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促进神经干细胞在体内外的定向分化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促进神经干细胞在体内外条件下定向分化的作用,探索神经干细胞在体内外定向分化的规律。方法:实验于2006-09/2007-04在南京医科大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和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体外研究:取孕14~16d的胚胎大鼠脑组织,以无血清培养基培养获得神经干细胞,随即分成两组进行体外研究。实验组(n=10),加入5%胎牛血清和20μg/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诱导其体外条件下定向分化,对照组(n=10),仅加入5%胎牛血清,用免疫荧光及流式细胞仪的方法来检测定向分化得到的神经元及其比例。②体内研究:参照Bavetta等的方法制作大鼠脊髓(T10)右半切4mm长块状缺损模型。实验组(n=10):注射移植溴脱氧尿苷标记的细胞密度为1×109L-1的神经干细胞悬液20μL。对照组(n=10):注射移植20μLPBS于模型动物中。12周后,行辣根过氧化物酶神经逆行示踪评价脊髓感觉和传导功能的恢复程度,并取损伤处脊髓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缺损处打入的神经干细胞的存活,分化和迁移情况。结果:参加体内实验的2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体外条件下,两组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后均得到微管相关蛋白2阳性神经元,并且实验组微管相关蛋白2阳性神经元的比例在分化后第3天达最高峰,约为60%,而同期对照组仅约为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体内条件下,移植12周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体内实验组损伤脊髓处可见溴脱氧尿苷标记的阳性细胞,且缺损处可见大量神经微丝相关蛋白和神经生长相关蛋白染色阳性的神经元,体内对照组则未见以上两种蛋白染色阳性的神经元。辣根过氧化物酶神经逆行示踪显示:体内实验组脑组织可见到部分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阳性神经元,而体内对照组未见辣根过氧化物酶阳性神经元。结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促进神经干细胞体内外条件下
- 黄保胜李立新谢青松田和平胡卫星傅震
-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元定向分化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促进bHLH基因的表达和神经干细胞的定向分化被引量:12
- 2006年
- 目的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bHLH基因表达和神经干细胞(NSCs)定向分化的影响,探索NSCs分化的机制。方法取孕14 d的胚胎大鼠脑组织,以无血清培养基培养获得NSCs,然后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加入5%胎牛血清(FBS)和20 ng/mL BDNF诱导其定向分化,而对照组仅加5%FBS,用免疫荧光及流式细胞仪的方法来检测分化得到的神经元细胞及其比例,采用RT-PCR技术分析bHLH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实验组MAP-2阳性神经元的比例在分化培养后第3 d达高峰,约为60%,而同期对照组仅为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化后bHLH基因MASH-1、neumD和neurogenin2表达均高于分化前,相同时间段实验组bHLH基因的表达强于对照组(P<0.05)。结论BDNF促进了NSCs向神经元定向分化;bHLH基因参与了NSCs的定向分化过程,其高表达可能有利于NSCs向神经元方向分化。
- 谢青松李立新陶轶胡卫星黄保胜
-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神经元神经营养因子分化
- 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治疗斜坡区肿瘤
- 2003年
- 目的 介绍并讨论一种治疗斜坡区肿瘤的经岩骨后乙状窦前的手术入路。方法 对19例患者进行了该手术入路的手术治疗。结果 15例患者肿瘤全部切除 ,4例患者行大部切除术 ;2例患者术后发生脑脊液漏 ; 2例发生偏瘫 ; 4例患者有同侧动眼神经麻痹 ;未发生死亡病例。结论 该手术的主要优点 :对小脑及颞叶牵拉较轻 ,斜坡区暴露良好。
- 傅震耿晓增胡卫星刘宁鲁艾林程刚李立新
- 关键词:岩骨乙状窦颅内压肿瘤切除术良性肿瘤
- 肝细胞生长因子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细胞方向的分化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 观察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细胞方向分化的作用。方法 取孕14-17d的胚胎大鼠,分离其脑组织,以无血清培养基培养,得到神经干细胞后,加入HGF诱导其定向分化,以免疫细胞化学和流式细胞术的方法来鉴定分化得到的神经元细胞及其比例。结果 加入HGF和胎牛血清(FBS)的实验组镜下神经元细胞较仅加入胎牛血清的对照组多,流式细胞术计数分化成神经元细胞的比例为55.76%,而对照组阳性率为32.69%;镜下直接计数实验组NSE阳性神经元的比例为(53.34±2.81)%,而对照组仅(30.78±3.13)%(P〈0.05)。结论HGF具有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细胞方向分化的作用。
- 陶轶李立新崔毓桂傅震胡卫星鲁艾林
-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分化肝细胞生长因子神经元细胞
- 脑动脉瘤的电解脱铂金圈栓塞治疗被引量:11
- 2004年
- 目的 评估脑动脉瘤电解脱铂金圈 (EDPC)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 ,探讨手术时机及术中操作注意事项。资料与方法 1999年 2月~ 2 0 0 3年 2月用EDPC栓塞治疗脑动脉瘤 32例。其中 30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患者 ,术前Hunt&Hess分级 :19例为Ⅰ级 ,6例为Ⅱ级 ,5例为Ⅳ~Ⅴ级。 32例 33个动脉瘤 ,均采用EDPC治疗。EDPC为美国波士顿科学国际有限公司下属Target公司生产的GDC和德国Dendron公司生产的EDC两种。为了安全、准确地栓塞动脉瘤 ,在放置铂金圈过程中及解脱前均行透视监视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以监控栓塞的动脉瘤全程。结果 32例脑动脉瘤患者共 33个动脉瘤中 ,31个动脉瘤栓塞成功 ,2个因载瘤动脉严重痉挛失败 ,占 6 %。按动脉瘤的填塞程度分为 :完全填塞 2 4例 (72 .7% ) ,不完全填塞 6例 (18.1% ) ;2例梭形动脉瘤行载瘤动脉栓塞。非血栓性并发症发生率 9%。无血栓形成及血栓性栓塞并发症 ,亦无神经功能障碍、瘫痪和死亡等永久性并发症。结论 EDPC栓塞治疗动脉瘤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其创伤小 ,操作简便 ,术后恢复快 。
- 王杰耿晓增施海彬丁新生胡卫星王兴霞鲁艾林刘宁付震
- 关键词:脑动脉瘤栓塞治疗疗效观察
- 嗅沟巨大脑膜瘤合并眼动脉动脉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 2009年
- 脑肿瘤合并颅内动脉瘤非常少见,约占颅内肿瘤的0.2%。其中脑膜瘤合并颅内动脉瘤最为常见。嗅沟脑膜瘤合并眼动脉动脉瘤极为罕见,经医学文献检索迄今为止仅Searfo于1976年报道过1例。本文报道嗅沟膜瘤合并眼动脉动脉瘤1例并复习总结相关文献。
- 顾斌顾培元李立新胡卫星
- 关键词:嗅沟脑膜瘤未破裂动脉瘤
- 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被引量:11
- 2006年
- 目的探讨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技术,评价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介入方法微弹簧圈栓塞术,对114例119枚颅内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临床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者107例。119枚动脉瘤中宽颈动脉瘤24枚,其中5枚采用支架辅助技术进行栓塞;2枚椎动脉梭形动脉瘤均进行了隔断绝栓塞术。结果119枚动脉瘤中118枚成功栓塞,其中完全致密闭塞72枚(60.5%),接近完全闭塞30枚(25.2%)、大部分闭塞13枚(10.9%),部分闭塞3枚(2.5%),1枚未能栓塞(0.8%)。6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出现术中动脉瘤破裂,均继续栓塞后达到了基本致密的填塞,5例基本康复,1例留下残疾。术后1个月内死亡3例(2.5%),均为Hunt-Hess分级Ⅳ~Ⅴ级的患者,死于原先的严重出血或继发的严重脑血管痉挛。结论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临床技术,积极、及时的栓塞治疗可有效防止动脉瘤再破裂。
- 施海彬胡卫星刘圣王杰杨正强耿晓增傅震李麟荪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微弹簧圈蛛网膜下腔出血
- 在鼻内镜辅助下经鼻腔-蝶窦径路垂体肿瘤切除术
- 2005年
- 目的探讨在鼻内镜辅助下经鼻腔-蝶窦径路行垂体肿瘤切除术的手术方法及优点。方法在现有文献眼1~5演报道几种手术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采用4mm0°、30°硬性鼻内镜及在配套摄录系统监测下,经右侧鼻腔,用双极电凝烧灼过大之右中鼻甲中后段。于蝶窦前壁前方约1cm处与前壁平行切开鼻中隔右侧黏骨膜,于黏骨膜下向后分离达蝶窦前壁。于黏骨膜切口稍后方切开筛骨垂直板及部分梨骨,经骨性切口向后分离左侧黏骨膜。经右侧鼻腔置入专用撑开器,充分暴露两侧蝶窦前壁、蝶窦开口、蝶嵴及蝶嘴。在显微镜下去除蝶骨嵴、蝶嘴及蝶窦前壁。双极电凝去除蝶窦前壁黏膜,咬除蝶窦间隔及鞍底骨质。电灼硬脑膜并“十”字切开,将肿瘤分次切除。结果16例肿瘤全部切除,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一过性脑脊液鼻漏2例,多尿2例,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在鼻内镜下经鼻腔-蝶窦径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方法简便,进入蝶窦腔后在显微镜下双手操作便利,立体感强,准确性高,鼻腔结构损伤小,术中视野清晰,危险性小,并发症少,肿瘤切除彻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垂体肿瘤切除术的径路和方法。
- 乔明哲胡卫星李立新
- 关键词:蝶窦鼻腔骨膜垂体肿瘤切除术
- 逆转录病毒介导Fcy::Fur融合基因联合5-FC治疗裸鼠体内胶质瘤实验研究
- 2008年
- 目的:构建含融合自杀基因Fcy::Fur重组逆转录病毒,用自杀基因治疗系统Fcy::Fur/5-氟胞嘧啶(5-FC)对裸鼠胶质瘤进行体内抑瘤作用的实验研究。方法:扩增Fcy::Fur基因并构建Fcy::Fur基因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载体转染包装细胞获得高滴度病毒并转染鼠胶质瘤细胞C6,筛选并鉴定阳性转基因克隆;构建裸鼠荷胶质瘤动物模型,腹腔注射5-FC,观察裸鼠肿瘤重量变化及电镜、流式细胞仪(FCM)检测肿瘤的凋亡。结果:PCR法扩增出全长Fcy::Fur基因,经测序证实序列正确;构建了PLXSN-Fcy::Fur逆转录病毒载体,载体转染包装细胞PT67,获得滴度为3.5×106CFU/ml的逆转录病毒;转染C6获转基因阳性克隆C6-Fcy::Fur,检测C6-Fcy::Fur有Fcy::Fur基因的mRNA表达;裸鼠前肢背部接种转基因细胞,成瘤后腹腔注射5-FC,转基因肿瘤的生长较对照组明显抑制。FCM法检测到凋亡峰,电镜观察到转基因肿瘤细胞有凋亡小体。结论:AdE1CMVCD与5-FC联合在体内对胶质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为临床胶质瘤基因治疗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及应用依据。
- 王玉史德志胡卫星
- 关键词:逆转录病毒胶质瘤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