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红星

作品数:16 被引量:50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术后
  • 8篇肝移植
  • 5篇并发
  • 5篇并发症
  • 4篇术后并发
  • 4篇术后并发症
  • 4篇后并发症
  • 3篇胆道
  • 3篇修整
  • 3篇切取
  • 2篇胆道重建
  • 2篇移植术
  • 2篇移植术后
  • 2篇乙肝
  • 2篇乙肝复发
  • 2篇上腹
  • 2篇上腹部
  • 2篇上腹部器官簇...
  • 2篇手术
  • 2篇手术后并发症

机构

  • 16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16篇何晓顺
  • 16篇胡红星
  • 15篇朱晓峰
  • 15篇王东平
  • 15篇马毅
  • 11篇巫林伟
  • 11篇鞠卫强
  • 9篇王国栋
  • 9篇钱世鹍
  • 8篇黄洁夫
  • 3篇詹文华
  • 3篇计勇
  • 3篇邰强
  • 2篇陈规划
  • 2篇胡安斌
  • 2篇张相良
  • 1篇郑克立
  • 1篇郭志勇
  • 1篇韩明
  • 1篇钱世

传媒

  • 2篇中国普通外科...
  • 2篇2006年中...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华消化内镜...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新医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岭南现代临床...
  • 1篇2005肝脏...

年份

  • 1篇2015
  • 4篇2007
  • 8篇2006
  • 3篇2005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预防和治疗
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后的终末期肝病是肝移植的主要适应症。但此类患者面临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的风险,致使移植肝存活时间缩短。当患者术前血清中HbsAg阳性,HBV—DNA和/或HBe...
朱晓峰巫林伟邰强陈规划黄洁夫何晓顺张相良王国栋胡红星马毅钱世鹍王东平鞠卫强
关键词:肝移植术后感染乙肝免疫球蛋白拉米夫定联合用药
文献传递
母子亲体小肠移植治疗小肠衰竭的方法及疗效探讨:附1例报告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母子亲体小肠移植的方法及其对短肠综合征所致小肠衰竭的疗效。方法为1名15岁短肠综合征(仅残留小肠8cm)致小肠衰竭的男患者行小肠移植术。供体为患者母亲。取供体带血管蒂回肠中下段1.2m移植于受体腹腔,两端分别造瘘及作人工肛。二期手术于6个月后施行,将受体残余肠中部横断,上下端分别与供肠近、远段行端侧吻合。结果供、受体手术顺利。受体一期手术后曾发生感染及排斥,经治疗后痊愈。二次术后随访8个月,受体小肠功能逐渐恢复,患者体重明显增加,一般情况好,进食半流质,生活能自理。结论亲体小肠移植是治疗短肠综合征肠衰竭的有效方法。排斥和感染是威胁小肠移植安全的主要因素。
朱晓峰何晓顺钱世鹍胡红星王东平马毅鞠卫强巫林伟计勇黄洁夫
亲体小肠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内镜与病理监测
2007年
目的探讨亲体小肠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与防治。方法实施1例母亲为供体的小肠移植。通过内镜与病理检查对移植小肠并发症进行监测。结果移植手术过程顺利,受体生命体征稳定。术后第37天内镜和活检病理发现急性排斥反应,术后第65天活检病理发现巨细胞病毒感染。经激素冲击、OKT3抗排斥治疗,结合抗病毒治疗,病情得到控制,至发稿时已存活18个月。结论小肠移植患者容易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和感染等并发症,加强监护和采用内镜活检及病理检查可以及时发现隐匿的病情,控制病情,提高存活率。
王东平何晓顺朱晓峰钱世鹍马毅胡红星鞠卫强巫林伟詹文华黄洁夫
关键词:手术后并发症小肠移植结肠镜检查活组织检查
亲体小肠移植供肠获取与修整技术
2007年
目的探讨亲体小肠移植中供体小肠的获取和修整技术。方法根据亲体小肠移植供体的标准在父母中筛选合适供体,设计手术方案。选择回肠作为移植肠袢,采用保留回盲瓣及远端20cm回肠给供体,获取回肠120cm,总结手术中测量肠管长度的方法;综合采用透光、触摸法判断肠系膜上动脉分支,暂时阻断血流判断供肠和残留肠管血运;总结获取移植肠管中供体血管的选择和处理方法。结果供、受体手术顺利,移植肠袢功能良好。供体除短期轻度腹泻外,无肠系膜血栓、肠瘘等并发症。供体术后14d完全康复出院,随访8个月,无排便习惯改变;体重维持术前水平;食欲良好,无饮食习惯和进食量改变;未出现生活、工作习惯改变或心理改变。结论选择回肠作为移植肠袢,保留回盲瓣及远端20cm回肠给供体是理想的供肠获取方法,标准细致的操作方法对供体造成的近期和远期风险较小,并为获得优良的移植效果奠定基础。
朱晓峰何晓顺钱世鹍胡红星王东平马毅鞠卫强巫林伟计勇黄洁夫
关键词:移植物修整
肝移植的胆道重建方式及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防治——附269例分析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探讨同种原位肝移植(肝移植)的胆道重建方式及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69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69例中260例采用改良背驮式肝移植,9例采用经典式肝移植。胆道重建过程中241例行胆管端端吻合,28例行胆肠吻合。术后发生胆道并发症11例(4·1%),其中胆漏6例,胆道狭窄5例,均及时确诊治愈,无1例因术后胆道并发症而死亡。结论:胆漏与胆道狭窄是肝移植术后最常见的胆道并发症。良好的胆管血供与胆管吻合技术是防止胆道并发症发生的关键。及时的内镜与影像学检查是诊治胆道并发症的有效手段。
胡红星何晓顺朱晓峰马毅王东平王国栋
关键词:肝移植胆道重建术胆漏胆道狭窄
上腹部器官簇移植术后胰腺功能的监测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探讨上腹部器官簇移植术后胰腺功能的监测方法。方法分析我院5例上腹部器官簇移植成功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患者术后一般情况恢复良好,移植胰腺内、外分泌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未发现有排斥反应。结论围手术期通过动态监测患者血糖、C肽、血胰岛素和血尿淀粉酶、腹腔引流液淀粉酶以及十二指肠减压管引流液淀粉酶,并结合Doppler彩超检查,可以较好地了解移植胰腺的内、外分泌功能。
马毅何晓顺朱晓峰王东平胡红星钱世鹍鞠卫强巫林伟詹文华
高质量、快速肝肾联合切取方法及临床应用
2006年
目的:探讨高质量、快速肝肾联合切取方法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方法:采用该方法切取肝、肾98例。高质量、快速切取技术采用原位腹主动脉、肠系膜上静脉灌注加下腔静脉引流,灌注完后紧贴十二指肠将十二指肠与胰头锐性断开,Kocher's手法翻起胰头及肠系膜上动静脉,距肠系膜上动脉根部约5cm断开肠系膜上动静脉,剪刀顺肠系膜上动脉下缘分离直至其腹主动脉开口处,紧贴肠系膜上动脉根部下缘直视下弧形剪开腹主动脉前壁,并顺此向上剪出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干血管瓣。直视下于双侧肾静脉上方断开下腔静脉。再依次切取肝、肾。结果:肾脏的热缺血时间为1.6~4.8min,肝脏热缺血时间为3~6min,整个手术过程约20~25min,所有器官血管均保存完整。行肝移植98例,术后3d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最高值平均为(456±223)U/L,无一例出现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行肾移植186例,术后急性肾小管坏死发生率为2.7%。结论:高质量、快速肝肾联合切取技术能同时保护供肝和供肾的质量,其方法简单、安全、快速、值得推广。
胡红星何晓顺郑克立朱晓峰马毅王东平王国栋钱世癠
关键词:肝移植肾移植肝肾联合切取
亲体小肠移植的血管重建与二期肠吻合术式探讨
2007年
小肠移植是治疗不可逆性小肠衰竭的有效方法,但因术后排斥反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而影响其发展。亲体小肠移植组织相容性较高,可减少排斥反应或减轻其严重程度,且有缺血时间短、不需供体等待等优势。我院于2005年1月11日实施1例亲体小肠移植获得成功,现报道如下。
何晓顺朱晓峰钱世鹍王东平胡红星马毅鞠卫强巫林伟计勇黄洁夫
关键词:吻合术式血管重建术后排斥反应不可逆性
快速供肝切取与修整的外科技巧被引量:37
2006年
目的总结肝脏移植供肝的快速切取和修整经验。方法分析2004年共186例快速供肝的切取和修整的资料。快速切取技术采用原位腹主动脉、肠系膜上静脉灌注附加下腔静脉引流,快速切取供肝,4℃UW液中保存和修整肝脏。结果供肝热缺血时间为3~10min,平均4.5min;冷缺血时间平均为3-16h,平均7h。供肝的修整时间为26~90min,平均46min。供肝修整时发现肝动脉解剖变异20例。结论快速供肝切取法要求术者技术娴熟、动作迅速和准确,可最大限度地减少供肝热缺血时间。快速切取法能保证供肝的质量和确保供肝切取的成功。
马毅朱晓峰何晓顺王国栋王东平胡红星钱世鹍胡安斌鞠卫强巫林伟
关键词:肝移植供体
肝移植胆道重建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目的:探讨同种原位肝移植(OLT)的胆管重建方式及其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5年10月间269例终末期肝病患者施行O L T胆管重建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情况。269例患者中,26...
胡红星何晓顺朱晓峰马毅王东平王国栋
关键词:肝移植胆管重建术后并发症回顾性分析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