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谭庆华

作品数:96 被引量:243H指数:8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资金项目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1篇期刊文章
  • 2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3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2篇黏膜
  • 17篇消化道
  • 17篇化道
  • 16篇内镜
  • 13篇细胞
  • 12篇幽门螺
  • 12篇幽门螺杆菌
  • 12篇上消化道
  • 12篇螺杆菌
  • 11篇胃黏膜
  • 11篇肠黏膜
  • 10篇电切
  • 10篇电切术
  • 10篇抑素
  • 10篇术后
  • 10篇结肠
  • 10篇镜检
  • 10篇肝硬化
  • 9篇电切术后
  • 9篇食管

机构

  • 69篇贵阳医学院附...
  • 31篇四川大学华西...
  • 5篇四川大学
  • 4篇贵阳医学院
  • 3篇贵州省人民医...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湖北医药学院...
  • 1篇广州医学院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贵阳市第四人...
  • 1篇邯郸市第一医...
  • 1篇贵州医科大学
  • 1篇冀中能源峰峰...
  • 1篇贵阳医学院第...
  • 1篇四川希氏异构...
  • 1篇贵航贵阳医院

作者

  • 95篇谭庆华
  • 28篇周力
  • 23篇刘苓
  • 17篇唐承薇
  • 15篇胡兵
  • 13篇车筑萍
  • 11篇范华
  • 10篇车筑平
  • 10篇吴浩
  • 9篇许兰涛
  • 8篇姜琼
  • 7篇王春晖
  • 6篇罗殿熙
  • 6篇刘娅琳
  • 5篇后冬梅
  • 5篇李娟
  • 5篇许良璧
  • 5篇王于锦
  • 5篇张伟光
  • 4篇黄志寅

传媒

  • 11篇贵阳医学院学...
  • 10篇贵州医药
  • 4篇世界华人消化...
  • 3篇中国免疫学杂...
  • 3篇中华消化杂志
  • 3篇放射免疫学杂...
  • 3篇中国医药导报
  • 3篇临床医学工程
  • 3篇中华医学会第...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胃肠病学和肝...
  • 2篇西部医学
  • 2篇现代免疫学
  • 2篇2007年贵...
  • 1篇胃肠病学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中国药理学通...
  • 1篇中华消化内镜...

年份

  • 4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7
  • 5篇2016
  • 3篇2015
  • 6篇2014
  • 11篇2013
  • 6篇2012
  • 8篇2011
  • 5篇2010
  • 11篇2009
  • 5篇2008
  • 12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1
  • 1篇2000
  • 4篇1999
9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鼠胃黏膜电切术后止血治疗前后局部组织中CTGF和EGF-R的变化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明确大鼠胃黏膜电切术后创面局部胃壁组织中CTGF和EGF-R变化的意义,以及止血治疗对这一变化的影响。方法:48只大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未治疗组、酚磺乙胺组和6-氨基己酸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动物均接受剖腹手术,通过胃窦前壁小切口行胃窦黏膜电切术。用酚磺乙胺注射液(0.09mg/kg)和6-氨基己酸注射液(0.72mg/kg)行腹腔内注射,2次/d。未治疗组术后用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酚磺乙胺组、6-氨基己酸组和未治疗组大鼠分别于术后第1、2、4周用离断颈椎法分批处死。正常对照组不做特殊处理,适应性喂养1周后处死。留取电切术后局部胃壁组织行石蜡切片。用SABC法进行CTGF和EGF-R免疫组化染色。用图像分析测定2种生长因子阳性表达部位的积分密度值(IOD)。结果:正常大鼠胃壁组织中有少量CTGF及EGF-R表达。电切术后这种阳性表达明显增加;而酚磺乙胺注射液和6-氨基己酸注射液腹腔注射后,2种生长因子的IOD增加更明显,特别是术后第14天。结论:电切术后壁细胞参与了黏膜损伤修复的调节,酚磺乙胺与6-氨基己酸的运用有助于切除部位创面的愈合。
谭庆华曾菁王健周力
关键词:黏膜切除术酚磺乙胺6-氨基己酸
生长抑素预防多器官功能障碍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k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是急性胰腺炎、创伤、休克等多种危重症的严重并发症,也是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的难点。往往由于来势凶猛,病情发展急剧,难以被...
唐承薇谭庆华吴浩胡兵范华许兰涛
文献传递
NSAIDs肠病时肠道防御素变化对肠道炎症反应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大鼠NSAIDs肠病时肠道防御素变化对肠道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3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及对照组,每组17只。免疫组化检测回肠组织r AD-5、r AD-6的IOD值。ELISA检测回肠组织IL-1β、IL-8、IL-10、ANCA、内毒素水平。结果 :模型组r AD-5、r AD-6、IL-1β、IL-8、IL-10、ANCA水平均较对照组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内毒素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NSAIDs 100 mg/kg的阿司匹林腹腔注射2周并不能使黏膜损伤达到细菌内毒素移位的程度。伴随有微生物或其毒素的入侵,免疫屏障和局部炎症反应起着重要作用,其中的α-防御素可能起着多种桥梁作用。
杨红静车筑平李红灵李林俊肖源谭庆华
关键词:防御素白介素内毒素
阿司匹林对SD大鼠小肠内源性保护因素影响的初探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消炎药(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阿司匹林注射液对SD大鼠回肠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T)、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及黏液影响。方法:取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灌胃组、灌肠组、腹腔注射组及空白对照组四组,每组8只。对回肠黏膜损伤进行评分,阿利辛蓝染色显示其黏液的分布并测定阳性面积及积分光密度(Integrated option density,IOD)值;ELISA检测各组回肠组织SST、EGFR、PGE2水平;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回肠组织SST、EGFR、PGE2的分布,图像分析软件测定IOD值。结果:阿司匹林治疗组肠黏膜损伤指数比正常对照组高(P<0.05),两两比较黏膜损伤评分无差别;其黏液的面积和IOD值均比正常对照组低(P<0.05),其中腹腔注射组的面积(602.17±158.03)及IOD值(249.54±113.19)最低(P<0.05)。四组间的SST、EGFR浓度、IO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组间PGE2浓度、IOD值相比较,空白对照组最高(P<0.05),三组阿司匹林组间两两比较其水平没有差异。结论:阿司匹林在不同给药途径下,2周均可引起大鼠小肠黏膜的损伤。这种损伤中,小肠黏膜的完整性破坏和黏膜黏液的分泌受到了明显影响,而腹腔注射给药对小肠黏膜黏液的合成和分泌影响最大,可能这些改变与PGE2的降低有关。无明确结果表明SST和EGFR参与了NSAIDs性肠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郑桐杨天飞车筑平谭庆华
关键词:阿司匹林肠黏膜屏障
改良内镜下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14例分析
内镜下扩张治疗是贲门失弛缓症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内镜下扩张治疗有探条扩张、球囊扩张及支架扩张几种方式。通常扩张时给予镇静、镇痛,以减轻扩张术中的疼痛。但同时又可能因此掩盖穿孔等并发症所引起的疼痛。为此,我们对传统的内镜...
谭庆华车筑萍徐燕李娟王于锦
文献传递
非甾体类抗炎药性胃肠道损害
一概述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 anti-inflam- matory drugs,NSAIDs)按其结构和药理作用不同分为:水杨酸类、乙酰苯胺类、吡唑酮类、邻氨基苯甲酸类、芳基乙酸类、芳基丙酸类和昔康类,...
谭庆华
文献传递
胃癌和正常胃黏膜上NAG-1表达的比较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索NAG-1在胃癌、癌旁正常组织和正常胃黏膜上的表达情况及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RT-PCR法检测胃癌组织、癌周正常组织及正常胃黏膜上NAG-1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 NAG-1蛋白在癌旁正常组织表达较强,高于正常胃黏膜及胃癌NAG-1蛋白表达量,NAG-1蛋白在正常胃黏膜表达量高于胃癌;NAG-1mRNA在癌旁正常组织的表达量高于正常胃黏膜及胃癌,NAG-1mRNA在正常胃黏膜表达量高于胃癌;NAG-1蛋白在中高分化胃癌表达量高于低分化胃癌;相关性分析发现:NAG-1蛋白表达与胃癌的浸润程度、TNM分期及肿瘤大小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NAG-1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扮演抑癌基因的角色,其表达的减弱或缺失可能导致胃癌发生。
杨公利谭庆华谢咏梅郭梅梅李静唐承薇王春晖
关键词:胃癌非甾体抗炎药物NAG-1COX-2抑癌基因
肝硬化肠道细菌移位与多器官组织病理功能变化的关系探讨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肝硬化(LC)肠道细菌移位(BT)与多器官组织病理及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鼠龄3个月左右,体质量(250±20)g。随机分为对照组(NC组,10只)、肝硬化模型组(LC组,30只)。LC组采用改造的复合病因诱导大鼠LC模型,将肠系膜淋巴结匀浆进行细菌培养,以细菌培养结果分为BT阳性组和BT阴性组;留取股动脉血检测肝、肾功能及血氨;行肝、回肠、肾、脑组织病理学检测(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成功复制了LC大鼠模型。NC组大鼠未发生BT;LC组大鼠细菌移位,阳性率为69.23%,其中大部分为大肠埃希氏细菌(88.9%)。BT阳性组血清白蛋白及血氨水平分别显著低于和高于BT阴性组(均P<0.05)。与BT阴性组比较,BT阳性组有更为显著的肝、脑及回肠组织病理改变。结论BT是LC常见的病理生理变化,其发生与肠道屏障功能减弱、明显的肝功能减弱、潜在增加的发生肝性脑病的可能性相关。
胡艳艳刘苓张驰乾周力张永宏谭庆华
关键词:肝硬化细菌移位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
180例肝硬化病因及并发症分析
肝硬化是由各种不同的原因引起的常见的弥漫性肝病,其病因很多,在我国以病毒性肝炎最常见,在西方则以酒精中毒多见。中国自1992年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策略后,在临床上观察到,酒精性肝硬化似乎在增加,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病...
谭莹谭庆华周力
文献传递
贵州省幽门螺杆菌临床菌株的抗生素耐药现状被引量:16
2012年
目的检测贵州省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临床菌株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并分析甲硝唑(MTZ)、克拉霉素(CLA)、阿莫西林(AMO)耐药菌株的临床特征。方法以贵州地区30株培养成功的H.pylori临床菌株为研究对象,采用Kirby-Bauer及E-test法测定菌株对MTZ、CLA、AMO等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MTZ、CLA、AMO耐药菌株与敏感菌株患者性别、年龄及疾病种类的差异。结果 Kirby-Bauer法显示H.pylori临床菌株对AMO、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CLA、四环素、头孢呋肟、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分别为20.00%、3.33%、13.33%、30.00%、6.67%、0、0;E-test法显示H.pylori临床菌株对MTZ、AMO、CLA耐药率分别为63.33%、26.67%、33.33%;两种检查方法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男性患者MTZ的耐药率(77.78%)较女性患者(41.67%)高(P<0.05);30~60岁年龄组患者MTZ的耐药率更高(P<0.05);CLA和AMO的耐药率与疾病种类、性别、年龄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贵州地区H.pylori临床菌株的耐药现状不容忽视,以男性消化性溃疡患者年龄在30~60岁对MTZ的耐药率较高。
刘苓胡林刘娅琳周力车筑萍谭庆华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抗生素耐药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