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伟

作品数:23 被引量:56H指数:5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文化科学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生物学
  • 3篇文化科学
  • 2篇建筑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鸟类
  • 6篇荒漠
  • 5篇沙蜥
  • 3篇样线法
  • 3篇鸟类区系
  • 3篇区系
  • 3篇荒漠沙蜥
  • 3篇繁殖
  • 2篇地理变异
  • 2篇动物
  • 2篇多样性
  • 2篇湿陷性
  • 2篇湿陷性黄土
  • 2篇自然保护
  • 2篇自然保护区
  • 2篇相机
  • 2篇黄土
  • 2篇脊椎动物
  • 2篇教学
  • 2篇国家级自然保...

机构

  • 23篇兰州大学
  • 2篇武警工程学院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西安理工大学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新疆师范大学
  • 1篇中国计量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生态环境部南...

作者

  • 23篇赵伟
  • 4篇宋森
  • 4篇张立勋
  • 4篇包新康
  • 3篇骆爽
  • 3篇刘迺发
  • 2篇张文雅
  • 2篇张迎梅
  • 1篇刘廼发
  • 1篇廖继承
  • 1篇王晗
  • 1篇史静耸
  • 1篇马明
  • 1篇熊靖辉
  • 1篇邵明勤
  • 1篇房峰杰
  • 1篇李佳琦
  • 1篇张豫川
  • 1篇金园庭
  • 1篇丁未

传媒

  • 3篇动物学杂志
  • 3篇兰州大学学报...
  • 3篇野生动物学报
  • 2篇生物多样性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Curren...
  • 1篇四川动物
  • 1篇高校实验室工...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 1篇应用昆虫学报
  • 1篇高校生物学教...
  • 1篇第三届中国西...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6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9
  • 2篇2007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荒漠沙蜥栖息地选择的季节和地理变异被引量:2
2012年
通过主成分分析、方差分析和非参数检验比较荒漠沙蜥利用生境和潜在可利用生境的9个生态因子,目的是调查其栖息地选择的地理和季节变异.研究表明荒漠沙蜥栖息地选择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存在显著的季节和地理差异.多数种群在繁殖前均选择植被盖度较低的、日晒条件好的生境,而繁殖后选择草本盖度较高、食物条件较好的生境.对照样方季节变异不明显,表明该差异主要由沙蜥的主动选择引起.繁殖前温度相对较低,沙蜥为了获得较高体温、保证生殖腺发育而选择低盖度生境;繁殖后期为了避免高温、快速积累越冬所需脂肪而选择高草本盖度生境.无论对照样方还是选择样方均存在显著的地理变异,且参数的变异模式相同,表明栖息地的地理差异与生境的差异有一定关系.此外,在不同的生境条件下,沙蜥也会权衡逃避敌害和取食的利害,而做出有利于其存活和繁殖的选择.如在灌丛盖度较高逃避捕食较容易的生境会较多地考虑日晒和取食,而在植被盖度较低食物不利时侧重取食.
赵伟刘廼发
关键词:荒漠沙蜥栖息地选择地理变异
内蒙古阿拉善荒漠东部繁殖期鸟类多样性研究
2020年
于2016—2018年5—6月鸟类繁殖期,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对阿拉善-鄂尔多斯生物多样性中心地区鸟类种类、数量和分布进行调查。共记录到鸟类92种,隶属于15目37科,包括留鸟35种,夏候鸟39种,冬候鸟1种,旅鸟17种。调查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7种,包括凤头蜂鹰(Pernis ptilorhyncus)、红隼(Falco tinnunculus)、燕隼(Falco subbuteo)、雀鹰(Accipiter nisus)、普通狂鸟(Buteo japonicus)、大狂鸟(Buteo hemilasius)和黑鸢(Milvus migrans)。结果表明,鸟类主要集中分布在农田生态系统及荒漠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境鸟类数量最少。荒漠与荒漠草原生境鸟类群落相似性最高,而贺兰山山地森林与其他生境的鸟类群落相似性均较低。除湿地生态系统外,其他生境鸟类群落在不同年度间均具有较高相似性。农田生态系统由于其较高的异质性和稳定的水源供应,对维持荒漠地区鸟类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季节性干旱,较小面积的湿地生态系统对维持荒漠地区鸟类多样性的作用有限。
李佳琦赵伟万雅琼祁玥王晓宁
关键词:阿拉善荒漠繁殖鸟类鸟类区系样线法
荒漠沙蜥食物的两性差异被引量:1
2013年
对2008年4~6月在甘肃省甘塘、阿拉善左旗、民勤、山丹采集的荒漠沙蜥样本进行了食物两性差异的研究。主要采用剖胃法对219个荒漠沙蜥胃样的6021个食物做了识别和鉴定。结果表明,荒漠沙蜥的食性为动物性,食物多为昆虫,主要取食半翅目和膜翅目昆虫,尤其是长蝽科和蚁科(合计高于70%),取食猎物的体积大小集中在0.01~20mm3。4个种群的沙蜥对长蝽科昆虫均表现为正向选择,部分种群对蚁科昆虫表现负向选择。可能是因为沙蜥有食物选择性,对长蝽科昆虫取食较多,对拟步甲科摄食较少。较多地取食蚂蚁则是因为生境中喜好食物较少,而蚁科昆虫数量多,遇见率也较高。荒漠沙蜥雌雄个体食物生态位重叠度极高,但是卡方检验的结果却表明两性在食物组成和食物大小存在显著差异。由于雌雄个体对同种食物有相同的选择性,因此导致两性在食物组成和食物大小上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可能是雄性家域范围更大,对食物有更多选择。
施丽敏赵伟李佳琦王莹丁未房峰杰刘迺发
关键词:荒漠沙蜥食物两性差异
动物生物学实验中开展“综合性创新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被引量:1
2016年
阐述在动物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开设"学生自主选择,教师专题指导"的综合创新性实验,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方向、对创新实验的要求、以及创新实验在启发和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锻炼科研思维中起到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创新性实验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统筹规划能力,拓展了学生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教学效果超出了预期;同时也为动物学实验改革方向和设计理念转变提供了依据。
骆爽张立勋赵伟宋森
关键词:问卷调查
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栖鸟兽红外相机初步监测被引量:9
2019年
为了解甘肃省连城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物资源现状,于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在保护区内布设61台红外相机并开展调查工作。结果共记录到兽类4目9科15种,鸟类4目18科42种,其中梅花鹿(Cervus nippon)、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斑尾榛鸡(Bonasa sewerzowi)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马鹿(Cervus elaphus)、青鼬(Martes flavigula)、荒漠猫(Felis bieti)、血雉(Ithaginis cruentus)、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相对丰富度最高的5种动物为狍(Capreolus pygargus)、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赤狐(Vulpes vulpes)、猪獾(Arctonyx collaris)、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兽类和鸟类物种数月变化均较为明显,2018年6月最多,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受冬眠和迁徙影响相对较低。本研究提供了甘肃省连城自然保护区部分地栖兽类和鸟类资源的最新现状,同时丰富了祁连山鸟兽调查数据,为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及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提供基础资料。研究表明红外相机在调查大中型兽类、地栖性鸟类以及夜行性动物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对于小型兽类和非地栖性鸟类则有一定的局限性。
王晓宁满自红李文涛杨霁琴赵洋洋张立勋祁玥赵伟
关键词:红外相机
甘肃安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脊椎动物20年间的变化被引量:9
2014年
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已进行了三次综合科学考察(以下简称科考):第一次1988–1989年、第二次2002–2003年、第三次2012–2013年。在三次科考20多年的时间跨度中,脊椎动物各类群物种多样性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鱼类增加了2种,减少了3种土著种;两栖爬行类种类一直保持稳定;保护区三次科考记录的151种鸟类中,有55.63%(84种)一直稳定分布。因气候变暖,鸟类区系中东洋界比例增加,有明显的分布区向西扩散的物种成分,同时也有从新疆向东扩散的种类以及高原扩散来的成分。20年间分布减少的29种鸟类中,主要为夏候鸟(41.37%)和旅鸟(48.28%),这些鸟类的分布消失随机性很大。哺乳类的分布相对比较稳定,第三次科考没有调查到的6种哺乳类应该是由于调查方法造成的。新增的小五趾跳鼠(Allactaga elater)是甘肃省啮齿类的一个新记录,表明该物种分布区有向东南扩散的趋势。
包新康杨增武赵伟石存海杨永伟王亮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鸟类区系
甘肃民勤治沙站纵纹腹小鸮食性的季节变化被引量:3
2007年
分析民勤治沙站纵纹腹小鸮(Athene noctua)食团405块,共鉴定猎物562只。以个体计,民勤小鸮主要取食昆虫,占64.23%;其次为小型哺乳类,占32.38%;也取食少量爬行类(1.96%)和雀形目鸟类(1.42%)。生物量贡献则以小型哺乳类为主,占93.34%。猎物种类组成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异:取食小型哺乳类的频率存在显著季节差异,冬季最高94.59%,夏季最低17.75%,食物生物量贡献四季均在90%以上,季节变异不显著;昆虫成分出现在除冬季外的其他季节,且取食频率均在65%以上,季节差异显著;爬行类仅出现于夏季食谱中,仅秋季没有发现鸟类成分。分析秋、冬、春三季哺乳类猎物胫骨的量度发现,小鸮取食哺乳类的胫骨长度平均为16.22mm±4.72mm(n=112),主要取食Ⅰ(10.01mm-15.00mm)和Ⅱ(15.01mm-20.00mm)等级的猎物(分别58.04%和25.00%)。取食猎物的胫骨长度组成存在季节差异,平均长度以春季最大。民勤地区小鸮一年的食物生态位宽度为2.32,季节间存在变异,以冬季最高为2.99,夏季最低为1.64。一年的食物多样性为1.96,季节间存在变异,冬季最高为2.00。食物种类以夏季最多,秋季最少。
赵伟宋森邵明勤刘迺发
关键词:食性荒漠
基底颜色对两种沙蜥体色变异的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生存在不同基底颜色环境下的爬行动物种群通常表现出丰富的体色地理变异,其体色变化的潜在机制具有多样性。变色沙蜥(Phrynocephalus versicolor)和草原沙蜥(P.frontalis)具有较近的遗传关系,曾被认为与荒漠沙蜥(P.przewalskii)组成同一系统发育种组。本文应用光纤光谱仪(Ava Spec-2048),通过记录沙蜥背部体表12个部位的皮肤光反射率,定量比较在黑化环境下的深色变色沙蜥与非黑化环境下的浅色草原沙蜥自然体色变异,研究其种群体色变异是否具有时间可逆性,并探讨基底颜色对沙蜥体色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黑化生境下的变色沙蜥体色显著深于非黑化枯黄色生境下的草原沙蜥。此外,对黑化与非黑化样本开展的生境互换移植围栏实验,即把枯黄色生境中非黑化的草原沙蜥移植于黑色的基底环境中饲养,把黑化生境中黑化的变色沙蜥移植于枯黄色生境中饲养。结果表明,饲养1周后黑化群体背部6个检测部位的光反射率显著变大,其他部位均无显著变化;而非黑化群体只有左后肢和背部右上方2个部位的皮肤光反射率发生显著变化,其他部位反射率无显著变化。结果表明,变色沙蜥体色变异能力比草原沙蜥强,体色表型可能已经在两个近缘沙蜥物种中稳定遗传,基底生境颜色的短期变化在统计学上能引起肉眼难以识别的轻微的体色变异,个体发育相关的一些遗传因素可能对体色变异起控制作用。
童浩杰张凯龙刘宇航张立勋赵伟金园庭
关键词:沙蜥
甘肃省两种鸟类新记录——凤头鹰和栗颈凤鹛
2022年
2020-2021年在“大熊猫栖息地裕河片区鸟类多样性监测”期间,于甘肃裕河自然保护区观察到2种甘肃省鸟类新纪录:凤头鹰(Accipiter trivirgatus)和栗颈凤鹛(Yuhina torqueola).两种鸟类在甘肃省的新纪录更新了这两个物种的分布范围,丰富了保护区和甘肃省的鸟类物种多样性.
程志昌廖继承赵伟包新康
大、小苏干湖湿地鸟类多样性季节变化被引量:7
2007年
2006年分3个季节(春、夏、秋)对大苏干湖、小苏干湖及两湖间河道湿地鸟类物种多样性及数量的季节变动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1目20科38属47种。其中留鸟5种,迁徙路过鸟10种,夏候鸟32种。春季共记录到24种鸟类,夏季32种,秋季30种。秋季在大苏干湖区活动的鸟类种数最多,多样性指数最大,为3.0891,而小苏干湖区的鸟类多样性指数在3个季节都较低。
包新康张立勋刘迺发宋森赵伟
关键词:湿地鸟类多样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