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勇钢

作品数:29 被引量:460H指数:12
供职机构: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6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2篇土壤
  • 7篇植被
  • 7篇团聚体
  • 6篇柠条
  • 6篇丘陵区
  • 6篇黄土丘陵
  • 6篇黄土丘陵区
  • 5篇演替
  • 5篇有机碳
  • 5篇植被演替
  • 5篇土壤有机
  • 5篇团聚体稳定性
  • 4篇土壤结构
  • 3篇典型草原
  • 3篇典型草原区
  • 3篇入渗
  • 3篇土壤结构特征
  • 3篇土壤有机碳
  • 3篇退耕
  • 3篇退耕地

机构

  • 17篇山西师范大学
  • 11篇西北农林科技...
  • 8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河南省农业科...
  • 2篇中国科学院亚...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西藏农牧学院
  • 1篇西藏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黄陵县林业工...
  • 1篇北京市水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29篇赵勇钢
  • 11篇赵世伟
  • 5篇梁向锋
  • 4篇曹丽花
  • 3篇杨永辉
  • 2篇华娟
  • 2篇刘合满
  • 2篇吴金水
  • 2篇张扬
  • 2篇王子龙
  • 2篇黄菁华
  • 1篇山立
  • 1篇胡斐南
  • 1篇冯浩
  • 1篇雷廷武
  • 1篇谭文峰
  • 1篇刘汗
  • 1篇赵军
  • 1篇张亚莉

传媒

  • 6篇水土保持研究
  • 4篇水土保持通报
  • 3篇生态学报
  • 3篇中国水土保持...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草地学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中国科学(D...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山西省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水足迹研究被引量:12
2018年
基于水足迹理论,利用气象和农业数据,对山西省2005-2014年11个市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水足迹及水足迹进行量化,并对其时空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山西省各地区粮食作物生产水足迹在研究时段内均呈下降趋势,全省综合作物生产水足迹由1.75m^3/kg减少到1.31m^3/kg;2)作物生产水足迹在区域间有由南向北增加的趋势,其中大同、吕梁、太原生产水足迹较高,具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空间;3)山西省粮食作物年均水足迹总量为163.65亿m^3,高于全省水资源总量,水资源利用呈不可持续状态。该结果可为山西省制定水资源管理策略提供参考。
冯变变刘小芳赵勇钢李轲
关键词:水足迹粮食作物用水效率
黄土高原植被演替下土壤孔隙的定量分析被引量:39
2010年
土壤孔隙特征对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下的"土壤水库"重建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利用CT(Computed Tomography)扫描和图像处理技术,对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5个植被自然恢复演替阶段样地表层15~57mm的土壤孔隙参数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孔隙数、孔隙度、孔隙成圆率和分形维数等孔隙参数得到极显著地提高(P<0.01),表现的规律为顶级群落阶段>先锋乔木阶段>灌丛群落阶段>草地群落阶段>弃耕地阶段,说明植被自然恢复能明显促进土壤孔隙状况的提高,并且这种作用随着恢复演替时间的延长和植被类型的改变逐渐增强,最终在顶级群落阶段土壤孔隙参数达到最优.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各孔隙参数之间均有极显著(P<0.001)的线性关系,有机质累积量的增加可能是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孔隙特征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赵世伟赵勇钢吴金水
关键词:黄土高原植被演替土壤孔隙土壤有机质
外源硒补给与水肥联合调控对红枣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水土流失与干旱缺水并存是影响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近10年来,陕北地区大面积种植山地红枣林,在此基础上结合具有节水、增产和生态综合功能的集雨微灌技术已被证明可有效、同步解决该问题。同时,陕北也是...
赵勇钢
关键词:红枣水肥管理生产技术
文献传递
汾河流域下游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优先流区与基质流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分析被引量:3
2022年
优先流是水分和溶质在土壤中非均质性运移的普遍现象,但对其形成的优先流区和基质流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研究还较少。为了阐明土壤团聚体破碎机制的差异,研究以汾河流域下游农田、撂荒地和果园3种土地利用方式为对象,采用野外染色示踪法与Le Bissonnais(LB)法分析了土壤染色区分下优先流区与基质流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染色率主要分布在0—30 cm土层,在10—30 cm土层果园显著高于撂荒地。LB处理的>0.25 mm团聚体含量和平均重量直径(MWD)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现为果园>农田>撂荒地,相对消散指数(RSI)和相对机械破碎指数(RMI)则有相反的趋势。优先流区在10—20 cm土层比基质流区具有更强的团聚体稳定性以及抵抗消散作用和机械破坏能力。土壤染色率与快速湿润的MWD呈显著负相关,与RSI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果园比农田和撂荒地具有更好的优先流特征和团聚体稳定性,并且优先流区抗团聚破碎能力比基质流区更强,这将有利于维持优先流途径稳定性。
任泽莹赵勇钢吕银彦尚月婷王永彬韩乐乐刘小芳
关键词:土壤物理学优先流团聚体稳定性
半干旱典型草原区退耕地土壤结构特征及其对入渗的影响被引量:65
2008年
坡地土壤降雨入渗、径流和侵蚀过程与土壤结构密切相关。试验样地为宁夏固原云雾山自然保护区的坡耕地、退耕6a、退耕11a(前8a放牧,后3a禁牧)和退耕16a坡地,室内测定土壤结构指标,野外采用基于径流-入流-产流方法的新型降雨仪器在17、43和56mm/h雨强下观测坡地土壤的入渗性能,分析土壤结构特征对入渗的影响。对土壤结构的稳定性指标、孔隙性指标和分形维数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退耕年限的延长,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增强,土壤结构孔隙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模拟降雨结果显示,随着雨强的增大,退耕地的土壤入渗率增加,但坡耕地反而降低。退耕11a样地受放牧牲畜践踏影响,入渗性能最差。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可知,在17mm/h和56mm/h雨强下,影响土壤稳定入渗率的土壤结构因子主要是容重和有机碳含量,而在43mm/h雨强下主要是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孔隙状况的差异致使土壤结构特征不同,从而对入渗性能和过程产生明显的影响。
赵勇钢赵世伟曹丽花梁向锋
关键词:退耕地土壤结构特征雨强入渗
晋西黄土区人工林细根与土壤水碳的耦合关系被引量:10
2019年
以晋西黄土区山西离石典型人工林刺槐、侧柏、核桃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深剖面(0—500 cm)细根参数、土壤水分和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并以农地为对照,评价各人工林土壤水分亏缺和有机碳积累效应,在此基础上探讨三者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3种人工林土壤浅层(0—70 cm)细根累计生物量占整个土层的56%—71%,具有明显表聚性。(2)3种人工林土壤深层(70—500 cm)土壤水分亏缺效应均显著高于浅层(P<0.05),与农地相比,其亏缺值表现为:侧柏>核桃>刺槐。(3)3种人工林深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占整个土层的77%—86%;与农地相比,侧柏和核桃土壤有机碳积累效应总体为正向积累作用,刺槐则相反。(4)在土壤浅层,细根参数与土壤水分和有机碳密度均有显著相关性,而在深层,细根主要与有机碳密度显著相关,与土壤水分的相关性仅在刺槐样地显著。晋西黄土区不同人工林深层细根分布有很大差异,且已对其深层土壤水分和有机碳的分布产生影响。综合来看,刺槐的细根分布已造成深层土壤水分亏缺,同时也不利于深层有机碳的积累。
刘新春赵勇钢刘小芳朱兴菲高冉栗文玉
关键词:晋西黄土区人工林
退耕典型草地土壤饱和导水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24
2016年
土壤饱和导水率Ks(soil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反映土壤水分入渗能力,是重要的水力参数。通过对云雾山典型草原区不同年限退耕地0~40cm土层的土壤饱和导水率进行测定,并对土壤饱和导水率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方差和通径分析。研究表明:退耕过程有利于提高土壤饱和导水率,退耕第3-22年,饱和导水率从4.16mm·min^(-1)增加到6.74mm·min^(-1),提高了61.9%。在这一阶段0~40cm土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整体得到改善,其中20~40cm土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改善更为明显。退耕开始阶段(3年)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至最低,仅为17.79g·kg^(-1),随后有机质迅速积累,到退耕24年时含量达52.49g·kg^(-1),增加了195.1%。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饱和导水率的主要因素,水稳性团聚体直接作用更显著,有机质间接作用更显著。每增加1个单位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饱和导水率提高2.4%,而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1个单位,土壤饱和导水率只提高1.2%。
王子龙赵勇钢赵世伟黄菁华杜璨尚应妮
关键词:退耕地土壤饱和导水率团聚体稳定性土壤有机质
晋西黄土区典型人工植被生长季深层土壤储水量与细根生物量分布特征被引量:4
2019年
为研究黄土区人工植被建设对深层土壤水分亏缺的影响,以晋西黄土区4种典型人工植被类型(苜蓿、刺槐、侧柏和核桃)和农地(对照)为研究对象,分析深剖面(70~500 cm)土壤储水量和细根生物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深层土壤含水量的分布可划分为降水入渗层(70~160 cm)、过渡层(160~280 cm)和相对稳定层(280~500 cm); 2)不同人工植被类型土壤储水量在深层有显著性差异(P <0. 05),与农地相比,其他4种人工植被深层(> 70 cm)土壤储水量的总亏缺量为161. 94~448. 25 mm,并且苜蓿和侧柏水分亏缺深度达到3 m以上,刺槐和核桃则达到5 m以上; 3)深层(> 160 cm)细根生物量与土壤储水量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 <0. 05),刺槐和核桃深层细根生物量比例高于侧柏和苜蓿。研究区不同人工植被类型已产生明显的深层土壤水分亏缺问题,这与植被细根生物量剖面分布有紧密关系,该区域未来人工植被建设中应重点考虑刺槐和核桃根系特性与水分条件的适应性。
刘新春赵勇钢刘小芳朱兴菲高冉栗文玉
关键词:人工植被土壤储水量细根生物量晋西黄土区
子午岭次生林区土壤持水力及其与土壤有机碳的关系被引量:5
2008年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就子午岭次生植被辽东栎、山杨、沙棘、狼牙刺、白羊草的土壤持水力及其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植被间土壤持水力为:辽东栎>山杨>狼牙刺>白羊草>沙棘,除沙棘外,各植被土壤持水力和供水力随植被的正向演替而提高。②土壤比水容量即释水能力表现为乔木林大于灌木林和草地。③土壤水分特征曲线Gardner模型参数A、土壤有效水、土壤无效水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83,0.80,0.79。
梁向锋赵世伟张亚莉赵勇钢华娟张扬
关键词:土壤持水力土壤有效水
土壤胶结物质分布特征及其对黄土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26
2016年
通过对子午岭林区顶级植被辽东栎群落0—100cm土层有机无机胶结物质的含量与类型、土壤大团聚体稳定性进行野外调查采样与室内测定,对胶结物质含量与分布及其对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不同胶结物质对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和碳酸钙含量在剖面上呈现出完全相反的分布规律。有机碳含量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其中0—20cm土层中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20—100cm土层;而碳酸钙含量随土层的加深而增加,其中20—100cm土层中碳酸钙含量显著高于0—20cm土层。土壤黏粒含量随土层的加深逐渐增加,但总体上变化不明显。(2)土壤大团聚体稳定性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其中在20—70cm土层中大团聚体稳定性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变化最为剧烈(与0—20cm土层相比,破坏率增加了581.00%)。40—100cm土层中大团聚体破坏率是0—20cm土层中的7.25倍,表明表层大团聚体稳定性远远高于底层。(3)黄土大团聚体稳定性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土壤有机碳含量。而在有机碳组分中,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对大团聚体稳定性的提高起最直接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黄土主要胶结物质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特征,明确了矿物结合态有机碳是直接影响黄土大团聚体稳定性最强烈的胶结物质,这为培育良好的土壤结构体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王子龙胡斐南赵勇钢谭文峰赵世伟黄菁华张耀方杜璨尚应妮
关键词:有机碳组分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