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志刚

作品数:11 被引量:28H指数:4
供职机构: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卫生厅指导性课题石家庄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胃癌
  • 3篇细胞
  • 2篇短发夹RNA
  • 2篇胰岛
  • 2篇胰岛素
  • 2篇胰岛素样
  • 2篇胰岛素样生长...
  • 2篇胰腺
  • 2篇胰腺癌
  • 2篇胰腺癌细胞
  • 2篇术后
  • 2篇突变
  • 2篇突变型
  • 2篇腺癌
  • 2篇腺癌细胞
  • 2篇基因
  • 2篇发夹
  • 2篇癌细胞
  • 2篇PANC-1
  • 2篇RNA干扰

机构

  • 10篇石家庄市第一...
  • 7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石家庄市中心...
  • 1篇河北省人民医...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邯郸市中心医...

作者

  • 11篇郑志刚
  • 7篇李冬斌
  • 6篇许香梅
  • 4篇蔡建辉
  • 3篇徐晓云
  • 3篇郭华
  • 3篇刘津
  • 3篇司洪涛
  • 3篇王利伟
  • 2篇谢永
  • 2篇高鹏志
  • 2篇李桂馨
  • 2篇许建多
  • 2篇刘云星
  • 1篇赵雪莲
  • 1篇谢绍建
  • 1篇郑铮
  • 1篇段国强
  • 1篇孟宁
  • 1篇张伟

传媒

  • 3篇山东医药
  • 2篇世界华人消化...
  • 2篇河北医药
  • 1篇中国地方病防...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临床研究

年份

  • 2篇2020
  • 3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08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半相合基因DCs-CTL对小鼠黑色素瘤的抑制作用及GVHD反应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半相合基因来源肿瘤特异性树突状细胞活化的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the special cytotoxic T lymphocytes activated by dendritic cells,DCs-CTLs)体外静脉注射荷瘤鼠后观察其抑瘤效果及其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的程度.方法:将B16黑色素瘤体外种植于健康C57BL/6小鼠成功后,全部在第10天给予60CO 7 Gy全身照射.将荷瘤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自体治疗及半相合治疗组,分别于第10、17天给予小鼠自体红细胞、自体来源DCs-CTLs效应细胞、半相合鼠来源DCs-CTLs细胞经尾静脉注射治疗后,行GVHD评分;治疗后处死小鼠,取脾脏、肾和皮肤行病理检查,观察有无移植物抗宿主反应表现,并绘制肿瘤生长曲线、计算抑瘤率.结果:(1)3组GVHD反应评分结果:阴性对照组与自体治疗组、半相合治疗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治疗组与半相合治疗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分别取3组小鼠的脾脏、皮肤和肾脏行病理检查,各组均未见明显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的病理变化;(2)肿瘤生长曲线显示,自体治疗组和半相合治疗组均能明显抑制肿瘤生长,而阴性对照组对肿瘤的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自体治疗组和半相合基因治疗组瘤质量均低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治疗组和半相合基因治疗组之间瘤质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治疗组和半相合治疗组抑瘤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治疗组及半相合基因治疗组均有明显抑瘤作用,治疗后观察半相合基因治疗组未见明显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李冬斌司洪涛郑志刚茹丽娜许香梅徐晓云蔡建辉
关键词: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微生物组调整对GIST术后EPISBO恢复及血清IL-6、IL-17、IL-22、IL-33的影响
2020年
目的探究不同微生物组调整方案在腹腔胃肠间质瘤(GIST)术后早期考虑,炎性肠梗阻(EPISBO)治疗中的效果以及其对相关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1月GIST术后罹患EPISBO的患者93例,根据住院号随机分为试验1组、试验2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试验1组加用肠道微生物复合制剂调理肠道菌群,试验2组加用中药粘连松解汤调理肠道菌群,对照组则不加用任何肠道菌群干预措施。静脉血采集后应用ELISA法测定血清炎性因子IL-6、IL-17、IL-22、IL-33;应用IBS-SSS病情严重程度量表评估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应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估患者治疗后4周总体身心状态。结果试验1组和试验2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IL-6、IL-17、IL-22、IL-33均明显降低,试验1组数据低于试验2组,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数据明显高于2个试验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IBS-SSS评分后统计分析显示治疗前3组患者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前2周:试验1组和试验2组均较对照组有治疗优势(P<0.05)。但4周后随着3组患者逐渐痊愈及肠道菌群恢复,3组患者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OQOL-BREF测评:治疗前3组患者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4周,试验1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优于试验2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2组和对照组治疗后4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3组自身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生物组及中药组均能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缩短各项指标的恢复时间,但微生物组远期治疗效果好于中药干预组及对照组,因此在EPISBO治疗中采用微生物组疗法要更有远期优势,值得临床早期应用。
王利伟许建多刘云星郑志刚孟宁
关键词:GISTEPISBO
多学科协作在腹腔术后动力性肠梗阻治疗中的价值研究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MDT)腹腔术后并发动力性肠梗阻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腹腔术后并发动力性肠梗阻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模式治疗,试验组采用多学科协作模式治疗,2组均随访8周。监测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2组患者干预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白细胞水平。结果试验组肠道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血清中炎性因子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恢复速度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营养、护理和治疗情况是腹腔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P值分别为0.004、0.000、0.032、0.025)。结论多学科协作新模式在腹腔术后动力性肠梗阻方面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加快各项指标的恢复速度。
许建多刘云星郑志刚韩志勤孙建彬
关键词:肠梗阻肠道感染
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在T1、T2期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探讨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ISR)在T1、T2期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的72例T1、T2期超低位直肠癌患者的诊治及随访资料,根据不同术式分为完全ISR组、部分ISR组和保齿ISR组。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手术根治效果及术后肛门功能。结果 3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远切缘距离、切除肠管长度、淋巴结清扫数以及淋巴结阳性数数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12个月,完全ISR组术后肛门功能良好率均明显低于部分ISR组和保齿ISR组(P均<0.05)。结论 ISR为治疗T1、T2期超低位直肠癌的有效术式,在保证手术根治性效果的同时可切除部分内括约肌,以改善患者术后肛门功能。
郑志刚王利伟戎亚军高鹏志
关键词:超低位直肠癌肛门功能
短发夹RNA对胰腺癌细胞PANC-1突变型K-ras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研究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对人胰腺癌细胞PANC-1中突变型K-ras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构建特异性针对胰腺癌PANC-1细胞突变型K-ras基因的重组质粒pGensil-1-P1,阴性对照质粒pGensil-1-HK并采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转染胰腺癌细胞.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检测K-ras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CCK-8方法测量细胞生长曲线.并建立人胰腺癌细胞PANC-1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分别注射Pgenesil-1-P1、Pgenesil-1-HK质粒,动态观察并处死裸鼠计算肿瘤体积.结果:测序证实质粒表达载体构建成功,短发夹RNA(shRNA)使胰腺癌细胞PANC-1突变型K-ras基因的mRNA较未治疗组、阴性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P=0.01);未治疗组、阴性对照组及治疗组的K-ras蛋白表达率分别为100%,99.0%±0.73%,39.9%±2.1%,前两组K-ras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较未治疗组K-ras蛋白表达下调了约60.1%;细胞生长受到明显抑制(P=0.02);经重组质粒治疗14d后,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缓慢,相较于对照组瘤体明显缩小(P=0.03).结论:shRNA对特异性转染组的胰腺癌细胞的突变K-ras基因表达有抑制作用,使细胞以及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受到抑制.
李冬斌蔡建辉郑志刚许香梅赵雪莲黄林凤郭华
关键词:胰腺癌K-RASRNA干扰短发夹RNA
克罗恩病患者初次诊断时的贫血发生率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是炎症性肠病(IBD)中的重要两种类型,我国以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率较高,西方国家以克罗恩病发病率为高,我国克罗恩病发病率有超过溃疡性结肠炎的趋势[1-3]。本文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通过对10年245例克罗恩病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脂在了解克罗恩病患者贫血率发生情况、流行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变化趋势,为克罗恩病诊疗提供参考。
李冬斌徐晓云刘津许香梅郑志刚司洪涛
关键词:克罗恩病炎症性肠病贫血率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类
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IGF-Ⅰ、IGF-ⅠR、IGF-Ⅱ水平变化及意义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观察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IGF-Ⅰ受体(IGF-Ⅰ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行胃癌根治术的胃癌患者50例(观察组)、体检健康者50例(对照组),检测观察组手术前后、对照组体检日血清IGF-Ⅰ、IGF-ⅠR、IGF-Ⅱ。分析各指标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术前血清IGF-Ⅰ、IGF-ⅠR、IGF-Ⅱ水平均高于术后及对照组(P均<0.05),但术后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低分化者血清IGF-Ⅰ、IGF-ⅠR、IGF-Ⅱ水平明显高于高分化、中分化者,TNM分期Ⅲ、Ⅳ期者明显高于Ⅰ、Ⅱ期者,有淋巴结转移者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均<0.05)。结论胃癌患者术前血清IGF-Ⅰ、IGF-ⅠR、IGF-Ⅱ水平明显升高,其水平变化与肿瘤的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
李冬斌许香梅司洪涛徐晓云茹丽娜郑志刚刘津
关键词:胃癌
RNA干扰技术抑制胰腺癌细胞PANC-1突变型K-ras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
2008年
构建特异性针对胰腺癌细胞株PANC-1的重组质粒pGensil-1-P1(阴性对照pGensil-1-HK)并采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转染胰腺癌细胞。应用RT-PCR法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ANC-1细胞K-ras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CCK-8方法测量细胞生长曲线。结果测序证实质粒表达载体构建成功,PANC-1细胞突变型K-ras mRNA及蛋白表达较非特异性转染组以及未转染组、阴性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细胞生长受到明显抑制(P<0.05)。认为RNA干扰技术对特异性转染的胰腺癌细胞的突变K-ras基因表达有抑制作用,使细胞生长受到抑制;本研究为肿瘤的生物学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
段国强李冬斌郑志刚郑铮李桂馨郭华谢永蔡建辉
关键词:胰腺癌K-RAS基因RNA干扰短发夹RNA
IGF-I,IGF-IR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2008年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型受体(IGF-IR)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对40例胃癌患者的癌组织、距原发灶5cm以上胃组织和10例正常胃组织标本进行IGF-I,IGF-I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将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病理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①胃癌组织中IGF-I的表达率显著高于切缘组织和对照组(P<0.05)。切缘组织和对照组中表达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PTNM分期中Ⅰ,Ⅱ期及Ⅲ,Ⅳ期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无淋巴结转移组及有淋巴结转移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未侵及全层组及侵及全层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胃癌组织IGF-IR的表达率显著高于切缘组织和对照组(P<0.05)。切缘组织和对照组中IGF-IR的表达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PTNM分期中Ⅰ,Ⅱ期及Ⅲ,Ⅳ期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无淋巴结转移组及有淋巴结转移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IGF-I,IGF-IR的高表达与胃癌的发生有关,且均参与了胃癌的侵袭和转移。
李冬斌许香梅郑志刚郭华李桂馨谢绍建谢永蔡建辉
关键词:胃癌免疫组织化学
肠梗阻行小肠排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分析肠梗阻行小肠排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危险因素,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肠梗阻患者237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小肠排列术治疗。根据术后有无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237例患者中34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14.35%);并发症组年龄≥60岁比例、低蛋白血症率、贫血率、合并基础疾病比例、小肠切除+断端吻合术比例、肠梗阻侵袭度评分、手术时间≥3 h比例、伴肠穿孔或肠浆膜撕裂比例、术中肠管破裂率、APACHEⅡ评分≥14分比例均高于无并发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3 h、APACHEⅡ评分≥14分、有基础疾病、术中肠管破裂、伴肠穿孔或肠浆膜撕裂是肠梗阻行小肠排列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肠梗阻行小肠排列术后并发症以电解质紊乱和感染为主,手术时间、低蛋白血症、合并基础疾病、术中肠管破裂、APACHE-Ⅱ评分及伴肠穿孔或肠浆膜撕裂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郑志刚王利伟戎亚军高鹏志
关键词:肠梗阻小肠排列术术后并发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