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文
- 作品数:3 被引量:4H指数:1
- 供职机构:嘉兴学院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线粒体损伤在创伤弧菌诱导树突状细胞凋亡中的作用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线粒体损伤在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Vv)诱导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凋亡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建立Vv 1.1758与DC2.4细胞混合培养模型。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创伤弧菌侵入细胞方式和细胞线粒体病变情况。荧光探针DCFH-DA和Fluo-8/AM分别检测侵入细胞内活性氧(ROS)和Ca2+离子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凋亡情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NF-κB p65和TNF-α蛋白的表达。结果:Vv 1.1758可诱导DC2.4细胞凋亡。Vv 1.1758以菌体一端与细胞表面结合的方式侵入细胞,侵入细胞的线粒体有明显病变,细胞内ROS和Ca2+水平升高,线粒体膜电位降低。共培育1 h,NF-κB p65蛋白即开始升高,5 h达高峰,6 h稍有下降;TNF-α蛋白则在共培育2 h开始增高,6 h达高峰。结论:线粒体损伤在Vv诱导DC凋亡中发挥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细胞内ROS和Ca2+水平升高、线粒体膜电位降低有关,NF-κB p65和TNF-α可能是细胞凋亡过程中的重要信号分子。
- 徐水凌朱佳张新红邵平扬郑文文
- 关键词:创伤弧菌树突状细胞细胞凋亡线粒体肿瘤坏死因子Α
- 创伤弧菌诱导小鼠树突状细胞DC2.4凋亡的实验研究
- 2013年
- 通过建立Vv1.1758标准菌株与小鼠树突状细胞DC 2.4的细胞感染模型,计算其感染率,并采用FITC-Annexin V/PI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树突状细胞DC 2.4的凋亡情况。结果显示:Vv1.1758标准菌株与小鼠树突状细胞DC 2.4混合培养1h后,即见有创伤弧菌的侵入,混合培养2h、3h、4h、5h、6h后,细菌侵入细胞现象明显,侵入率分别为(36.3±3.4)%、(55.1±4.7)%、(67.9±6.3)%、(83.9±5.8)%和(91.9±8.3)%,与混合培养1h(12.1±1.3)比较,细菌侵入率明显升高(P<0.05);Vv 1.1758标准菌株与小鼠树突状细胞DC 2.4混合培养1h,2h,3h,4h,5h,6h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2±1.1)%、(26.9±8.8)%、(35.5±10.2)%、(43.3±11.7)%、(60.8±13.8)%和(76.1±15.3)%,由此得出,创伤弧菌可侵入DC 2.4细胞,诱导细胞凋亡可能是其损伤DC 2.4的主要机制。
- 郑文文吴健朱丽徐聪徐水凌
- 关键词:创伤弧菌树突状细胞凋亡
- Toll样受体2/4-核因子κB信号通路在人结核分枝杆菌侵入小鼠树突细胞2.4中的作用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研究人结核分枝杆菌侵入抗原提呈细胞后诱导树突细胞( DC )成熟的机制。方法:选择小鼠DC2.4细胞株为抗原提呈细胞的效应细胞,建立人结核分枝杆菌H37 Rv株的细胞混合培养模型。在不同混合培养时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DC2.4细胞Toll样受体2(TLR2)、TLR4 mRNA的表达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DC的核因子κB ( NF-κB ) p65蛋白的表达;免疫酶联吸附试验定量检测DC产生α肿瘤坏死因子( TNF-α)的水平;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DC2.4表面CD80和CD86的表达情况。结果:H37 Rv与DC2.4共培养2 h后开始有细菌侵入;共培养6、8、10、12 h后,细菌侵入率分别为(37.9±5.6)%、(51.2±7.6)%、(57.2±8.9)%、(63.9±12.4)%;TLR2、TLR4 mRNA也开始增量,共培养10 h时达高峰,之后开始下降;共培养6 h时,NF-κB p65的表达量明显增高;TNF-α的表达量在共培养6 h开始上调,8 h时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共培养6 h时,DC2.4表面CD80、CD86表达量明显增高。结论:人结核分枝杆菌侵入DC2.4时,通过激活TLR2/4-NF-κB 信号通路,诱导 DC 成熟,提高其抗原提呈能力。
- 徐倩金梦媚郑文文朱丽徐水凌
- 关键词:TOLL样受体树突细胞核因子-ΚB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