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麻醉
  • 3篇芬太尼
  • 2篇异丙酚
  • 2篇静脉
  • 2篇丙酚
  • 1篇胆囊
  • 1篇胆囊切除
  • 1篇胆囊切除术
  • 1篇导管
  • 1篇咽喉疼痛
  • 1篇咽痛
  • 1篇异丙酚芬太尼
  • 1篇硬膜
  • 1篇硬膜外
  • 1篇硬膜外镇痛
  • 1篇镇痛
  • 1篇瑞芬太尼
  • 1篇瑞芬太尼复合...
  • 1篇舒芬太尼
  • 1篇疼痛

机构

  • 5篇厦门市第二医...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唐山市丰润区...

作者

  • 5篇陆辉
  • 3篇刘玲玲
  • 2篇刘桂林
  • 2篇叶秀清
  • 1篇颜丽晖
  • 1篇吴新民
  • 1篇吴爱平
  • 1篇刘永前
  • 1篇王占天
  • 1篇耿志宇
  • 1篇郑雁
  • 1篇李昆鹏
  • 1篇郑燕

传媒

  • 2篇福建医药杂志
  • 1篇中国内镜杂志
  • 1篇中华麻醉学杂...
  • 1篇中国临床实用...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6
  • 1篇2004
  • 1篇199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产妇分娩时舒芬太尼或芬太尼混合罗哌卡因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的效应被引量:26
2006年
目的比较产妇分娩时舒芬太尼或芬太尼混合罗哌卡因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的效应。方法无产科及硬膜外阻滞禁忌证的阴道分娩单胎初产妇120例,随机分为2组(n:60):舒芬太尼混合罗哌卡因PCEA组(S组)和芬太尼混合罗哌卡因PCEA组(F组)。当产妇宫口开至3cm时,L_(2,3)间隙硬膜外穿刺置管,S组硬膜外注射0.15%罗哌卡因和0.5μg/ml舒芬太尼混合液试验剂量5 ml,随后追加上述混合液10 ml,30min后以0.1%哌卡因和0.5μg/ml舒芬太尼的混合液行PCEA;F组混合液中以2μg/ml芬太尼替代0.5μg/ml舒芬太尼,其他用药情况均与S组同。两组PCA剂量为6 ml,锁定时间为15 min。记录产妇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下肢运动神经阻滞程度、生命体征、产程、分娩方式、不良反应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两组镇痛期间VAS评分均降低,S组镇痛20~60 min VAS评分均低于F组。两组镇痛起效时间、达最高镇痛平面的时间、最高绝对平面、PCA实际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组皮肤瘙痒的发生率高于F组,舒芬太尼、芬太尼用量分别为16±8、(70±28)μg,比率为1:4.4。两组产程和分娩方式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产妇分娩时等效剂量的舒芬太尼或芬太尼混合罗哌卡因PCEA均可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
耿志宇吴新民陆辉张红芹李昆鹏刘石磊
关键词:酰胺类舒芬太尼芬太尼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静脉麻醉在小儿脑瘫SPR术的应用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在小儿脑瘫电刺激下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手术的应用。方法40例痉挛性脑瘫患儿在气管插管,俯卧头低位下行双侧L2-S1脊神经后根选择性切断术,以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静脉输注全凭静脉麻醉,维持BIS值50~60,观察电刺激前后HR、MAP、SPO2的变化情况、运动阈值及患儿的体动反应,术后清醒拔管的神志状态及术后随访有无术中知晓。结果麻醉效果满意,BIS值50—60,运动阈值适当,体动反应小,脊神经电刺激阶段HR增快,MAP增高,但与电刺激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清醒快,拔管时应激反应小,术后随访无术中知晓。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静脉输注全凭静脉麻醉可控性强,对循环影响小且术中无知晓,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小儿脑瘫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叶秀清刘玲玲郑雁刘桂林陆辉
关键词:瑞芬太尼异丙酚脑瘫痉挛脊神经后根切断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不同麻醉方法的比较
1999年
刘玲玲陆辉
关键词:胆囊切除术腹腔镜麻醉
异丙酚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用于电视宫腔镜检查术的临床观察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 观察异丙酚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行电视宫镜检查术的效应。方法 选择拟行电视宫腔镜检查的病人 80例 ,根据自愿分为治疗组 (A组 ,5 0例 )和对照组 (B组 ,30例 )。两组病人均于检查前 4h经阴道置入米索沙条于宫颈管处。A组病人在异丙酚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下实施检查 ;B组按常规方法进行检查。分别观察和记录两组病人检查前、检查中和检查后呼吸、ECG、SpO2 、BP、HR的变化情况 ,以及心律紊乱、面色苍白、出汗、恶心呕吐、胸闷不适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平均异丙酚总用量 (12 4 .9± 2 3.1)mg、停药后清醒时间(5 6 .1± 1.0 3)min、术后 30min内均步行离院 ;A组注药后HR、BP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P <0 .0 1或P <0 .0 5 ) ,其中 ,5例病人术中HR <6 0次 /min,静注阿托品 0 .5mg后回升 ,全部病人SBP均在 90mmHg以上 ;B组病人扩宫时HR、BP均有明显上升 (P <0 .0 1) ,扩宫后HR下降显著 (P <0 .0 1或P <0 .0 5 ) ,其中 11例病人低于 6 0次 /min ,伴SBP <90mmHg者 5例 ;A组注药后呼吸均变浅变慢 ,SpO2 呈下降趋势 (P <0 .0 5 ) ,3例病人SpO2 一度低于 92 % ,经垫肩或托起下颌后均迅速回升至正常 ;B组检查过程中SpO2 变化较小 ;A组术中未见心律紊乱、面色苍白、出汗、恶心呕吐。
刘永前颜丽晖吴爱平王占天陆辉
关键词:宫腔镜复合麻醉异丙酚芬太尼
地塞米松和氟比洛芬酯联用预防气管导管拔管后咽痛的临床观察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评价地塞米松联合氟比洛芬酯减轻气管拔管后咽痛的效能。方法选择168例(23~58岁)使用气管插管的妇科和外科腹腔镜下手术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以双盲、前瞻性的随机方法分为A组(静脉注射地塞米松0.1mg/kg+氟比洛芬酯注射液50mg、B组(静脉注射地塞米松0.1mg/kg)和C组(静脉注射安慰剂生理盐水)。分别记录Cormack—Lehane评分的声门暴露程度、气管插管阻力、气管插管次数、气管插管时间、插管维持时间。在清醒拔管后1h及24h,利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来评价咽痛程度。结果C组患者清醒拔管后1h的咽痛发生率及咽痛程度(53%,30.9±20.3)较B组(31%,12.4±19.6)(P=0.021,P〈0.001)和A组(11%,6.6±14.8)(P=0.001,P〈0.001)高;B组较A组高(P=0.018,P=0.003)。拔管24h后,A组(27%,29.9±20.5)低于B组(47%,43.9±21.9,)(P=0.030,P=0.038)及C组(57%,51.3±21.9)(P=0.0002。P〈O.002);而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未发现与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及氟比洛芬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地塞米松和氟比洛芬酯联合应用能显著降低气管导管拔管后1h及24h咽痛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陆辉刘桂林刘玲玲叶秀清郑燕
关键词:咽喉疼痛甾体类激素氟比洛芬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