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小英

作品数:26 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技发展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1篇银屑
  • 11篇银屑病
  • 7篇基因
  • 6篇多态
  • 6篇多态性
  • 4篇单核
  • 4篇单核苷酸
  • 4篇寻常性
  • 4篇银屑病患者
  • 4篇皮肤
  • 4篇核苷
  • 4篇核苷酸
  • 3篇单核苷酸多态
  • 3篇单核苷酸多态...
  • 3篇水肿
  • 3篇启动子
  • 3篇启动子区多态...
  • 3篇胫前黏液性水...
  • 3篇黏液
  • 3篇黏液性

机构

  • 24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作者

  • 24篇陈小英
  • 19篇郑捷
  • 8篇薛峰
  • 8篇施若非
  • 5篇潘萌
  • 4篇鲁智勇
  • 4篇李霞
  • 3篇赵肖庆
  • 3篇王岚琦
  • 2篇李可嘉
  • 2篇徐倩楠
  • 2篇金丽威
  • 2篇陈颖炜
  • 2篇邬玉美
  • 1篇夏群力
  • 1篇方泓
  • 1篇李霞
  • 1篇孙武权
  • 1篇沈小雁
  • 1篇刘振国

传媒

  • 4篇中华皮肤科杂...
  • 3篇临床皮肤科杂...
  • 2篇大众医学
  • 2篇中国皮肤性病...
  • 2篇中国麻风皮肤...
  • 2篇诊断学理论与...
  • 2篇家庭用药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国际皮肤性病...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组织工程与重...
  • 1篇第二届全国皮...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6篇2008
  • 1篇2006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VVH治疗银质沉着症一例
陈小英施若非郑捷
“初老”危机,摆脱七大 健康焦虑
2024年
“不失眠、不便秘,体质秒杀99%的年轻人。”在这类玩笑话的背后,隐藏着年轻人对身体状况的忧虑。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是“青年人的年纪,老年人的身体”。这一现象的出现与现代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高强度的工作和熬夜成为常规“操作”。
陈小英徐思嘉李霞段鑫星陈静孙武权张海峰楼之茵刘振国刘银琴方泓
关键词:现代生活方式玩笑话身体状况青年人
链球菌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成熟
2013年
目的探讨链球菌抗原(SA)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moDCs)成熟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通过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重组人白介素4(rhIL-4)诱导moDCs。用链球菌抗原诱导其成熟,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6(IL-6)水平,流式细胞技术检测moDCs表面标志CD80和CD86。结果加入链球菌抗原18h后,moDCs培养上清液的TNF-α和IL-6水平分别为(3 433±363.6)pg/mL和(1 798±49.79)pg/mL,与空白对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同时moDCs表面CD80和CD86的表达显著升高。结论链球菌抗原可以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成熟。
曹华薛峰陈小英李霞陈雪华郑捷
IL-20启动子区多态性在与感染相关银屑病中的功能研究
目的 研究白介素20(IL20)基因启动子区-1723 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rs1713239)在与感染相关的银屑病发生及加重中的作用.方法 构建携带该位点不同等位基因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共转染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NF-k...
王岚琦李可嘉陈小英徐倩楠薛峰施若非潘萌郑捷
关键词:银屑病单核苷酸多态性
银屑病患者白介素-20基因多态性和临床表型研究
2008年
目的:研究银屑病患者中白介素-20(IL-20)基因启动子区-1679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上呼吸道感染(URI)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序列特异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检测上海周边地区340例汉族银屑病患者及193名正常对照者的IL-20基因多态性。并将银屑病患者按是否与URI相关分组,其中以URI为诱发或加重因素并为106例;不以URI为诱发或加重因素者234例,2组分别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①银屑病患者与正常对照者间启动子区-1679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P<0.01)。②以URI为诱发或加重因素的银屑病患者与正常对照者间在此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是P<0.05,P<0.01);而与URI无关的银屑病患者与对照者间在此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上海周边地区汉族人群中,IL-20基因-1679位点的C等位基因可能具阻止银屑病发生的作用,而G等位基因可能增加其银屑病易感性。与URI相关的银屑病患者与正常对照者相比,G等位基因的频率明显增加,提示G等位基因可能使正常人在微生物感染后更易诱发银屑病或使银屑病患者原有疾病加重。
陈颖炜陈小英邬玉美鲁智勇薛峰潘萌施若非郑捷
关键词:银屑病等位基因上呼吸道感染
表皮分化复合物和皮肤病被引量:1
2006年
表皮分化复合物基因是一呈簇状分布于染色体1q21上的基因家族,它与表皮的终末分化密切相关。这些蛋白表达在角质形成细胞的各层。它们的基因突变,mRNA表达量的改变,或是蛋白结构功能的变化,和多种角化异常的皮肤病及皮肤肿瘤有关。无论是基因水平的突变还是mRNA水平的变化,或是蛋白结构功能的改变都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疾病的发病机制。
陈小英郑捷
关键词:皮肤疾病
IL-20启动子区多态性在与感染相关银屑病中的作用
2011年
目的:评价IL-20基因启动子区-1723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在银屑病发生及感染后加重中的作用。方法:构建携带该位点不同等位基因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转染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系(HaCaT细胞),LPS,CpG-ODNs及IL-1β刺激后,检测报告基因的荧光强度。结果:①该位点携带不同等位基因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荧光强度有统计学差异(P<0.01)。②在IL-1β和CpG-B刺激下,携带等位基因G的荧光强度较刺激前明显增加(分别P<0.01),携带C等位基因的荧光强度在刺激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LPS刺激后两个等位基因的荧光强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L-20-1723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通过调节IL-20启动子区转录活性来影响IL-20的表达,其与感染在银屑病的发病中有着协同作用。
王岚琦陈小英薛峰潘萌施若非郑捷
关键词:银屑病单核苷酸多态性
p40同源二聚体对Th17细胞增殖及IL-17分泌的影响
2013年
目的研究p40同源二聚体(p40)2对银屑病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亚群17(Th17)功能的影响。方法取C57BL/6小鼠骨髓,体外培养诱导分化Th0和Th17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40)2对细胞增殖和细胞内白介素17(IL-17)分泌的影响。提取正常人和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和分析(p40)2对细胞培养上清中IL-17释放的影响。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加入(p40)2对Th0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而对Th17细胞增殖分裂有显著促进作用;与未加入(p40)2的Th17细胞比较,加入(p40)2的Th17细胞能分泌更多的IL-17。与未加入(p40)2的银屑病患者外周血PBMC比较,加入(p40)2的银屑病患者外周血PBMC培养上清中的IL-17含量显著增高(P<0.01),加入与未加入(p40)2的正常人PBMC培养上清中的IL-17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胞因子(p40)2在银屑病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揭示了p40单抗治疗银屑病有效的可能机制。
薛峰李霞徐倩男陈小英郑捷
关键词:银屑病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HAX-1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通过检测HAX-1基因序列研究基因多态性与银屑病的相关性。方法提取银屑病患者(247例)和正常人(102例)基因组DNA并进行扩增,通过自动测序的方法测定HAX-1基因及启动子区域的序列,检测其SNP位点,并以SPS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①测序结果:测序总长度5313bp,发现1个位于5’UTR的高频SNP。②病例-对照关联分析结果:5’UTR区的SNP位点-104T>G多态性的T等位基因频率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间的频率分别为53.4%和48.5%,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银屑病患者与正常人HAX-1基因5’UTR区的SNP位点-104T>G基因频率无显著差异。
陈小英牛振民黄薇郑捷
关键词:银屑病单核苷酸多态性
皮肤T细胞淋巴瘤皮损与外周血中TCRγ基因重排的检测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了解已确诊为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患者的皮损和外周血中T细胞受体γ链基因重排(TCRγGR)情况。方法:利用PCR测定21例CTCL患者皮损及外周血TCRγGR,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及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检测。结果:CTCL患者皮损中TCRγGR阳性率显著高于外周血(P<0.05);病程≥12个月的患者外周血中TCRγGR阳性率显著高于病程<12个月的患者(P<0.05);年龄≥60岁患者皮损和外周血中TCRγGR阳性率显著高于<60岁患者(P<0.05)。结论:在CTCL患者中存在TCRγGR,早期出现在皮损中的TCRγGR可作为CTCL辅助诊断,并有益于CTCL的早期诊断,外周血中检测出TCRγGR可作为皮损阳性结果的补充。
薛峰沈小雁施若非李霞陈小英郑捷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