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肿瘤
  • 6篇切除
  • 6篇切除术
  • 5篇肝切除
  • 5篇肝切除术
  • 5篇肝肿瘤
  • 4篇肝癌
  • 3篇手术
  • 3篇细胞
  • 2篇手术切除
  • 2篇临床病理
  • 2篇肝功
  • 2篇肝功能
  • 2篇肝脏
  • 2篇病理
  • 2篇病理学
  • 1篇大血管
  • 1篇单个核细胞
  • 1篇胆管
  • 1篇胆管癌

机构

  • 13篇第二军医大学

作者

  • 13篇陈科济
  • 9篇孙延富
  • 8篇王义
  • 4篇吴孟超
  • 4篇尉公田
  • 3篇张永杰
  • 3篇范飞
  • 2篇张友磊
  • 2篇薛峰
  • 2篇朱斌
  • 2篇沈锋
  • 2篇马优钢
  • 2篇胡雷
  • 1篇俞文隆
  • 1篇史嵩
  • 1篇杨晓宇
  • 1篇耿利
  • 1篇林川
  • 1篇杨立学
  • 1篇沈宁佳

传媒

  • 3篇中华外科杂志
  • 2篇肝胆胰外科杂...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肝胆外科杂志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国临床研究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仅保留门静脉血供的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仅保留门静脉血供的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适应证和方法,以进一步提高肝门胆管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06年7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6例肝门部胆管癌,均采取左半肝切除、肝外胆管切除、肝动脉切除、右肝管空肠吻合术。结果6例均顺利恢复,术后发生胆漏1例、无肝功能衰竭及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0~23个月,均存活。结论仅保留门静脉血供的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是可行的,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的根治切除率,改善患者预后。
孙延富王义薛峰陈科济沈锋吴孟超
关键词:胆管肿瘤肝动脉肝切除术
肝癌细胞Survivin的表达及其与化疗药物顺铂敏感性的关系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对临床肝癌标本生存素(Suvivin)基因蛋白的表达进行研究,并分析其与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肝癌标本Survivin表达。对原代培养的肝癌细胞进行顺铂(cisplation,DDP)化学药物处理后检测细胞活性,建立肝癌细胞Survivin表达与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结果Survivin在肝癌中阳性表达率达66.7%(14/21),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的9.5%(2/21)。对原代培养的肝癌细胞经过1.0 mg/L DDP处理,24 h后行MTT检测,Survivin阳性组的细胞存活率为47.6%,明显高于Survivin阴性组22.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结论肝癌细胞高表达Survivin,且Survivin阳性的癌细胞对DDP有一定耐受性,而Survivin阴性的癌细胞对DDP的敏感性较好。Survivin的检测有可能成为预测肝癌化疗敏感性的重要指标。
陈科济王义孙延富
关键词:肝肿瘤SURVIVIN细胞存活顺铂
端粒酶活性联合p16启动子超甲基化在胆囊癌中的表达意义
2008年
目的探讨胆囊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和p16基因启动子超甲基化的意义。方法采用TRAP-ELISA和MSP检测胆囊癌及癌旁组织各46例中端粒酶活性和p16基因启动子区超甲基化。结果46例胆囊癌中33例(72%)p16超甲基化阳性,癌旁组织有14例(30%)p16超甲基化,两者有明显差异(P<0.05)。46例胆囊癌中31例(67%)端粒酶阳性,而癌旁组织端粒酶阳性仅有4例(9%),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p16超甲基化和端粒酶阳性率这两项指标在胆囊癌的不同分化程度中无明显差异(P>0.05);中、低分化胆囊癌与高分化胆囊癌端粒酶积分光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胆囊癌p16甲基化和端粒酶检测一致性较好(P<0.01)。结论联合检测端粒酶活性与p16启动子异常甲基化对胆囊癌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陈科济王义孙延富
关键词:胆囊癌端粒酶P16超甲基化
肝细胞癌组织SPARC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9
2008年
背景与目的:最近的研究发现半胱氨酸的酸性蛋白(SPARC)与肿瘤的发生、进展以及肿瘤的侵袭和转移关系密切,SPARC在黑色索瘤、胶质瘤、脑膜瘤、膀胱癌、肺癌和前列腺癌等多数肿瘤中均有高表达,而且与某些肿瘤的临床分期和预后相关。本研究观察SPARC在人肝细胞癌(hepatocel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选择62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HCC及相应癌旁组织标本、30例正常肝组织标本,用RT-PCR方法检测SPARC mRNA的表达;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SPARC在HCC、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的表达。结果:SPARC mRNA在HCC组织呈高表达(14.0±3.6),癌旁组织次之(6.8±1.8),正常肝组织低表达(2.7±0.9),3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0)。SPARC免疫组化显示62例HCC组织中54例SPARC表达阳性,正常肝组织中仅4例SPARC表达阳性,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0);SPARC的免疫组化评分在肝癌组为21.5±4.8;癌旁组为11.3±3.6;正常肝组织为5.7±1.8,3组间差异亦有显著性(P=0.000)。SPARC的表达水平随着Enmondson病理分级明显增加;在Ⅰ级和Ⅱ级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29);Ⅱ级和Ⅲ/Ⅳ级间具有显著性(P=0.008)。SPARC表达在出现淋巴结转移的HCC中占26/27(96.3%),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23/35(65.7%)。结论:SPARC表达与肝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能力相关,通过检测SPARC表达将对肝癌临床评估有一定意义。
陈科济王义孙延富
关键词:肝细胞癌基因表达组织分化
CD163在肝癌术后肝衰竭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术后肝衰竭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CD163的阳性表达水平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行肝切除术治疗的6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有无肝衰竭分为肝衰竭组(n=18)和无肝衰竭组(n=49),随访6个月后根据发生肝衰竭患者的预后分为死亡组(n=4)和存活组(n=14);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对两组对象PBMCs中CD163的阳性表达水平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肝衰竭组血小板计数、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术中出血量与无肝衰竭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BMCs中CD163阳性表达水平,在肝衰竭组患者[(6.92±3.32)%]显著低于无肝衰竭组[(12.78±6.53)%,P〈0.01]和对照组[(21.74±9.96)%,P〈0.01];在肝衰竭晚期患者[(3.38±1.52)%]显著低于早期[(9.49±3.16)%,P〈0.01]和中期患者[(6.87±2.91)%,P〈0.05];在发生肝衰竭者中6个月后死亡组[(5.21±2.87)%]显著低于存活组[(9.16±2.39)%,P〈0.05]。CD163评估肝衰竭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6(95%CI 0.747-0.945)。结论肝癌术后肝衰竭患者PBMCs中CD163阳性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且与患者的病情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
杨立学陈科济尉公田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单个核细胞预后
紧靠大血管的肝内深在小病灶的手术切除及其意义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紧靠大血管的肝内深在小病灶的手术切除方法及其意义。方法总结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40例直径≤3cm、深在肝实质内并紧靠大血管的小病灶的手术治疗结果。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术中平均失血量为163ml,有4例在术中发现新的病灶;40例病灶术后病理诊断为恶性者29例,良性者11例,术前定性诊断率为62·5%;随访肝良性病灶患者均获治愈,26例肝细胞癌患者术后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90·1%、83·2%和64·7%。结论手术切除深在肝内并紧靠大血管的小病灶虽有一定难度,但仍安全可行,并且疗效满意;对某些病例,手术切除的意义不仅在切除病灶,也是明确诊断和发现新病灶的重要途径。
王义孙延富陈科济尉公田胡雷吴孟超
关键词:肝肿瘤肝切除术大血管
前径路Ⅸb段肝肿瘤的手术切除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肝脏Ⅸb段肿瘤手术切除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07年1月行手术切除的15例Ⅸb段肝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患者中13例为原发性肝癌,其余2例为良性肿瘤;肿瘤平均最大径为(4.3±1.6)cm,均经劈开肝脏的前径路切除,其中11例在肝门、全肝血流序贯阻断下完成,其余4例仅作了肝门阻断;全组无手术死亡,平均手术时间为(190.3±37.6)min,平均手术失血量为(376.7±252.7)ml;术后除1例出现腹水、下肢水肿外,其余病例均未发生明显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为(13.3±6.0)d;随访结果:2例良性肿瘤患者已恢复正常生活;1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3例术后肝内复发,其中1例已死亡,其余10例均无瘤生存,中位无瘤生存期为23.5个月。结论手术切除Ⅸb段肝肿瘤安全可行;局部切除对于多数肝癌患者能达到根治目的。
王义孙延富尉公田林川张友磊陈科济吴孟超
关键词:肝肿瘤肝切除术
肝切除围手术期使用地塞米松保护肝功能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肝切除围手术期使用地塞米松保护肝功能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方法以本科施行肝切除术的病人为研究对象,分成治疗组131例(使用地塞米松)和对照组125例(未用地塞米松),治疗组于手术当天,麻醉前静推10mg地塞米松,术后1~3d,每天静推10mg地塞米松。在肝切除术前后不同时期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白蛋白(ALb)和总胆红素(TBIL),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3、7d,治疗组的AST、AI,T、TBIL均不同程度的低于对照组,术后3、7d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胸水、腹水等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肝切除围手术期使用地塞米松对肝脏具有保护作用。
孙延富王义陈科济薛峰沈锋吴孟超
关键词:肝切除术肝功能地塞米松围手术期
肝脏未分化性胚胎性肉瘤误诊分析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加强对原发性肝脏未分化性胚胎性肉瘤的认识,提高其诊断率及生存率。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10年6月共13例肝脏未分化性胚胎性肉瘤临床资料,从临床及影像学角度,分析其误诊原因及随访结果。结果 13例患者中,男9例,女4例,最小年龄为8岁,最大年龄为63岁,中位年龄38岁。误诊为原发性肝癌6例,囊腺癌1例,肝母细胞瘤1例;诊断为肝占位5例。误诊原因主要有病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不典型、医生认识不足、主观臆断等。13例误诊患者术后均无出血、黄疸、感染、肝性脑病等并发症发生;生存期最短为术后4个月,最长为术后20个月,中位生存期为7个月。结论肝脏未分化性胚胎性肉瘤的诊断相当困难,一但怀疑UES,尽快行手术切除,术后尽早行放疗、化疗等辅助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杨晓宇俞文隆史嵩沈宁佳范飞陈科济张永杰
关键词:肝肿瘤误诊
改良胰肠吻合及消化道重建方法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肠吻合技术及消化道重建方法的改进方式。方法搜集1998年3月至2010年12月采用改良胰空肠套入式吻合及胰腺、胆道Roux-en-Y型吻合重建消化道的13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术后早期并发症及术后6个月的随访资料。术后胰瘘诊断及分级标准参考国际胰瘘研究小组的临床指南。结果 132例患者中,手术死亡1例(0.8%),死因为溶血反应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术后发生胰瘘16例(12.1%),A级者12例、B级者2例、C级者2例(需再次手术治疗)。无因胰瘘导致的死亡。112例获随访,随访期间无肿瘤复发者93例,除4例(4.3%)有脂肪痢样慢性腹泻和营养状况较差外,余89例消化吸收功能基本正常,营养状况良好;无胆汁反流性胃炎、胆道逆行感染、胃肠吻合口溃疡的发生。结论该改良胰-肠吻合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吻合可靠、胰瘘率低的特点,并能较好地保留胰腺外分泌功能;胰腺、胆道Roux-en-Y型吻合可减少后期并发症的发生。
朱斌马优钢张永杰耿利范飞陈科济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管空肠吻合术胰腺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