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艳

作品数:8 被引量:39H指数:4
供职机构:鲁东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绿洲
  • 3篇旱区
  • 3篇干旱区
  • 3篇干旱区绿洲
  • 2篇土地利用
  • 2篇气候
  • 2篇气候变化
  • 2篇斑块
  • 1篇地上生物量
  • 1篇植被
  • 1篇植被指数
  • 1篇沙漠化程度
  • 1篇生态
  • 1篇生态安全
  • 1篇生态安全评价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态系统服务
  • 1篇生态系统服务...
  • 1篇生态系统服务...
  • 1篇生物量

机构

  • 8篇鲁东大学

作者

  • 8篇韩艳
  • 7篇常学礼
  • 6篇孙小艳
  • 5篇张宁
  • 2篇纪新星
  • 2篇王玮

传媒

  • 2篇中国沙漠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鲁东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干旱区绿洲内城市(镇)扩展的空间辐射效应被引量:6
2010年
近几十年来,干旱绿洲区城镇村居民用地的增加加剧了相邻区域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以甘州区、临泽县城和高台县城1985年的城市(镇)空间域为辐射核心,在辐射半径不相交的条件下,以间隔2km为辐射半径,采用GS技术中的缓冲分析对黑河中游张掖绿洲1985、1995和2006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张掖绿洲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以农田和城镇村居民用地增加、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减少为主要特点。在空间尺度上,农田和城镇村居民用地随离核心城镇区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少,而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则相反。在时间尺度上,农田和城镇村居民用地在不同的时间段都呈增加的趋势,其中农田的增加主要在辐射距离〉10km的范围,城镇村居民用地的增加主要在辐射距离〈4km的范围;而林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基本呈降低的趋势,但是在1985--1995年间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在距离核心区6~8km和12~14km内也有增加。从土地流转特点来看,绿洲内部城镇扩展是以农田、草地和林地转换为城镇村居民用地为主,这一变化趋势随距离城市核心区的距离增加而逐渐降低。
常学礼张宁孙小艳韩艳
基于GIS技术的张掖绿洲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被引量:2
2012年
以张掖绿洲为研究区域,在Costanza等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价值核算的基础上,结合谢高地等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张掖绿洲1985~2006年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呈增加趋势,21年间增加了2.96亿元,主要是由耕地面积增加和区域价值修正造成的;生态系统单项服务功能价值中废物处理的生态服务价值最高,且在研究期间内增量最大,为0.53亿元.
韩艳纪新星常学礼王玮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经济评估
气候波动对呼伦贝尔森林草原交错带生产力格局的影响
呼伦贝尔森林草原交错带属于大中尺度的生态交错带,是我国著名的大兴安岭森林与呼伦贝尔草原唇齿相依的关键区域,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区之一,对维护东北乃至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由于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
韩艳
关键词:气候变化净初级生产力景观指数
文献传递
近20年来张掖绿洲农田与草地斑块动态被引量:1
2011年
应用GIS技术分析了1985—2006年张掖绿洲农田和草地的斑块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985—2006年,农田以未变斑块和延展斑块为优势斑块类型,草地的优势斑块则为未变斑块和收缩斑块。农田和草地斑块动态格局的共同点是:未变斑块平均斑块面积都最大,分别为214.64和149.50hm2;斑块数量和斑块类型形状指数较小,在景观上聚集程度较高,呈集中连片分布。新生斑块的斑块类型形状指数最低,分别为23.88和15.58,在景观上呈聚集分布。农田和草地斑块动态格局的不同点是:农田景观以小斑块在原来斑块基础上的延展为主,草地景观则以原生斑块的收缩为主。从斑块的来源和去向看,近20年来张掖绿洲农田、草地和戈壁(基底)斑块间存在强烈的相互转化,人口增长、水资源约束、经济发展能力和气候变化等是主要驱动力。
孙小艳常学礼张宁韩艳纪新星
祁连山中部素珠链峰地区冰川斑块动态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冰川斑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仅表现在冰川长度和面积的变化,而且其格局在斑块数量、形状、平均欧几里德距离、连通度和最大斑块指数等指标上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运用RS和GIS技术对祁连山东段典型地区2001—2009年间冰川斑块动态的分析表明:研究区冰川斑块面积减少了15.39%,面积<1 hm2的小斑块数量消失了50%以上,斑块形状指数在总体和分级层次上都呈减少的趋势,最大斑块的优势降低。由于小斑块消融和大斑块收缩,使斑块间平均欧几里德距离增加了16.56 m。斑块连通度具有尺度依赖性,当在阈限值<7 000 m时,2009年的冰川斑块连通度大于2001年;当阈限值>7 000 m时,趋势相反。7 000~8 000 m之间是尺度特征的转折点。从斑块动态变化来看,冰川斑块动态以消融斑块为主,消融面积为744.30 hm2,占起始面积的16.53%;新生斑块也同时发生,仅增加起始面积的1.15%。但是,消融和新生斑块发生的数量较多,分别为762和367个,冰川单个斑块面积大小与消融面积呈正相关。
常学礼王玮韩艳孙小艳
关键词:气候变化
基于沙漠化程度和NDVI指数的奈曼旗生态安全评价被引量:5
2010年
从土地利用/覆被角度进行生态安全评价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核心和基础。在强调沙漠化过程影响的条件下,本文以乡镇为评价单元,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对应的NDVI值为评价依据,将层次分析法(AHP)和综合评价指数法有机结合,对内蒙古奈曼旗地区的生态安全格局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从1985、1995和2005年3个分析年份的现状来看,奈曼旗的生态安全状况经历了极不安全-较安全-较安全、安全的临界状态的变化过程;安全区和较安全区域面积由零逐渐增加,到2005年二者区域面积之和占到了总面积的2/3之多;虽然局部地区如巴嘎波日和苏木出现恶化-好转-恶化的反弹趋势,但区域整体生态安全水平是好转的趋势。
张宁常学礼孙小艳韩艳
关键词:沙漠化程度生态安全评价
不同取样单元对干旱区绿洲小麦地上生物量光谱估算模型的影响被引量:8
2012年
为了更好地了解小麦高光谱特征与其地上生物量的关系,采用美国ASD公司手持便携式野外光谱仪(ASD Fieldspec HandHeld)在甘肃河西绿洲进行了小麦高光谱遥感地面观测。运用单变量线性和非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以不同绿洲为取样单元,建立4种NDVI-小麦地上生物量(ANPP)的地面光谱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各模型均达到极显著检验水平(小样区:α=0.01,n=20;大样区:α=0.01,n=34),通过对各个模型进行误差分析,确定基于同一绿洲和不同绿洲单元构建的最优光谱模型均为指数函数模型。其中,张掖绿洲、酒泉绿洲和河西绿洲模型分别为ANPP=0.1567e12.568 NDVI(R2=0.8123)、ANPP=0.4082e11.108 NDVI(R2=0.8321)和ANPP=17.255e5.4326 NDVI(R2=0.7369)。基于同一绿洲(小样区)构建的小麦光谱生物量预测模型在不同绿洲之间可以通用,但不能用于河西绿洲小麦估产;河西绿洲小麦估产要借助不同绿洲小样区构建的小麦光谱生物量模型进行预测。
孙小艳常学礼张宁韩艳
关键词:地上生物量河西走廊
干旱区绿洲扩展过程中的景观变化分析被引量:15
2012年
绿洲化过程中的景观变化和尺度效应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针对这一目标以黑河中游张掖绿洲为研究区域,应用"3S"技术的缓冲分析方法,以绿洲标志景观类型农田、林地和湿地为核心,确定了不同时期绿洲范围并划分了老绿洲区和新增绿洲区。在此基础上,从景观组成动态和斑块连通度的尺度依赖特征两个方面分析了绿洲化过程中的景观变化机制和尺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绿洲化过程是以农田和建设用地斑块动态为主要特点。主要表现为:在不同的分区中,农田斑块以总面积和最大斑块指数增加为特点,说明农田斑块趋向集中连片分布;建设用地斑块总面积、斑块密度和最大斑块指数等3个指标都为增加,在景观上呈星点状扩张分布。老绿洲与新增绿洲的比较分析显示,新增绿洲的建设用地面积增加速率小于老绿洲,而农田面积的增加速率大于老绿洲。从景观斑块连通度的尺度依赖特点来看,在老绿洲中景观斑块类型的空间尺度依赖规律明显,但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不显著;在新增绿洲内,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的尺度依赖性比老绿洲高,其中林地、建设用地的空间变化规律明显,在时间尺度上无明显的差异;而水域斑块的尺度依赖性1985年高于2006年。
常学礼韩艳孙小艳张宁
关键词:绿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