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蕊娟
- 作品数:6 被引量:85H指数:5
-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 施氮对半湿润农田夏玉米冠层氮素及叶绿素相对值(SPAD值)垂直分布的影响被引量:17
- 2009年
- 以半湿润地区土垫旱耕人为土为供试土壤,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下夏玉米(Zeamays L.)拔节期、灌浆期和成熟期3个生育期冠层叶片氮素、叶绿素相对值(SPAD值)的垂直分布规律及其差异;同时对各层叶片含氮量、SPAD值与施氮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各生育期不同叶层叶片含氮量按上、中、下层顺序呈明显递减规律,从全生育期不同施氮处理看,上层比中层增加6.64%,中层比下层增加5.18%。随施氮量增加,中上层叶片含氮量差异增大,中下层叶片含氮量差异减小。冠层内叶片SPAD值垂直分布规律与叶片含氮量分布规律相类似。相关分析表明,全生育期各层叶片SPAD值与叶片含氮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R=0.503**)。进一步分析发现,各层叶片SPAD值、叶片含氮量与施氮量的相关性以上层叶关系最为密切,揭示了夏玉米氮素营养诊断的较好叶片是上层叶位。
- 党蕊娟李世清穆晓慧李生秀
- 关键词:夏玉米含氮量
- 黄土高原不同土壤中Cd形态分级及其生物有效性研究被引量:17
- 2008年
-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主要农田土壤重金属Cd的形态与生物有效性的关系,为评价本区土壤重金属Cd污染程度及其生物有效性提供一定的理论与数据依据。【方法】以黄土高原自北向南采集的12个0-20 cm耕层土壤为供试土样,通过室内分析和盆栽试验,研究了黄土高原石灰性土壤中不同形态Cd的分布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结果】黄土高原农田土壤Cd各形态总体分布特征为:有机结合态Cd、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d〉碳酸盐结合态Cd〉交换态Cd〉残渣态Cd,自北向南各形态Cd含量均呈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各土壤类型间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d及碳酸盐结合态Cd平均含量均表现为:干润砂质新成土〈黄土正常新成土〈简育干润均腐土〈土垫旱耕人为土,自北向南依次增加。碳酸盐结合态Cd和全Cd含量主要受到全氮、有效磷和砂粒含量的影响,且全氮和有效磷含量对其的影响为正效应。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d含量主要受全氮、有效磷、砂粒和粉砂粒含量的影响,且全氮、有效磷和粉砂粒含量对其的影响为正效应。土壤中各形态Cd含量与有机质、C/N、pH、CaCO3、粘粒含量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其中与C/N、pH、粘粒含量呈负相关。Cd在小麦茎叶层的含量小于根系;而作物不同部位Cd累积量表现为茎叶〉根系。【结论】相关分析表明,小麦茎叶Cd累积量与土壤中各形态Cd及全Cd含量无显著相关性,而根系Cd累积量和小麦Cd累积总量与土壤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d及全Cd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说明黄土高原主要农田土壤中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d具有较高的生物有效性。
- 穆晓慧李世清党蕊娟
- 关键词:黄土高原CD形态生物有效性小麦
- 黄土高原石灰性土壤不同形态磷组分分布特征被引量:34
- 2008年
- 以黄土高原自北向南采集的12个0~20 cm耕层土壤为供试土样,采用Tiessen和Moir修正的Hedley土壤有机无机磷分级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石灰性土壤中不同形态磷组分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各形态P总体分布特征为:HCl-P>Residual-P>NaHCO3-Po>NaHCO3-Pi>NaOH-Po>NaOH-Pi>H2O-P,以HCl-P和Residual-P为主,分别占土壤全磷的54.00%~88.96%和0~39.11%。黄土高原土壤磷含量总体分布表现为南高北低。在各土壤类型间,NaOH-Po、Residual-P和全磷平均含量表现为干润砂质新成土<黄土正常新成土<简育干润均腐土<土垫旱耕人为土,自北向南依次增加;H2O-P和HCl-P表现为简育干润均腐土<黄土正常新成土<干润砂质新成土<土垫旱耕人为土,自北向南先降后升,且上升幅度较大。黄土高原土壤全氮与全磷及各形态磷含量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其中与NaOH-Pi、NaOH-Po、HCl-P及全磷含量达到极显著水平。C/N、pH及砂粒与全磷及各形态磷含量呈负相关关系,其中pH与NaHCO3-Po呈显著负相关,与H2O-P、NaHCO3-Pi、NaOH-Pi及HCl-P呈极显著负相关;砂粒与NaHCO3-Pi、Residual-P及全磷呈显著负相关。除NaHCO3-Po、NaOH-Po及Residual-P,CaCO3与其他各形态磷含量具有一定程度负相关。除NaOH-Pi和NaOH-Po外黏粒与其他各形态磷及全磷也具有一定程度负相关。土壤各形态磷组分和有效磷的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各形态磷中对有效磷贡献最大的是H2O-P,其次为NaOH-Pi和NaHCO3-Po;土壤各形态磷组分和有效磷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进一步说明H2O-P的有效性最高。
- 穆晓慧李世清党蕊娟
- 关键词:黄土高原磷形态有效磷石灰性土壤
- 云雾山草地土壤氮素及有机碳空间变异特征被引量:6
- 2007年
-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因子普遍存在着异质性,土壤全氮和有机碳是土壤中养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也存在着空间异质性。采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云雾山草地90 m×90 m区域内的土壤全氮和有机碳进行空间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0~20 cm土层有机碳和全氮呈典型的正态分布,全氮和有机碳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373 g/kg和24.711 g/kg,变异系数分别为10.16%和13.47%,存在空间上的中等强度变异性。全氮和有机碳在不同的方向上都属于带状异向性,都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二者的空间等值线图相似,且在不同方向上自相关尺度不同。整个研究区域的半方差走势图发生漂移现象,在符合内蕴和平稳假设的区域内,实验值和拟合值拟合程度较高。
- 范亚宁党蕊娟李世清郑纪勇
- 关键词:地统计学有机碳全氮
- 施氮对半湿润农田冬小麦冠层叶片氮素含量和叶绿素相对值垂直分布的影响被引量:10
- 2008年
- 选用半湿润地区土垫旱耕人为土和冬小麦品种‘小偃22’,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冠层叶片含氮量、叶绿素相对值的垂直分布规律,并分析了它们与小麦穗粒重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小麦各生育期冠层叶片含氮量从上至下呈明显递减规律,并且均随施氮量增加含氮量逐渐提高,倒一叶平均比倒二叶高15.83%,倒二叶平均比倒三叶高25.79%;随着施氮量增加,各叶位间叶片含氮量梯度差在拔节期和孕穗期相对稳定,而倒二叶与倒三叶含氮量梯度在成熟期逐渐加大。冠层叶片叶绿素相对值的垂直分布规律与含氮量相似,倒一叶平均比倒二叶高6.5%,倒二叶平均比倒三叶高27.43%。叶片叶绿素相对值与其含氮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744**,n=234),其间的一元饱和回归方程为ySPAD=87.90xN/(2.29+xN)(R2=0.710);各叶位叶绿素相对值、叶片含氮量均与其穗粒重大多呈显著正相关,并以倒一叶的相关性最密切。研究发现,施氮能提高小麦冠层叶片的含氮量和叶绿素相对值以及它们在叶片间的梯度差,但不能改变它们自上而下逐渐递减的垂直分布规律。
- 党蕊娟李世清穆晓慧李生秀
- 关键词:冬小麦叶片含氮量
- 施氮对冬小麦/夏玉米光合调控的研究
- 以半湿润地区土垫旱耕人为土为供试土壤,进行田间试验。试验处理包括不施任何肥(CK)和施肥两个主处理,施肥处理又设在施磷的基础上每公顷施0kg、45kg、90kg、135kg和180kg N等5个副处理,分别标记为No、N...
- 党蕊娟
- 关键词:冬小麦夏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片含氮量冠层叶片施氮处理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