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瑛

作品数:17 被引量:62H指数:5
供职机构: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儿童
  • 3篇低出生体重
  • 3篇低出生体重儿
  • 3篇生长激素
  • 3篇生长激素缺乏
  • 3篇激素
  • 3篇激素缺乏
  • 3篇出生体重
  • 2篇学龄
  • 2篇学龄前
  • 2篇学龄前儿童
  • 2篇早产
  • 2篇早产儿
  • 2篇生长激素缺乏...
  • 2篇通气
  • 2篇缺乏症
  • 2篇综合征
  • 2篇疗效
  • 2篇居家
  • 2篇患儿

机构

  • 17篇广东省妇幼保...
  • 1篇惠东县妇幼保...

作者

  • 17篇刘瑛
  • 10篇吴婕翎
  • 4篇吴春艳
  • 3篇黄维勇
  • 2篇杨杰
  • 2篇王馨
  • 2篇林少勇
  • 2篇杨琳琳
  • 2篇谢丹宇
  • 2篇付敏
  • 1篇李容汉
  • 1篇罗永锋
  • 1篇李海燕
  • 1篇柯海劲
  • 1篇蔡小梅
  • 1篇周偲
  • 1篇胡华芸
  • 1篇钟细霞
  • 1篇邓群娣
  • 1篇向健文

传媒

  • 2篇中国优生与遗...
  • 2篇现代诊断与治...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广东医学
  • 2篇中国妇幼卫生...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儿科...
  • 1篇中国儿童保健...
  • 1篇中国生育健康...
  • 1篇北方药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牛奶蛋白激发试验在消化道牛奶蛋白过敏症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牛奶蛋白激发试验在消化道牛奶蛋白过敏症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牛奶蛋白过敏患儿,观察记录以上患儿的临床特点及牛奶蛋白激发试验前后血常规的变化情况。结果 (1)所有入选消化道牛奶蛋白过敏症患者中68.3%为牛奶蛋白激发试验阳性,31.7%为阴性。消化道牛奶蛋白过敏症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血便;偶也可出现呕吐、拒奶及腹胀等症状。(2)牛奶蛋白激发试验阳性组激发后中性粒细胞数量较激发前有显著升高,以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道牛奶蛋白过敏症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血便;牛奶蛋白激发试验在消化道牛奶蛋白过敏症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吴春艳吴婕翎付敏王馨刘瑛
早期肥胖患儿胆固醇水平与代谢综合征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分析早期肥胖患儿胆固醇(TC)水平与代谢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100例早期肥胖儿童(肥胖组)与80例非肥胖(非肥胖组)儿童,收集所有儿童临床资料,记录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采用超声测定所有儿童颈动脉中膜层厚度(IMT)、血管舒张功能(FMD)、颈动脉血管顺应性(CAC)、腹膜前脂肪最大厚度(Pmax),总结TC在肥胖儿童代谢紊乱、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结果1肥胖组体质量指数(BMI)、腰围(W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Pmax、甘油三酯(TG)、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胰岛素(FINS)、超敏C反应蛋白(Hs-CRP)、HOMA-IR、IMT均高于非肥胖组(P<0.05),其脂联素(AD)、FMD、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非肥胖组(P<0.05);2肥胖组高血压、高胰岛素血症、低HDL-C、高LDL-C、高TG、高TC、内脏脂肪集聚、代谢综合征所占比例均高于非肥胖组(P<0.05);3TC升高组高血压、高胰岛素血症、高LDL-C、低HDL-C、高TG、代谢综合征、内脏脂肪集聚所占比例均高于TC正常组(P<0.05);4TC>5.20mmol/L肥胖儿童患代谢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增高。结论 TC上升为肥胖儿童代谢紊乱及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吴春艳吴婕翎刘瑛黄维勇
关键词:肥胖症胆固醇脂联素代谢动脉硬化
猕猴桃颗粒联合综合干预治疗儿童高铅血症118例观察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观察猕猴桃颗粒联合综合干预对儿童高铅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8例高铅血症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9例。两组均给予健康教育、卫生及营养指导,治疗组加用猕猴桃颗粒口服,3个月后复查血铅。结果:118例患儿中,治疗组有2例退出,对照组有8例退出,最后治疗组有57例,对照组有51例,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血铅水平均有下降,治疗组平均值(86.95±26.00),对照组平均值(125.09±23.98),显效率治疗组较对照组多32.71%,有效率治疗组高出对照组42.8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血铅下降及改善症状的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使用猕猴桃颗粒联合行为指导、营养干预综合治疗儿童高铅血症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刘瑛黄维勇付敏林少勇吴婕翎
关键词:高铅血症儿童综合干预
致敏性食物引入时机及种类对婴幼儿变应性疾病的影响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致敏性食物的引入时机与种类对婴幼儿变应性疾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就诊的纯母乳喂养儿为研究对象,建立研究队列,定期随访。收集有关致敏性食物引入时机与种类及婴幼儿变应性疾病发生情况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时机引入致敏性食物、同一时机引入不同种类致敏性食物时发生婴幼儿变应性疾病的差异。结果共纳入554例婴幼儿,198例随访过程中被诊断的婴幼儿变应性疾病,总患病率35.74%。分为<4月、4~6月、6~12月龄3组,引入致敏性食物婴儿发生变应性疾病比例分别为57.1%(n=84)、24.4%(n=246)、40.2%(n=224),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相同时机添加不同种类致敏性食物的婴儿中发生变应性疾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致敏性食物的引入时机可能影响婴幼儿变应性疾病的发生,纯母乳喂养儿在4~6月龄引入致敏性食物对婴幼儿变应性疾病的发生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宁静周偲吴婕翎刘翠刘瑛李炜黄维勇
关键词:变应性疾病婴幼儿
双歧杆菌对早产儿食道pH值的影响及临床意义被引量:9
2007年
目的为探讨双歧杆菌对早产儿食道pH值的影响,及其对早产儿易发生的消化道疾病的防治意义。方法我们采用便携式24h pH值自动记录仪,对61例早产儿进行了食道pH值的动态监测。结果口服双歧杆菌活菌制剂组的30例早产儿,食道pH值明显高于未服药的对照组,t=2.4093,P<0.05。总pH值<4的时间占总观察时间的百分比显著小于对照组。并且治疗组发生消化道疾患的人数也较对照组少。结论早产儿口服双歧杆菌活菌制剂可以减少胃食道反流等消化道疾病的发生。
杨琳琳向健文李恺谢丹宇刘瑛
关键词:双歧杆菌氢离子浓度早产儿
不同生长激素分泌状态的矮身材儿童血脂水平的研究
2023年
目的探讨不同生长激素分泌状态下矮身材儿童血脂水平的差异,为生长激素缺乏对儿童体脂代谢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矮身材儿童188例,依据生长激素药物激发试验峰值分为生长激素完全缺乏(cGHD)组、生长激素部分缺乏(pGHD)组、非生长激素缺乏性(nGHD)组,研究对象均禁食禁水10 h后空腹测定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4项血脂水平。结果3组儿童HD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儿童TC、TG、LDL、non-HDL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cGHD组TC、LDL、non-HDL水平较其他组明显升高(P<0.05),cGHD组TG水平较nGHD明显升高(P<0.05),与pGH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GHD、nGHD组高TC、高LDL及高non-HDL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GHD组(P<0.05),nGHD组临界高LDL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GHD组(P<0.05)。而3组间TG、HDL的异常发生率及TC、TG、HDL、non-HDL的临界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脂异常的发生率在生长激素缺乏矮身材儿童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升高,以cGHD最为明显,临床应引起高度重视,做好相关的监控措施。
刘翠吴春艳吴婕翎宁静刘瑛
关键词:矮身材儿童生长激素缺乏血脂
COVID-19疫情期间生长激素缺乏症患者管理策略
2021年
目的评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流行居家限制期间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治疗生长激素缺乏症(GHD)患者生活方式及生长速度,为特殊时期患者的治疗及时进行药物调整提供依据。方法2020年3月9-12日,采用问卷星调查对137名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生长激素缺乏症患者在疫情期间进行生活行为评估,所有研究对象填写自编调查问卷,包括一般情况、睡眠情况、运动情况、静坐及视屏时间及饮食情况等。结果在疫情发生期间,研究对象年身高生长速度较疫情前减少了1.21cm/年(P<0.05),而BMI较疫情前增长0.26。全天睡眠为10.59小时,较平日多0.7小时,其中早上起床时间较平日晚起1.29个小时(P<0.05),而在夜间入睡时间较平日晚0.33小时(P<0.05),白天睡眠时间缩短了近0.26小时(P<0.05)。每日运动时间较平日减少了0.15小时(P<0.05),每周运动天数同平时没有明显变化;静坐时间较平时增加了0.39小时(P<0.05),而视屏时间较平时增加了1.44小时(P<0.05)。进食高热量高糖分的零食的频率较平时减少(P<0.05),以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用药依从性与平时无区别。结论建议在后续及时对所有患者进行全面评估,通过多种宣教手段促进儿童的健康生活方式,以减少短期生长速度降低的影响。
宁静刘翠刘瑛郭勇吴婕翎
关键词:生长激素缺乏症患者管理
疫情期间居家限制对学龄前儿童活动行为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疫情期间居家限制对学龄前儿童活动行为的影响,为特殊时期指导儿童健康生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法抽取2020年3月9—12日广州市内7家幼儿园受居家限制的学龄前儿童1453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调查其平时及疫情期间睡眠状况、运动状况、静坐行为等活动行为。同时,将调查对象按性别、年龄、是否独生子女、主要照护人及其文化程度进行分组,比较各组活动行为指标变化幅度。结果本次共发放问卷1453份,回收有效问卷144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9.72%。平时入睡时间、起床时间、睡眠时间、每天运动时间、每周运动时间、每天总静坐时间、非屏幕静坐时间及屏幕静坐时间与疫情期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文化程度照护组儿童疫情期间起床时间、每天运动时间、每天静坐时间变化幅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入睡时间、夜间睡眠时间、每周运动时间变化幅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活动行为指标变化幅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疫情期间,受居家限制的学龄前儿童的睡眠、运动、静坐行为较平时都发生了变化,主要照护人文化程度可能影响儿童疫情期间起床时间、运动时间、静坐行为,因此应重视学龄前儿童活动行为的管理。
宁静刘瑛刘翠吴婕翎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
铁剂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贫血治疗的意义
2006年
目的 评价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治疗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贫血中补充铁剂的临床意义。方法将56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按随机抽样原则分为对照组(26例)、治疗组(30例)。治疗组于生后第8天即于rhu-EPO。每次300IU/kg,皮下注射,每周2次,共4w;第3w开始口服铁剂(力蜚能,每日5~10mg/kg)。两组均于生后7d内口服维生素E(每日5mg/kg)、叶酸片(5mg/d)。随访至出生后4个月。结果随年龄增大两组血红蛋白、红细胞数均逐渐下降,在7d,35d,2个月时,治疗组上述指标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0.05);治疗结束后。两组的血清铁蛋白[(103±25μmol/L vs(123±24)/μmol)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出现贫血率低(43%vs8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早期大剂量rhu-EPO治疗极低出生早产儿贫血过程中补充铁剂可提高rhu-EPO的治疗效果,能减轻早产儿贫血的程度,可减少甚至替代输血。同时应延长口服铁剂的时间至出生后第3个月。
谢丹宇刘瑛杨琳琳
关键词:贫血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极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
COVID-19疫情期间居家限制对学龄前超重/肥胖儿童生活方式的影响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流行期间学龄前超重/肥胖儿童的睡眠、身体活动及屏幕暴露时间变化,为疫情防控期间本地区超重/肥胖儿童预防和临床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广州市7家幼儿园3~7岁学龄前儿童共1449人展开调查,根据体质指数(BMI)分为超重/肥胖组和正常对照组,调查内容包括上学日及疫情期间睡眠状况、运动状况及静坐、视屏时间变化.结果广州市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总检出率分别为11.1%和9.1%,其中男生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均高于女生;疫情期间,广州市学龄前超重/肥胖儿童就寝时间较上学日平均每天晚了38 min,较正常对照组平均每天晚了20 min,夜间睡眠持续时间较上学日每天平均增加了0.69 h,较正常对照组每天平均少了0.38 h;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超重/肥胖组疫情期间就寝时间较上学日延迟的幅度更大,夜间睡眠持续时间较上学日增加的幅度相对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疫情期间,超重/肥胖组儿童每天运动时间较上学日平均减少了0.64 h,较正常对照组平均减少了0.35 h,每周运动时间较上学日平均减少了1.79 d,较正常对照组平均减少了1.29 d,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超重/肥胖组疫情期间每天运动时间较上学日减少的幅度更大,每周运动时间较上学日减少的幅度无明显差异.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超重/肥胖组儿童疫情期间的视屏时间更长,且视屏时间较上学日增加的幅度也是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居家隔离期间学龄前儿童普遍存在就寝时间延迟、补偿式夜间睡眠持续时间延长、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的减少、久坐和视屏行为的增加等情况,其中超重/肥胖儿童各指标变化幅度更大,问题也更为严峻,给本地区超重/肥胖防控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刘瑛刘翠宁静吴婕翎
关键词:居家隔离学龄前儿童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