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夏耘

作品数:15 被引量:60H指数:5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委基金江苏省科技厅社会发展基金江苏省卫生厅开放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心率
  • 4篇心室
  • 4篇自主神经
  • 3篇电图
  • 3篇心电
  • 3篇心电图
  • 3篇心律
  • 3篇心律失常
  • 2篇动态心电图
  • 2篇心肌
  • 2篇心率变异
  • 2篇心率变异性
  • 2篇心室舒张
  • 2篇心室舒张功能
  • 2篇心脏
  • 2篇心脏变时性
  • 2篇心脏变时性功...
  • 2篇室性
  • 2篇舒张
  • 2篇舒张功能

机构

  • 14篇江苏省人民医...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上海医学院
  • 1篇宿迁市人民医...

作者

  • 15篇夏耘
  • 8篇涂静
  • 8篇曹克将
  • 5篇邹建刚
  • 4篇杨兵
  • 2篇宋志慧
  • 2篇徐东杰
  • 2篇张荣
  • 2篇陈明龙
  • 2篇殷海萍
  • 2篇许迪
  • 2篇单其俊
  • 2篇张海锋
  • 2篇张志勇
  • 2篇朱桢燕
  • 2篇李库林
  • 2篇季建国
  • 2篇宋智慧
  • 2篇李新立
  • 2篇田明玉

传媒

  • 3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中华心律失常...
  • 2篇江苏医药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中华高血压杂...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1
  • 1篇1998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05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律失常特征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纽约心功能分级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主要因编码肌小节收缩蛋白相关的基因突变所致的遗传性疾病,是以心肌肥厚、心肌纤维排列紊乱为特征的一种原发性心肌病,心肌肥厚部位主要发生在室间隔及心尖部.HCM易出现多种心律失常,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可致猝死的发生,房性心律失常也极为常见,心房颤动引起的血栓事件及充血性心力衰竭也是导致该病死亡的重要原因.本研究探讨HCM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现报告如下.
颜玲玲郝晶宋宁周芳张海峰夏耘徐东杰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心律失常
早期复极31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早期复极改变患者的一般情况以及心电图特征。方法选择2010年1月28日-2012年5月2日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电图室诊断为早期复极改变31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体检中心325例正常人群为对照组,对其一般情况以及心电图特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早期复极改变的发生率为0.22%(312/145 020),男女比例为303∶9(33.7∶1),平均年龄(39.66±14.25)岁,与正常人群相比,体重[(65.66±10.20)kg VS(71.43±9.49)kg,P<0.05]、BMI(22.24±3.00 VS 24.50±2.76,P<0.05)、心率明显降低[(65.68±8.62)次/min VS(71.30±9.46)次/min,P<0.05],P波时限[(101.07±14.78)ms VS(106.80±19.90)ms,P<0.05]、QTC[(400.18±31.00)ms VS(408.80±21.65)ms,P<0.05]明显缩短,QRS波时限[(107.91±24.09)ms VS(104.54±9.20)ms,P<0.05]较长,P-R间期无明显差异。结论早期复极改变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心电图特征,可为早期复极的诊断提供参考,但不能作为其独立的危险因素。具体机制仍需更多的临床合作和更多的基础研究来探讨。
陈井成李小荣邱立彬王子盾张健夏耘张群汪道武曹克将
关键词:性别BMI心电图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房间隔缺损(A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女性多于男性,且有家族遗传倾向。缺损口较大的ASD患者由于心房水平左向右分流致右室容量负荷过重,肺血管顺应性下降,肺血管阻力增加,乃至肺动脉高压,最终导致心力衰竭和各种心律失常。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继发孔ASD,具有创伤性小、疗效可靠等优点。心律失常是心导管术常见的并发症,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分析经导管封堵治疗ASD患者封堵术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报道如下。
夏耘雍永宏涂静宋智慧杨荣盛燕辉
关键词:术后心律失常介入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心导管术左向右分流
心率变异性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关系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中年人群心率变异性(HRV)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 2010-06-12,采用单纯随机方法收集我院体检中心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中年人138例,年龄(48.1±8.2)岁,对其进行统一的心血管流行病学问卷调查,测量血压并测定血清空腹生化指标;用ELISA测定血浆氨基末端前体脑钠尿肽(NT-proBNP);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常规及左心室舒张功能指标,并按舒张功能分级标准分为舒张功能正常组(n=74)、舒张功能减退组(n=36)和假性正常化组(n=28);24h动态心电图检测HRV的时域和频域指标。结果随着舒张功能减退程度,lgNT-proBNP增加[(1.8±0.2),(1.9±0.2),(2.0±0.2)ng/L,P<0.01],低频功率降低[(21.0±5.2),(18.5±5.4),(17.8±6.3)ms2,P<0.05];偏相关分析显示:相邻RR间期差的均方根(rMSSD)、相差>50ms的相邻RR间期占RR间期总数的百分比(pNN50%)、高频功率与舒张晚期血流速度峰值(A)呈负相关(r=-0.210,-0.194,-0.212),与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血流速度峰值比值(E/A)呈正相关(r=0.189,0.189,0.175,均P<0.05);极低频功率(VLF)、低频功率与E峰减速时间(EDT)呈正相关(r=0.265,0.194,P<0.05),与舒张早期血流速度与瓣环运动速度比值(E/E')呈负相关(r=-0.174,-0.173,P<0.05),与lgNT-proBNP呈负相关(r=-0.315,-0.345,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A峰是pNN50%的独立影响因素(β=-0.200,P=0.012),E/E'和lgNT-proBNP是低频功率的独立影响因素(β=-0.178,P=0.023;β=-0.165,P=0.019),而E/E'和EDT是VLF的独立影响因素(β=-0.170,P=0.021;β=0.177,P=0.015)。结论在中年人群中,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与自主神经功能损伤有关。
田明玉朱桢燕张海锋夏耘许迪李新立
关键词:心率变异性左心室舒张功能自主神经功能
基于动态心电图的65例健康年轻者时域法T波电交替分析
2009年
目的探索健康年轻人基于动态心电图(Hoher)的时域法T波电交替(TWA)分析方法,并研究其动态变化规律。方法65例健康年轻者(20~30岁)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模拟V1、V5和aVF导联心电图,移动平均修正法连续检测时域TWA,采集夜间2~4时、清晨5~7时和上午8~10时TWA值,分析其大小、分布范围及与时间、导联的关系。结果TWA电压数据呈偏态分布,在3个时间段内各导联TWA电压的第75百分位数均〈5μV;上午8~10时最高,夜间2~4时最低;模拟aVF导联的TWA水平在3个导联中最高;时间与导联有交互作用(P=0.0108)。结论健康者TWA存在动态变化,该变化很可能与自主神经调节及相关激素释放有关。选择合适的时间点分析动态心电图-TWA是必要的。
吴晓燕夏耘曹克将
关键词:T波电交替动态心电图健康者
自主神经功能调节在心脏变时性功能中的作用
目的评价心脏变时性功能不全的发生和自主神经功能调节的关系。方法选择窦性心动过缓患者75例[男性52,女性23,平均年龄(47.6±13.0)岁]进行运动平板试验和动态心电图检测,检测运动前及运动高峰时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
季建国邹建刚候晓锋张荣殷海萍夏耘涂静宋志慧曹克将
文献传递
256例中年人动态心电图分析
2001年
目的 评价健康中年人窦性心率的昼夜变化和期前收缩的检出率,并做男女之间比较。方法 分析256例(男112,女144)40-59岁健康人动态心电图(HM)资料。结果 本组资料显示昼夜平均心率、最低心率和最快心率男性分别为72.62、48.25和125.07次/min;女性为70.90、48.69与128.14次/min。男女之间无显著差异。期前收缩检出率:男性房性与室性期前收缩分别为15.18%和16.97%;女性为9.72%与18.05%,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成对房性期前收缩和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男性分别为27.68%与11.6%,比女性2.78%和2.08%显著增高(P<0.001);室性期前收缩每小时100次以上者女性(8.33%)比男性(1.79%)明显增多。结论 本文结果显示,健康中年男女DCG记录中窦性心率的昼夜变化和房性与室性期前收缩总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然而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的频度有些不同。
廖静夏耘涂静张仕清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窦性心率期前收缩中年
生长分化因子-15与左心室舒张功能及动脉僵硬度的关系
2012年
目的:在中年体检人群中,探讨血浆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与左心室舒张功能及动脉僵硬度的关系。方法:于我院体检中心收集178名中年人进行横断面研究,使用标准流行病学调查表进行问卷,测量血压并测定血清空腹生化指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测定血浆GDF-15水平,并将受试者的血浆GDF-15按三分位数分组:一分位组(<103.96 pg/ml)、二分位组(103.96 pg/ml~121.56 pg/ml)、三分位组(>121.56 pg/ml)。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舒张功能、结构指标;应用VP-1000动脉硬化分析仪测定受试者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结果:①随着血浆GDF-15水平的升高,舒张早期心肌血流速度峰值(E)和舒张晚期血流速度峰值(A)比值(E/A)、舒张早期心肌运动速度峰值(E’)均呈逐步下降(P<0.05),而E/E’与baPWV均呈逐步升高(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logGDF-15和年龄均是baPWV与E’、E/E’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③偏相关分析:调整年龄、性别等后,baPWV与E’呈负相关(P<0.05),与E/E’呈正相关(P<0.01);按血浆GDF-15水平三分位数分组后,在三分位组中仍可得到相似的结果(P<0.05)。结论:在中年体检人群中,GDF-15分别是动脉僵硬度增加和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的独立危险因素,且GDF-15水平的升高可能影响动脉弹性和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关系。
田明玉朱桢燕张海锋夏耘许迪李新立
关键词:左心室舒张功能动脉僵硬度生长分化因子-15
Brugada综合征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的时间特征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运用Holter和置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研究Brugada综合征(BrS)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的时间特征.方法8例BrS患者和6例特发性BrS心电图征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1.07±11.49)岁,根据临床表现分为心室颤动(室颤)组和无室颤组各7例,行Holter检查比较两组间室性早搏(室早)发作的时间特征.根据ICD的随访资料,分析室颤发作的时间特征.结果Holter显示,多数患者室早总数在0~74(9.61±17.23)个/24 h,两组间室早的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8±269)个/24 h与(8±19)个/24 h,P>0.05].室颤组的98.67%的室早发作集中在夜间22:00至凌晨7:00,而无室颤组为44.14%,室颤组明显高于无室颤组(x^2=1480,P〈0.01).5例患者ICD置入后随访9~54(23.80±17.96)个月,75次室颤发作中93.3%集中在夜间22:00至凌晨7:00.结论高危的BrS患者的室早具有夜间和凌晨集中发作的特征,可能是新的无创性危险分层指标.BrS患者的室颤发作多集中在夜间和凌晨,可据此设计给药方案以减少副作用.
杨兵曹克将单其俊夏耘涂静陈明龙邹建刚徐东杰李库林陈椿
关键词:BRUGADA综合征心室颤动
窦性心动过缓人群心脏变时性功能的评价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评价窦性心动过缓人群的心脏变时性功能;比较运动试验与动态心电图对心脏变时性功能检测的价值。方法:选择窦性心动过缓患者(窦缓组)67例和窦性心律、心率正常者(对照组)47例,进行运动平板试验和动态心电图检测,观察运动试验中的最大心率和动态心电图的最大心率。心脏变时性功能不全的诊断标准:运动试验以运动后最大心率未达85%年龄预测心率,动态心电图以最大心率不超过100次/min。结果:①采用运动试验诊断标准:窦缓组心脏变时性功能不全16例(23.88%),对照组4例(8.51%),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窦缓组中运动试验对心脏变时性功能不全的诊断率为23.88%,显著高于动态心电图的7.46%(P<0.05)。结论:窦性心动过缓人群心脏变时性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心率者,运动试验对心脏变时性功能不全的诊断价值优于动态心电图。
季建国侯小锋张荣殷海萍夏耘涂静宋志慧张志华邹建刚曹克将
关键词:窦性心动过缓心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