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封启明

作品数:148 被引量:658H指数:14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农业科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4篇期刊文章
  • 33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38篇医药卫生
  • 2篇哲学宗教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农业科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4篇创伤
  • 23篇伤患者
  • 18篇血栓
  • 17篇预后
  • 16篇阿司匹林
  • 16篇创伤患者
  • 15篇急诊
  • 15篇阿司匹林抵抗
  • 14篇血小板
  • 13篇衰竭
  • 13篇细胞
  • 13篇老年
  • 11篇血清
  • 11篇深静脉
  • 11篇深静脉血栓
  • 10篇急性创伤
  • 10篇创伤性
  • 9篇凝血
  • 8篇严重创伤
  • 8篇凝血病

机构

  • 13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8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2篇苏州大学
  • 1篇兰州大学第二...
  • 1篇同济大学附属...
  • 1篇上海市精神卫...
  • 1篇上海体育学院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浙江省立同德...
  • 1篇上海市东方医...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148篇封启明
  • 28篇吴蔚
  • 24篇赵钢
  • 23篇周敏杰
  • 22篇杨开超
  • 19篇朱晓光
  • 14篇侍冬成
  • 13篇李永霞
  • 11篇杨柳
  • 10篇陶宝华
  • 9篇许兵
  • 8篇耿磊
  • 8篇徐卿
  • 8篇姜家梅
  • 8篇叶珏明
  • 7篇格日勒
  • 7篇孙建
  • 7篇李梅芳
  • 6篇秦海军
  • 6篇何平安

传媒

  • 22篇中华急诊医学...
  • 13篇海南医学
  • 8篇中国急救医学
  • 7篇中华医学会急...
  • 4篇临床急诊杂志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老年医学与保...
  • 3篇中国全科医学
  • 3篇中华临床医师...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 2篇医学综述
  • 2篇临床荟萃
  • 2篇上海医学
  • 2篇实用临床医药...
  • 2篇世界临床药物
  • 2篇中国医学工程
  • 2篇医学研究杂志
  • 2篇第二届中国医...
  • 1篇中国医疗器械...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年份

  • 7篇2023
  • 4篇2022
  • 7篇2021
  • 8篇2020
  • 6篇2019
  • 8篇2018
  • 10篇2017
  • 7篇2016
  • 14篇2015
  • 8篇2014
  • 7篇2013
  • 12篇2012
  • 11篇2011
  • 5篇2010
  • 11篇2009
  • 7篇2008
  • 7篇2007
  • 9篇2006
1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小板计数与血红蛋白比值和血糖变化对合并颅脑创伤的多发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讨合并颅脑创伤的多发伤患者血小板计数与血红蛋白比值、血糖水平和凝血相关实验室指标变化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诊创伤中心接诊的合并颅脑创伤的多发伤患者118例,经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DVT(DVT组)45例(38.1%),无DVT(无DVT组)73例(61.9%)。于伤后4d抽取患者静脉血,测定并比较两组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和血糖水平,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抗凝血酶(AT)Ⅲ活性,以及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合并颅脑创伤的多发伤患者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相关独立危险因素的ROC曲线。结果 DVT组的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比值和血糖、D-二聚体、FDP水平均显著高于无DVT组(P值分别<0.01、0.05),TT显著长于无DVT组(P<0.05);两组间血小板计数、PT、INR、APTT、FIB、ATⅢ活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比值(OR=1.699,95%CI为1.125~2.567)和血糖水平(OR=1.309,95%CI为1.040~1.647)是合并颅脑创伤的多发伤患者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比值和血糖水平的最佳界值分别为1.7×10~9/g和8.3mmol/L时预测下肢DVT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3和0.70,当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比值>1.7×10~9/g和血糖水平>8.3mmol/L时,下肢DVT的发生率为72.9%(86/118)。结论合并颅脑创伤的多发伤患者下肢DVT的发生率较高,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比值和血糖水平是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此类疾病具有预测价值。
傅一牧李冬冬荆尧封启明田恒力
关键词:颅脑创伤多发伤深静脉血栓形成
多发伤患者血清酶含量及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多发伤后血清酶含量及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5例多发伤患者, 根据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分为两组,严重创伤组(n=32)和对照组(n=23)。分别在伤后第1天、第7天和第14天测定血清肌酸磷酸...
陈劲涛陶宝华张允平封启明郁晓明
文献传递
乌司他丁联合甲强龙治疗肺挫伤36例体会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与激素对肺挫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将36例肺挫伤病例随机分为3组:A组:常规治疗加甲强龙6d;B组:常规治疗加乌司他丁6d;C组:常规治疗加甲强龙6d加乌司他丁6d。分别测定3组患者在治疗前(d0)、治疗第4天(d4)、治疗第7天(d7)的呼吸频率、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数值,并进行相互比较。结果:3组病例在治疗前(d0)的呼吸频率、PaCO2、氧合指数、TNF-α、IL-6无显著差异;治疗前后呼吸频率、PaCO2、氧合指数在各组中d0与d4相比,d0与d7相比,均可见显著性差异。治疗前后,TNF-α、IL-6在各组中d0与d4相比,d0与d7,d4与d7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乌司他丁、激素能抑制炎症介质,对肺挫伤有治疗效果。乌司他丁加激素的疗效与单用激素、单用乌司他丁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肖超吴蔚封启明
关键词:肺挫伤乌司他丁激素疗效
静脉微泵注射小剂量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的疗效和安全性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研究静脉微泵注射小剂量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3年2月~2005年12月到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的阵发性房颤病人153例,比较观察期中胺碘酮治疗组和去乙酰毛花苷治疗组间的复律成功率和不良反应率。结果胺碘酮治疗组的成功率为74.1%,去乙酰毛花苷组的成功率为29.2%,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静脉微泵注射小剂量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是安全而且有效的方法,可以广泛运用于大多数器质性和非器质性心脏病的阵发性房颤病人。
周敏杰封启明
关键词:阵发性房颤胺碘酮去乙酰毛花苷
心脑血管病患者P2Y1基因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性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研究ADP受体P2Y1基因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 AR)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诊科急诊内科和心内科病房住院患者中40岁以上冠心病、高血压、脑梗死后合并或不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330例。入院后,进行详细病史采集、查体、及测定相关血液指标。服用阿司匹林(100mg/d)至少7d后次日晨,抽取肘静脉血2管,光学法分别测定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及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根据血小板聚集率,确定患者为AR或阿司匹林敏感(aspirin sensitive,AS)。另一管置-80℃冰箱待集中后通过PCR扩增直接测序法检测P2Y1基因893及1622位点多态性。结果AR者95例,发生率为28.79%;AS者235例,发生率为71.21%;基因测序结果相关性分析发现P2Y1基因的893C〉T变异与AR发生率增加有关OR=3.16(95%C/1.36~7.16)。与AS组临床资料相比AR组在以下3个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R组年龄大、糖尿病发生率高、HDL水平低,进一步使用从包括年龄、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在内的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中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发现,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和低HDL水平是发生A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2Y1基因的893C〉T变异与AR相关。年龄大,合并2型糖尿病,血HDL水平低者更易发生AR;合并2型糖尿病或高血压病,低HDL水平是发生AR的独立危险因素。
叶沛李永霞周敏杰何平安格日勒侍冬成卫淑芝封启明
关键词:阿司匹林抵抗基因测序血小板聚集
创伤患者性别相关的预后差异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6年
创伤动物模型研究发现,雌性动物发生脓毒血症和多功能器官衰竭的风险显著低于雄性动物。而在人类研究中,男性与女性患者在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并发症及预期寿命上也各有不同,同时大量临床研究数据也显示创伤患者预后存在显著性别差异。本文主要通过对创伤后患者预后性别差异现象及其可能潜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创伤研究提供新的科研思维和治疗途径。
仲伟喜朱晓光封启明
关键词:创伤预后性别激素
引起急诊重症监护室内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切开的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分析可能引起急诊重症监护室(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内接受有创机械通气(intermittent mandatory ventilation,IMV)患者气管切开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研究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在EICU内接受IMV的患者,通过医院信息数据库电子病历系统提取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患者在住院期间是否接受气管切开分为气管切开组与成功拔管组,比较两组患者不同的临床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引起气管切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有109名患者进入本研究,其中有53名患者接受气管切开术,56名患者成功拔管。Logistic回归发现GCS评分≤8分(OR=5.10,95%CI:1.68~15.42,P<0.01),颈脊髓损伤(OR=10.32,95%CI:2.74~38.82,P<0.01),脓毒症(OR=3.45,95%CI:1.39~8.54,P<0.01)是引起EICU内接受IMV患者气管切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如果接受IMV的患者存在GCS评分≤8、颈脊髓损伤、脓毒症,应给予其重点关注,因其或许需要进行早期气管切开以挽救生命、改善预后。
侍冬成李永霞姜家梅赵钢封启明吴蔚
关键词:急诊重症监护室急性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气管切开
溺水后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进展
<正>目的探讨溺水后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机制,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国内外溺水后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得失,以及抗真菌药物发展的最新成果,总结诊断与治疗的经验。结果溺水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暴露期为7-...
戎柳封启明
文献传递
短程甲强龙冲击疗法在创伤合并肺挫伤早期治疗的研究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探讨短程大剂量甲强龙在创伤合并肺挫伤的治疗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43例严重肺挫伤患者的诊断与治疗。29例为肺挫伤后前3d连续每天应用大剂量甲强龙(30mg/kg)治疗组,14例为未应用激素的对照组。观察肺挫伤伤后2~6h、24h、5d、14d临床变化、病程天数、死亡率、影像学结果和PO2/FiO2值的变化。结果肺挫伤后24h病情发展至高峰,之后逐渐恢复,治疗组24hPO2/FiO2值为(127.18±8.39),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症状相对较轻,伤后5dPO2/FiO2值接近正常组,CT显示肺部渗出大部吸收,肺结构恢复正常,对照组延后至伤后14d恢复正常,治疗组病程为(21±1.53)d,死亡率10.3%;对照组病程(34.75±2.5)d(P<0.01)死亡率35.7%。结论肺挫伤临床病程是个复杂而有序的过程,早期大剂量甲强龙治疗可能通过调理炎症反应,减轻肺水肿等机制抑制严重肺挫伤强烈的自我损伤,达到防治ARDS的目的。临床使用,可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缩短病程。
戎柳封启明何平安陶宝华王荣昇
关键词:甲强龙创伤肺挫伤低氧血症
血栓弹力图对创伤性凝血病患者诊断和输血治疗的研究被引量:42
2019年
目的探究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对创伤性凝血病(trauma-induced coagulopathy,TIC)患者诊断和输血治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接受TEG和常规凝血功能检查(conventional coagulation tests,CCTs)的创伤患者。TIC定义为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18 s,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1.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60 s或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100×109/L。通过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和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探究TEG的诊断价值,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评估TEG的输血指导价值。结果共纳入242例患者,TIC组62例,非TIC组180例,两组间TEG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栓最大振幅(maximum amplitude,MA)和凝血指数(coagulation index,CI)诊断TIC的AUC最大,分别为0.779和0.786,且两者灵敏度大于80%,NPV大于90%;凝血反应时间(reaction time,R)的灵敏度、PPV和NPV最小。在控制混杂因素后,所有TEG参数均与TIC患者入院24 h内输血量和大量输血有关,R的比值比和回归系数最大。结论MA和CI对TIC的诊断价值最大,R的诊断价值较小但输血指导意义较大。MA<52.9 mm或CI<-1.0可作为诊断TIC的阈值。使用TEG检测创伤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有助于诊断TIC并指导患者的早期输血治疗。
徐文心朱晓光李梅芳黄剑吟吴蔚周敏杰封启明
关键词:血栓弹力图创伤性凝血病输血治疗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