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崔壮

作品数:19 被引量:66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手术
  • 4篇血管
  • 4篇内镜
  • 4篇垂体
  • 3篇动眼神经
  • 3篇眼神经
  • 3篇腺瘤
  • 3篇垂体腺瘤
  • 2篇蝶窦
  • 2篇蝶窦入路
  • 2篇血管减压
  • 2篇血管减压术
  • 2篇入路
  • 2篇三叉神经
  • 2篇三叉神经痛
  • 2篇神经痛
  • 2篇神经微血管减...
  • 2篇手术治疗
  • 2篇肿瘤
  • 2篇卒中

机构

  • 19篇北京医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太原市中心医...
  • 1篇博兴县人民医...
  • 1篇北京市公安医...

作者

  • 19篇崔壮
  • 14篇沙成
  • 7篇王作伟
  • 6篇裴傲
  • 4篇杨玉明
  • 3篇袁庆国
  • 3篇姜宏志
  • 3篇王大明
  • 2篇谢红雯
  • 1篇李楠
  • 1篇菅凤增
  • 1篇龚涛
  • 1篇张谦
  • 1篇苏闻
  • 1篇周诚
  • 1篇张亚卓
  • 1篇王乔
  • 1篇陈海波
  • 1篇王志
  • 1篇胡夏生

传媒

  • 3篇中国神经免疫...
  • 3篇中华神经外科...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北京医学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国内镜杂志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神经疾病与精...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17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3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酷似垂体瘤卒中的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09年
目的报道1例酷似垂体瘤卒中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结合文献复习加深对此病及对于酷似垂体瘤卒中的各种鞍区病变的认识。方法66岁男性患者,术前临床表现及神经影像学提示垂体瘤卒中,行内镜经鼻蝶入路肿瘤切除术及双侧眼睑肿物切除术。结果病理报告鞍区及双眼睑肿物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结论鞍区淋巴瘤临床及影像学表现酷似垂体卒中而难以鉴别。临床资料指向垂体瘤卒中的病例,要考虑淋巴瘤的可能。
崔壮裴傲沙成
关键词:淋巴瘤垂体瘤卒中动眼神经麻痹
面-颧三角的显微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2010年
目的 探讨面-颧三角的显微解剖并讨论其临床意义,为术中面神经的保护提供解剖参考.方法 观测经血管灌注后12例(24侧)尸头的面-颧三角及其毗邻.结果 面-颧三角由三个点相互连接组成:A点,耳屏前缘与颧弓上缘的交点;B点,做经A点与颧弓的垂直线,其与面神经最上分支的交点;C点,面神经额颞支最后分支与颧弓上缘的交点.经测量得,A-B的平均距离是26.08 mm,A-C的平均距离是17.62 mm.结论 面-颧三角是一非常实用的浅表解剖结构.在颧弓下进行手术操作时,面-颧三角对避免面神经的损伤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崔壮沙成
关键词:面神经颧弓
手术联合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治疗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性脑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
2013年
目的观察开颅血肿清除术联合凝血因子Ⅶ治疗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性脑出血的疗效,探讨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性脑出血的治疗方案。方法分析1例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治疗经过及预后等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78岁,以头晕起病,病情快速进展至左侧肢体偏瘫及嗜睡,头部CT显示右侧额叶脑出血,予开颅血肿清除术清除血肿。术后血肿脑组织病理显示脑血管壁可见淀粉样蛋白沉积,显示为脑淀粉样血管病,予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2mg静脉注射1次。术后90d患者无明显功能障碍,能完成日常工作及生活,改良Rankin量表评分1分。结论手术联合凝血因子Ⅶ治疗可能对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性脑出血患者有效。
李伟龚涛胡夏生崔壮姜宏志秦绍森
关键词:脑淀粉样血管病脑出血
老年垂体腺瘤的诊断和治疗(附38例报告)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老年垂体腺瘤的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收集作者医院2003-06-2010-06间收治的老年垂体腺瘤患者3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为视力障碍23例(60.5%),头痛15例(39.5%),垂体功能低下12例(31.6%),伴有合并症30例(78.9%);MRI显示为直径≥2cm的大腺瘤和巨大腺瘤者30例(78.9%)。36例患者接受内镜经鼻蝶入路肿瘤切除术,其中肿瘤全切除23例(63.9%),近全切除5例(13.9%),部分切除8例(22.2%),术中无死亡。术后对27例患者随访6~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4个月),视力、视野障碍均有所改善。需长期激素替代治疗的11例患者无垂体功能低下表现。有残余肿瘤者10例,其中4例行伽马刀治疗,治疗后残余肿瘤均缩小。结论老年垂体腺瘤主要表现为视力障碍和垂体功能低下,内镜经鼻蝶入路手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裴傲沙成崔壮王作伟王大明
关键词:垂体腺瘤老年病内窥镜检查
内镜经鼻蝶窦入路手术治疗急性卒中垂体腺瘤(附15例报告)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内镜经鼻蝶窦入路手术治疗急性卒中垂体腺瘤的手术技术和围手术期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1年3月间治疗的急性卒中垂体腺瘤患者15例,男4例,女11例;平均年龄39.0岁,术前均行头CT、MRI及内分泌学检查,手术采用内镜经鼻蝶窦入路肿瘤切除术,围手术期给予补充肾上腺皮质激素。结果本组患者中肿瘤全切12例,近全切除3例,无严重并发症及手术死亡。术后随访6—36个月,患者症状均明显好转,对垂体功能低下的患者给予激素替代治疗。结论内镜经鼻蝶窦入路手术是治疗急性卒中垂体腺瘤安全、有效的方法,完善的围手术期处理措施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裴傲崔壮王作伟沙成
关键词:内镜垂体卒中垂体腺瘤
可穿戴设备评估帕金森病患者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后短期步态变化
2024年
目的应用可穿戴设备评估帕金森病患者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后短期的步态变化。方法在未服药/未开机、服药/未开机和未服药/开机3种不同的治疗状态下,让患者佩戴可穿戴传感器完成计时起立行走测试,收集并分析时空运动参数。结果共13例平均病程(8.00±1.38)年的接受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的帕金森病患者被纳入研究。与未服药/未开机状态相比,脑深部电刺激使患者的起立行走测试总用时由(30.63±17.58)s缩短至(19.50±5.78)s(P=0.003),步长由(39.44±14.34)cm增加至(49.46±13.41)cm(P=0.004)、步速由(0.68±0.27)m/s增加至(0.91±0.25)m/s(P=0.005),躯干前倾最大角度由(-25.32°±10.83°)减少至(-17.32°±12.49°)(P=0.047),躯干后倾最大角度由(-22.03°±11.24°)减少至(-13.16°±12.83°)(P=0.0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术后短期内,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可以缩短帕金森病患者起立行走测试用时,显著增加患者步长及步速,减少患者行走过程中躯干前倾角度。
何婧杜危崔壮杨玉明陈海波苏闻
关键词: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步态
应用fMRI/DTI融合技术辅助颅内肿瘤治疗前评估的研究
目的自主开发一套图像融合软件,将肿瘤、脑功能激活区及白质纤维束同时显示,明确肿瘤与周围功能区及白质纤维束的关系,为神经外科和放射治疗科医生制定治疗计划提供准确术前依据。方法5名健康志愿者及5名脑肿瘤位于重要功能区附近的患...
王志郭悦陈敏孙非崔壮高鸿周诚
文献传递
基于SHAP方法的颅内动静脉畸形相关癫痫影像学特征分析
2023年
目的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和SHAP方法探讨与颅内动静脉畸形(AVM)患者出现症状性癫痫相关的关键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北京医院(134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100例)、太原市中心医院(20例)、驻马店市中心医院(17例)4个中心的神经外科收治的271例颅内AVM患者, 其中首发症状为癫痫者31例(癫痫组), 按照1 ∶2的比例对年龄和性别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 纳入对照组患者62例。基于CT血管成像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病灶的体积、表面积、平均密度、球度、平坦度、伸长度、所在部位等传统影像学和形态学信息, 同时提取病灶的影像组学特征, 基于XGBoost建立机器学习模型, 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评价模型预测颅内AVM患者是否伴发癫痫的性能, 并使用SHAP方法分析各影像学特征的重要性。结果癫痫组病灶位于颞叶5例(16.1%), 对照组病灶位于颞叶19例(30.6%), 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2, P=0.208)。两组患者病灶的体积、表面积、平均密度、球度、平坦度、伸长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影像组学特征经过L1正则化降维, 最终纳入6项, 与传统影像学及形态学信息共同纳入XGBoost模型, 模型训练集和独立测试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1.00和0.80。SHAP分析结果显示, 5项颅内AVM相关症状性癫痫的特征(包括病灶高伸长度、高平坦度、低平均密度、位于颞叶及低峰度)及其他3个影像组学特征对模型具有中等或较大贡献。结论伴发癫痫的颅内AVM患者的畸形团在传统影像学、形态学及影像组学特征上存在显著特点, 其中病灶的平坦度、伸长度、平均密度、位于颞叶及峰度为最重要的5个癫痫相关的影像学特征。
张绍森李楠李力王乔翟苑任王基源张谦崔壮张东
关键词:颅内动静脉畸形癫痫
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治特点被引量:7
2003年
目的:探讨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治方法和特点.方法:1991~2001年治疗脊髓海绵状血管瘤22例,均进行MRI检查,16例行全脊髓血管造影.全组均经后背正中直切口显微手术治疗.结果:22例均为单发,1例术前未能明确诊断,术后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颈段8例,颈胸段6例,胸段4例,腰段2例,圆锥马尾部位2例.MRI显示团块状短T1长T1信号,中间由点条状长T1短T2信号分隔,形成桑葚状混杂信号团,周边绕以低信号团,尤以T2WI显著.随访3个月~2年,全组均未见复发,12例术后功能明显恢复.结论:MRI是脊髓海绵状血管瘤术前最可靠的诊断方法.全脊髓血管造影可以排除其它脊髓血管畸形.显微手术切除是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优选治疗方法,术中精细的显微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杨玉明刘树山谢红雯菅凤增沙成王长春崔壮
关键词:脊髓海绵状血管瘤
动眼神经三角的显微解剖研究
2010年
目的探讨动眼神经三角的显微解剖,为术中动眼神经的保护提供解剖参考。方法经血管灌注后观测10例(20侧)尸头的动眼神经三角及其毗邻。结果动眼神经三角由前岩床突韧带、后岩床突韧带、床突间韧带三边构成。动眼神经由动眼神经三角中央处穿入海绵窦,动眼神经入海绵窦处距离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发起处向后2~7mm,平均5mm。其外上方与脉络膜前动脉相邻,内上方与后交通动脉相邻。滑车神经从动眼神经的后外侧进入海绵窦,在海绵窦外侧壁的后方位于动眼神经下方行走。结论动眼神经三角解剖结构毗邻复杂,前岩床突韧带、后岩床突韧带、后床突、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发起处是术中较好的解剖标志。在鞍区、鞍旁、岩尖等手术时应特别辨认和保护动眼神经。
崔壮沙成
关键词:动眼神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