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心肌
  • 6篇心肌梗死
  • 6篇梗死
  • 4篇冠状
  • 3篇动脉
  • 3篇心绞痛
  • 3篇血管
  • 3篇老年
  • 3篇绞痛
  • 2篇心脏
  • 2篇血管造影
  • 2篇血管造影术
  • 2篇血症
  • 2篇造影
  • 2篇造影术
  • 2篇酸血症
  • 2篇随访
  • 2篇老年急性
  • 2篇冠状动脉
  • 2篇冠状血管

机构

  • 12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2篇张宏
  • 10篇高海
  • 4篇李南
  • 3篇段小春
  • 3篇叶明
  • 2篇朱小玲
  • 2篇李响
  • 2篇林运
  • 2篇刘新
  • 2篇杨铎
  • 2篇罗平
  • 1篇穆希娟
  • 1篇董培青
  • 1篇姚威
  • 1篇迟云鹏
  • 1篇艾辉
  • 1篇金彦彦
  • 1篇孙衍庆
  • 1篇屈正
  • 1篇马长生

传媒

  • 5篇中华老年心脑...
  • 3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中国医药
  • 1篇中国循证心血...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17
  • 1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7
  • 1篇1995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应用Guardwire Plus与Diver CE两种装置的对比研究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单中心前瞻性随机比较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患者施行 PCI 前应用Guardwire Plus 与 Diver CE 两种血栓去除装置的效果。方法采用单中心前瞻性随机方法比较发病<12 h、TIMI 血流0~1级 AIMI 患者施行直接 PCI 前应用 Guardwire Plus 与 Diver CE 两种血栓去除装置的有效性。主要终点是 PCI 后1 h 内 ST 段回落程度。结果 122例患者人选本研究。Diver CE 组和 Guardwire Plus 组的年龄[(59.6±14)岁比(60.1±13)岁]、男性(82%比84%)、糖尿病(31%比28%)、既往冠心病(25%比23%)、症状发作到直接 PCI 时间[(550±185)rain比(345±180)min]和应用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11%比13%)等基线资料均匹配。两组 ST 段回落(70%)率(57%比59%)、慢血流和无再流发生率(8%比7%)、TIMI 血流3级率(95%比97%)和心肌染色血流3级率(70%比7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临床结果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0.54±0.12)比(0.53±0.11)]、死亡(3%比3%)、再次心肌梗死(2%比0)和靶血管重建(2%比2%)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 Guardwire Plus 装置比较,在 AIMI 患者施行支架术前应用 Diver CE 装置去除血栓,同样可以降低远端栓塞、促进 ST 段回落并改善心肌灌注。
李南颜红兵朱小玲高海艾辉王健李响叶明迟云鹏张宏
关键词:心肌梗塞
参附注射液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病人IL-6、TNF-α的影响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接受IABP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并发心源性休克(CS)病人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共入选60例STEMI并发CS病人,所有病人均接受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治疗和急诊冠脉介入(PCI)治疗。按照是否给予参附注射液分为IABP组、IABP+参附组,每组30例。观察比较两组病人一般资料、心脏超声检查、生化指标以及炎症因子[入院即刻、入院后24h、48h、72h的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比较两组病人院内及随访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结果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构成、陈旧性心肌梗死、既往血运重建病史、糖尿病、冠脉病变情况及基本生化指标等方面具有可比性。IABP+参附组病人需要IABP支持治疗时间明显短于IABP组病人(52.87h±28.84hvs 87.45h±87.31h,P=0.047)。IABP+参附组病人的IL-6峰值提前至术后24h,但两组的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3.09ng/L±23.84ng/L vs 118.17ng/L±13.76ng/L,P=0.331)。IABP+参附组病人TNF-α升高幅度(ΔTNF-α)显著低于IABP组病人(182.29pg/mL±22.79pg/mL vs 195.54pg/mL±12.02pg/mL,P=0.007)。将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分析发现:ΔTNF-α是STEMI并CS病人发生院内MA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41,95%CI 0.893~0.990,P=0.020)。结论 STEMI并发CS病人在接受IABP治疗的同时接受参附注射液治疗,可能通过降低TNF-α升高程度减轻心肌细胞和全身的炎症反应,从而减少CS病人对IABP的依赖,缩短CS病人疾病进程。
金彦彦高海严研张宏
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参附注射液心源性休克主动脉球囊反搏
血栓抽吸导管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对比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对比应用Diver和Zeek手动血栓抽吸导管在直接PCI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直接PCI前使用Diver和Zeek抽吸导管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176例。分为Diver抽吸导管组(Diver组)88例,Zeek抽吸导管组(Zeek组)88例。观察2组患者术中吸出血栓情况及术后组织灌注、TIMI血流、心肌酶及临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变化。结果 Zeek组术中抽出直径≥1 mm血栓比例明显高于Dive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术中应用替罗非班比例明显低于Dive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应用抽吸导管前比较,应用抽吸导管后2组患者血栓积分、TIMI 1级血流比例明显降低;TIMI 3级血流、心肌灌注分级(MBG)及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的抽吸导管是直接PCI术中抽出直径≥1 mm血栓的独立影响因素;MBG 0~1级、TMP 0~1级、吸烟、左前降支病变及术前TIMI 0级是术后ST段回落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2种血栓抽吸导管均能有效改善直接PCI术后TIMI血流及心肌组织灌注,降低血栓负荷。但对直接PCI短期预后的影响元明显差异。
张宏王春梅马长生高海朱小玲杜昕
关键词:心肌梗死血栓形成抽吸冠状血管造影术
老年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的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老年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现象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接受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的老年患者137例为SAP组,另选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老年患者155例为对照组。分析其动态心电图,测量HRT的起始值(TO)和震荡斜率(TS)。比较各组TO与TS的差异。结果对照组TO较SAP组明显降低(0.78±1.60vs 1.25±1.87,P<0.05),TS明显升高(5.44±4.12vs 1.51±0.69,P<0.01)。与对照组比较,SAP组TO、TS及TO+TS异常率明显升高(P<0.05,P<0.01)。对照组TS与年龄呈正相关(r=0.35,P<0.01);SAP组TS与LVEF呈负相关(r=-0.29,P<0.01)。结论老年SAP患者冠状动脉有严重狭窄者应积极行完全血运重建,HRT可作为SAP患者的风险预测因素,为其治疗策略和预后提供有意义的临床依据。
杨铎张宏高海李南林运
关键词:心绞痛心率冠状血管造影术
运用5G通信技术远程程控心脏置入型电子设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
2024年
目的:探讨与技术服务人员术中现场程控、测试心脏置入型电子设备(cardiac implantable electrical devices,CIEDs)各项参数的常规方式相比,该非接触式远程程控系统在CIEDs置入过程中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依照时间顺序,连续分析了自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于我院接受CIEDs置入的110例患者,根据术中程控及测试方式,分为常规程控组及非接触组。入选患者中,59例常规组患者由技术服务人员术中现场程控,其余51例非接触组患者通过新型远程非接触系统程控。结果:常规组的开关门频率高于非接触组[(9.8±1.8)vs.(5.8±1.2),P<0.05]。在CIEDs置入期间和术后12个月时,常规组和非接触组之间的设备相关参数差异及手术相关不良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5G通信传输技术的新型非接触性程控系统与传统的程控方法相比,是安全有效的。
张宏高海刘新穆希娟史晓东
左心房压增高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影响的实验观察
1995年
15只家兔左剖胸右肺通气,其中A组10只阻断降主动脉30分钟致左心房高压(3.73±0.41kPa),B组5只维持正常左房压30分钟。结果B组动脉血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活性无明显变化;A组ACE活性较前降低28.4%(P<0.01),且与病理学上肺损伤改变相符合。本文认为测定ACF活性可作为判断左心房高压引起的肺损伤的指标之一。
屈正孙衍庆谭一忠董培青毛斌张宏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左心房压力病理学
北京市大屯地区高血压患者分级管理一年成效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评价大屯地区高血压患者分级管理效果。方法根据高血压水平和心血管危险因素对2009年10月1日至2010年10月1日间在大屯社区就诊的2137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危险度分层,并采取三级(低危、中危、高危)分层管理,监测患者血压水平、血压控制(糖尿病患者血压<130/80mmHg,非糖尿病患者血压<140/90mmHg)率、非药物治疗比例及随访依从性等指标。结果入选高血压患者基线血压控制率为58.4%,其中,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分别为61.7%、57.2%、59.6%;随访1年时整体血压控制率为67.5%,其中,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分别为79.3%、55.4%、67.5%。与基线相比,仅低危组患者1年后血压控制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随访依从性达标率分别为72.5%、71.4%、82.6%。高危组随访达标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1)。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危险分层是影响随访达标率的因素。患者规律服药率超过90%,但非药物治疗率仅在50%左右。体育锻炼、限盐、控制体重对提高血压控制率有显著影响。结论社区高血压管理提高了血压控制率和随访依从性,中危组随访和血压控制情况较差。患者非药物治疗率仍较低,需要进一步改进健康教育和指导的方式和效果。
杨铎段小春张宏叶明李响林运
关键词:高血压随访
老年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应用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被引量:26
2013年
目的评价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在老年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随机将168例NSTEMI合并糖尿病的高危患者分为替罗非班组(80例)和常规治疗组(88例)。比较2组患者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及B型钠尿肽(BNP)水平,观察术后7d及30d的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的变化;术后30d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及出血发生率。结果 2组TIMI血流分级(计帧法)比较,替罗非班组优于常规治疗组[(34.2±5.9)帧vs(38.9±8.1)帧,P=0.014]。替罗非班组7d及30d的BNP水平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237±192)ng/L vs(282±210)ng/L,P=0.034;(172±85)ng/L vs(218±105)ng/L,P=0.017]。替罗非班组术后7d的LVEF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26)。2组术后30d的LVEF、LVEDD、LVES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P=0.021,P=0.028);替罗非班组24h及30d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2组术后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高危NSTEMI合并糖尿病患者应用替罗非班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并未增加出血事件。
段小春高海李南张宏
关键词:心肌梗死替罗非班
银杏酮酯滴丸对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血浆黏附分子及一氧化氮和丙二醛的影响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观察银杏酮酯滴丸对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一氧化氮和丙二醛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银杏酮酯滴丸在抑制此类患者内皮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0年3月至2012年8月因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而门诊治疗280例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40例。对照组给予扩张冠状动脉、抗血栓、叶酸、B族维生素等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银杏酮酯滴丸4粒,每日3次,口服,共30 d。分别于入院时、治疗30 d后取静脉血6 ml,检测血浆ICAM1、VCAM1和一氧化氮、丙二醛的变化。结果治疗30 d后,2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对照组:(6.2±2.1)μmol/L比(6.5±3.4)μmol/L;观察组:(14.5±2.0)μmol/L比(24.9±3.5)μmol/L](P〈0.01)。治疗30 d后,2组患者血浆ICAM1、VCAM1、一氧化氮、丙二醛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259±43)μg/L比(376±52)μg/L,(432±61)μg/L比(535±64)μg/L,(76±9)μmol/L比(68±10)μmol/L,(6.7±0.8)μmol/L比(8.7±0.8)μmol/L;观察组:(198±36)μg/L比(349±73)μg/L,(315±44)μg/L比(524±82)μg/L,(86±10)μmol/L比(65±9)μmol/L,(5.0±0.6)μmol/L比(7.2±1.1)μmol/L](均P〈0.01)。观察组治疗30 d后患者血浆ICAM1、VCAM1、一氧化氮、丙二醛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银杏酮酯滴丸能明显降低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血浆黏附分子水平,能有效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可能在延缓动脉硬化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
张宏高海罗平姚威
关键词:稳定型心绞痛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心脏外科术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探讨
2024年
目的:探讨心脏外科患者术后室性心律失常(postoperative ventricular arrhythmias,POVA)的发生率、风险预测因子以及对远期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选择自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各类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1226例,全因死亡率数据来自我院的数据库。构建Cox风险预测模型模型,以确定POVA发生的风险因素,并在调整不同的协变量后评价POVA对长期生存的独立影响。结果:在1226例患者,29例(2.4%)发生POVA。单变量分析显示:患者年龄较大(61.2±8.5)vs.(70.6±3.8)岁,较低的LVEF(61.1±9.2)%vs.(45.1±7.8)%,更多接受急诊心脏外科手术(1.6%vs.24.1%),有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病史(7.9%vs.24.1%),术前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1.1%vs.6.9%),出现术后卒中病史(0.4%vs.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则显示,年龄较大(OR:每1年增加1.08,P<0.001)、急诊手术(OR=19.38,95%CI:7.53~51.71,P<0.001)和存在严重COPD(OR=3.56,95%CI:1.54~8.86,P=0.002)与POVA发生呈现正向关联。在(2.0±0.1)年的随访中,POVA与显著增加的调整后长期死亡率(HR=7.95,95%CI:1.12~56.43,P=0.046)相关。结论:POVA与术后长期死亡率增加有关。年龄较大、严重的COPD、LVEF较低和急诊手术与POVA的风险较高相关。
张宏刘新宋越高海
关键词:室性心律失常心脏外科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