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和
- 作品数:15 被引量:49H指数:6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 形式和程式被引量:9
- 2014年
- 我以为.世界建筑正在经历一个有趣的阶段:在建筑学热烈拥抱宏大问题——城市、社会、环境、政治、哲学等的同时,许许多多有才华的建筑师实际上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形式。新形式的创造成为这些建筑师实践或显性或隐性的第一目的。进而,建筑师们讨论这些问题时的方式、语汇往往非常相似;在实践中,建筑师则显露出对少数几种形式语言的高度认同,主要包括现代主义在当代的风格化翻版,极少主义建筑和计算机技术有一定关联的,被笼统冠以参数化的建筑。极少主义建筑和参数化建筑各有着极其固定的面孔,于是被关注、可参考的建筑及建筑实践范围变得异常狭小。
- 张永和
- 关键词:极少主义建筑建筑学建筑师世界建筑形式语言现代主义
- 城市蔓延和中国被引量:12
- 2017年
- 指出城市蔓延的现象在世界上许多地区和国家普遍存在,在环境、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产生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梳理了城市蔓延的问题,中国城市蔓延的地域特征,在城市设计层面上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对策。
- 张永和尹舜
- 关键词:城市蔓延城市性自行车道
- “看”的建造被引量:4
- 2016年
- 文章改写自对张永和教授的两次采访。采访以建筑制图为主题,进一步扩展到视觉、空间、工具和透视等话题,其间穿插讨论了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画作。采访亦呈现了张永和与非常建筑迄今为止多样化的制图实验。
- 张永和周渐佳
- 思辨中回荡的“结构”:采访张永和被引量:6
- 2018年
- 作为建筑界最重要奖项“普利茨克”奖(Pritzker Prize)的前评委,张永和是中国当代独立建筑师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弥散着难以被掩藏的睿智光芒,冷静清晰的理性之下涌动着温暖可触的感性之光,会心动人的感性之上阡陌着逻辑缜密的理性之芒。这团温暖的光芒散发自张永和对“造”的思辨。从只在纸上造房子到大量进行实际建造,对概念的思辨一直活跃于他视野的中心地带,并被广为人知.也因此让大家忽略了他长期以来对结构的思辨,那是一个从视野边缘猛然来到视野中心却又辗转融入自我的历程,而材料是引发他对结构思辨的关键载体。
- 张永和张永和
- 关键词:建筑界建筑师感性
- 普利兹克奖与王澍被引量:4
- 2012年
- 我从去年开始担任普利兹克奖(下面简称普奖)的评委,参加了本年度的评选工作,知道今年该奖定于在北京颁奖和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奖是一个巧合。普奖,即国际的肯定,一方面使中国看到了自己优秀的建筑师,但另一方面,这个巧合带来了对普奖政治化的猜测,背后则是对中国建筑师水平的怀疑。这两种反应似乎都是中国目前依然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
- 张永和
- 关键词:中国建筑师
- "学科-通识"矛盾下的"当代城市建筑学导论"课程反思
- "当代城市建筑学导论"旨在搭建前沿的学科研究与博雅教育之间的桥梁。在教学实践反馈的基础上,反思解决学科与博雅教育之间冲突的深层机制,并对未来面向专业学生的建筑学通识类课程提出设想。
- 谭峥张永和
- 关键词:建筑学学科博雅批判思维
- 壮建筑被引量:2
- 2018年
- 在全球化的今天,当我们参与一个国际性的讨论时,似乎更需明确的是自己的立场,而不是地理位置,否则不是被一致化就是被典型化了。以下是我试着对一种基本世界大同了的审美表达一个态度。
- 张永和
- 关键词:建筑典型化
- 南东南被引量:1
- 2019年
- 为什么要讲南东南?一个固有认知是世界有东西两半,所以总是说东西文化交融,把世界垂直地分开讲。可是一谈到建筑学,可能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分法。比如中国,不仅是东,还是南。所谓的西方,欧洲和北美,实际在北边。对于人居来说,关注南北差异其实比东西差异更有意义。是否有户外生活,是南北方的一个明显差异,这使得建筑空间理所当然的不同。1990年代的北京,没有空调,敞开房门,享受花鸟,在院里抽烟、喝茶,户外的生活也许比封闭在空调房里更有情趣。照片上方露出玻璃棚子的一角.
- 张永和
- 关键词:大学城
- 非常建筑的泛设计实践被引量:6
- 2014年
- 1泛设计
某专业的设计者涉足多个设计领域可以称为"泛设计"。历史上,泛设计常常和完整地设计一种生活方式有关。在理想主义式微、社会分工绝对的今天,这种实践变成特殊现象。我接触到的泛设计,情形大致如下。
- 张永和
- 关键词:设计实践建筑理想主义社会分工设计者
- 垂直玻璃宅被引量:2
- 2014年
- 文章介绍了垂直玻璃宅的研究与理念、材料与建造以及它的设计过程,同时还讨论了玻璃宅的演变、透明性与空间、居住及建筑中的人等建筑问题。
- 张永和
- 关键词:透明性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