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洪钿

作品数:47 被引量:194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0篇细胞
  • 11篇干细胞
  • 10篇脊髓
  • 9篇神经干
  • 9篇神经干细胞
  • 8篇手术
  • 7篇脊髓损伤
  • 7篇分化
  • 6篇入路
  • 6篇颅脑
  • 6篇出血
  • 5篇细胞分化
  • 5篇脑损伤
  • 5篇基质细胞
  • 4篇术后
  • 4篇重型
  • 4篇重型颅脑
  • 4篇颅脑损伤
  • 3篇雪旺细胞
  • 3篇预后

机构

  • 30篇北京军区总医...
  • 13篇南方医科大学
  • 5篇昆明医学院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山东省千佛山...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云南省肿瘤医...
  • 2篇昆明医科大学
  • 2篇解放军医学院
  • 1篇广州市惠爱医...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云南省第一人...
  • 1篇广州医学院第...

作者

  • 47篇张洪钿
  • 30篇徐如祥
  • 9篇戴宜武
  • 8篇杨志军
  • 8篇姜晓丹
  • 7篇罗永春
  • 7篇陈立华
  • 7篇李运军
  • 6篇王廷华
  • 5篇赵浩
  • 5篇李文德
  • 5篇秦家振
  • 5篇魏群
  • 4篇于斌
  • 4篇李培建
  • 4篇高进宝
  • 4篇籍新潮
  • 4篇樊娟
  • 3篇蔡颖谦
  • 3篇汤浩

传媒

  • 15篇中华神经医学...
  • 7篇中华神经创伤...
  • 3篇中华医学会神...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2篇临床神经外科...
  • 2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解放军预防医...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神经解剖学杂...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Neuros...
  • 1篇第10届全国...

年份

  • 1篇2017
  • 7篇2016
  • 9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1
  • 8篇2010
  • 7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来源成体神经干细胞神经生物学特性比较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 比较和评价来源于同一SD大鼠成体骨髓、脂肪和大脑的神经干细胞在体外自我更新、向神经元或神经胶质细胞分化的能力,对比三者体外分泌神经营养因子的能力,进一步评估和对比它们在移植修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潜能.方法 选取来源于同一SD大鼠成体脑室下区、骨髓和脂肪3个部位的组织,体外分别诱导分化为脑室下区源性神经干细胞(SVZ-NSCs)、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BM-NSCs)和脂肪源性神经干细胞(AD-NSCs),比较三者的自我更新和分化情况;免疫细胞化学方法 、Western blot检测巢蛋白(nestin)、β-微管蛋白(β-tubulin)、GFAP和半乳糖脑苷脂(GalC)4种细胞表面标记物的表达:ELISA法定量检测体外培养3种组织来源的神经干细胞的BDNF和NGF的分泌水平.结果 3种组织来源基质细胞形成的神经球从外形观察无明显差异;体外扩增率由高到低依次为SVZ-NSCs、BM-NSCs和AD-NSCs.ELISA检测结果 表明3组细胞都能检测出BDNF和NGF分泌,但BM-NSCs组和AD-NSCs组明显低于SVZ-NSC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D-NSCs组BDNF和NGF的水平均稍高于BM-NSCs组. 结论 在增殖能力、向神经细胞终极分化的能力和分泌神经营养因子的能力等方面,BM-NSCs和AD-NSCs均稍逊于中枢神经组织来源的SVZ-NSCs,但由于其具有可来源于自体、无免疫排斥和伦理道德问题等优点,可超越SVZ-NSCs成为目前最有临床应用前景的移植用种子细胞.AD-NSCs来源更为丰富,取材更为简便,也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蔡颖谦唐艳平张洪钿姜晓丹徐如祥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细胞分化神经再生
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CD34^+/CD45^+细胞在脊髓全横断大鼠模型中的存活及迁移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CD34+/CD45+细胞移植入脊髓全横断大鼠模型后的存活、迁移及分布情况。方法:体外培养绿色荧光蛋白(GFP)转基因小鼠骨髓细胞,经CD34、CD45单克隆抗体鉴定后移植入脊髓全横断大鼠模型脊髓横断处尾侧,分别在术后24h、48h、1周、2周、4周和8周行左心腔内灌注,取出脊髓,连续切片(片厚10μm),置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切片中有无绿色荧光细胞,并观察荧光细胞的分布范围;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D34+/CD45+细胞的存活。结果:脊髓横断处头尾两侧均可见绿色荧光细胞,且多分布于灰质中,散在或聚集成片;免疫组化法可见切片中有CD34+/CD45+细胞散在。结论:CD34+/CD45+细胞可在脊髓全横断大鼠模型的脊髓中存活,并可迁移至脊髓横断处头侧,且随时间的延长迁移距离有所增加。
程昊钰何明生王廷华张洪钿王熙才伍治平王方方刘鲲黄桂琴胡艳丽
关键词:脊髓全横断绿色荧光蛋白细胞运动
骨髓源及脂肪源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潜力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2
2009年
目的比较骨髓源基质干细胞(BMSCs)和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ADSCs)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的潜力。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来自成年SD大鼠的BMSCs和ADSCs.传至第5代时加入表皮生长因子(EGF,10ng/mL)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bFGF,20ng/mL),诱导6h、12h、24h、72h、1周、2周后,用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两种细胞的神经细胞特异性标志(巢蛋白和B.微管蛋白Ⅲ)的表达,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BMSCs和ADSCs经诱导后,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均表达神经细胞特异性标志。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诱导后各时间点BMSCs和ADSCsnstin^J性率或B.tubulinllI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且诱导后ADSCs表达nestin阳性细胞或B—mbulinIII的能力在各个时间点都EE诱导后BMSCs强,说明诱导后的ADSCs向神经元样细胞方向分化的能力更强。Westernblot结果也与免疫荧光染色结果类似。结论两种不同来源的干细胞在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方面的能力不同,ADSCs比BMSCs具有相对更强的神经元样细胞分化能力。
马旭姜晓丹张洪钿林建浩闫中杰秦玲莎
关键词: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元样细胞细胞分化
后颅窝手术术后感染原因及治疗
目的对后颅窝术后感染原因分析:对后颅窝术后感染的预防和治疗进行探讨,为减少后颅窝手术术后感染以及提高疗效提供一定的借鉴。方法对我科自2003年5月~2009年7月,共发生后颅窝术后颅内感染32例,进行报
秦家振戴宜武张洪钿罗永春
脑胶质瘤动物模型中血脑屏障紧密连接的变化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对血脑屏障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60只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n=30)和脑肿瘤组(n=30),脑肿瘤组按常规方法制作C6脑胶质瘤模型,造模后第21天行MRI检查后,取正常脑组织、肿瘤中心、肿瘤边缘及肿瘤远隔部位(边缘外2mm以上1组织,采用透射电镜观察两组大鼠血脑屏障紧密连接的超微结构特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分别检测脑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和Claudin-5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C6肿瘤细胞接种21d后,MRI可见大鼠右脑形成肿瘤。在透射电镜下,正常脑组织微血管相邻内皮细胞间可见连续条带状的紧密连接,细胞间未见裂隙;在肿瘤中心组织,仅有22.23%微血管相邻内皮细胞间可见条带状紧密连接,其余内皮细胞间可见明显裂隙,部分内皮细胞间连接为缝隙连接;在肿瘤边缘组织中,有57.15%微血管内皮细胞间存在紧密连接,其余内皮细胞间局部可见裂隙,部分内皮细胞问可见缝隙连接。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正常脑组织微血管内皮细胞Claudin-5呈强阳性表达:肿瘤中心组织微血管内皮细胞Claudin-5表达呈阴性;肿瘤边缘微血管内皮细胞Claudin-5呈弱阳性表达。RT—PCR结果示肿瘤中心Claudin-5 mRNA表达较肿瘤边缘、肿瘤远隔部位、正常组脑组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俨均〈0.05)。结论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胶质瘤细胞可以导致血脑屏障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的表达下降及血脑屏障紧密连接结构的破坏。
王育胜陈祎招柯以铨除如祥姜晓丹胡昌辰张洪钿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血脑屏障CLAUDIN-5
脑和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与功能修复的机制及治疗研究
徐如祥戴宜武杨志军张洪钿樊娟马全红吕俊
该成果属于神经外科领域。主要发现点有:1.研制了两个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产品,解决了间充质细胞向神经干细胞横向分化的关键技术问题。2.建立了细胞培养和分化鉴定技术平台。3.通过对miRNA、TAG1-APP及NOTCH等信...
关键词: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
大鼠脂肪基质细胞的分离培养及二步法诱导分化神经细胞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研究脂肪基质细胞体外培养扩增及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的新方法。方法取SD大鼠的腹膜后脂肪组织,以Ⅰ型胶原酶消化离心,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重悬细胞,增殖传代,取第5代细胞进行二步法诱导分化。首先以无血清Neurobasal培养基联合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20ng/mL、表皮生长因子(EGF)20ng/mL和N2(1:100)添加剂将细胞先诱导成神经球;再取第二代神经球加入1%胎牛血清、5%马血清、0.5μmol/L的维甲酸(RA)和50ng/m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促进其向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方向分化;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细胞分化结果。结果初接种的细胞大多呈圆球状,悬浮在培养基中,24h后贴壁。随着细胞密度加大,形态变成单层成纤维样细胞,呈漩涡状排列。无血清Neurobasal培养基诱导5~7d可见悬浮的神经球出现;神经球迅速增殖,14d时直径可达100μm。分化后的大部分细胞呈现典型的神经元样改变,细胞体为圆形,内可见明显的细胞核,细胞伸出细长突起或网状突起,可见较多的细胞形成网络连接。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结果证实,除了神经球可以高表达巢蛋白(nestin)(阳性率75.62%±1.34%)之外,分化细胞还可有效表达β-tubulinⅢ(未成熟神经元标记物,阳性率达57.62%±4.92%)或微管相关蛋白2(MAP2ab)(成熟神经元标记物,阳性率11.25%±3.87%);有少量细胞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率18.34%±3.87%)和GalC(阳性率14.35%±3.98%)。结论从成年大鼠脂肪中分离得到的脂肪基质细胞可在体外培养得到大量分化潜能稳定的子代细胞。应用本实验二步诱导法,可得到较高比例的nestin及β-tubulinⅢ阳性细胞,并有一定比例MAP2ab阳性细胞出现。
唐艳平张洪钿邹雨汐姜晓丹肖中举
关键词:脂肪基质细胞细胞分化神经元样细胞
低浓度胰酶多次差速酶消纯化乳鼠雪旺细胞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简便有效的体外培养和纯化雪旺细胞(SCs)方法,以获取足够数量、高纯度的SCs。方法取新生3~5d的SD乳鼠坐骨神经和臂丛神经,用胶原酶消化后收集细胞进行原代培养,细胞接种浓度为3×10^5个/mL,在接种72h内用胰酶分步多次消化进行提纯。结果该方法与1.25g/L胰酶差速酶消提纯SCs相比.能更有效地将SCs和成纤维细胞分离,经免疫荧光染色显示,SCs的纯度能达到95%以上。结论本方法简便易掌握,可重复性高,能获得足够数量、高纯度的SCs供细胞移植研究。
林建浩徐如祥马旭张洪钿闫中杰罗杰李西锋卢凤飞
关键词:雪旺细胞纯化
不同方法诱导大鼠脂肪基质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细胞的比较研究
2009年
目的探索提高大鼠脂肪基质细胞(ADSCs)向神经细胞定向诱导分化比例的实验方法。方法根据所采用的不同细胞诱导分化方法分为A组f直接诱导组:以含血清及神经营养因子的Neurobasal培养基直接诱导ADSCs向神经细胞分化)和B组[神经球诱导组:先以无血清Neurobasal培养基将ADSCs诱导为神经干细胞CNSCs)球,再以含血清及营养因子的Neurobasal培养基诱导神经球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以及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巢蛋白(nestin)、β-微管蛋白Ⅲ(β-tubulin Ⅲ)、微管相关蛋白2(MAP2ab)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鉴定细胞分化结果。结果免疫细胞化学结果证实,两组细胞均有效表达nestin和β-tubulin Ⅲ。A组细胞在诱导6h时nestin表达可达高峰(73.8%±6.5%),并很快下降(24h为50.3%±3.8%,72h为10.5%±3.0%),72h后即检测不到;β-tubulinⅢ在诱导后24h开始表达(33.5%±6.6%),1周达高峰(84.3%±33%)。B组nestin的高表达持续整个神经球阶段,β-tubulinⅢ在神经球阶段有少量表达(成球后7d为14.1%±3.3%),神经球细胞分化后其表达明显增加(分化后3d为46.4%±6.1%);B组在由NSCs向神经细胞诱导一定时间后可检测到一定比例的MAP2ab阳性细胞(24.5%)。结论ADSCs在体外稳定扩增传代并在适宜诱导条件下,可以向神经细胞定向分化。应用神经球诱导法和直接诱导法均可得到较高比例的nestin及β-mbulinⅢ阳性细胞,神经球诱导组nestin表达稳定,并有一定比例MAP2ab阳性细胞出现。
唐艳平姜晓丹张洪钿邹雨汐徐如祥
关键词:脂肪基质细胞细胞诱导神经元样细胞
槲皮素促进小鼠脊髓损伤后轴突生长及功能恢复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评价槲皮素对小鼠脊髓损伤后轴突生长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C57BL/6雌性小鼠24只,随机分为2组,各12只。将2组小鼠T10节段施以完全性脊髓钳夹伤,治疗组分别于损伤前30 min、损伤后即刻、损伤后1-10 d每天1次腹腔注射槲皮素(50 mg/kg),对照组则腹腔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于损伤后14 d将BDA神经示踪剂注入小鼠皮层感觉运动区,示踪皮质脊髓束,组织切片复染GFAP标记损伤边界。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损伤区近段皮质脊髓束轴突退缩及再生情况。在术后当日及1、3、7、14、28 d,采用BMS(Basso mouse scale)量表评价小鼠后肢及躯干运动功能。结果损伤后第28天,与对照组相比,槲皮素治疗组轴突出芽量化比值上升;神经轴缩球量化比值下降;传导束到损伤边缘距离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行为学评估表明槲皮素显著提高小鼠BMS评分(P<0.01),第28天治疗组BMS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槲皮素可明显促进脊髓损伤后轴突出芽,减少回缩,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党圆圆张洪钿杨艺籍新潮张岩刘宁徐如祥
关键词:脊髓损伤槲皮素轴突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